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他一个人记录了整整一部文化史

推荐一个优质读书号给大家!

▲ 学者钱钟书(1910-1998)。


▲ 学者杨季康(1911-2016)。

杨绛第二次把门关上的时候,他几乎绝望了。

1980年初春的一个上午,北京三里河南沙沟。

学者钱钟书夫妇的家响起了敲门声。杨绛开了门,是一个陌生的青年男子。在他递上的学生证上,写着:“姓名:邓伟;学校: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

邓伟说,他希望给主人夫妇拍一张照片。杨绛只是摇着头,关门之前她只说了一句:我不拍,我也代表钱钟书,就是这样。

徘徊许久,邓伟才下定决心敲了第二次门,尽管他寻找了各种可能会说服杨绛的理由,甚至语气的轻重缓急也反复斟酌,结果还是被拒之门外。邓伟当然知道钱钟书那个著名的比喻,“鸡蛋好吃就行,何必非要见到那只下蛋的母鸡呢?” 可是,他不甘心。

不知等了多久,门又开了,杨绛出来倒垃圾,她说,你怎么还在?邓伟又说了一遍开场白。这次杨绛说,这样吧,你跟他商量。她一闪身,钱钟书透过眼镜片打量着邓伟:我就是钱钟书。

邓伟给钱钟书夫妇各拍了几张照片,几天后,他放了一张八寸的带给钱钟书,钱钟书端详了半晌,对这个曾被一再拒绝的年轻人说,这就是我。

十年以后,已经成为知名人像摄影师的邓伟开始自费环球名人摄影计划。临行前,他去向钱钟书夫妇辞行。尽管钱钟书并不赞成他的“冲动”,杨绛还是塞了四百块前给他。

十七年后,回国探亲的邓伟在医院里又见到钱钟书。窗外是逐渐暗淡的天光,他看见钱钟书无力地躺在床上,脸上再也没有机智和狡黠的笑容。老人挣扎着想说话,却说不出,眼角却渗出泪水。那是邓伟最后一次见到钱钟书。


▲ 画家李可染(1907-1989)


▲ 美学家朱光潜(1897-1986)

他一个人几乎拍了整整一部文化史。

1959年,邓伟出生在北京一个普通市民家庭。从小爱画,却从未实现进入北京少年宫学习美术的愿望。

17岁那年,在积水潭医院工作的表姐告诉邓伟,医院住进来一位大画家。邓伟就带自己速写赶了过去。他帮老人倒水吃药,老人请他吃巧克力,对他的画却不置可否,只留给邓伟一张写着地址的便签:三里河三区61门8号。

两个月后,邓伟拿着便签辗转找到老人的住处。他意外地发现,画室里每一幅画上都署着一个名字:李可染。邓伟终于意识到,他面对着的,竟然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到了午饭时间,邓伟起身告辞,李可染却喊了一嗓子:小孩,吃饭!邓伟一再婉拒,李可染生气了,他说自己第一次见到老师齐白石的时候,齐白石也留他吃饭,自己执意拒绝,齐白石就说,如果你不在我这里吃饭,以后就不要再进我的门!李可染说完,蹬着邓伟,你听明白了吗?

从此以后,邓伟开始了与李可染情同父子的师徒生涯:1978年,邓伟考上北京电影学院,李可染给了他五十块钱买手表;而邓伟在领到生平第一笔工资后,立即请老师去吃蛋糕。

后来,父亲的亲戚又带着邓伟向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学习。邓伟后来回忆:朱先生家里土豆烧牛肉时就叫我留下吃饭,他家也是偶尔才做土豆烧牛肉,那时候买肉要凭票的,肯定知道我去才让师母做这个菜的。

正是与这两位先生往还的经历,让邓伟萌生了拍摄中国现代文化名人的想法。

整个八十年代,邓伟拍摄了一百余位文化名人,完成了中国第一部名人肖像摄影集。

2013年,54岁邓伟因肺癌去世。他的大学同班同学张艺谋说,邓伟没有任何社会背景,也没有钱,他怎么能让那么名人进入他的镜头呢?我不知道这里面有多少障碍和困难,这绝不是常人能做到的,我们都做不到。

邓伟镜头里的文化名人


▲ 作家谢冰心(1900-1999)


▲ 哲学家梁漱溟(1893-1988)


▲ 哲学家冯友兰(1895-1990)


▲ 作家萧军(1907-1988)


▲ 作家巴金(1904-2005)


▲ 作家夏衍(1900-1997)


▲ 作家沈从文(1902-1988)


▲ 诗人艾青(1910-1996)


▲ 作家萧乾(1910-1999)


▲ 作家叶圣陶(1894-1988)


▲ 文学家俞平伯(1900-1990)


▲ 美学家宗白华(1897-1986)


▲ 学者季羡林(1911-2009)


▲ 画家叶浅予(1907-1995)


▲ 作家姚雪垠(1910-1999)


▲ 昆剧表演艺术家俞振飞(1902-1993)


▲ 作家冯乃超(1901-1984)


▲ 画家关山月(1912-2000)


▲ 画家蒋兆和(1904-1986)


▲ 美学家王朝闻(1909-2004)


▲ 戏剧家于伶(1907-1997)


▲ 建筑学家贝聿铭(1917- 2019  )


▲ 作家聂绀弩(1903-1986)


▲ 画家石鲁(1919-1982)


▲ 画家吴冠中(1919-2010)


▲ 历史学家周谷城(1898-1996)


