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苗、侗、瑶、布依以及土家族吊脚楼有什么不同?

吊脚楼是苗族传统建筑,是中国南方特有的古老建筑形式,楼上住人,楼下架空,被现代建筑学家认为是最佳的生态建筑形式。吊脚楼是苗乡的建筑一绝,它依山傍水,鳞次栉(zhì)比,层叠而上,极其漂亮!吊脚楼并不是苗族独有的建筑特色,侗族、瑶族、布依族以及土家族也是吊脚楼的集大成者。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苗族吊脚楼、侗族吊脚楼、布依族吊脚楼、瑶族吊脚楼以及土家族吊脚楼各有什么不同。

苗族吊脚楼

苗族吊脚楼是苗族特有的一种建筑形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等地区。苗族吊脚楼的建筑文化,历史极其悠久,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苗族祖先蚩(chī)尤所在的九黎部落。苗族吊脚楼是干栏式建筑,是在山地条件下富有特色的创造,属于歇山式穿斗挑梁木架干栏式楼房。苗族吊脚楼一般以四排三间为一幢,有的除了正房外,还搭了一两个“偏厦”。每排木柱一般9根,即五柱四瓜。每幢木楼,一般分三层,上层储谷,中层住人,下层楼脚围栏成圈,作堆放杂物或关养牲畜。住人的一层,旁有木梯与楼上层和下层相接,该层设有走廊通道,约1米宽。堂屋是迎客间,两侧各间则隔为二三小间为卧室或厨房。房间宽敞明亮,门窗左右对称。有的苗家还在侧间设有火坑,冬天就在这烧火取暖。中堂前有大门,门是两扇,两边各有一窗。中堂的前檐下,都装有靠背栏杆,称“美人靠”。

侗族吊脚楼

侗族吊脚楼多是杉木结构的干栏式建筑,为悬山式屋顶,屋顶盖青瓦或杉皮,两边搭有偏厦。楼高10米左右,一般为三层,也有四层的。楼板以下为“底层”,顶棚为“楼层”,中间层为“住层”。底层一般为关养家禽牲畜,堆放家具,柴禾杂物和安放石碓的地方,有的厨房也设置在此层。楼层主要是储藏粮食的地方,有的也设置卧室。住层主要是设置卧室,是住宅的主要空间。

布依族吊脚楼

布依族吊脚楼房屋一般是三开间,中间是堂屋,两边是卧房,按左大右小排序,左边住老人,右边住年轻人。右边床前不远处一般设有火堂,用于冬天取暖、烹茶、聊天、家庭议事。布依族不在正屋的火塘煮饭、炒菜,因为中堂是布依族敬奉祖先的地方。布依族吊脚楼的材料以枫香、杉木为主。按传统的标准,有三柱落地一担瓜、二柱落地两担瓜、七柱落地两担瓜(即十一个头),房高一丈六八或一丈八八,意即“要得发不离八”,一栋二层三开间的吊脚楼,需用52根柱子,40个担瓜,93根椽子和400块木板,以及1万5千块瓦片。

瑶族吊脚楼

瑶家吊脚楼“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瑶族人民根据实用性和环境特性,强化建筑性格,自由选址柴水方便、风光优美的地势,采用数十棵杉木撑起为基脚,建起被称为“千脚落地”的木楼。整座木楼以杉木为柱、为梁、为壁、为门窗、为地板,以杉皮为盖顶,不油不漆,无矫无饰,一切顺其本色,自然天成,朴实无华,或金鸡独立于山脊,或连片成寨于坡前,或负山含水,或隐幽藏奇,千姿百态,格局自由,情调浪漫,更重要的是它冬暖夏凉,不燥不潮,空气新鲜,是瑶山人最好的居所。

土家族吊脚楼

土家族吊脚楼为土家族人居住生活的场所,多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三合院。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正房有长三间、长五间、长七间之分。大、中户人家多为长五间或长七间,小户人家一般为长三间,其结构有3柱2瓜、5柱4瓜、7柱6瓜。中间的1间叫“堂屋”,是作祭祖先、迎宾客和办理婚丧事用的。堂屋两边的左右间是“人住间”,各以中柱为界分前后两小间,前小间作火房,有2眼或3眼灶,灶前安有火铺,火铺与灶之间是3尺见方的火坑,周围用3至5寸的青石板围着,火坑中间架“三脚”,作煮饭、炒菜时架鼎罐、锅子用。火坑上面1人高处,是从楼上吊下的木炕架,供烘腊肉和炕豆腐干等食物。后小间作卧室,卧室为防潮都有地楼板,父母住大里头(左边),儿媳住小里头(右边)。兄弟分家,兄长住大里头,小弟里头,父母住堂屋神龛后面的“抢兜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吊脚楼
吊脚楼是中国哪个民族的民居建筑形式?
感受贵州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
不似人间!湖北这些少数民族村镇简直赞呆了...
地域文化 | “天人合一”的贵州民族建筑
贵州地域文化发展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