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略述多麦阿柔氏族与部落的变迁

略述多麦阿柔氏族与部落的变迁

黑错·达布老(གཙོ་བོའི་རྟམ་ལོ།)

“阿柔”(ཨ་རིག)是藏族古老氏族穆察噶氏的支系氏族。在汉文史籍中,“阿柔”(ཨ་རིག)被译作阿日格、阿里克、阿力克、阿力苟、阿哩克等。有关阿柔部落的牧地,据《阿柔部落年鉴》记载:“阿柔氏最早2000多年前游牧于多拉让茂雪山(祁连山)附近”。而后约公元一世纪左右,才向青海湖周边迁徙。因此,大约十六国时期,阿柔部落移牧于多拉让姆雪山与青海湖之间。后来,阿柔部落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千户部落”。遂游牧于环湖草原和阿尼玛卿雪山周围的旷野上,终成为了环湖草原上一支强大的部落,鼎盛时期曾有52个自立大部落,下辖200余个中小部落,有13198户,59300余口人。故被称作“阿柔万户部落”。也据《阿柔祖先遗训》中说:“公元723年左右,安多阿柔始祖噶氏族群中一个叫噶·多杰的人,率部族从多拉让茂(即祁连山)迁徙到阿尼玛卿雪山附近的仲多尼玛格夏地方定居”。又有记载说:元朝初年,青海湖边的阿柔部落首领华本加者,被八思巴任命为阿柔千户。

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开始,相继有东蒙古亦不刺(ཡུམ་ཚེ།)、卜儿孩、俺答汗(ཨན་ཏཱ་ཧན།)等进驻青海湖边侵扰环湖藏族诸部落,这些东蒙古铁骑被《明史》称作“海部”或“海虏”。随后,这些“海虏”对环湖中小藏族部落进行奴役和欺凌。当时,“阿柔完德”者统领着“阿柔九大部落”,受到“海虏”欺凌的小部落纷纷投奔到“阿柔完德”或迁往他乡。由于阿柔部落在“阿柔完德”的领导下团结一心,未曾受到“海虏”侵扰。据说,阿柔喇嘛成为东蒙古俺答汗的上师。后来,阿柔部落首领华桑嘉布与东蒙古俺答汗一起迎接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在青海弘法。但在十七世纪末,西蒙古和硕特首领固始汗率大军入驻青海后,阿柔部落的领地不断缩小,才被迫历经了百余年的艰难迁徙,并在蒙古诸旗和果洛诸部的夹击中,阿柔万户部落遂趋向解体和被瓦解。

首先,阿柔部落失去了环湖草原,遂一部迁向大通河北岸的祁连山山麓;大部分迁向鄂拉山以南玛卿雪山以北的曲什安河流城。随后,到清康熙末年时,游牧在今果洛玛沁和玛曲欧拉一带的阿柔帐圈东寨部和悠寨部,又迁到今称多与曲麻莱县接壤的年措部落。不久,该部又迁往四川石渠的一带,形成上部“杂阿柔”。公元1720年,玛卿雪山附近的阿柔部落与果洛部落多年的纷争中,阿柔部落失利。小百户罗桑次仁率藏格玛、藏纳玛等部迁入河南亲王察罕丹津的领地(今河南县宁木特乡),随后又由“阿柔勒哇杰”(ཀླུ་བ་རྒྱལ་།)和本巴(འབུམ་པ།)两头人,将所辖部民迁到西克(དཔྱི་ཁོག)地方,归附于河南蒙古亲王,遂形成了中部“藏阿柔”;阿柔大百户克智布(མཁས་གྲུབ།)率领的大部落迁之登弩尔特(今兴海县鄂拉山附近)、哈隆乌素(今兴海县温泉-带)、列瑙尔(即苦海,今玛多县的豆错湖)一带。后道光二年(1822年)又迁入祁连山下投奔同族的阿柔部落形成了下部“阿柔千户部落”。至此,就形成了阿柔上、中、下三部。

