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骨科精读|带蒂皮瓣转移修复足踝部创面,都给你整理好了!

皮瓣移植指为了覆盖创面并替代组织缺损,用于恢复外观与功能的组织移植方法。

创伤骨科三大基本技术

  • 骨折复位固定技术;
  • 重建修复技术(显微外科技术以及外架技术);
  • 关节镜技术

足踝部创面、深部组织、内固定物外露极其多见

足踝部创面修复需要考虑诸多因素

1、外露创面情况?

2、创面修复后足踝部功能以及外观如何?

3、局部以及全身的情况?

4、是否需要二期功能重建?

局部带蒂皮瓣VS游离皮瓣

1、“宁简勿繁,宁近勿远,能带蒂不游离”

2、穿支皮瓣的理念

局部带蒂皮瓣优势

1、局部创面较小

2、局部周围软组织条件良好

3、显微外科技术要求不高

修复足踝部的常用带蒂皮瓣

1、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2、外踝上皮瓣;

3、内踝上皮瓣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Masquelet等提出:任何一条皮神经,必然伴行一条轴位皮动脉

国外(Masquelet)于1992年率先报道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下1/3和足踝创面

国内于1996年以后相关报道开始逐年增多,该皮瓣以其突出的优点获得了广泛的临床应用,并逐渐改进。

  •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血供解剖主要来源于:纵向链式血管网
  • 腘窝的腓肠内、中、外侧浅动脉,在浅筋膜层内向远侧行走,分支相互吻合成网。
  • 腓动脉穿支分支吻合,融入网内。
  • 胫后动脉穿支直接皮动脉和肌皮动脉分支吻合,融入网内。
  • 腓肠神经、小隐静脉均有各自独立的营养血管网丛,并相互构成吻合。
  • 深筋膜的深、浅构成的血管网

传统概念:旋转点只是筋膜蒂

皮瓣血管蒂的来源与解剖

腓动脉的几个重要穿支

腓动脉在踇长屈肌深面沿腓骨内后方下行,在外踝后上方4~10 cm的肌间隔发出1~7个穿支出深筋膜,与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贯通

皮瓣血管蒂的设计

线:腘窝中点至跟腱与外踝中点的连线(腓肠神经营养血管体表投影)

点:外踝上方5—7cm为皮瓣旋转点

面:皮瓣切取面积略大于创面,上不超过腘窝平面,两侧不超过侧中线,蒂部保留1~3 cm宽皮肤网球拍形

皮瓣的切取过程

1.显露穿支:

在皮瓣蒂部画线处切开,达深筋膜下腓骨长、短肌腱,将其牵开,在腓骨长、短肌与比目鱼肌间隙中腓动脉穿支,确定皮瓣旋转点,重新确定皮瓣的范围;

2.皮瓣的切开:

沿皮瓣画线, 切开皮瓣的近端以及两侧,视情况切断腓肠神经一小隐静脉及其营养血管,在深筋膜与肌膜之间向旋转点处逆行分离皮瓣,一直到蒂部

3.处理蒂部:

视穿支的情况,决定蒂部的处理方式,包含腓肠神经——小隐静脉的血管网,保留一定宽度的血管蒂(2~3cm)

4. 皮瓣旋转至受区,覆盖创面,明道安全-暗道美观

5.固定皮瓣,缝合供区:

旋转后皮瓣蒂部皮肤可切断,无张力缝合皮瓣与创面边缘,供区缝合或植皮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病例1)

患者,6岁,跟部轮辐伤,急诊清创负压引流术后7天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病例2)

周**,76岁,开放骨折术后胫前方骨外露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病例3)

何**,足跟部软组织坏死

外踝上皮瓣

外踝上皮瓣的血供解剖主要来源于:

  • 腓动脉在外踝上5cm处穿过小腿骨间膜后 ,在外踝前上方分为升支和降支两条皮动脉;
  • 升支在腓骨短肌与趾长伸肌之间穿过深筋膜,在皮下组织内上行供应小腿下部外侧皮肤血供;
  • 降支向下与外踝前动脉的皮支吻合,皮动脉具有两条伴行静脉;
  • 腓浅神经、足背外侧皮神经伴行血管网

腓动脉外踝上前穿支

皮瓣血管蒂的设计

线:以胫骨嵴与腓骨后缘之间中点为皮瓣的轴线

点:外踝上5cm(以穿支为旋转)也可以穿支的降支为旋转

面:腓骨中点至外踝,从胫骨嵴到腓骨后缘的范围

皮瓣的切取——关键显露穿支

  • 沿皮瓣设计的画线切开皮瓣前缘,在深筋膜下向后掀起皮瓣至趾长伸肌与腓骨短肌之间的间隙,肌间隙内寻找出腓动脉的穿支和外踝上皮动脉的升支。
  • 在外踝的前上方,趾长伸肌的表面可见腓浅神经斜行穿过皮瓣,术中应注意加以保护

外踝上皮瓣(病例1)

踝关节前方创面

外踝上皮瓣(病例2)

内踝创面

外踝上皮瓣(病例3)

足背创面

外踝上皮瓣(病例4)

前中足背侧创面

内踝上皮瓣

内踝上皮瓣的血供解剖主要来源于:

  • 胫后动脉,在内踝上方4cm和6.5cm处,经趾长屈肌和小腿三头肌之间发出两条皮动脉达皮瓣,营养小腿内侧下1/3皮肤,
  • 皮瓣以这两条皮动脉为蒂形成内踝上皮瓣,可以修复踝部以及小腿远端创面,
  • 皮瓣内可包含大隐静脉和隐神经伴行血管网

