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赵萝蕤《一位女士的画像》译本序
userphoto

2022.05.08 北京

关注

  《一位女士的画像》译本序

                              赵萝蕤

      《一位女士的画像》(1880-1881 内容丰富,结构谨言,是作者亨利·詹姆斯早期的最佳作,也是作者平生的最佳作之一。

        这部小说出版之后,作家还度过了二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一九00年以后又出版了以美国人在欧洲为题材的三部杰作《鸽翼》(1902),《使节》(1903 和《金碗》(1904)。

        亨利·詹姆斯自陈这部作品是在一八七九年于佛罗伦萨开始写作的,后来又在威尼斯继续写作,并于一八八0 年开始在美国与英国两地的杂志《大西洋月刊》和《麦克米伦杂志》同时连载。

        这位被誉为有诗人风度的小说家,就是这样在两个美丽的古城写作了这一部富于诗的感情的长篇小说。在它之前,作者已写过多部以国际间人与人的关系为题材的小说,如中篇《德谟芙夫人》(1874),《黛茜·米勒》(1878),《一个国际样式的插曲》(1879),有一定篇幅的长篇《罗德里克·赫德森》(1875)和《一个美国人》(1876-1877)。这些作品都很有纷乱,却都没有达到《画像》那样的深度和广度,在思想艺术上也没有这么成熟。

       亨利·詹姆斯在编校纽约版全集时(1907-1917),曾 对《画像》进行过仔细的审阅和修订,并在《画像》序言中详述了创作这部作品的思想过程。他指出首先出现在自己头脑中的不是情节,而是人物:一个游荡着的、没有任何依附的孤零零的人物。

亨利·詹姆斯称之为“可利用而尚未发挥其性能的人物。”,即创作未完成前的“主人公”。

        在本书里就是指女主人公伊莎贝尔。

        这是一个十分令人感情需的人物,是个曾经在作家想象力长期活动着的极有个性的人物。为了探索她的性格,必须找出她的经历,即情节和其他陪衬人物。

       亨利·詹姆斯认为,不少法国作家的最初动机往往是情节,但俄国小说家屠格涅夫却总是从人物开始,令他全神贯注的不是情节,而是人物的思想感情:他的内心活动和品质情操。

        在写作过程中,作家尽量把小说中的内容放在主人公的思想意识之中。

       这并不是说情节和陪衬人物不重要——它们必须能够充分揭露主人公,虽然不必浪费笔墨,但也必须尽情,顺畅。

        亨利就是这样做的。

        这样他的小说既有了人物和情节,也就有了结构——只有人物情节和结构都臻于完善,才真正表达了主题。

       主题是什么呢?就是小说的题目所指明的,是主人公的深刻写照。

        具体到《画像》,就是讲述一个青年妇女如何面对自己的未来,选择自己的命运。

       亨利在序言中追叙了莎士比亚戏剧和乔治·艾略特小说中的女主,并且援引艾略特的话说:“人类的爱的财富,正是由这些弱女子在一代代传下去。”

        亨利本人对他的女主是怀着这样的深情的。

       有些评论家认为伊莎贝尔的原型是艾略特小说中的某个女主人公,但更可信的说法,应该是亨利那个在二十四岁时病故的表妹米妮·坦布尔:她有着火焰似的性格,热爱生活,不自量力,奋勇献身,内心充满纯洁的感情与理想。

        这个形象后来又成为《鸽翼》的女主人公。

        序言中还提到了作品中的次要人物:即和情节结构没有必然联系,只是使内容更加生动一些的人物。如《画像》中的美国女记者亨利艾塔·斯塔克波尔。

        女记者非常了解伊莎贝尔的优势和软肋。在伊莎贝尔意外继承了大笔财产时,女记者提醒她说:“我希望它不会毁了你,但毫无疑问,它会助长你那些危险的倾向........你的危险在于你过分沉湎在你梦想的天地中。你跟现实、跟你周围那个辛勤劳动的、努力挣扎的、苦难重重的、甚至可以说是罪恶的世界接触的太少。你又要求太高,抱着许多美丽的幻想.......

        你以为你可以过一种理想的生活,可以过得使自己愉快,也使别人愉快。你会发现你错了,无论你过上了什么样的生活,只要你把整个心灵投入进去,它就不再是理想了,而是变成了严峻的现实。你不能总使自己愉快,有时你必须使别人愉快。你太喜欢赞扬,你希望别人把你想的很好,你以为我们可以凭不切实际的观念避免那些令人不快的义务——那是你最大的幻想。生活中有许多场合,你必须准备你根本不能使任何人感到愉快——甚至包括你自己在内。”