一、“阿柔”(ཨ་རིག)的由来

有关“阿柔”(ཨ་རིག)的由来说法很多。直接与“阿柔”(ཨ་རིག)氏族和部落有关的有一个传说和二个记载。一个传说:很久以前,在青海省东南部的阿尼玛卿山下住着一群藏族牧民,有一天,村中诞生了一个男婴,额头正中天然带了藏文的“阿”字,于是给男孩起名为阿柔完德智华昂秀,意为看见了阿字(柔在藏文里是“看见了”的意思) 。因阿柔完德出生在阿尼玛卿山下,而且,额头上显有“阿字”(ཨ)。因此,从小就被牧民群众尊崇为阿尼玛卿山神的后代,即神的儿子。长大后,他的名声越来越大,被当地牧民推举为部落首领。阿柔完德智华昂秀有九个儿子,后繁衍成今天的阿柔部落。

记载一:据阿柔部落《祖先遗训》记载:公元723年左右,在安多藏族江部落的一个支系噶氏中,有一个叫仲瓦·多杰(འབྲོང་བ་རྡོ་རྗེ།)的人,率部族从多拉让茂(即祁连山)迁徙到果洛阿尼玛卿雪山附近的仲多尼玛格夏地方定居,因居住地在仲多(འབྲོང་སྟོད།),后人称其为仲瓦·多杰(འབྲོང་བ་རྡོ་རྗེ།)。他年复一年地转山朝拜,祈祷阿尼玛卿山神保佑他家多子多孙、六畜兴旺。有一天,仲瓦·多杰在转山途中,看见一座山崖上显现出藏文字母“阿”,认为大吉。当年生一子,取名为“阿柔”(意为看见藏文字母“阿”字)。后来当地居民逐渐增多,形成了一个小部落,仲瓦·多杰的长子阿柔成为部落头人后,人们开始将自已的部落称为阿柔部落。从此,头人的名字就演变成了部落的名称,沿用至今。

记载二:据《华锐氏族部落宗谱》记载:“阿柔为阿秀这一支骨系氏族所繁衍传承下来的,称之为阿柔。” 另外,看见“阿”的传说还有两个,一说“来到阿尼玛卿山的西藏高僧额头显藏文'阿字’说”;二说“阿尼玛卿山上显藏文'阿字’说”。不关怎么说,据藏文史料考证,“阿柔”最早为阿氏部族之意。《吐蕃远古六大氏族源流宗谱》记载,阿氏部族的先祖属于藏族古老氏族“穆擦噶氏”。因此,以上《华锐氏族部落宗谱》的记载是可信的。

二、“阿柔”(ཨ་རིག)土官及部落的迁徙

学界一般认为,阿柔部落的先民最初游牧在环阿尼玛卿雪山周围,就传统的地域概念而言,应该在今天的果洛境内;就后来阿柔部落的迁徙路线而言,接近于今天海南州和王树州接壤处。因为,阿柔土官始祖仲瓦·多杰(འབྲོང་བ་རྡོ་རྗེ།有记载说是公元723年左右的人,也就是吐蕃赤德祖赞时期,当时,该部落就牧居在阿尼玛卿山麓。据说其有三子,长子阿柔(ཨ་རིག)、次子班玛旺哲(པདྨ་དབང་གྲགས།)和三子拉玛衮(བླ་མ་མགོན།)。长子阿柔(ཨ་རིག)的后裔繁衍出了后来的阿柔部落。当时,他们游牧的中心是嘎吾塘(དཀར་བོ་ཐང་།)和曲俄(ཆུ་སྔོན།);次子班玛旺哲(པདྨ་དབང་གྲགས།)和三子拉玛衮(བླ་མ་མགོན།)的后裔繁衍出了上、下娘措(ཉ་མཚོ་སྡོད་སྨད།)两部落。古典民歌中唱“三大草原噶氏得,有数万牛犊是其故”(ཐང་ཡངས་པོ་གསུམ་དེ་སྒ་ལ་ཐོབ། སྒ་བེ་འུ་མང་བ་དེ་དོན་ཡིན)。由此,可以说,阿柔(ཨ་རིག)属于“噶氏”。后来,阿柔部落繁衍出了阿柔十八大部和二十部分支。其后裔中出了“阿柔玛卿本”(ཨ་རིག་རྨ་ཆེན་འབུམ།)和“阿柔刚塔本”(ཨ་རིག་གངས་ཐར་འབུམ།)两位智勇双全的人管理部落。当时阿柔部落的主要游牧地是阿尼玛卿雪山周围、东当克(དུང་ཁོག)、南西克(དཔྱི་ཁོག)、西扎陵湖(མཚོ་སྐྱ་རེངས།)和北杭艾多(ཧང་ངེ་མདོ།)的阿柔曲俄(ཨ་རིག་ཆུ་སྔོན།)等处牧居。