皮瓣血管蒂的设计

线:胫(股)骨内侧髁与内踝内上缘之间的连线

点:内踝内上5cm处

面:上界 小腿中上1/3,下界为内踝上缘,前至胫骨前缘,后至后正中线,蒂部保留1~3 cm宽皮肤,网球拍形

皮瓣的切取——关键显露穿支

皮瓣蒂部前缘切开皮肤、皮下、筋膜,在深筋膜下掀起皮瓣前缘,向后游离皮瓣至胫骨后缘和趾长屈肌表面,在趾长屈肌后缘处显露穿出深筋膜的皮动脉和皮静脉

内踝上皮瓣(病例1)

踝关节内侧创面

内踝上皮瓣(病例2)

跟部创面

内踝上皮瓣(病例3)

踝关节前方创面

内踝上皮瓣(病例4)

中足残端方创面

外踝上皮瓣(病例5)

患者,42y,跟腱术后半年伤口不愈合

内踝上皮瓣(病例5)

其他皮瓣

  • 踝前皮瓣
  • 跗外侧皮瓣
  • 足背皮瓣
  • 足底内侧皮瓣
  • 跖底皮瓣
  • 踇趾趾腓侧皮瓣及第2趾胫侧皮瓣等

转移皮瓣术后处理

  • 皮瓣下放置皮片引流24~48 h;
  • 注意外界条件,保温;
  • 相对卧床、制动,敷料包扎不太紧,皮瓣蒂部悬空;
  • 下肢垫软垫并将下肢抬高20~30 °;
  • 选用敏感抗生素抗感染治疗;止痛;
  • 改善微循环药物(凯时)、消肿药物(甘露醇或七叶皂);
  • 适当应用解痉药物(罂粟碱)或抗凝药物(低分子肝素);
  • 改善皮瓣微循环,如皮瓣明显肿胀和瘀斑,可拆除部分缝线;
  • 对游离植皮创面约1周后拆除打包缝线

讨  论

1.几个基本概念

穿支:从主干血管发出,可经过肌肉或肌间隙,行程中须穿过深筋膜进入皮下组织与皮肤

穿支皮瓣:皮瓣由穿支供血,组成结构中不连带深筋膜(除蒂部外)

筋膜蒂皮瓣:由深筋膜血管网供血,皮瓣包含筋膜、皮下组织以及皮肤三层

穿支筋膜蒂皮瓣:筋膜皮瓣的基础上保存远端蒂部穿支为皮瓣增加血供来源

2.术中是否先显露血管蒂血管?

传统筋膜蒂皮瓣:

穿支皮瓣:

术中不要轻易地切断旋转点附近出现的任一穿支;应根据术中所见的穿支浅出点重新调整皮瓣的旋转弧,以便在穿支蒂未受到牵张的情况下皮瓣能无张力的覆盖创面

3.皮瓣血管蒂浅静脉的处理?

  • 不做特殊处理
  • 蒂部浅静脉结扎:浅静脉(小隐静脉)供血作用不大;倒灌现象
  • 吻合:皮瓣远端浅静脉与创面周围找到一口径相当的回流静    脉吻合,将皮瓣静脉回流变成“顺行”回流
  • 保留浅静脉在供区

4.皮瓣蒂部皮肤的处理?

穿支蒂螺旋桨皮瓣(propeller flap)

5.三种皮瓣血管蒂穿支高低的选择

根据创面部位大小以及穿支的粗细质量考虑

6.三种皮瓣穿支与皮神经营养血管的关系

7.三种皮瓣切取大小范围

小面积,可单纯应用穿支皮瓣;大面积,需可联合筋膜蒂(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8.三种皮瓣修复足踝创面的部位、

9.三种皮瓣的感觉恢复与吻合神经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腓肠神经)

外踝上皮瓣(腓浅神经)

内踝上皮瓣(隐神经)

13例皮瓣全部成活,皮瓣血运良好,修复创面一期愈合,随访9—15个月,皮瓣感觉恢复优良率为53.85%,足背外侧皮肤恢复保护性感觉,感觉恢复优良率61.54%

10.皮瓣可否带肌肉组织?

11.小儿与老年人等的应用

小儿:血管纤细、解剖参数,术后躁动,术后皮瓣观察以及危象处理困难

老年人:内科疾病(糖尿病、血管硬化),卧床风险

肥胖者、吸烟人群、营养不良人群

12.新鲜创面负压引流的优势与必要性

  • 损伤控制
  • 负压改善创面
  • 增加感染机会
  • 增加住院成本
  • 负压海绵压迫穿支
  • 急诊行皮瓣覆盖

13.皮瓣血管危象、坏死原因分析

  • 周围软组织条件差,挫伤
  • 皮瓣部位选择以及大小、范围与创面匹配欠佳,张力大
  • 血管蒂的处理:穿支的显露、损伤、筋膜蒂窄
  • 创面感染导致皮瓣着床欠佳
  • 术后处理:血管蒂压迫、制动不充分、血管危象处理不及时、外坏境(抽烟)
内容来源于黎润光主任的课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两种带蒂皮瓣修复踝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34例的疗效观察▲
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跟部皮肤缺损
第二章 下肢重要穴位解剖
外踝骨折中的腓浅神经损伤
一文掌握 | 小腿内测皮瓣移植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手术方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