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通俗西藏史(七十三)——禄东赞的瞒天之计(五)

原创2022-04-10 07:32·白发布衣的藏地读行

喜欢听音频的朋友可移步喜马拉雅,搜索《通俗西藏史》,老布充满大碴子味儿的口音,将扑面而来!

位喜马拉雅的小伙伴大家好,老布又来讲藏史啦!

咱们前面用整整四期讲了第二次吐谷浑之战,涉及的战场从青海,经新疆南疆,一直延伸到了阿富汗北部,也就是吐火罗地区。

不过,你们是不是这个视角已经足够高了,范围已经足够广了呢?

老布跟你们说,还不够!

我们还没从唐朝角度来看看吐谷浑之战。

在咱们以前的叙述框架里,给人的感觉是禄东赞成功地实施了智商碾压,用和亲修好的烟雾弹迷惑了唐高宗李治,再用西域的乱局牵扯唐朝的注意力,最后成功的搞定了吐谷浑。

但要知道,再好的计策也得对方配合才行呀,禄东赞就是再牛,他也不能决定李治的战略选择。

所以,今天咱们就换个视角,看看唐朝这边有什么问题,看看李治为啥会做出这种选择。

首先说说到底应该怎么评价唐高宗李治。

因为在高宗龙朔年间,唐朝版图达到了极大值。在西边将中亚粟特地区的昭武九国,也就是把康国、石国、曹国这些国家纳入了管理体系。然后又设置了吐火罗道十六羁縻都护府,恨不能把整个阿富汗都囊括了进来。

然后呢,他又灭了高句丽。

要知道,高句丽可是隋朝三征铩羽,他爸三征未果,妥妥滴东北小强。

于是很多人就有了这么一个感觉,唐高宗李治雄才大略,干得不错。

但公允地说,李治的治国能力挺一般的,和他老爸比根本不在一个数量级上。

《资治通鉴》给李治的评价是“孺仁而无远虑”,宋朝那帮大神给的评价也不咋高。不过,李治就算是“孺仁而无远虑”,他也不能叫傻,对吧!

但从他在吐谷浑的表现上看,确实有种智商欠费的感觉,那这又是咋回事儿呢?

要想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先说说,李治是咋坐上皇帝宝座的。

因为从这个问题上,可以看出他是咋样一个人。

公元626年,“玄武门之变”爆发,李渊一生气皇帝都不干了,开始专心致志地造小人。

李世民改元贞观后,立嫡长子李承乾为太子。当时的李承乾只有八岁,生得聪明可爱,也算个少年英才。

应该说,李世民在这个接班人身上很是下了一番心血。可能是李世民对他要求太高,结果这娃有点逆反了,开始对父亲阳奉阴违、对师长劝勉不耐,甚至派人刺杀自己的老师。(“玄素谏之,承乾不纳,乃遣刺客将加屠害”)

也就在此期间,李世民的另一个儿子——魏王李泰异军突起。

李世民不但对他大加赏赐,还把李泰的信用额度,提得比太子还高。

李承乾感到了威胁就派人刺杀李泰,结果没有成功(“又尝召刺客张师政、纥干承基,深礼赐之,令杀魏王泰,不克而止”)

于是这哥们心一横,准备跟老爸学习,来个玄武门之变的复刻版。

事情败露以后,李承乾是当不了太子了,于是魏王李泰变得炙手可热。

他身边迅速聚集起了一票政治人物,宰相刘洎[jì]、岑文本、房遗爱、杜如晦的弟弟杜楚客、柴绍的儿子柴令武,这些人形成了一个小政治集团。

李泰也觉得这事儿稳了,非我莫属呀!

结果这哥们有点用力过猛了,有一天他跑去跟李世民说:“如果我继承大统,百年之后将杀了自己的独子,传位给弟弟晋王李治”。

李世民那是啥人呐,精得哄猴儿上吊。

一听这话,他心里咯噔一下,“都是千年的狐狸,你跟我讲什么聊斋呀”。

这时候褚遂良又补了一刀,他说:“这事儿,搁你身上,你能干出来吗?!”

