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绘画 | 拉斐尔《利奥一世和阿提拉的会面》

壁画《利奥一世和阿提拉的会面(英语:The Meeting of Leo I and Attila)》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拉斐尔创作于1513年至1514年的作品,现位于梵蒂冈宫拉斐尔房间伊利奥多罗厅的西墙上。

拉斐尔完成了这幅画的主要部分,他的助手朱利诺·罗马诺(Giulio Romano)参与了绘制。

画作名称:利奥一世和阿提拉的会面(The Meeting of Leo I and Attila)

作者:拉斐尔(Raffaello Sanzio)

年份:1513-1514年

原作材质:壁画(Fresco)

原作尺寸:500cm×750cm

馆藏处:梵蒂冈使徒宫伊利奥多罗厅(Stanza di Eliodoro,Apostolic Palace, Vatican City)

这幅画描绘了教宗利奥一世和阿提拉于452年在意大利北部曼托瓦(Mantua)附近会面的情形。当时的罗马皇帝意识到他们战胜阿提拉和匈奴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是教宗利奥一世勇敢地出现在入侵者面前,依靠自己的信仰与这个强大的敌人对抗。

创作背景


1511年,教宗儒略二世打算将伊利奥多罗厅改造成一个私人的待客室。因此,总的设计理念是房间的壁画要体现出教会及其代表人——教宗的力量。壁画的内容表现的是教会的四个敌人:公开冒犯教会尊严的人(壁画《伊里奥多罗被逐出圣殿》);威胁教会乃至整个基督教世界的人(壁画《利奥一世与阿提拉的会面》);以武力威胁教会的那些世俗掌权者(壁画《解救圣彼得》);以及教会内部的信念薄弱者(壁画《博尔塞纳的弥撒》)。壁画的内容是如此的显而易见,以至于当时的每个观众都可以一目了然地认出谁是当时教会的敌人,尤其是儒略二世本人就出现在画面之中。

东墙壁画

伊里奥多罗被逐出圣殿

南墙壁

博尔塞纳的弥撒

西墙壁画

利奥一世与阿提拉的会面

北墙壁画

解救圣彼得

文化背景


【利奥一世】

教宗利奥一世(拉丁语:Sanctus Leo PP. I),公元400年生于意大利的托斯卡纳。440年9月29日任教宗至461年11月10日去世。他将罗马教会提升至西方教会最高的地位,并从罗马皇帝手中取得罗马主教的合法地位。利奥是一位杰出的行政家和讲员,主张圣职人员要在道德上做信徒的榜样,过高级圣洁的生活,不可娶妻。

△ 大教宗利奥一世,Francisco Herrera the Younger绘,17世纪

利奥一世在452年说服匈人首领阿提拉从罗马撤退,阻止匈人西进。于455年在汪达尔人劫掠罗马城时,与其首领该赛利协商,将罗马城的伤害减到最小。他的这些功绩令其又称为大教宗利奥一世(拉丁语:Leo PP. I Magnus),去世后又称大教宗圣利奥一世(Sanctus Leo PP. I Magnus)。

【匈人】

匈人(英语:Huns)是一支约在公元4世纪到6世纪在中亚、高加索、东欧等地区活动的游牧民族或部落联盟。

欧洲传统上认为他们最早在伏尔加河东岸一带活动。匈人最早与伊朗语族的阿兰人一同西迁,在公元370年,他们到达伏尔加河,430年他们就已经在欧洲建立了一个广大却短暂的帝国。在阿提拉的带领下,匈人密集地洗劫东罗马帝国。

453年,在匈人首领阿提拉暴毙后,匈人帝国瓦解。之后匈人依然盘据在东欧和中亚一带,直到8世纪早期仍有在高加索一带活动的纪录。

△ 一条推算出来的匈人西移路线

18世纪法国汉学家德金(Joseph de Guignes)最早提出曾侵略罗马帝国的匈人就是中国记载中的匈奴人的学者,即便进行了大量研究,这种观点尚存争议。

1902年,英国考古学者马尔克·奥莱尔·斯坦因在中国敦煌西部的玉门关遗迹挖掘到4世纪初来自中亚的粟特商人的书简,书简里描述中国西晋永嘉之祸的战乱情况时是以匈人称呼匈奴人,证实匈人在中亚是匈奴人的别称。不过阿提拉的匈人是否正统的匈人(匈奴),还是借匈人(匈奴)名号的外族仍有争议。