从元朝开始,阿柔部落不断发展壮大,势力日益雄厚,影响逐渐增大。公元1251年,阿柔部落首领“华本加”(ཨ་རིག་དཔལ་འབུམ་རྒྱལ།)被元朝帝师萨迦法王八思巴任命为“艾疆台吉”素有“双衔千户”之称,从此千户世系代代相传。第二代千户为巴特本(པཱ་ཐུར་འབུམ།),时阿柔部落从阿卿格日杂加(ཨ་ཆེན་ཀུ་རིའི་རྫ་སྐྱ།)、到东至阿尼欧拉(ཨ་མྱེས་དངུལ་རི།)、北至阿旦日布(ཨ་བརྟན་རི་བོ།)间都其所有。公元1320年“白玛太”(པདྨ་ཐར།又名华加本) 继任为第三代千户。其建立了“官事18骑士、差役36人”(སྡེ་ཐོག་རྟ་བ་བཅོ་བརྒྱད།རྒྱུག་མི་སུམ་ཅུ་སོ་དྲུག)的政权组织形式,管理部落事务。1366年,“齐曲乎”继任第四代千户。其制定了严明的部落习惯法,对部落的治理进一步规范化。经过以上四代千户的努力,阿柔部落呈现出较快而平稳的发展态势。公元1458年“三智嘉”(བསམ་གྲུབ་རྒྱལ།)继任为第五代千户,其将阿尼玛卿和麒文雅热两座神山叩拜为部落守护神。当时,阿柔部落已经成为青海湖与阿尼玛卿之间的一个强大的游牧部落,故被称作“阿柔万户部落”(ཨ་རིག་འབུམ་སྐོར།)。

十六世纪初,阿柔“完德智华昂秀”(བན་དེ་གྲགས་པ་དབང་ཕྱུག1501)继任第六代千户,实为万户。据《阿柔部落史》记载,“阿柔完德”生于1501年。阿柔完德长大后,聪明能干、英武超群,在部落牧民的心目中是一个传奇的英雄。其实,“阿柔完德”任千户时期,正值东蒙古人入据青海的时期,许多环湖而居的藏族部落无以为继,纷纷南迁或西迁,寻求新的游牧地和靠山。而阿柔部落地处青海腹地,尚未直接受到侵扰,更重要的是部落首领才能卓越武艺超群使整个部落稳定发展的局面未受影响。德芒和芒萨两个部族在这一时期前来投靠,表明当时由于阿柔部落的强大吸引了外族.而外族的投靠更加壮大了阿柔部落的声威。因此,在阿柔人的历史记忆中“阿柔完德”(ཨ་རིག་བན་དེ།)被神化,被当作民族英雄来传唱。据说“阿柔完德”(ཨ་རིག་བན་དེ།)有九子,长子为“阿柔桑杰加”(ཨ་རིག་སངས་རྒྱས་སྐྱབས།),小儿为“阿柔道布丹”(ཨ་རིག་སྟོབས་ལྡན།)。