▲ 经济学家陈岱孙(1900-1997)


▲ 经济学家孙冶方(1908-1983)


▲ 社会学家费孝通(1910-2005)


▲ 语言学家吕叔湘(1904-1998)


▲ 历史学家侯外庐(1903-1987)


▲ 文学评论家周扬(1908-1989)


▲ 美学家蔡仪(1906-1992)


▲ 学者侯仁之(1911-2013)


▲ 学者于光远(1915-2013)


▲ 画家朱屺瞻(1892-1996)


▲ 出版家胡愈之(1896-1986)


▲ 经济学家陈翰笙(1897-2004)


▲ 作家吴组缃(1908-1994)

……

参考文献

哑河:《邓伟:每一张打动我的面孔都值得珍藏》,《人物》2011年12月号。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群学书院(ID:sacademy)

防失联请务必关注

毛主席:谋大事者,必读此书。

《诗经》那么美,读不懂多可惜

中国人的生活美学,在这四本书里

毛泽东读过十七遍的巨著,每一遍都曾仔细批注

我偷偷看了这本千年禁书,竟学会帝王的处世情商

南渡北归:一场声势浩大的告别,读完让我泪流满面

鲁迅这么敢怼,是因为……他他他他他真的很有钱!

《哈佛中国史》和《剑桥中国史》 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毛泽东生前读的最后一本书!四十余年一直带在身边。

毛主席最后一次见刘少奇,劝他读这部书。细思大有深意。

钱穆:这书估计你得买两部,珍藏好一部,才舍得读另一部

让钱钟书、杨绛都愿为其作序的大师之作,中国人都该读一读

看了梁思成这部手稿,才懂得我们离那一代知识分子有多远

毛泽东都如此上瘾:在病榻上也要读的书,到底有什么魅力?

好书推荐


1976年8月26日晚9时45分,重病在身的毛泽东突然要秘书去找一部《容斋随笔》来。此时,离毛泽东去世还有半个月的时间,可是,毛泽东还向秘书索要该书。秘书很快从北京图书馆把书借来了。8月30日,《容斋随笔》大字本又印出,31日送到了中南海。9月8日,也就是毛泽东去世的前一天,还由别人为他代读《容斋随笔》37分钟,实践了他“活到老,学到老”的诺言。

到9月9日逝世,毛泽东再也没有看过任何一部书。可以说,《容斋随笔》是一部陪伴他走到人生终点的书。

珍藏本《容斋随笔》
文白对照全译本

宋代笔记之冠
  大有来头的作者注定此书不凡
 

《容斋随笔》的作者洪迈,南宋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字景庐,号容斋。官至翰林院学士、资政大夫、端明殿学士,宰执、封魏郡开国公、光禄大夫。

洪迈生于一个士大夫家庭。他的父亲洪皓,在担任南宋礼部尚书的时候,出使金国,被金国扣留在荒漠十五年,但他坚贞不屈,艰苦备尝,全节而归,被誉为历史上第二个苏武《宋史》评价说:“皓留北十五年,忠节尤著,高宗谓苏武不能过,诚哉。”洪皓生八子:尤以洪适、洪遵、洪迈闻名天下,世有“三洪”之称,与北宋“三苏”齐名长子洪适,榜眼,官至右丞相;次子洪遵,状元及第,官右丞相、同知枢密院事;三子洪迈曾任翰林大学士,端明殿学士,副丞相。皆为正一品,因此世传“一门三丞相四学士”之美誉。

洪迈生活在这样一个书香门第,从小跟随兄长饱读诗书,他的记忆力不同寻常,每天读书数千言,看一遍就不会忘记。他还博览群书,即使是小说野史,也没有不涉猎的。而且,他读书还养成了作笔记的习惯。读书之际,每有心得,便随手记下来,集40余年的成果,形成了《容斋随笔》5集,凡74卷。可以说,容斋随笔》是其读千百部书,集腋成裘的成果,其历时之长,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少见的。

由于《容斋随笔》是文言文,对于大众来说,略有难度。1993年,我们便组织力量将此书翻译成白话文,出版了《文白对照全译容斋随笔》,该书甫一问世,就成为当年畅销书,一时洛阳纸贵。

这部白话翻译本《容斋随笔》的主编王兴亚教授,是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曾经担任中国明史学会理事,河南人才史学会会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参与注译的,都是有着深厚功底的文史学者,几十年的长销不衰,证明此书实为古籍白话的精品。

近三十年过去,我们此次将此书再版,后出转精,校订了其中的一些不当之处,重新分为五册出版,依照洪迈编订的次第,更加适宜阅读。全书设计古朴大方,字体考究,采用高品质的胶版纸,印刷精良,是一套适合阅读、更适合收藏的古籍今译精品读物。
 
“一万年来谁著史,八千里外觅封侯”,读史,让人心旷神怡,让人性情豪放。这部让伟人长期带在身边的经典著作,其中魅力,想必也能带给你无穷的思考和益处。
珍藏本《容斋随笔》
文白对照全译本

原价256

限时168

长按扫码购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从沈从文到钱钟书,从巴金到季羡林…他一个人几乎拍了整整一部文化史
这些肖像照,记录了一代人的文化史
他的镜头记录了整整一部文化史
七律·洪迈墓怀古
为杨绛先生拍下这张照片的人,同样人淡如菊
【周易90秒 80】洪迈的《容斋随笔》,是怎么谈论“利涉大川”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