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典音乐 | 贝多芬《大公三重奏》第一乐章

~ art is a kind of intellectual light ~

贝多芬的《B大调第七号钢琴三重奏 大公》简称《大公三重奏》,是贝多芬最知名的作品之一,也是古典音乐史上钢琴三重奏作品中的登峰造极之作。

这部作品题献给贝多芬的学生和恩主鲁道夫大公。这首乐曲凝聚了贝多芬的人生经历,严谨的古典格局中充满了浪漫色彩,对鲁道夫大公的感激之情像清泉一样喷涌而出。正如贝多芬所言:人文之美只有发自内心,才能到达内心。

英文题名:Piano Trio No.7 in B flat, Op.97 "Archduke": 1. Allegro Moderato

中文题名:B大调第七号钢琴三重奏 大公 第一乐章

作曲: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小提琴:伊扎克·帕尔曼/Itzak Perlman

钢琴: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齐/Vladimir Ashkenazy

大提琴:林恩·哈勒尔/Lynn Harrell

鲁道夫大公


贝多芬的《大公三重奏》题献给鲁道夫大公,这位奥地利大公是鲁道夫·约翰·约瑟夫·莱纳(德语:Rudolph Johann Joseph Rainer von Österreich,1788年1月8日-1831年7月24日),奥洛穆茨大主教,神圣罗马皇帝利奥波德二世十二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

△ 鲁道夫大公,Johann Baptist von Lampi绘制

鲁道夫大公的一生以自己是贝多芬的学生而闻名。大约在1803年或1804年,贝多芬便开始教授年的鲁道夫大公钢琴和作曲,后来断断续续地教授了二十年之久,而且是贝多芬唯一的作曲学生。而鲁道夫则成为贝多芬的支持者和赞助人,如果没有他,贝多芬的人生道路将会走得更为艰辛。贝多芬写给鲁道夫大公的信件现收藏在维也纳的音乐之家博物馆。

贝多芬有14首作品题献给鲁道夫大公,贝多芬与鲁道夫的友谊从提献给他的作品的经典性可见一斑:

  • 《大公三重奏》,古典音乐历史上钢琴三重奏作品中的登峰造极之作;

  • 《皇帝钢琴协奏曲》,钢琴协奏曲有柴一拉二贝五的说法,就是说古典音乐中的钢琴协奏曲最著名的作品是柴科夫斯基的《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拉赫玛尼诺夫的《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和贝多芬的《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 皇帝》;

  • 1819年3月24日,鲁道夫被任命为奥洛穆茨大主教,贝多芬创作了《庄严弥撒》以计划在第二年的就职典礼上演出,该作品被认为是贝多芬最伟大的成就之一,但其知名度不如同时期贝多芬创作的《第九交响曲》和晚期钢琴奏鸣曲高,可能的原因是这部作品在就职典礼三年后才完成;

△ 贝多芬的著名肖像,手持的是《庄严弥撒》乐谱,Joseph Karl Stieler绘制

  • 1809年,拿破仑率领的法国军队进攻维也纳,迫使贝多芬的资助人鲁道夫大公逃离该城,贝多芬创作了《降E大调第26钢琴奏鸣曲》,又称《告别奏鸣曲》,并为三个乐章命名为《告别》、《不在》和《重逢》。1811年该曲发表时,题献为“在殿下出发时,为敬爱的鲁道夫大公所作”。

鲁道夫作曲表现虽然并不太突出,倒是钢琴弹得也不差,这些贝多芬题献给他的键盘作品,他往往都可以亲自演奏。

大公


大公头衔主要在西欧特别是在日耳曼国家的省级主权领地使用,因为在德意志统一前,这一地区并没有一个强势的王室血统,各诸侯国王室在坚持自身的血统独立的同时,同意组成联盟,以选举决定由谁主掌执政;该类各联盟的领地通常被译为“大公国”(英文:Grand duchy),各王室首领则被称为选帝侯。

奥地利公国的君主从14世纪中后期开始自称Archduke,中文也译为大公。该头衔在1453年得到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三世的确认,并从此成为哈布斯堡皇室子弟的专有头衔。而在实际上,意为Archduke的大公,其贵族等级要高于意为Grand Duke的大公。我们今天所述的鲁道夫大公是贵族等级更高的Archduke大公。