△ 匈人战士,作者不详,1890年之前

匈人的西迁刺激了民族大迁徙,并促使了西罗马帝国的瓦解。对匈人的恐惧深深烙印在基督徒的脑海里。在中世纪匈牙利的编年史中,匈人被描绘为马扎尔人和塞凯伊人的祖先之一(匈牙利的马扎尔族占90%),然而到目前为止,主流学术界仍因为证据不足而排除他们与匈人之间有着紧密关联这个可能性。

【阿提拉】

阿提拉(拉丁语:Attila,406年9月2日-453年4月30日)是古代欧亚大陆匈人最为人熟知的领袖,史称“上帝之鞭”(scourge of God),曾多次率领大军入侵东罗马帝国及西罗马帝国,并对两国构成极大的威胁。

△ 匈牙利阿提拉博物馆中的阿提拉像

由448年至452年,匈人帝国在阿提拉的带领下,疆土到了盛极的地步:东起自咸海,西至大西洋海岸;南起自多瑙河,北至波罗的海。

△ 公元450年地中海世界(土黄色区域是匈人帝国)

公元444年,阿提拉和西罗马帝国结盟,并协议迎娶西罗马帝国皇帝的妹妹霍诺丽娅,以准备攻击西哥特王国。面对强劲的对手西哥特王国,加上出尔反尔的西罗马帝国,阿提拉攻击高卢地区,双方爆发著名的沙隆战役,哥特-罗马联军虽然胜利,但西哥特王迪奥多里克阵亡。匈人尽管因为战败而退出高卢,但是阿提拉很快整军直捣意大利本土。

△ 阿提拉横扫意大利,欧仁·德拉克罗瓦绘,约1843-1847年

公元452年,阿提拉率军队越过阿尔卑斯山,攻占了西罗马帝国许多城市,并摧毁了军事重镇阿奎莱亚,皇帝瓦伦丁尼安三世吓得从首都拉文纳逃到旧都罗马,只剩下埃提乌斯留在北部死守,但所提供的支援却很少。

△ 阿提拉率领军队入侵意大利,Ulpiano Checa绘, 1887年

匈人军队在意大利北部的波河停止了攻势,阿提拉与教宗利奥一世会面,元老院首席议员阿维努斯及禁卫军统领特里杰久斯(Trigetius)等当时罗马帝国内身份最显赫的人所领导的议和使节团。在一轮商议后,阿提拉决定接受议和条款并撤走,但他也同时警告如果西罗马帝国违反对霍诺丽娅的婚约时,他会再次入侵罗马。不过,野史讲起来更为通俗易懂:

西罗马帝国皇帝瓦伦丁尼安三世有一个妹妹叫霍诺丽娅,一只多情又多事的羔羊。霍诺丽娅为了抗拒瓦伦丁尼安三世指定的婚约,与侍卫长私通。奸情败露而被关进了修道院。无奈之下,霍诺丽娅想起了有英雄救美这回事。于是一封情意绵绵的信送到了英雄阿提拉的大帐:您的马蹄声是世上最动人的乐曲,什么旋律才能配得上您的乐曲、撩动您的心弦?您若不弃,我愿奉上我的戒指,还有,西罗马帝国一半富庶之地……

美人带着嫁妆投怀送抱,岂有不收之理?阿提拉发兵意大利讨要属于自己的美人和土地。首都拉文纳告急,永恒之城罗马告急,西罗马帝国告急!危难之中,利奥一世出场了。

452年7月6日,利奥一世在曼托瓦会见阿提拉。名为议和,实是乞和。此时的西罗马帝国以及他们的混蛋国王瓦伦丁尼安三世,就是叼在阿提拉嘴里的肉。但唯有此,方能显出利奥一世的能言善辩。在一场处于绝对弱势的谈判中如何捍卫尊严?一是夸大自己的筹码,二是给足对方好处。这两条,利奥一世都做到了。他告诉阿提拉:您的挚友埃提乌斯在拉文纳驻有重兵,一时半会您能攻下吗?何况,马尔基安(东罗马帝国国王)已经从君士坦丁堡出兵,腹背受敌您能应付吗?他许诺阿提拉:您若退兵,多瑙河以东就是您的。

阿提拉左右一思量,便挥手退兵。当然,匈人退兵,不忘遵循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南下打草谷时的基本套路——金银财宝、粮草辎重,还有育龄妇女一并带走。