        这番话让伊莎贝尔感到烦恼而惶恐,她根本不能接受。

       作家区别了坐在情节这辆马车中的人物梅尔夫人和在车外随着车轮飞跑的美国女记者。

        圣母伊莎贝尔渴望的是付出和拯救,而独立的女记者热爱的是平等和自由。

        女记者与他的追求者班特林先生都提供了对方所缺乏的东西,满足了彼此的需要。

        班特林是一个性情迂缓散漫的人,而这位果断、敏锐、自信的女记者使他感到别有风味。她那对明亮而咄咄逼人的眼睛,那优美整齐的仪表都吸引着他。在这颗对日常生活感到平淡无味的心灵中,燃起了活跃的情趣。

           女记者和伊莎贝尔几乎没有任何共同语言。但伊莎贝尔说:我喜欢那个越过河流、跨过草原、直到绿色太平洋边的开满鲜花、微笑着的伟大国家!它送来是一股强有力的、甜蜜的、清新的芳香。

        而女记者亨利艾塔的衣服上就沾满了类似这样的芳香。她对女主可能遭到的厄运也有预感,她很了解她的性格,认为她缺乏现实感,好做浪漫主义的美梦,会上欧州人的圈套。

        《画像》的背景始终是欧洲,情节大半发生在佛罗伦萨和罗马,却是从伦敦四十英里之外的花园山庄开始,也在那里结束。

        小说的前 19 章写女主人公初到英国时的经历。作者详细介绍和分析了女主的性格和企望。

        伊莎贝尔·阿切尔是怎样的一个年轻姑娘呢?她聪明好学,追求真理,想象力丰富,勇于接受新事物;她热爱自由,想法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对生活抱着好奇心,富于探索精神,自信心强,但也多浪漫主义幻想。

        小说描写她把一半的时间花在思索美,勇敢、慷慨等问题上。她决心把世界当做充满光明的地方,能够容许自由发展与毫无阻力的行动。她抱着无限希望,认为她绝不会犯任何错误。

        但是她天真,无知,固执己见,不知金钱和财富为何物,不知道人间有罪恶,甚至不知道“痛苦”是怎么回事。

        她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渴望把自己灵魂的活动和世界的潮流连接在一起。因此她喜欢庞大的人群,广袤的地域;喜欢读关于革命和战争的故事,喜欢观赏描写过往历史的图画。

        作者总结说:她知识贫乏,理想却膨胀;她的信心既是天真无邪的,又是独断专横的。她的性格既要求一丝不苟,有时又宽大无边。这是一个接近希腊悲剧的性格,有着一个英雄的品质和致命弱点。

        伊莎贝尔到英国后,她更加感到热爱着她的美国波士顿青年企业家卡斯帕·戈德伍德和她缺乏共同语言。他粗鲁率直,没有足够的教养,他不能和她那种活得比较深刻的节奏取得协调。

         她还认为新认识的朋友也大多如此。来到英国后,她的从未谋面的姨父和表兄都很喜欢她。

      表兄的朋友、纯正的英国青年贵族沃伯顿勋爵结识不久就恳切地向她求婚,但遭到了她的断然拒绝。

     沃伯顿是抱有自由主义思想的政治家,品貌端方,又是大地主,拥有许多产业。但伊莎贝尔认为他所提供的安逸而平静的生活十分庸俗,勋爵的人品也没有十分动人之处。数年来,勋爵一直对她忠诚,也并未改变她最初的决断。她没有固定的目标,但是她要求丰满的、由她自己选定的生活,并且表示:如果有一天光明真的到来,她就可能把她自己的全部献出。

        在姨父病危时,伊莎贝尔在姨父家遇见了姨母的朋友梅尔夫人,她多才多艺举止斯文,深受伊莎贝尔的尊重。这是个完全欧化了的美国女人,对伊莎贝尔来说是新鲜事物,她不能理解为什么表兄拉尔夫对梅尔夫人没有好感。

        拉尔夫为了使伊莎贝尔能够完全实行她憧憬的理想,愿意给她的帆篷输送一点风,使她的行动更加自由,便说服了父亲,让她继承了他自己所得的一半,约七万英镑。因为这大笔遗产,伊莎贝尔成了梅尔夫人阴谋的对象。

        在小说的第一部分,作者展示了女主的性格,提供了情节进一步发展的线索。

        小说的第二部分(第 20 章到 35 章),把故事引向欧洲大陆,出现了重要人物吉尔伯特·奥斯蒙德。他和梅尔夫人一样儒雅斯文,是一个完全欧化的美国人。

        结构安排得无懈可击的是,奥斯蒙德和梅尔是同一类人物,属于同一个阴谋集团。这两个人和第一部分的沃伯顿勋爵,戈德伍德以及拉尔夫形成了强烈对比。

        但由于女主的无知天真,却选择了奥斯蒙德,掉进了腐朽的、彻底欧化的美国人专门为她设下的的那个圈套。

        这是符合女主的性格的。在第七章结尾,伊莎贝尔说:

        “但我一直想知道什么事情是不应该做的。”

        “为的是去干这些事吗?”她的姨母问。

        “为了可以有所选择。”伊莎贝尔说。

        她还说:“我试图自己判断事物;我觉得,哪怕我的判断错了,也比没有自己的判断光荣一些。我不希望仅仅作为羊群里的一只羊,我要自己选择命运,了解人生的一切,不限于别人认为我可以知道的那些。”

        在那个阴谋圈里,梅尔夫人说服了奥斯蒙德:七万英镑是个香甜的诱饵,伊莎贝尔的年轻美貌聪明也有吸引力。

        姨母意识到了阴谋,但表兄拉尔夫却以为聪明的伊莎贝尔不至于轻易就范。最终,因为计划阴谋的人心计实在太深,以至于拉尔夫最后的透彻分析和规劝未能奏效,伊莎贝尔义无反顾的走向悲剧。

这是也符合她的性格的。

        奥斯蒙德的弱点在她心目中成了优点,她庆幸有这样一个机会,容许她把自己的一切全部献出。

        而她能向完美的沃伯顿和富有的戈德伍德献上什么呢?他们在她还没有继承遗产时就爱上了她,愿意给她一切。可是,如果她只是被动接受的一方,那她所憧憬的美、勇敢和慷慨又在哪里呢?

        奥斯蒙德那浮表的文化教养,他一无所有和一事无成,在伊莎贝尔眼里都成了优点,连奥斯蒙德那个被修道院培养出来的欧洲风格私生女帕茜也引起了伊莎贝尔的怜爱。

        因此从性格的必然性来说,伊莎贝尔和奥斯蒙德的结婚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两座美丽的古城,佛罗伦萨和罗马的绘画、建筑和历史遗迹所造成的气氛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有些评论家认为女主有唯美主义倾向。

        实际并不全然如此。

        作者和女主对欧洲的古老文化都十分倾倒,但他们认为品质与情操仍高于文化教养。

        伊莎贝尔曾经这样想:在她想到个人的造诣时,根据的是性格和智慧——要看这位男子的头脑和谈吐怎么样。

        她自己是有性格的——她无法不意识到这一点;迄今为止,她所设想的一个完整的思想意识总是和道德的形象发生关系——问题是它是否能满足她那庄严的灵魂。

        应该注意的是,在作者的心目中,深受欧洲文化熏陶的梅尔夫人和奥斯蒙德才是小说中唯一的反面人物。

        时隔三四年后的小说最后部分详细的描绘了伊莎贝尔不幸的婚后生活。

        这婚姻对她的要求,超过了她打算给予的。

        这对新婚夫妇几乎对每件事都有不同的看法。拉尔夫早就看透了的奥斯蒙德那阴暗灵魂里的一切肮脏东西都已暴露无遗。奥斯蒙德以前摆出一副样子,仿佛生活在广阔天地中,无意于琐屑的俗务,只关心真理和知识。他做出的假象让伊莎贝尔相信两个有文化的人应该一起从事这方面的探索,而且不论有无收获。至少这探索本身就是一种乐趣。

        可问题是同样的用语在两个人那里,却有完全不同的解释,完全不同的联系和要求。

        他要求自己的妻子的智慧完全为他的利益效劳,她还要与他感觉相同,志趣相同,完全接受他的意见,抱负和爱好。

        结婚后,她跟着他越走越远,他把她带进了他居住的殿堂,于是她才看清,她究竟来到了一个什么(何等糟糕的)所在。

        最使奥斯蒙德不能忍受的是伊莎贝尔自己的想法太多,她批判一切,也批判自己的丈夫。一天他对她说:你的想法太多了,你必须抛弃它们。

        他的意思是要她丢掉她所有的一切,只剩下美丽的外表。她知道她的想法很多,多得超过了他的想象(控制),比他向她求婚以前,她向他流露过的更多得多。她曾经是虚伪的,因为她太爱他了。她把许多想法藏在心里,可是一个人结婚正是为了跟另一个人分享这些想法。想法这东西,你可以把它们压在心里,小心不讲出来,但不能把它们连根铲除。

        奥斯蒙德撕下了他那斯文的假面具,毫不掩饰他的真实意愿,而伊莎贝尔虽然尽量体贴丈夫,却也并不处处示弱。

        帕茜的追求者问她继母是否怕她的父亲时,她的回答是:她谁也不怕。

        伊莎贝尔在复杂的生活中渐渐成熟起来。她的姨母曾告诉她是梅尔夫人在背后策划了她的婚事,她还不信,认为完全是她的自愿。

        她对梅尔夫人的认识是逐渐加深的。有一次她回家时无意中看到梅尔夫人在和奥斯蒙德密谈。她戴着帽子站在那里,而作为主人的奥斯蒙德则是坐着的。他们的神情显得很亲密,这引起了伊莎贝尔的怀疑。