创作与首演


贝多芬于1810年夏天开始创作《大公三重奏》,并于1811年3月完成。1814年4月11日在维也纳的Zumrömischen Kaiser酒店举行了首次公开演出。由贝多芬、小提琴家伊格纳茨·舒彭齐格(Ignaz Schuppanzigh)和大提琴家约瑟夫·林克(Josef Linke)演奏,这是贝多芬最后一次以钢琴家的身份在音乐会上公开露面。

贝多芬的学生、钢琴家兼作曲家伊格纳兹·莫斯切雷斯(Ignaz Moscheles)曾描述首演情况:“许多首演的作品内容其实不够新颖,称不上算新作,只有贝多芬老师的作品充满新意,尤其这首《大公》,永远令人耳目一新!”

小提琴家和作曲家路易斯·斯波尔(Louis Spohr)目睹了作品的彩排,并写道:“由于他的耳聋,几乎没有像以前那样令人钦佩的艺术家精湛技艺。直到琴弦颤抖为止,琴键弹奏得如此柔和,以至于整个音符都被省略了,所以除非有人能看到钢琴的前奏,否则音乐是难以理解的。我为如此艰难的命运深感难过。”

第一版乐谱于1816年出版,贝多芬作了一些小的改动,但与1811年的作品相比,这并不意味着任何实质性的改变。

乐曲欣赏


在音乐中,三重奏是指使用三种不同的乐器演奏的乐曲。钢琴三重奏是指钢琴、小提琴和大提琴三重奏,也是最常见三重奏形式。

 

△ 钢琴三重奏

在这部《大公三重奏》作品中,贝多芬将钢琴、小提琴和大提琴三件乐器各自的优势最大幅度地展现出来,产生了协奏曲风采,以钢琴为中心,灿烂无比的浪漫时期室内乐风格也由此而诞生。

《大公三重奏》共有四个乐章,第一乐章的速度标记是中庸的快板(Allegro moderato)。

恢弘的第一乐章采用奏鸣曲式结构,乐曲一开始,便由钢琴透过流畅明亮的主题展开,随后小提琴和大提琴温和跟进,音乐气氛温和而典雅。之后,生气勃勃的第二主题出现让整个呈示部呈现加美好丰富之感。

发展部十分宏伟,贝多芬把三种乐器的关系处理得十分细腻,把原来的主题区分为两个明显不同的乐句,做为发展的素材,音乐动听可人。

再现部是由华丽装饰第一主题再度揭开,乐章终结是个精彩令人难忘的尾奏。

影响力


贝多芬的《大公三重奏》曾被用于科恩兄弟(Coen Brothers)2001年的影片《不在那儿的人(The Man Who't Not There)》中。

《大公三重奏》也被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海边的卡夫卡》引用。村上春树(1949年1月12日-),日本小说家、美国文学翻译家。

△ 村上春树

《海边的卡夫卡》(日语:海辺のカフカ)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在2002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小说中,贝多芬的《大公三重奏》成为改变故事主人翁星野心境的重要作品,催化了小说的张力。

小说《海边的卡夫卡》共分49章,奇数章基本上用写实手法讲述卡夫卡的故事,偶数章则用魔幻手法展现中田的奇遇。两种手法交互使用,编织出极富强烈虚构色彩的奇幻诡诘的现代寓言。

△ 小说《海边的卡夫卡》插画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自称名叫田村卡夫卡——作者始终未交代其真名的少年。他在十五岁生日前夜独自离家出走,乘坐夜行长途巴士远赴四国。

小说还另设一条副线,副线的主角是老人中田,他在二战期间读小学时,经历过一次神秘的昏迷事件,从此丧失了记忆,将学过的知识完全忘记,甚至不会认字计数,却获得了与猫对话的神秘能力。中田在神智失控的情况下杀死了一个自称强尼·沃卡(Johnny Walker)、打扮得酷似那著名威士忌酒商标上所画的英国绅士的狂人。中田后来决定离开东京,在旅途中与长途卡车司机新野相遇相识。青年星野却对中田先生这位长者却有一种自然的好感,因为中田让他想起他过世的祖父。星野放着工作不管,陪着这个老人中田来到了四国这个地方,有一天,新野突然想喝咖啡......

