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通俗西藏史(一百二十五)——河西九曲的失与得

原创2022-10-09 07:31·白发布衣的藏地读行

各位喜马拉雅的小伙伴大家好,藏史德云社的老布,又来啦!

喜欢听音频的朋友可移步喜马拉雅,搜索《通俗西藏史》,老布充满大碴子味儿的口音,将扑面而来!

上期咱们简单讲了一下,尺带珠丹弘佛的背景。说真的,涉及宗教的问题真是非常复杂,老布搞不太明白,所以不敢乱讲。我们主要是讲政治关系,这一期咱们就重新回到唐蕃关系上。

唐中宗景龙四年(710年)的正月,金城公主踏上了入藏的道路。这次和亲是唐蕃交往史上的重要事件,代表着双方都展示了和平的愿望。

但我们也应该清楚,唐蕃达成和亲意向,是双方国内政局变化的结果,而不是突然开始爱好和平了。

在唐朝这边,中宗李显在谋划一次规模空前的北伐,刀锋所向是蒙古草原上再次崛起的后突厥汗国

就是在金城公主出嫁的同一年,唐朝整个北部防区都在秣兵厉马,积极备战。这条战争动员令,从东部的幽州,一直绵延到西域的北庭。动员的唐军涉及灵、凉、甘、肃、瓜、沙、伊、庭诸州,及瀚海、碎叶、临洮、玉门、建康、墨离、赤水、伊吾诸军兵马,再加上征发的突骑施、黯戛斯两部骑兵,兵力合计达到了令人咋舌的八十万人。

北面有这种倾其所有的豪赌,李显自然不想南边再闹腾起来。

吐蕃这边是在705年的大乱局之后,政治关系一直很紧张。各种政治势力处于激烈博弈的状态,也需要一个缓和的外部环境。所以,即便唐军在云南和西域两个方向发动了进攻,吐蕃都一反常态忍下了这口恶气。

在《资治通鉴》里的记载是,“安西都护张玄表侵掠吐蕃北境,吐蕃虽怨而未绝和亲”。紧着的这句话非常有意思,“乃赂鄯州都督杨矩,请河西九曲之地,以为公主汤沐邑;矩奏与之。”

我们再来看看两唐书的记载,《旧唐书》:“时杨矩为鄯州都督,吐蕃遣使厚遗之,因请河西九曲之地,以为金城公主汤沐之所,矩遂奏与之。吐蕃既得九曲,其地肥良,堪顿兵畜牧,又与唐境接近,自是复叛,始率兵入寇。”

《新唐书》:“拜矩鄯州都督。吐蕃外虽和而阴衔怒,即厚饷矩,请河西九曲为公主汤沐,矩表与其地。九曲者,水甘草良,宜畜牧,近与唐接。自是虏益张雄,易入寇。”

对比两唐书和通鉴的记载,都说了一个人——杨矩,也都说了一个事儿——河西九曲之地送给吐蕃

区别仅在于,两唐书说了后果——九曲之地,水草甘良,适宜畜牧,和唐朝边境相接。吐蕃得到河西九曲之后,开始发兵进攻。

下面我们就来说说,这个人和这件事。

先来说说杨矩这个人:

他生于隋末唐初,卒于714年。

新唐书的记载是,“开元二年(714年)坌达延将兵十万寇临洮,入攻兰、渭,掠监马。杨矩惧,自杀。”

这意思就河西九曲送给吐蕃之后,恶果迅速爆发,714年坌达延带兵攻临洮,掠走唐军马场中的战马万余匹。朝廷要追查杨矩的责任,他畏罪自杀了。于此相关旁证是接任鄯州都督的郭知运,也是在714年上任的,可以认为杨矩去世的时间比较确定。[1]

其次是送出河西九曲的时间:

710年正月,杨矩送金城公主入藏,此时杨矩的职务还是左卫大将军。咱们之前曾经说过,为了送亲李显找了好几个大臣,人家推三阻四都不愿意去,最后是杨矩担任的送亲大使。

也就是这次送亲的过程,杨矩与吐蕃君臣有了接触。

等他送亲回来,因为这次的功劳,才被任命为鄯州都督。

也就是说,杨矩上奏请求送出河西九曲之地,肯定是在他完成了送亲任务之后。

唐史里面都没记载送出九曲之地的时间,但好在敦煌藏文文献里有,“及至牛年(713年),唐庭允赐夏冬牧场,唐庭使者杨卿前来致礼。”

敦煌文献正好补足了唐史记载的缺项,让我知道,唐朝决定送出九曲的时间是在712年到713年之间。

713年杨矩再次出使吐蕃,一方面可能是进行九曲之地的交割,另外一方面也是为了代表唐朝致哀,因为712年,尺带珠丹的祖母没庐赤玛伦去世了。

712年到713年的这个时间节点很有意思,712年在位的是唐睿宗李旦,到了713年8月,先天之变爆发,李隆基干掉了太平公主,成了下一代皇帝。所以,713年有两个年号,既是唐睿宗先天二年,又是唐玄宗开元元年