就这一句话,煮熟的鸭子就飞李治那儿去了。

其实李世民心里很清楚,李治是个什么水平。

他也担心李治管不了这么大的国家,有一次他问过长孙无忌,“你劝我立李治为太子,可他太懦弱,恐怕守不住国家,吴王李恪英武之风很像我,我想立他为太子,你看咋样?”

(上疑太子仁弱,密谓长孙无忌曰:“公劝我立雉权,雉奴懦,恐不能守社稷,奈何!吴王恪英果类我,我欲立之,何如?”)

长孙无忌表示坚决反对,李世民有点揶揄地说了这么一句:“因为李恪不是你外甥吧?!”(“公以恪非己之甥邪?”)

这话就相当诛心了,但长孙无忌那也是千年的狐狸。都没接这话茬儿,而是悠悠说:“太子仁厚,乃守成之君,望陛下深思。”

(“太子仁厚,真守文良主;储副至重,岂可数易?愿陛下熟思之。”)

李治最后能当上皇帝,至少有三个原因:

首先是前面那俩挣得太厉害,给了李治机会;

其次是他身后站着长孙家族;

最后是李治性格宽厚,兄弟姐妹能得善终。

但是这三个里面,没有一个是因为李治能力好。

650年,李治当上了唐朝的皇帝,但在让兄弟姐妹都善终的事上,李治其实也没做到。三年以后,惊天大案“房遗爱谋反案”爆发,大量宗室贵戚惨遭清洗。

咱先看看涉案人员的名单,直接被杀的人里有房遗爱(房玄龄次子)、高阳公主(李世民的女儿)、荆王李元景(李世民的六弟)、吴王李恪(李世民三子)、驸马都尉柴令武(李世民的外甥、霍国公柴绍的次子)、巴陵公主(李世民的女儿,柴令武之妻)、驸马都尉薛万彻(右武卫将军、武安郡公)。

被流放的人里有蜀王李愔[yīn](李世民六子)、江夏郡王李道宗(李渊的侄子)、安国公执失思力(驸马都尉、左骁卫大将军)、谯[qiáo]国公柴哲威(安西都护)、宇文节(宰相)、梁国公房遗直(汴州刺史)、薛万备(薛万彻的弟弟)、房遗则(房遗爱三弟)、房遗义(房遗爱四弟,谷州刺史)。

这个案子刚开始的时候,谁都没当个事儿,它也确实不是个事儿。

652年的11月,房遗爱的老婆高阳公主,跑到李治面前告御状,说大伯子房遗直非礼她(“使人诬告遗直无礼于己”)。

李治听完后心里说:“高阳公主,你是啥成色,你不知道啊?要说你非礼房遗直,我真相信!”

要说这位高阳公主,身上的花边新闻,那可是太多了。

这位公主嫁到房家以后,仗着李世民的宠爱,把房家折腾得乌烟瘴气的。

等房玄龄死了,嫡长子房遗直继承了“梁国公”的爵位。

高阳公主跳出来闹着要分家,非得要老公继承爵位和官职,还跑向李世民诉苦,说房遗直口出怨言,心怀不轨。

结果房遗直吓得赶紧上书,要把爵位让给弟弟,后来李世民发现了,把高阳公主找来好顿训,让她以后老实点。

(“房遗直以嫡当拜银青光禄大夫,让弟遗爱,帝不许”)

这事儿过去没多久,长安抓住一个小偷,在赃物里发现一个“金宝神枕”。

这小偷交代是从名僧辩机家偷的,结果找辩机一问,辩机说是高阳公主送的。

(“会御史劾盗,得浮屠辩机金宝神枕,自言(公)主所赐”)

然后这事儿就变成一个香艳段子了,李世民知道以后火冒三丈,直接腰斩了辩机。

结果,高阳公主变本加厉找了一堆和尚道士来代替辩机,(“又浮屠智勖迎占祸福,惠弘能视鬼,道士李晃高医,皆私侍主”)

李治继位了以后,高阳公主又开始折腾了,逼着房遗直让出爵位。李治现在听见高阳公主这几个字,脑袋都嗡嗡滴。

但公主都告了御状了,怎么也得查一下,于是他就让长孙无忌来负责这个“非礼案”。

估计李治是这么想的,弄吧弄吧得了。

可问题是长孙无忌不是这么想的,他准备拿这副二三五,打出一套王炸来。

等到一份厚厚的案卷,放在面前的时候,李治眼珠子都快掉地上了,“就一个非礼案,至于牵扯这么多人吗?!”