四下已彻底黑了下来。他突然很想喝咖啡。打量四周,发现从商业街往里稍进去一点的地方有块酒吧招牌。酒吧古色古香,近来已不容易见到的老样式了。

他走进里面,坐在宽大柔软的沙发上点了杯咖啡。装在结实的胡桃木盒里的英国进口音箱淌出室内音乐。除他别无客人。他把身体沉进沙发,心情久违地放松下来。这里的一切都那么安谧那么自然,和他的身心亲密地融为一体。

端来的咖啡装在十分典雅的杯中,发出浓浓香味。他闭目合眼,静静呼吸,倾听弦乐与钢琴的历史性纠合。他几乎不曾听过古典音乐,但不知何故,听起来竟使他心情沉静下来,或者不妨说使他变得内省了。

星野在酒吧里听到的古典音乐是贝多芬的《大公三重奏》。星野听到的是鲁宾斯坦、海菲茨、费尔曼演奏于1941年的录音,这是一个神仙打架的版本,因而,这个版本又被称为“百万美元三重奏”。

英文题名:Piano Trio No.7 in B flat, Op.97 "Archduke":1. Allegro Moderato

中文题名:B大调第七号钢琴三重奏 大公 第一乐章

作曲: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小提琴:雅沙·海菲茨/Jascha Heifetz

钢琴:阿图尔·鲁宾斯坦/Artur Rubinstein

大提琴:艾曼纽·费尔曼/Emanuel Feuermann

这个百万美元三重奏的大师版本,录制的时间太早,而且是单声道,带点滋滋电流声,更有古典怀旧的感觉。

阿图尔·鲁宾斯坦(英语:Arthur Rubinstein,1887年1月28日-1982年12月20日),美籍波兰裔犹太人,著名钢琴演奏家,生于波兰罗兹,是20世纪最杰出、也是“艺术生命”最长的钢琴家之一,常被世人尊称为“鲁宾斯坦大师(Maestro Rubinstein)”。

△ 1906年的阿图尔·鲁宾斯坦

雅沙·海菲茨(英语:Jascha Heifetz,1901年2月2日-1987年12月10日),俄裔美籍小提琴家。海菲茨以干练、快速而著称,作风霸气而恢宏,技巧惊人而精确。海菲茨被誉为帕格尼尼后最伟大的炫技小提琴家。

△ 十六岁的雅沙·海菲茨,已经征服美国乐坛

艾曼纽·费尔曼(德语:Emanuel Feuermann,1902年11月22日-1942年5月25日),成名于美国的奥地利大提琴家。

△ 大提琴家艾曼纽·费尔曼

星野又要了一杯咖啡。

“对本店的咖啡您可满意?”白头发店主过来询问(星野当然不会知道,此人原是文部省官员,退休后回到老家高松市,开了这家播放古典音乐并提供美味咖啡的酒吧)。

“啊,味道好极了,实在香得很。”

“豆是自己烘烤的,一粒一粒手选。”

“怪不得好喝。”

“音乐不刺耳?”

“音乐?”星野说,“啊,音乐非常棒,哪里刺什么耳,一点儿也不。谁演奏的?”

“鲁宾斯坦、海菲茨、弗里曼的三重奏。当时人称'百万美元三重奏’。不愧是名人之作。一九四一年录音,老了,但光彩不减。”

“是有那个感觉。好东西不会老。”

下面的视频是全部四个乐章的《大公三重奏》,四个人演奏的三重奏,因为需要一个人要翻乐谱。

贝多芬《大公三重奏》现场版


大约从1797年开始,贝多芬的听力开始出现问题。到了1819年则完全失聪。创作这首《大公三重奏》的时候,贝多芬的听力并不好。而贝多芬在逐渐失聪的过程中,甚至在完全失聪之后,依然创作了很多旷世经典。正如王小波所说,双目失明的汉弥尔顿,为什么还坐在黑灯瞎火里头写十四行诗?那就叫“自我”。失聪之后的贝多芬也是这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藏在贝多芬伟大作品背后的支持者
梅纽因&罗斯特罗波维奇&肯普夫合体演绎贝多芬《大公三重奏》
贝多芬《大公》钢琴三重奏
贝多芬《第七钢琴三重奏“大公”》
古典音乐真有那么难吗?
贝多芬《大公三重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