可以肯定地说,答应送出河西九曲的是睿宗李旦,但执行决定的可能是玄宗李三郎。

下一个问题就是河西九曲究竟在什么地方。

关于河西九曲的位置问题,学界长期存在争论。最早关注这个问题的是日本藏学泰斗佐藤長。他在1976年便撰写论文认为,河西九曲之地在黄河上游支流茫拉河流域。1983 年,日本学者鈴木隆一撰文认为,河西九曲的 “河西”应该是黄河以西,而茫拉河流域在黄河以东,所以他认为的九曲在恰卜恰河流域,也就是今天青海共和县恰卜恰镇附近。

虽然这两篇论文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翻译成了中文,但国内藏学界对他们的判断并不十分认同。国内学者认不能机械地理解“河西”就是黄河以西,而是应该结合唐蕃战争的态势。所以国内学者一般认为河西九曲指的是“黄河上游西端回环曲折的地区”,包括今天青海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同仁县、贵南县、泽库县、甘肃夏河县的全部辖区,以及甘肃省碌曲县的西部和青海同仁县的南部。

这么说可能大家没什么概念,我在文稿里贴了一张地图,大致圈出了九曲的范围。这么说吧,这个区域东西长250公里,南北宽差不多150公里。

不过有一点,可能要注意一下,最开始的河西九曲,未必一定有这么大。很有可能是在之后唐蕃的反复争夺中,地域所指的范畴越来越大了。

另外,河西九曲之地水草丰美,是整个青海地区自然环境最好的地方。

最关键这地方直抵陇右腹部,本来是唐军牧马的马场。

在从650年到699年这段噶尔家族弄权的时期里,吐蕃虽然在青海占据了优势,但主攻的方向集中在青海湖周边区域,也就是河西走廊附近。黄河以东的陇右地区攻击相对少很多,其中比较有名的大战也就是,695年七月攻临洮,名将王孝杰、娄师德与论钦陵战于素罗汗山,唐军大败。

随后,武则天在久视元年(700年),于临州狄道县置临洮军,位置就在今天甘肃省的临洮县。这是武周时期唐军在陇右地区,添置的唯一军队。李宗俊老师在分析唐朝前期西北军事地理问题的时候,认为临洮军设置的目的,在于控制吐蕃沿洮河直逼陇右的大道,同时保护陇右军马场的安全。[2]

也就是说,唐朝对陇右外围防御线的重要性有清楚的认识。而且更有意思的是,就是在唐睿宗的景云元年(710年) ,唐朝还变更的行政划分区域来加强河陇两地的防御和管理。

唐朝在贞观初年将天下划分为“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十道”,也就是所谓的“贞观十道”

其中,陇右道东起陇山,西临西域,是一个东西长达两千多公里的长条形。这个窄长条的蜂腰处,正是河西走廊,只有不到一百公里宽。再加上,北边有突厥的威胁,南边有吐谷浑和吐蕃的威胁,很容易就被截断,导致西域成为一块飞地。

尤其是吐蕃吞并吐谷浑之后,对河西走廊的压力激增,吐蕃多次取道洪源谷,也就是翻乌鞘岭,经古浪县的道路,威胁凉州。

所以,在唐睿宗景云元年的十二月,唐朝拆分了陇右道,“置河西诸军州节度,领凉、甘、肃、伊、瓜、沙、西七州,治凉州。副使治甘州,领都知河西兵马使。”

到了玄宗朝,又进一步明确了河陇的分治,于开元五年(717年),“置陇右节度,亦曰陇西节度,兼陇右道经略大使,领秦、河、渭、鄯、兰、临、武、洮、岷、廓、叠、宕十二州,治鄯州。”[3]

也就是说,唐朝一边在加强河陇的防务,一边又把陇右防御的缓冲区,自己在九曲设置的十个羁縻州送给了吐蕃。

这么混乱的操作,究竟是因为什么呢?

这一点可能真得从唐朝政局的来找原因了。

从公元710年到713年的这几年里,长安城是实在折腾得太凶了。

710年的正月,唐中宗李显擦着眼泪把金城公主送走了,

五月,李显颁布了北伐后突厥的诏书,规模空前的大战一触即发。

六月,李显的老婆韦后对他说:“大郎啊,该喝药啦!”

然后李显就上墙了!

当月,太子李重茂坐上了皇帝之位,改元“唐隆”,但国家大事皆出于韦后之手。

李重茂登基不到一个月,临淄王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发动兵变,废李重茂为温王(谥号唐殇帝),杀韦氏、安乐公主、上官婉儿,尽除韦氏一门。

这时候,李显的四个儿子里,长子李重润,也就是懿德太子,在701年被武则天杖杀。三子李重俊,也就是节愍太子,在707年造反,史称“景龙政变”,兵败被杀。

四子李重茂,刚刚从皇帝变成了温王。

就剩下了李显的庶长子李重福了。

这大兄弟当时在洛阳,他一瞅其他人都没戏了,这不就该我了嘛!

