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荆轲是第一刺客么?别被蒙骗了,刺秦真相让人哭笑不得

荆轲真是大英雄么,还原刺秦真相

文/六不和尚


荆轲刺秦王,纵死侠骨香。

荆轲可说是古代历史中最具盛名的刺客之一。他激于公义,深入虎豹之强秦,为酬知己,不惜轻身赴死,虽刺秦不成,但其英风侠骨,早已深入人心,至今犹被称诵。

唐代史学家司马贞曾说:荆轲之壮举足使“暴秦夺魄,懦夫增气”,可见其“孤胆英雄”之豪气。诗人骆宾王,也有诗感叹“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以呼唤英雄,铲平世间不平事。清朝诗人龚自珍,读到“荆轲刺秦王”一节,也不禁豪兴鼓荡,情难自已,故而写道“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侠骨恐无多”。

但是,“荆轲刺秦”却也备受争议,不少人对此人此举颇多非议。比如,苏轼曾说“荆轲不足说……惜哉亦虚名”。史学家司马光批评荆轲刺秦之举“不可谓之义”,而理学家朱熹更断言“荆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荆轲为何有此截然相反的评价?荆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刺秦为何失败?

西方有谚语说:“魔鬼就藏在细节里”。今天,王和尚就从司马迁《刺客列传·荆轲篇》中,推敲细节,发现真相,还原一个相对真实的荆轲。

先说结论:荆轲是一个狂妄自大,虑事粗疏,暴躁易怒,虽有血气之勇,却无十分才能的匹夫。其刺秦失败,看似偶然,其实却早已注定。

01.荆轲遗言,其实是个谎言,暴露其性格弱点

荆轲图穷匕首见,刺杀秦王不成,反被秦王“断其左股”,他身“被八创”,只能倚柱而笑。这时荆轲说了一句奇怪的话,他说:“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荆轲认为,他刺杀秦王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想生擒秦王,迫使他签订善待燕国的条约以回报燕太子丹。

但是,荆轲的这种想法,既不现实也无必要。

试想,秦王殿下甲士如林,猛将众多,岂是能轻易擒获秦王的?秦王即便擒获,他会迫于压力签订盟约么?要知道,他所刺杀的是要一扫六合,虎视天下的秦王嬴政,以秦嬴政的决断和魄力,会因威胁而屈服么?即便秦王屈服,难道燕国就能平安无虞么?城下之盟,又有谁会认真遵守呢?

并且,荆轲和秦舞阳携带樊於期的头颅及燕督亢之图觐见秦王时,看到秦国威仪整肃,甲士雄壮,勇士如秦舞阳者已经吓得“变色振恐”。如此出人意料的变故,已经引起秦王君臣的疑惑和警惕。在这种情况下,能否成功刺杀秦王尚且在未定之中,又怎能保证能生擒秦王呢?

抱着这种不切实际的执念,足见荆轲见事不明。

说来好笑。正是燕太子丹给荆轲灌输了这种想法。

太子丹在请荆轲出山时,曾说“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即燕丹太子给荆轲两条路,第一,如果时机成熟就劫持秦王,逼迫他签订城下之盟,归还诸侯之地;如果时机不成熟,就杀死秦王,使得“君臣相疑,边将内乱”。

燕太子丹的两条指示很明确,可惜荆轲一心想着劫持秦王,故而心有疑虑,不能全力搏杀秦王。荆轲为何非要劫持秦王呢?

王和尚以为,有三个原因,其一自然是遵守太子丹的命令,尽力保证燕国及其他诸侯国的安全;其二则是狂妄自大,自夸用力,妄图凭一己之力扭转当时形势;其三则是荆轲本来就想着胜利归还,以成其大名。

刺杀行动之前,太子丹为荆轲准备了锋利的匕首和督亢地图,并且荆轲已经“借”到了樊於期的头颅作为进献秦王之礼。但是荆轲却迟迟不动身,在太子丹催促之时,荆轲很愤怒,就说了一句“往而不返者,竖子也!”这句话就暴露了荆轲的内心的隐秘。他并非要决绝赴死,而是想着要安全回来。没有决绝敢死之心,刺杀之时自然不想拼尽全力;想要劫持秦王,自然就畏首畏尾。

如此情况下,荆轲怎能不失败?

