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是什么意思?如何解读《道德经》这部书?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是《道德经》通行本第一章的结尾一句。

先从文字角度来看它的意思。

玄,深和远的意思;这里的意思是指道的又深又远,只有层层深入,才能逐步接近本根的过程和特性。妙,本字是“眇”,帛书本《道德经》用的就是“眇”,意思是幽微杳冥,这里是指道的幽微深广和难于把握的奥义。这里的“妙”字,本不做“美妙”的“妙”义解释。

这里的玄,是对道的出处的形容和指称,侧重说道的本根深之又深。

这里的妙,是对道的意义和形态的形容和指称,侧重说道的奥义难于穷尽和把握。

《道德经》第十六章说:“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所谓复归其根,就是物由“显”归向“微”,由“大”归向“小”,由“有”复归向“无”,这一过程,是一切生命和事物都要经历的过程。观复,就是洞察这个过程,是认识道、合于道的思维方法,“观复”过程是步步深入的过程,这个“观复”的认识过程就是“玄而又玄”。

事物为什么必须复归本根呢?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原来,老子认为,道的特性是隐在事物的内部,不断生生不已地运化万物和生命。事物生成过程是“逝”和“远”。在这个过程中,道生成了与自己的性质相反的东西。道的性质是“无”、“小”、“静”、“虚”等,道生成的东西,也就是人们能感知到的现实的物质世界,它们的具体性质是与道的性质相对相反的,具有“有”、“大”、“实”、“躁”等特性。正是这些特性,决定了现实的事物和生命都是暂时的,它们一旦形成,“远”了道,就立即走上了返回道本体的路子。

道生成事物和生命的过程,人无从感知。人能看到的事物,包括人本身,都是道生万物的成品。一旦是成品了,它们也就立即急急忙忙倾向于消除自己现在的特点,缩回道本体的无、小、虚、静,这是它们的必然命运。你能看到的东西,都是倒计时的东西。凡是不这么复归的,都会因为不能合道而消亡。

复归本根的过程,从认识角度看,就是“玄而又玄”的过程。

“玄而又玄”的过程,是人唯一能够认识和接近道本体的过程。

道不能直接显现自己,它只有通过这些具体事物复归本根的过程,才显示了自己的存在和特点。

所以,人要通向道,认识道本体,就必须经过“玄而又玄”的追溯,才能接近它、回归它。其它没有捷径可走。道集合了众妙,生命和万物“复归其根”是必然命运,人要有所认识,要长生久视,最为根本的是认识这个道、复归这个道。

所以,《道德经》明确告诉读者,“玄而又玄,众妙之门。”复本归根,除了“玄而又玄”,别无途径。

“玄而又玄”,这不就是必由之路吗?不就是接近“众妙”必须经过的门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经》开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什么意思?
“道可道,非常道”到底是什么意思?
漫话道德经----第一讲 学习《道德经》的自然观
草树先生:通于一而万事毕,正解《道德经》第一章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是什么意思?
《道德经妙解》:第二十一章 描述“空、无”之奥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