结果,这大兄弟在没有得到任何人支持的情况下,自己蹦了出来。他假传圣旨,诏告天下,说自己是新皇帝了,还给李旦和李重茂安排了工作,封李旦为“皇季叔”,封李重茂为“皇太弟”。

可长安城里的游戏玩家,根本没搭理他,直接把李隆基的老爸相王李旦,抚上了王位,这就是唐睿宗。这就是“唐隆之变”。

李旦当上皇帝以后,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之间的联盟破裂,展开了激烈的权力斗争。

713年(先天二年)7月,李隆基发动政变,袭杀太平公主党羽,随后赐死了太平公主,史称“先天政变”

经过两次政变之后,李隆基改年号为开元,唐朝历史正式进入了玄宗时代。

如此激烈的政治博弈,很可能对唐朝的内外政策造成了影响。

导致一些本该反复商议的事情,草率做出了决定。

另外在706年,还发生了一件事情。

唐蕃在这一年进行了一次会盟,因为当时的年号是唐中宗的神龙二年,史称“神龙会盟”

要知道,这可是唐蕃交往史上的首次会盟,按道理来说,应该浓墨重彩、大写特写才对,可汉藏史料对这次会盟,完全没有正面记载。

藏文史料没提过这事儿,也算好理解,毕竟保存到现在的历史记载少。汉文史料没有正面记载,这就有点奇怪了。

两唐书的吐蕃传里,一个字都没提过这件事。我们现在能知道有这次会盟是因为,唐蕃在开元二年(714年)的五月,还有过一次会盟。

唐史在记载这次会盟的时候,提到了神龙二年的会盟。并且说当时两国曾经划定边界、举行盟誓,参加的高官宰相、仆射、中书令、侍中、尚书,吐蕃的宰相也一同参加。盟会举行之后,才开始迎娶金城公主的工作。

《册府元龟》卷八九一,开元六年十一月条,吐蕃遣使奉表云:“孝和帝(唐中宗李显)在日,其国界并是逐便断当讫,彼此亦已盟誓,汉宰相等官入誓者,仆射豆卢钦望、魏元忠,中书令李娇,侍中纪处纳、肖至忠,侍朗孝迥秀,尚书宗楚客、韦安石、杨矩等十一人。吐蕃宰相等亦同盟誓讫,遂迎公主(指金城公主)入蕃,彼此安稳。”

另外史料里还提到,双方以黄河为界,划定了边疆,并且规定一块缓冲区作为“闲壤”,也就是闲置的田地。[4]

但之后吐蕃似乎把军事设置伸进了这块缓冲区,新唐书里记载,唐朝大臣曾向李隆基汇报,“吐蕃本以河为境,以公主故,乃桥河筑城,置独山、九曲二军,距积石二百里。”

现在吐蕃设置独山军与在黄河上架桥筑城的地方,已经基本上能确定位置了,独山军的位置在黄河以西的河卡滩,架桥筑城地方在贵南县的塔秀乡。

这两个地方离河西九曲之地不远,那会不会有这种可能?

神龙会盟的时候,唐蕃划定了一块谁都不能驻军的“闲壤”。等到金城公主入藏以后,吐蕃大臣就跟杨矩说:“咱都实在亲戚了,你干脆跟皇帝说一声,把“闲壤”那块地方,当做公主的汤沐邑给我们得了。那块地方收的税,我们也不要,都算公主的零花钱。”

结果,李旦脑袋一热,不但把“闲壤”给了吐蕃,把离“闲壤”不远的九曲也给吐蕃了。

估计大臣们肯定是连哭带嚎的反对,但以当时混乱的长安政局上看,可能这事儿也没仔细讨论过,李旦就拍板定案了。

等到李隆基上台以后,老爹还在后宫吃饭呢。他也不好刚一上台,就撅了老爹的面子。所以,他就算心里不愿意,也得认了这笔账。

但是恶果很快就显现了,开元二年(714)八月,吐蕃坌达延、乞力徐率众十万入侵临洮军、兰、渭两州,掠走大量陇右军马,鄯州都督杨矩 “悔惧自杀”。

咱们刚才可是提到过,开元二年(714年)的五月,唐蕃可是会盟来着。这咋会盟的墨迹未干,就打起来呢?

关于这个问题,咱们下期再讲!

参考消息:

[1]、《护送金城公主入蕃和亲使杨矩考略》_胡晓兵;

[2]、《唐前期西北军事地理问题研究》_李宗俊;

[3]、《唐景云年间的陇右分治》_裴恒涛

[4]、《唐蕃接触中的河西九曲》_杨长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通俗西藏史(一百二十六)——白衣将军的逆袭
唐蕃百年战争——河西陇右战况烈(上)
天下富庶者无如陇右大唐藩镇之五陇右节度使始末
吐蕃的崛起与经略西北(二)
郭建龙 | 节度使的罪与罚
唐朝与吐蕃的战争概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