02.狂妄大言,虑事不周,致使荆轲刺秦失败

但是,荆轲死前说要“生擒秦王”果真是事实么?王和尚认为,也未必尽然。荆轲未必不是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为何这样说?这是荆轲一贯说大话的习惯罢了。

第一,要说下荆轲“图穷匕见”之匕首,此匕首乃是天下之利器,名为“徐夫人”。为了保证刺杀成功,燕太子又“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匕首经过毒药喂过之后,“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如此见血封喉,立时毙命的利器,只要擦破秦王一点皮,秦王就难活命,如何能“生擒”呢?

第二,再来看,荆轲刺杀秦王时的动作。首先是“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椹之”。此“揕”即戳,捅之意。“揕”之不成,秦王逃跑,荆轲又“引其匕首以擿秦王”,此“擿”即投刺之意。纵观荆轲刺秦之过程,每一招都是要人老命,有丝毫要“生擒”秦王之意么?

因此,荆轲所说之“生擒”无非是吹牛而已,临死说几句漂亮话,并不足信。

值得注意的是,荆轲的吹牛并非一次。

樊於期叛秦投燕,秦王恼恨不已,下令以“购之金千斤,邑万家”的赏格来求樊於期之头,樊於期“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故而樊於期对秦王也有入骨之恨。

而荆轲在向樊於期借头时曾说“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看,说得多简单,解燕国之患,只须擒住秦王,逼迫他订立盟约即可,但是要报樊於期之仇,恐怕只有杀掉秦王了吧?如此,假如荆轲为解除燕国之患,那么,他就是在欺骗樊於期了吧?

樊於期急于报仇,故而慷慨将头颅借给了荆轲。其原因也在于荆轲是这样说的“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攥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见陵之愧除矣”。看荆轲说得多么简单,好像轻而易举能擒住秦王一样。

荆轲,这就是在吹牛了。

虽然荆轲在燕国投靠的宗主田光认为荆轲“非庸人也”,并且将荆轲推荐给太子丹。但是,荆轲却是个“好说大言”之人。在《刺客列传》荆轲部分,太史公就明确写道“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荆轲是卫国人,喜谈纵横之术,他向卫元君谈纵横强国之术,但是卫元君却并不采用。可见,荆轲也未必有真才实学,也未必有扭转国运的通天本事。

还有,太子丹在拜访荆轲,约定刺杀之事后,荆轲曾有两次迟迟不动。这就颇值得玩味了。

第一次,燕太子丹尊荆轲为上卿,“曰造门下,供太牢具,异物间进,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以顺适其意”,如此尊崇奉养,“久之,荆轲未有行意”。直到秦将王翦攻破赵国,兵锋直压到燕国边界。燕太子丹甚至说出“秦兵旦暮渡易水”的话,荆轲才考虑借樊於期之头,去秦国行动。

第二次,樊於期的头颅借到了,匕首也已经用药淬好,就连荆轲的副手秦舞阳也已经到位了。荆轲仍然迟迟不动身。《史记》说法是“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治行。顷之,未发。”即荆轲在等待一个关键人物。但是读完全文,也不知此“关键人物”是谁,他能给荆轲提供何种帮助也不清楚。最后再燕太子丹的一再催促之下,荆轲才匆忙起行。

或许,荆轲两次迟迟未发,或许真是在等待时机;但是也可猜测为,荆轲其实也是被燕太子丹架在火上,不得已而行动。但是,刺杀如此大事,焉能屡次推迟,又焉能匆忙而行?或许荆轲真的是被“虚名”所累了吧。

 03.剑术不精,沉迷享乐,荆轲是个普通人

刺客行刺,靠的是勇气和智慧,但一样靠勇敢和力量。荆轲自然是勇敢的,但是他的力量如何呢?荆轲刺杀失败之后,《史记》上有如下记载:鲁句践听说荆轲刺杀失败后,私下里说:”嗟乎,惜哉其不讲於刺剑之术也!甚矣吾不知人也!曩者吾叱之,彼乃以我为非人也!