        (这种戏剧性的安排,作者是最熟练的。他后来曾有一段时间试写过剧本。)

        此后,伊莎贝尔渐渐对生活警觉起来。

        小说的这一部分中最关键的是第 42 章,作者在序言中之处了这一章集中写了此刻女主的思想活动,反映了她的逐渐觉醒。

        她经过了无限痛苦和挫折才真正认识她丈夫——这条万花丛中的毒蛇。

        她的丈夫又是怎样估量她的呢?他认为她像一份激进的报纸,像一个清教徒牧师——尽管她是既无政治头脑又无宗教信仰的。

        由于她了解了丈夫,于是也就更能了解拉尔夫。拉尔夫对奥斯蒙德的认识是多么深刻。不是奥斯蒙德而是拉尔夫在真正有智慧,有见识。拉尔夫是这样的一个人:他是黑暗中的灯光,他心胸开阔,他使她周身那狭窄的圆圈变得宽广,使她重新感到世界是美好的。

        婚姻中她的不幸遭遇使她对生活认识得深刻了一些,她为真正的知识付出了代价。

        小说的最后一部分的主要情节是奥斯蒙德和梅尔夫人如何对待女儿帕茜的婚姻问题。他们希望她抛弃真诚爱恋着她的、长期住在欧洲的美国青年爱德华·罗齐尔,嫁给英国贵族沃伯顿伯爵。后来好事不成,他们又指责伊莎贝尔从中作梗。

        这一情节进一步揭示了奥斯蒙德的为人,也最后暴露了梅尔和奥斯蒙德之间的暧昧关系。梅尔不仅多年来曾经是奥斯蒙德的情妇,帕茜是他们的私生女,他们的生活情趣和思想意识也是完全一致的。

        伊莎贝尔不再被蒙在鼓里,她醒悟了自己确实被梅尔所利用,她和奥斯蒙德的结婚是梅尔一手策划的。但是她认为:就算奥斯蒙德的结婚是梅尔造成的,但她伊莎贝尔的结婚肯定跟梅尔毫无瓜葛——因为这是她伊莎贝尔自己决定的。

        所以,伊莎贝尔尽管不顾奥斯蒙德的强烈反对,跑到英国去看望病危的拉尔夫。但最终她并未像大家以为的那样一去不返,而是回到了罗马,回到奥斯蒙德和她的家庭中。

        广大读者和评论家对小说的结局意见纷纭。拉尔夫去世,戈德伍德要求伊莎贝尔跟他回美国去,离开贪婪冷漠的奥斯蒙德。但她还是回到丈夫身边了。

        多数评论家认为她的性格中有清教徒倾向,她认真对待结婚时许下的重誓,又因为她答应帕茜要回去为她尽力。作为一个 19 世纪末的女主,这两者都有一些分量,但更加可能的是女主那拒绝走捷径、勇于面对现实的磊落性格。

        丈夫是她自己选择的,没有受到任何外来威胁,后果也应该由她自己负责。一个女人犯下婚姻这样的错误时,补救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以高度的英雄气概毫不迟疑地把它接受下来。

        这样一来,她又重复了姨母的婚姻:不靠近,但也不离开。

        历史总在重复。

        作者亨利在他的笔记中详细叙述了最后部分结构的过程。这一部分和第一部分不同,主要是戏剧性情节的推进,不再集中描写女主的内心活动。作者为此精心安排了事态发展的细节。

        他原本有意让梅尔自己暴露自己,这将是一出好戏。但考虑到梅尔城府深,这样做完全不符合她的性格,最后还是让奥斯蒙德的姐姐格米妮夫人完成了这个任务。

        有人认为结局仓促,但作者在笔迹中写道:显而易见的是的批评说小说并没有完结——我没有把女主人引向最后的归宿——我把她挂在半空中——这话是也不是。任何事物的全部是说不完的,只能把合得拢的事情放在一起,都合在一起看是否还应该继续下去。

        作者始终对欧美两地的不同风格和习俗深感兴趣。比如帕茜是一位出身修道院的欧洲少女的典型,而沃伯顿的两个姊妹则是英国型的。

        作者后半生定居英国,并加入了英国国籍,但他对美国和美国人并非完全无情。他的崇尚美德的人文主义思想坚定地居于唯美主义之上,这是他许多最多早期佳作的中心思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豆瓣8.8分《一位女士的画像》:女人如果欠缺头脑,当金丝雀比追求独立安全?
亨利·詹姆斯笔下的美国:被金钱迷失的社会,不讲人情,只谈利益
妮可基德曼R级片盘点《三》
镂空伊莎贝尔
美国女中音伊莎贝尔.莱昂纳德亨德尔演唱《青青牧草》 !实力派
贝托鲁奇再踏雷区备受争议之作 爱情电影【戏梦巴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