这事儿要是换个乾坤独断的皇帝,把眼一瞪,对办案人员说:“你们都TM闲着了是吧?屁大点的事儿,弄出这么大动静来,用不用我给你们找点事儿干?!”

估计这事儿也就拉倒了,可李治还不是这样的人。

他单独提审了房遗爱,对他说:“咱俩实在亲戚呀,你咋能这么干呢?”(“与卿亲故,何恨遂欲谋反?”)

这时候一通乱咬的房遗爱也良心发现了,哭着对李治说:“我告发吴王李恪是为了免罪。”

说到这儿,其实吴王李恪没谋反就已经很清楚了,结果李治的做法是哭着对办案人员说:“我活着的兄弟没几个了,荆王是我叔父,吴王是我兄长,请各位高抬贵手,替他们讨个活命,可以吗?”

(“朕兄弟不多,荆王是朕长叔,吴王是朕兄,虽犯国经,欲就公等乞叔及兄姊等命。”)

结果兵部尚书崔敦礼怼了一句:“过去周公诛管叔、蔡叔,汉景帝平七国之乱,都以国法处置。前事都不远,陛下怎能改动法律,就为了施舍恩情呢?”

(敦礼进曰:“昔周公诛管、蔡,汉景夷七国,至於孝昭之时,燕王盖主谋逆,皆正刑典。此乃前事不远,陛下岂可屈法申恩?乃从之。”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说起来,李世民立李治的时候,曾经对身边人说:“泰立,则承乾与治皆不全;治立,则承乾与泰皆无恙矣。”

这话的意思就是,立李泰,其他人都活不了;立李治,其他人就都没事儿了。

李治确实没对兄弟下手,但他也没能力阻止别人下手。

这场惊天大案,让唐朝宗室大量失血,李恪、李道宗、薛万彻、执失思力等人不是被杀,便是在流放中草草去世。等到武则天开始清洗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的时候,也没人能站出来说话了,所以天道循环就在不远处等着呢!

这里面最让人感动的是执失思力的夫人九江公主

执失思力一生为唐朝东挡西杀,从征吐谷浑、高昌、薛延陀、高句丽,封安国公,尚李渊第八女九江公主为妻。

他和这个案子完全没有关系,只是因为和房遗爱关系好,就受到牵连,被流放巂州(四川西昌)。

九江公主本不在株连之列,但她主动上表要求削去封邑,跟执失思力一起流放,不久病死于巂州。

所以,你说那些嫁给异族的唐朝公主,她们有没有真挚的爱情?!

我们再回过头来说李治,你们说他的性格里有没有明显的缺陷?!

这么明显的案子,李治心里还想保住一些人,但他就是做不到。这说明李治对手下的控制能力,不是一般的差。

我甚至都觉得,可能他自己都知道。

你看他死乞白赖的,找了武则天这么个老娘们,没准就是想找补找补。

李治这种优柔无断的性子,在唐蕃关系里屡见不鲜。

咸亨三年(672年),大非川之战都打完了,吐蕃使臣到访长安,李治居然问了这么一句,“吐蕃和吐谷浑是儿女亲家呀,你们吐蕃接纳叛将,也就是素和贵,然后抢了人家的地方。我派薛仁贵送慕容王室回家,结果你们趁我不备,打了个措手不及,现在你们又窥探凉州,攻陷边境的城堡,你们这是要干啥呀?!”[1]

这话问的呀,实在是没水平。

您说还能是干啥呀,争夺生存资源呗!

再说了,你想让吐蕃使臣回答啥呀?!

莫非使臣还能说:“没事儿,我们就是吃多了,出来活动活动,过几天就回去了!”

