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在古代战争中,存在能够完全使敌方箭雨失去作用的骑兵铠甲吗?

当然有的啊!

公元10世纪早期,军区制的繁盛对拜占庭重骑兵的影响还并未特别体现在装备革新,而主要体现在装备数量上。到了10世纪后半期的“征服者时代”,情况则完全不同了。尤其以三位著名的征服者及统军帝王尼基夫鲁斯二世、约翰一世、以及巴西尔二世为最甚。这个时期,由于拜占庭专业化步兵已经复兴,同样专业化功能的重骑兵也越来越被重视。由于足够数量与质量的步兵和快速重骑兵“突骑兵”可提供完善的掩护与协同,最重的铁甲具装骑兵就可以被设计得更重,更具备无法抵御的冲击力。

拜占庭军队这个时代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是重装上阵的铁甲具装骑兵。这个时代的拜占庭铁甲具装骑兵,一些军史学家将他们称为“超重装骑兵”。他们显然要比7世纪莫里斯时代的东罗马半具装骑兵重得多,甚至装甲防护也超越了拜占庭帝国早期4-5世纪,或是10世纪初的全具装铁甲骑兵。他们的头盔是铁制的,头盔有二至三层的锁甲护面,兜住所有的脸部与嘴,锁甲护颈和护面甚至一直垂到胸部上部提供身体的一定保护,只露出双眼,这样对于头部或颈部的保护确实是超卓的。其对比10世纪早期的拜占庭斯科拉瑞精锐具装骑兵,可以发现,后者还在使用亚麻等材质的软甲护颈。

二至三层锁甲护颈在实战中最引入注目的例子,就是978年一场著名的决斗。号称当时帝国第一勇将的巴达斯·福卡斯用他可怕的钉锤砸中了另一名帝国名将巴达斯·斯科莱鲁的脖子,但后者竟依然能逃走,还趁着夜色清洗了自己脖子上的伤口与血迹,逃向东方阿拉伯白益王朝宫廷。

只露出双眼的拜占庭超重装骑兵

10世纪初,拜占庭帝国的精锐部队就ijing经常身穿双层甲——札甲胸甲以及棉甲内衬,但10世纪末的超重装骑兵则将此发挥得更甚:骑兵身上最里面一层是链甲(zabai),但并非纯金属链甲,而是将锁甲环片与厚的粗丝和绵缝制在一起,特别是手臂与关节部分是保证使用锁甲环片的,但胸部很可能是软甲部分——这样就可以更舒适及减轻重量。在这件锁甲衣外,是最主要的金属札甲胸甲(klibanion),重叠的大片金属甲片保护了身躯和大腿的主要部分。且这还不够,在最外层是由粗丝和绵构成的绵甲(epilorika)。显然三层装甲很注意软甲与硬甲的结合,防止出现过重的情况,且软甲与硬甲结合,对于穿刺或打击的防御效果会更佳。三层复合铠甲再加上头盔那垂至胸部的数层锁甲护面,让人力从正面击穿这些超重装骑兵防御,变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事实上,骑手最外层的绵甲(epilorika)较轻,也很容易脱卸,在需要的时候,拜占庭超重装骑兵也身穿两层而非三层甲。一些典礼上,状如棉大衣的棉甲并不太美观,也经常脱卸下来以便露出重骑兵闪闪发光的札甲与锁甲。另外一些时候是为了特殊效果,诸如10世纪70年代,拜占庭皇帝“蓝眼睛”约翰一世麾下的新皇家卫队军团“不朽军”。他们穿着镀金的札甲与锁甲,力图在战场冲锋时向双方表达“对手已经被我方击溃”的强烈信息,以震撼敌军的士气。此外,超重装骑兵也会换乘不披马铠的快速战马,提供灵活的战斗。

脱卸下最外层棉甲的拜占庭超重装骑兵

这些超重装骑兵手、小腿部的防护,是板条甲护腕和护胫,并用链甲防护接缝。此外,他们还使用链甲加强的皮手套,脚上穿金属鞋套。大腿的防护是依靠链甲衣的延长部分。大腿防护形式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第二层甲——金属札甲(klibanion)的长款,一直延伸至大腿。盾牌在各种资料中的款式是有争议的,现在一般认为他们的盾牌仍是尼基夫鲁斯二世《军事学》中记载的,当时拜占庭枪骑兵标配的0.92米-1.15米的圆盾,绑缚在左臂上。

这个时代拜占庭超重装骑兵的马铠,显而易见又是全具装保护为主了,或是坚硬的熟牛皮,或是铁质札甲覆盖马匹全身,盔甲披挂直至马的膝盖。整匹战马只有眼睛与鼻孔,以及膝盖下方的腿以及马底部是暴露的。因为,“底部必须让战马的腿移动起来没有阻碍。”有的时候,马面甲或胸甲则是单独的,“并用小片或板状铁保护马匹的颈部和胸部”。

冲击作战时,长骑矛或者超长骑矛非常受超重装骑兵重视。他们的骑矛材质与亚历山大大帝时代友伴骑兵的绪斯同长骑矛相似,也是用山茱萸木所制,但长度最长可达到6.25米,其他的是3.75米-4.7米。副武器中恐怕最重要的就是铁质钉头锤,全铁锤头,必须有尖角。三、四、六棱的尖角或其他种类的钉锤,在这个时代的重要性已经超过了剑。剑仍然是被称为spatha的罗马长剑的延续spathion,但剑刃的长度更长,达到0.85-1.15米。此外,很可能受费尔干纳突厥人或者可萨人的影响,重骑兵们也会装备一种刀刃稍微弯曲的军刀,这种军刀也被称为“帕拉麦恩”(paramerion)曲身剑。超重装骑兵或者装备钉锤,或者装备军刀或者剑。如果使用钉锤,就要有另一把备用钉锤,如果使用刀剑,就要有另一把备用刀剑,放置在他们的马鞍与腰带处。

