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魏晋清谈玄学之正始名士(二)——王弼注《老子》、《周易》
  • 王弼毫无疑问是个天才,但是正如我们现今所说:所谓天才,百分之一是天赋,百分之九十九是辛勤。王弼也不例外。既然王弼如此这般,为何正史《三国志》没有为他立传呢?

王弼像

王弼出生在王氏家族,这是个名门望族,累世公卿。在汉末动乱时,他的祖父王凯与其族弟王粲一起从长安流亡到荆州,投靠了世交刘表。这里的刘表就是《三国演义》里被刘备把荆州借走的刘表,关于刘表的执政能力和军事才干,这里不做深究。单说刘表文学方面,他称得上是一个名士,他曾组织文士整理儒家五经,并亲自写了《周易章句》,见解很独特,对王弼解读《周易》起到不小的影响。

刘表有个女儿,本来想嫁给王粲的,但是王粲其貌不扬,且行为比较散漫,刘表不喜,就把女儿嫁给了相貌堂堂的王凯。所以,这样说来,王弼也是刘表的曾外孙。

王粲,著名的文学家,文坛上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名气很大。大学者蔡邕(yōng)就很赏识他,晚年的时候还把自己的万本藏书都送给了他。王粲去世以后,他的两个儿子被魏讽蛊惑,意图谋反,被曹丕所杀。为了不让族弟无后,王凯就把自己的小儿子,也是王弼的父亲王业过继给王粲。蔡邕赠送的那万本藏书自然也到了王业、王弼父子手中,所以,可以说王弼是从小就沉浸在书籍的海洋中。

然而人无完人,阅书万卷,精通玄学的王弼,在人情世故面前却显得相当稚嫩,以致于仕途坎坷,政业寥寥。

因为何晏比较看重王弼,也一直找机会让王弼入仕,恰好五品黄门郎之职空缺。于是,何晏便向曹爽推荐了王弼。而同时,丁谧则推荐了王黎。因为丁谧比何晏更得曹爽信任,于是曹爽便任王黎为黄门郎,却让王弼做了六品的尚书郎。

王黎本与王弼是好朋友,王黎选上了黄门郎,而王弼只屈任低一品的尚书郎,王弼就有些嫉恨,偏偏王黎此人又“轩轩然,喧喧然”一副小人得志的模样,王弼就和他闹翻了。

尽管如此,王弼依然干劲十足。一上任便要求觐见曹爽,见面后,王弼暗示想要单独谈话,曹爽允了,并屏退左右。王弼知道曹爽也好清谈,便想发挥自己的长处,向曹爽大谈特谈玄学之理。曹爽喜欢清谈不错,但是也只是略有涉猎而已,毕竟他是搞政治的,本以为王弼有什么机密要密奏,或者出谋划策之类的,没想到他竟然说这些无用的空谈,便觉得很失望,暗叹一声“书呆子”,便把王弼打发走了。不久,王黎病死,曹爽依然没有用王弼,而是用了另外一个人。为此何晏也觉得很遗憾,却也无能为力。

还有另外一则小故事,说的是王弼有一个朋友叫荀融,也喜欢谈《周易》,有一次他与王弼商榷其中的一个问题,王弼就觉得他水平太低,不愿与其讨论,还把荀融挖苦了一番,这就触及了“士君子”的自尊。所以王弼仕途一直不顺,也就没有实际的功业,还有一点就是当时的史学家认知不够,还不能认识到王弼著作的价值。


  • 王弼注《老子》

王弼只活了二十四岁便病逝了,可他却在有限的人生中完成了两件传世之作:注释《老子》和《周易》。

《老子》

王弼注释《老子》,有个很大的便利,那便是有何晏这个“对手”来印证。

何晏和王弼一样,觉得当时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老子》注本,就准备自己注释,并且已经注了好几年。在他还没完成《老子》的注释时,有一次参加一场清谈,恰好王弼也在。他就谈到了自己注释《老子》的原则,得知王弼也在注释,就请王弼也谈谈他的看法。王弼当时恰巧也刚刚写了一篇《老子指略》的文章,作为注释老子的原则和总纲。于是便说:“《老子》五千余言,一言以蔽之,'崇本息末’而已。”

何晏就问他“本”“末”何解?