最后呢,吐蕃使臣是这么回答的,“我就是来献礼物的,军事上的事儿,我真不太清楚。”

李治对这个回答很不满意,但也就没下文了。

李治时期这种说着说着,就没下文的事情很常见。

比如说,在667年(乾封二年),吐蕃连克“生羌十二州”,逃到唐朝境内的吐谷浑部众害怕了,就要求迁的离边境远点。

总章年间(668年—670),注意这个时间节点,正好在吐蕃吞并了吐谷浑,到薛仁贵出兵之间。

李治把宰相姜恪、阎立本契苾何力找来,商量把吐谷浑部众迁到凉州附近的事儿。

结果,聊着聊着就谈到怎么反击吐蕃的问题上了。

这时候,阎立本表态说:“百姓饥馑,不能出兵。”

契苾何力态度是:“吐蕃地处西方边陲,我担心军队到达的时候,他们都已逃窜埋伏了,我们征讨没什么收获。等到了春天,他们又会侵犯吐谷浑。我觉得暂时不应该出兵,让他们感觉我们力不足,骄傲自大。到那时再出兵,他们就会主动和我们作战,这样我们能一举成功。”

姜恪反对道:“我觉得将军所言不妥,吐谷浑新败,吐蕃正在狂妄期,如果不去援救,吐谷浑就会灭亡。我认为应该赶快出兵援助,先帮着吐谷浑保存其国家,以后再慢慢想办法解决根本问题。”[2]

三个大臣给出了三个建议,然后这事儿就撂下了,没有任何结果。唐军也没反击,吐谷浑部众也没迁移。

这就是李治的性格特点,你说你把大臣找来听取意见,这算是民主了,大臣们表述了意见,民主完了,该集中了吧。然后就没下问了,这不是议而不决吗?!

李治作为一个皇帝,是这群人的最高领袖,你指望谁给你一锤定音呐?!

你觉得会有个大臣,越过皇帝大包大揽,拍胸脯说:“这事儿就听我的,出了事儿,我顶着!”

估计敢这么说话的,离死也就不远了。

其实领袖也不是神仙,不可能预见未来,所以领袖其实是从一大堆意见里面,挑一个瞅着不那么烂的,就咬牙拍板了。

如果选对了,那就是英明神武、牛逼掉渣,要是选错了,那就是千夫所指、脑袋有包。

在面对吐蕃和吐谷浑一起来申诉的时候,李治之所以屡次给出“皆不许”的模糊态度。很可能就是大臣的意见不统一,而他自己又没有直接拍板,赌一把的勇气。

类似的例子还有,不过那是几年以后的事了,到时候咱们再说。

从上面的例子来看,李治的性格可能确实有点缺陷。

我不是说他作为一个人的性格有缺陷,李治是个好人,到什么时候我都承认。我的意思是作为一个君主,李治缺了点杀伐果决的意思,办事儿瞻前顾后,太肉叽。

不过,在吐谷浑这件事上,我们还要注意有一点,这就是李治的棋盘上,选项实在是有点多。

我们经常说,人生没那么多选项,给人感觉好像是选项多比较好,其实选项多一样有烦恼,到底怎么取舍,更考验智商。

反正我这些年的人生经历告诉我,选择是种智慧,放弃是种勇气!

如果说李治眼前就放着吐谷浑,那其实反倒简单了,就是打和不打的决定。但唐朝是当时的东亚大哥,游戏规则的制定者,牵扯精力的地方多的是,就拿西方来说,西突厥汗国虽然在658年(显庆三年)被苏定方灭了,但西突厥势力却一直在折腾。

再往西的大食又在不断向东挤压,唐朝设立的吐火罗道十六羁縻都护府,没几年就被大食吞并了,唐朝构建的战略缓冲区消耗殆尽。

战略缓冲区对一个大国有多重,刚爆发的乌克兰冲突就可见一斑。

同时,吐蕃又联合了疏勒、弓月等部落,不断对安西四镇施压。

也就是说,在西域这个战略方向上,唐朝要同时面对大食和吐蕃两个主要对手。

如果是西域和青海离得比较近,还能通盘考虑的话。唐朝在东北方向上,还有一件烦心事儿,这就是高句丽

对于高句丽这个东北小强,隋唐两朝充满了执念,炀帝三征、太宗三征、高宗两征。

你说这地方有啥好的吗?

好像感觉也没啥可留恋的,唐朝灭了高句丽,也没能有效控制。

那这些皇帝都一门心思要干掉它,到底是为了啥呢?

是好大喜功吗?