挥舞多棱钉锤的拜占庭超重装骑兵

这个时代,拜占庭超重装骑兵的大楔形阵是很有特点的阵型。与普通拜占庭重骑兵的阵型不同,一个楔形阵总人数是504,阵型纵深为12人,那就意味着第一线为20人,以后每条线增加4人,第十二线则为 64人。或者一种规模更小的模式——第一线为10人的楔形阵,总人数是384人。这个楔形阵(实际上是个梯形)第一线,第二线,第三线,第四线中的骑兵均为肉搏骑兵,而后方第五线开始放置具装骑射手,并且处于中间的保护位置,如果如果铁甲重骑兵的总人数是504人,他们就包括150名弓箭手,如果是384人,就包括80名弓箭手。

拜占庭重型具装弓骑兵

出人预料的是,与一般我们对冲击重骑兵的战术概念不同,手持4-6米长骑矛的铁甲重骑兵并没有被放置在这个楔形阵的“锥头”上,而是放置在第5-12排的两侧。换句话说,“锥头”中那些很可能是装甲最为厚重的冲击者,是不装备骑矛但装备钉锤的重骑兵。他们不是用骑矛,而是用重甲马铠撕开对方阵型的第一个缺口。

事实上,这是一个精心的设计——当接近敌阵时,楔形队包裹在中间部分的具装弓骑兵将箭矢从前方骑兵的头顶越过向敌阵倾射,第一波打乱敌军的阵脚;楔形队的箭头部分的那些装备着重型钉锤的超重装骑兵,讲直接穿透敌和挤乱对方阵型,造成了第二波破阵;随后,楔形队两翼装备4-6米长矛的骑兵则猛烈顺势冲上,对整个敌军正面造成第三次连锁冲击,长骑矛对于阵型已经被破坏的敌军杀伤力显然更佳。最后,具装枪骑兵也挥舞着悬挂在腰间的钉锤或长剑,在敌群中猛烈砍杀。阵后的具装弓骑兵则伺机而动,或继续近距离射击,或跟随肉搏骑兵使用剑或军刀一起砍杀。

真正让这个时代拜占庭铁甲骑兵处于王者地位的,不仅是超重装的装备或精密阵型组织结构,还依靠以大型骑兵阵冲锋但仍保持密集阵型——“精确测量的步伐前进冲击”的墙式冲锋训练水准,这可以在单位面积上最大的加强杀伤力。当时的人称其为“马上枪阵”,来描述其阵型的齐整。这种战术在当时很少有其他骑兵可以做到,即使是当时的拜占庭帝国,也只有这些精选出来的重骑兵可以做到。有人还认为,12世纪时金国的重具装骑兵“铁浮图”,也是由于善用同样的冲击方式,而被后世讹传为“连环马”。

拜占庭超重装骑兵楔形阵图示

拜占庭铁甲重骑兵维持楔形阵墙式冲锋,除了训练水准外,大量的、训练有素的基层军官也是非常重要的。在铁甲重骑兵楔形阵的十二纵深队伍里,无论是在营地还是行军中,每条线都会有一名军官,人数最大的线(也就是第十二线)则拥有两名军官。由于每一支铁甲骑兵楔形阵,对于整个军队都非常的重要与珍贵,因此他们都“在第一长官的统帅下跟随他行军。”

超重装、精密的阵型,墙式冲锋,诸如此类条件,让这个时代拜占庭铁甲重骑兵具备了一往无前的冲击作战自信。甚至面对敌军“长矛如林”的重步兵密集阵时,他们也毫不在意的从正面直接撕开(当然,这指的是中世纪的重步兵密集阵,当然不是16世纪文艺复兴时代步兵的超长枪、战戟及火绳枪的组合)。根据征服者时代统军帝王“白色死神”尼基夫鲁斯二世的《军事学》手册,“让铁甲重骑兵楔形阵冲锋,一路保持安静及良好的秩序。即使敌军的步兵阵线是重装步兵,并且这些步兵在自己的骑兵单位前方列阵,我们的铁甲重骑兵也无须害怕。但应该很冷静地前进,并用楔形阵的箭头瞄准敌军将领所在位置。然后站在他们骑兵之前的敌军步兵的长矛,将被我们的铁甲重骑兵压碎,同时因为我们铁甲重骑兵的装甲,他们的箭矢,标枪都是无效的。”

铁甲重骑兵大楔形阵也是战场“斩首行动”的常规扮演者。根据《军事学》条例:“这是非常必要的,优先于其他一切,检查并观察敌军指挥官在什么地方,以让楔形阵的铁甲重骑兵锁定他……”,“而我们的楔形阵前列必须以正确的阵型、以小跑的步伐,粉碎敌人指挥官的所在位置。”(我们的作者龙语者的文章摘选)

类似的骑兵还有宋金时代的铁浮屠,板甲时代的板甲具装重骑兵。基本上都可以免疫弓箭的打击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世纪] 鹰旗下的最后荣光——11-12世纪的拜占庭帝国军队
中国古代的武备
罗马帝国的最强之敌:连蒙古帝国都在学习的帕提亚重骑兵
中国古代铠甲大全
1167年的瑟乌姆战役:拜占庭铁甲圣骑兵最后的辉煌
秦朝的四大兵种:轻车、材官、骑士、楼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