王弼答道:“你所认知的'以无为本’,我也认同,'本’就是'无’,是'道’,是'自然’。'末’就是老子一再抨击的'仁义’、'巧利’等名教,此为'崇本息末’也。”

何晏听到这番见解,觉得自己“意多所短,不复得作声,但应喏喏。”只得连连称“是”。这一刻他甚至怀疑自己的注释是否还有继续下去的意义。但是自己几年的心血又不忍放弃,便继续注释下去。

何平叔(晏)注《老子》始成,诣王辅嗣,见王注精奇,乃神伏曰:“若斯人,可与论天人之际矣!”因以所注为道、德二论。

没多久,何晏注释完成,便主动拜访王弼,他要看看王弼具体的释义。见面之后,也不客气,径直要来王弼注释的版本,当场翻看起来。当翻看到第三十七章,原文:“道常无为。”注释为:“顺自然也。”时,忍不住咂舌感叹。当看到原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注释内有“……守母以存其子,崇本以举其末……。”后,便停下来问道:“你上次不是说'崇本息末’么?现在怎么又说'崇本举末’呢?”

王弼笑答:“'崇本息末’是《老子》的要旨,'崇本举末’则是我的看法。所谓'仁义’、'巧利’,皆存在好的一面,不能一概否定,可以用'本’来统领这些名教好的一面,你说呢?”

听到这里,何晏觉得没有必要再看下去了,他叹了口气,站起身来,看着王弼说道:“只有像你这样的人,才能探索天人之秘啊!”说完,头也不回的走了。到家后,把自己注释的《老子》注本,一把火烧了,然后择其中精华写了两篇论文,一是《道论》,一是《德论》。

如此,王弼注释的《老子》注本便流传了下来,直到如今。我们现在最常用的一些《老子》版本,如,《诸子集成》本、《四库全书》本等,基本都是采用的王弼的注释。


  • 辅嗣《易》行无汉学

宋代赵师秀在《秋夜偶成》中写到 :辅嗣《易》行无汉学,玄晖诗变有唐风。

上半句的意思是,自从王弼注释《周易》之后,汉代的《周易》就不流行了。

《周易》

为什么这么说呢?

众所周知,《周易》虽然是一部算卦的书,但是其中蕴含了很多深邃的哲理。

《周易》用三条断线(阴爻)或连线(阳爻)上下轮换组成八种不同的组合,叫八卦(经卦)。每两卦再上下轮换组成八八六十四种组合,叫六十四卦(别卦)。每卦六爻,六十四卦即三百八十四爻。这些卦、爻的图案,就叫卦象、爻象,每副图案则对应着客观世界的某种象征意义。且每一卦象、爻象都有相关说明,这叫卦辞、爻辞,用来指示某种结果。在这些推演的过程中,需要用到一些数字,汉儒们就利用这些象、数,来附会天地阴阳灾变、国家兴衰、吉凶祸福,这便是汉代《周易》学的主流派系,象数派。

早在先秦时期,对于“言”“意”关系,“言”能否充分表“意”就存在着分歧。《周易·系辞上》说,“言”虽不能尽“意”,但是可以通过“立象以尽意”,这便是象数派的“本”。只不过后来象数派的走向越来越不深挖“意”,而只是在表“象”上下功夫,以取功名,宠于权贵。

王弼注释《周易》就对“言”、“象”、“意”作了进一步的引申。

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

王弼这种注释的出处是《庄子·外物篇》,连比喻都没变。兔网是用来捉兔的,捉到兔就可以忘掉兔网;鱼具是用来捕鱼的,捕到鱼就可以忘掉鱼具。同理,语言是用来说明形象的,掌握了形象,就可以忘掉语言;形象是用来宣示意蕴的,明白了意蕴,就可以忘掉形象。

王弼还进一步发挥说,如果拘泥于言,而不是忘掉它,就不能得到象;如果拘泥于象,而不是忘掉它,就不能得到意。

这是一种新的理论,王弼把《周易》的研究方向由占卜引向哲理,由象数派走向义理派。

象数派是用《周易》来占卜的,如果为了得到“象”而忘了《周易》这个“本”,这不本末倒置了么?所以,象数派可以接受“立象以尽意”,却不能接受“得意而忘象”。

王弼这就是用《老子》的思想来解释《周易》,经过长期的争论,大概到了隋朝,义理派才完全占据了主导地位。王弼的《周易注》甚至成为了唐宋科举取士的依据。想想《周易》一本儒家经典,唐代以后最权威的官方注本,却采用了道家玄学王弼的注释版本,不得不说王弼的才干,真真是让人感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23岁英年早逝,被誉为天下读书人的榜样
道家·魏晋玄学(一)(微国学14)
儒家故事 | 王弼:天才少年
魏晋玄学时代的“名士”
魏晋清谈到底在谈什么?| 刘强
国学常识·玄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