应该说这个因素确实不能排除,李世民可能会想,杨广没打下来的,我打下来了,那就比他牛逼。

李治可能会想,杨广和我爸都打下来的,我打下来了,那比他俩都牛逼。这确实可能是一种魔咒似的心结,但您别忘了,唐玄宗也往东北打来着,只不过那时候高句丽已经完了,对手换成了渤海国

也就是说,隋唐两朝四个皇帝都奔着一个地方好大喜功,这是不是有点反常了?!

所以,我个人觉得高句丽的问题,不能就看高句丽本身,还有考虑一下,它西边的契丹、悉、以及更西的突厥。如果这些兄弟们要是拧在一起,那可就不是东北有事儿的问题了,而是整个北方都要瑟瑟发抖了。

可能在很多的印象里,贞观初年李世民一棒子打翻了东突厥,北方草原的问题就算完了,其实突厥部落依然还在草原上游牧,只不过他们在默默等待机会。

679年(唐高宗调露元年)北方突厥重新崛起,这个一度又压得唐朝喘不过气来的突厥,被称为“后突厥”,也叫“东突厥第二汗廷”

这时候,距离李治灭亡高句丽,也不过只相隔十一年而已。

那么我们就要想想了,隋唐如此执念东北,是不是有制约北方突厥的考虑呢?!

我们现在把整个时间线重新梳理一下,看看禄东赞在打吐谷浑的期间,唐军都在干什么。

650年,阿史那贺鲁叛乱。

651年,波斯国王被杀,王子卑路斯逃到了吐火罗。

653年,唐将程知节、苏定方入疆平叛。

654年,大食继续东进。5月波斯王子卑路斯遣使告难,唐朝无力救援。

654年六月,大食使臣到访,要求唐朝放弃支持波斯。

655年,程名振、苏定方率军击高句丽。

656年十二月,禄东赞发兵白兰羌。

657年正月,唐军再次发兵平定阿史那贺鲁之乱,

658年二月,苏定方、萧嗣业、阿史那弥射生擒贺鲁,西突厥汗国灭亡。

659年十月,俟斤都曼反叛,在疏勒(喀什)、朱俱波(叶城)的支持下,攻破于阗(和田)。

659年十一月,苏定方千里奔袭,生擒都曼。

660年正月,都曼被押送洛阳献俘阙下。

同年,禄东赞发动了吐谷浑之战。

660年十二月,唐朝派契苾何力、苏定方、程名振、萧嗣业分道进攻高句丽。

660年,弓月部反叛攻占疏勒,三路唐军西征与九姓铁勒作战。

661年,唐朝设吐火罗道十六羁縻都护府,护密王和波斯王子被封为鸟飞州都督和波斯州都督。

662年,禄东赞在象雄大料集,随后兵入瓦罕走廊,打下了护密。

同年,突厥攻庭州,刺史来济力战阵亡。

十二月,唐将苏海政带兵平叛,“弓月部引蕃军前来,苏海政不敢与之作战,约和而还。”