剑术大师鲁句践说的很明白,荆轲的剑术并不高超,他的刺杀只凭勇力,并不讲究剑术。

这可以从荆轲刺杀秦王的过程看出。

荆轲刺杀秦王,首先是以匕首“揕”之,秦王逃脱后,荆轲就追。秦王剑长,一时不能拔出,就以剑鞘抵挡荆轲的进攻。群臣手无寸铁,就徒手缠斗荆轲,秦王的医官夏无且还用药箱砸了荆轲一下。等秦王拔出宝剑,立时“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以匕首抛击秦王,不中,“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

在此值得注意的是秦王的表现,荆轲以匕首偷袭秦王,他能断袖逃脱;荆轲手持利刃,他能以剑鞘相迎;等到秦王拔出宝剑,一剑就斩断其左大腿;并且躲过荆轲的匕首,反手将荆轲砍得遍体鳞伤。而荆轲呢?与群臣缠斗,无果,反而别人用药箱砸了一下。

即使在执兵郎中不能上殿的情况下,荆轲尚不能损伤秦王分毫,其武力真让人大跌眼镜。

其实,虽然太史公说荆轲“好读书击剑”,但是在行家眼中,他的剑术却不值一哂。

荆轲年轻时曾与盖聂论剑,盖聂是当时剑术高手,看到荆轲的剑术,“盖聂怒而目之”。并且,盖聂说:“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意思是,凡是对方剑术我看不上眼者,我就怒目而视。而荆轲遭受奚落之后,没有拔剑相击,而是被盖聂愤怒鄙视的眼神吓跑了。

后来,荆轲在邯郸,曾与剑客鲁句践赌博争胜,言语冲突之后,鲁句践“怒而叱之”,荆轲则是“嘿而逃去”。这个“嘿而逃去”颇值得玩味,是不屑争斗,还是惧怕而逃呢?从鲁句践对荆轲“不讲於刺剑之术”的评论,可以看出,荆轲或许是不敢吧。

荆轲在燕国的名气很大,有几个原因。

其一“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於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於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荆轲嗜酒,在闹市与高渐离痛饮狂歌,旁若无人,自然名声很快就传扬开来。其二,荆轲“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荆轲有好读书的儒雅气质,结交诸侯贤豪长者,其狂放任侠的态度,自然备受吸引。

但是,荆轲到底有多少才学,有多少勇力呢?不能不让人打个问号。

好笑的是,田光对荆轲善待之,燕太子丹对荆轲也珍而重之。荆轲似乎也很享受这种被人供养的感觉。

《史记索隐》中有一段记载,燕太子丹每日追陪荆轲不厌,荆轲拾瓦投鼃,太子丹手捧金丸侍立。太子丹甚至赐给荆轲自己心爱的千里马。荆轲却说“千里马肝美”,太子丹立即杀马取肝,请荆轲享用。太子与荆轲饮酒于华阳台,旁边有美人鼓瑟助兴,荆轲说“此女的手真美”,太子丹立即斩断美人玉手,用玉盘盛给荆轲。

如此宠溺讨好荆轲,难怪荆轲说“太子遇轲甚厚”,但是,荆轲此举却难免有恃宠而骄之嫌。在被供奉如神明的情况下,荆轲迟迟不愿意动身刺杀秦王,恐怕也有点舍不得如此优渥无匹的生活吧?

行文至此,诸君或许了解荆轲此人,虽然略有勇力但剑术不精,反而有点沽名钓誉;虽有刺秦壮举,但是虑事不周,行事迟缓,以至于功亏一篑;为酬知己却让燕太子丹落了个身死国灭的下场。

这实在让人可叹,可伤,也有几可笑吧。

头条新闻


沧浪有好诗!诗社作业优秀作品展,哪一首触动了你?

沧浪佳作选,诗社佳作选登(下):夏日诗情,从心而发

32首经典诗词献给童年,古人笔下的儿童诗,更能击中人心

李贺为何被称为诗鬼?短命天才的背后,我看到了伤心二字

不自矜 不自屈 不断读书

不崇古 不媚俗 不违初心


 

六不和尚

个人微信号 : tianxie142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8战国时期之荆轲刺秦王
无异于以卵击石的“荆轲刺秦”....
史海探秘:荆轲刺秦王背后的历史,打败荆轲的秦始皇才是武林高手
荆轲刺秦的最好的诠释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荆轲刺秦王
成语故事——图穷匕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