割地赔款和亲。与其说是劝阻,还不如说是城下之盟。不过无论怎么说,利奥一世在台面上用三寸不烂之舌劝退了阿提拉,暂时挽救了瓦伦丁尼安三世和西罗马帝国。

阿提拉率领着军队离开意大利后却在453年初突然逝世。对此的解释在普利斯库斯的著作中是这样记载的:阿提拉在他迎娶一个哥特或勃艮第裔少女伊尔迪科(Ildico)的婚宴后,在睡梦中鼻腔血管破裂,血液倒流引致窒息而死。这血管破裂可能是由于阿提拉饮酒过多而引起。

△ 阿提拉之死,Ferenc Paczka绘,年代不详

画面


历史学家通常不认为上帝是阻止阿提拉和匈人侵略的唯一力量,阿提拉突然撤军的原因众说纷纭,学者们并没有形成共识:

  • 可能受到军粮短缺或瘟疫困扰而撤军,这似乎是一个很容易理解的解释,然而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匈人的意大利北部地区食物匮乏;

  • 因为季节更替而提前离开,他们知道在即将来临的冬天生存要困难得多;

  • 被东罗马帝国军队越过多瑙河侵扰后方所逼而撤退;

  • 阿提拉害怕会重蹈公元410年8月西哥特王亚拉里克一世攻占“永恒之城”罗马城后不久暴毙的覆辙。这个由预言家阿基坦所发出的预言,经过画家拉斐尔的画笔与阿加第的凿子美化后,形成了一幅由圣彼得和圣保罗保护着教宗,警告蛮族不得入侵“永恒之城”罗马的画面。

△ 利奥一世和阿提拉的会面,大理石雕刻,Alessandro Algardi创作,1646-1653年

中世纪诗人德拉对利奥一世劝退阿提拉的伟绩是如此描述的:他威严庄重的气势、慷慨激昂的演讲,完全征服了阿提拉,让他感受到了上帝之伟大。而圣彼得和圣保罗又拿宝剑在阿提拉眼前显灵,令阿提拉胆战心惊,不得不立即撤兵。

拉斐尔的壁画是诗人德拉对利奥一世赞歌的视觉呈现。画面左侧是利奥一世和他的随从,他们手中并没有武器,表情镇静庄严,和画面右侧阿提拉及随从的混乱和不知所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阿提拉骑在马上,仰望着空中的圣彼得和圣保罗,显现出退缩的体态。这幅画含有神权高于世俗权的意义。

△ 壁画《利奥一世和阿提拉的会面》

拉斐尔原来画的教宗利奥一世是委托他作画的儒略二世的形象,但是在这幅画完工前的1513年2月21日,儒略二世去世,拉斐尔改成了后任教宗利奥十世的形象。而画面中教宗利奥一世的随从之一——画面最左边的人其实也是利奥十世的形象,这是拉斐尔原本的安排。

△ 教宗利奥十世肖像,彼得·保罗·鲁本斯绘,1612-1616年之间

阿提拉身边的一位男子,面向教宗,并向教宗的随行人员伸出手。这暗示了阿提拉的团队并不团结。此外,这位男子戴着羽毛头饰,画家拉斐尔刻意将阿提拉的随从与美洲原住民联系起来。这不是为了表达阿提拉的军队里面有印第安雇佣军,而是为了表达阿提拉军队的野蛮。因为当时的欧洲人认为美洲原住民是野蛮人,为了人类的利益而应该征服他们。但是,这位印第安人的面孔明显具有欧洲人的特征,这是因为创作这幅画的时候,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二十年,当时大部分欧洲人并不知道美洲原住民的长相特征。其实,直到十七世纪,欧洲才有准确的印第安人的形象描绘。

△ 美洲原住民装扮的随从

在画面左边的背景是平静的,可以辨认出城市的城墙、一座大教堂、一条渡槽和罗马斗兽场。建于公元72年-82年间的斗兽场是古罗马帝国标志性的建筑物之一,建在罗马皇帝尼禄的“金宫”(Domus Aurea)原址之上。

△ 画面左边平静的背景

而画面右边的背景则是大火肆虐的马里奥山(Monte Mario),一片战火硝烟下的废墟景象

△ 画面右边战火硝烟的背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拉斐尔最精彩的壁画全在这了|梵蒂冈艺术品详解(三)
全集系列·38 || 拉斐尔最精彩的湿壁画(二)
阿提拉死因扑朔迷离,或可能被鼻血呛死?
拜占庭那些年(4)--风雨飘摇
“上帝之鞭”千年之后的狼狈描绘
被汉朝吊打的匈奴,一气之下逃到欧洲,直接覆灭西罗马帝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