663年,中日白江口之战爆发,唐朝灭百济。

同年五月,吐谷浑崩盘,诺曷钵逃奔唐朝。

十二月,安西都护高贤领兵击弓月救于阗。

665年三月,“疏勒、弓月引吐蕃之兵侵于阗,西州都督崔知辩率兵援救。

同年,大食击波斯、拂菻,破之,吞灭诸胡,胜兵四十馀万。

666年,禄东赞病逝于吐谷浑的日布。

同年十二月,唐朝五征高句丽发动。

667年,大食卷土重来,继往绝可汗阿史那步真战殁,安西大都护府迁回西州(吐鲁番),昆陵、濛池、吐火罗都护府建置无存。

同年,吐蕃连克“生羌十二州”,青海之地尽收囊中。

668年九月,历时三年的高句丽之战终结,高句丽国灭亡。

从上面这些记载,我们能看的出来。

禄东赞进攻白兰羌的时候,唐军在应对突厥的乱局。

禄东赞进攻吐谷浑的时候,唐军在应对西域乱局的同时,还在东边进攻高句丽。

吐谷浑崩盘以后,唐军在应对西域乱局的同时,还在东边进攻高句丽。

也就是说,唐军在东北、西南两个相隔数千公里的方向上,被极尽拉扯。

所以,你能看到像契苾何力、苏定方、薛仁贵、萧嗣业之类的战将,在新疆打完了,去东北打,打完了再回新疆打,然后再去东北打。

这就是李治面前的选择题,东北、西南都不能放,但手里的筹码就这么一点,总要有个轻重缓急吧。也许在李治眼里,吐谷浑就是那个不太重要,可以缓一缓的选择。

估计他是这没看出吐蕃的威胁,其实不光是他,整个唐朝的大臣,可能都没想到,吐蕃日后会有这么大的威胁。

要是唐朝君臣能预见未来,集河陇唐军之力,跟吐蕃梭哈一把,胜负还真是很难说。

但还是那句话,历史没有如果。

从禄东赞的角度上说,他选择了一个极佳的时间窗口,要是没有大食东扩、西突厥叛乱、高句丽南侵,这三件事有一件没发生,吐蕃兼并吐谷浑的难度都会大很多。

但些事情就是在差不多的时间爆发了,这就是必然性里的偶然性因素。我特别喜欢用中美关系来类比唐蕃关系,你想想过去十几年美国都在忙活啥,就知道吐蕃为啥能崛起了。

从某种程度上说,吐蕃的崛起确实带有必然性,就像中国崛起带有必然性一样。

但反过来说,这些偶然性因素也不是禄东赞能控制的。

但他就像庖丁一样,在各种因素之间游刃有余,最后把吐谷浑这头牛,卸吧成零件了。

这就是禄东赞伟大的地方,也是唐史里称赞他“性明毅严重,讲兵训师,雅有节制,吐蕃之并诸羌,雄霸本土,多其谋也”的原因。

吐谷浑之战咱们讲了五期,总算是讲完了。

回顾这五期内容,老布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讲背景,真正讲到具体战事的,也就说了几句话。这就是老布讲东西的习惯,主要精力都放在梳理背景上,把事件背景讲清楚了,事件本身为啥会爆发,为啥会这么发展,自然就清晰了。

下一期,咱们开始讲述唐蕃关系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大非川之战

这期就先到这里吧,最后还是感谢各位喜马拉雅的小伙伴们,如果您觉得老布讲得尚能入耳,麻烦您来个订阅,最好再转发给您的朋友们,这是对老布的最大支持啦!

要是您不嫌麻烦,给老布这个有点另类的西藏史节目,来一个五星好评,那老布就感谢地眼泪哗哗滴啦!

再次感谢各位喜马拉雅的小伙伴们,咱们下期再见!!

参考文献:

[1]、《册府元龟·外臣部》_ (宋)王钦若等编纂 周勋初等校订;

帝曰:“吐谷浑与吐蕃本甥舅国,素和贵叛其主,吐蕃任之,夺其土地。薛仁贵等往定慕容氏,又伏击之,而寇我凉州,何邪?”

仲琮顿首曰:“臣奉命来献,它非所闻。”

帝韪其答,然以仲琮非用事臣,故杀其礼。

[2]、《新唐书·吐蕃传》_宋祁、欧阳修、范镇、吕夏卿等合撰;

总章中,议徙吐谷浑部于凉州旁南山。帝刈吐蕃之入,召宰相姜恪阎立本、将 军契苾何力等议先击吐蕃。立本曰:“民饥未可以师。”何力曰:“吐蕃介在西极, 臣恐师到,兽窜山伏,捕讨无所得,至春复侵吐谷浑。臣请勿救,使疑吾力困而骄 之,一举可灭也。”恪曰:“不然,吐谷浑方衰,吐蕃负胜,以衰气拒胜兵,战必 不亢,不救则灭。臣谓王师亟助之,使国幸存,后且徐图可也。”议不决,亦不克 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拨开迷雾,走近纵横四海的大唐盖世英雄——苏定方
一口气读不完的中华五千年简史|唐初那些事
他是唐初最坎坷的名将,将唐朝疆域扩大到里海,如今因手游被熟知
从山西农民到大唐战神:30岁的你,一切皆有可能
大唐名将:薛仁贵的优劣
李勣的一生对唐朝贡献极大,为什么会被武则天挖坟掘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