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阿柔桑杰加”(ཨ་རིག་སངས་རྒྱས་སྐྱབས།)继任为第七代千户长,并被明嘉靖皇帝授予千户印信。当时,东蒙古达延汗之孙俺答汗(阿勒坦汗)继土默特汗,在进攻漠西卫拉特蒙古失败后,又用兵青海。一方面征讨亦不剌、卜儿孩等部,另一方面则在青海湖边拓展领地。在第二次用兵青海时,因阿柔喇嘛(又译作“阿兴喇嘛”)向其解说佛教的因果轮回等教义,遂信奉格鲁派。

明万历六年(1578年),三世达赖索南嘉措前来青海传法,阿柔部落头人华桑嘉布(དཔལ་བཟང་སྐྱབས།) 和桑杰加(སངས་རྒྱས་རྒྱལ།)等人迎请三世达赖到自己的牧地阿柔嘎绕塘(དཀར་བོའི་ཐང་།),阿柔部落献马千余匹牛羊近万头(只)。1622年左右,“阿柔完德”(ཨ་རིག་བན་དེ།)的第九子“阿柔道布丹”(ཨ་རིག་སྟོབས་ལྡན།)继任阿柔第八代千户。其武艺高强,名声显赫。公元1840年左右,“阿柔华藏”(ཨ་རིག་དཔལ་བཟང་།)继任阿柔第九代千户。在其任期内,阿柔曲多四部(ཆུ་སྟོད་ཚོ་བཞི།)和曲麦七部(ཆུ་སྨད་ཚོ་བདུན།)被称作“阿柔十一部”(ཨ་རིག་ཚོ་བ་བཅུ་གཅིག)。居牧的主要地方为曲俄上部的耶朗(ཆུ་སྔོན་སྟོད་རྒྱུད་ཀྱ་གཡས་ལུང་།)、谷克确相曲多的雍朗(དགུ་ཁོག་ཁྱེབ་གཞུང་ཆུ་སྟོད་ཀྱི་གཡོན་ལུང་།)和佐干热窝(མཛོ་རྒན་ར་བར།)的南部。玛卿雪山的东、南、西三处的牧户叫“阿柔上部”;谷确(དགུ་ཁྱེབ།)下部和杭俄克(ཧང་ངའི་ཁོག)等处的牧户叫“阿柔下部”。

清顺治九年(1652年),五世达赖喇嘛也被阿柔部落头人华藏(དཔལ་བཟང་།)应邀来到阿柔嘎绕塘(དཀར་བོའི་ཐང་།),住宿3天。阿柔部落献马800匹,黄金50钱以及许多牛羊。经五世达赖喇嘛允准由夏扎喇嘛和阿柔然坚巴克尊嘉措二人主持,在以前阿柔黄艾寺的基础上于1655年在仲塔地方(今兴海县中铁乡)建成阿柔帐房寺。

清康熙四年(1665年),固始汗五子伊勒都齐之子达尔加博硕克图济农(དར་རྒྱལ་པཱོ་ཤོག་ཐུས།)对阿柔部落用兵,将当克、阔克和玛卿周围的大部分阿柔部落被征服。不久,“阿柔热旦”(ཨ་རིག་རབ་བརྟན།)继任阿柔第十代千户。此时起,阿柔部落与果洛诸部间发生很多纠纷与战争,使阿柔部落又一次拉开了迁徙的序幕。公元1700年左右,第十一代阿柔千户继位,正是阿柔部落在和硕特蒙古部与果洛诸部的两面夹击下,生存的空间越来越小,部族逃亡、被奴役的事也越来越多,阿柔部落走向衰败。

公元1722年,“阿柔多杰”接任第十二代千户长。次年(1723年),和硕特蒙古亲王罗藏丹津裹挟青海蒙藏诸部(包括阿柔诸部)反清,终被年羮尧和岳钟琪的大军血腥镇压。公元1724年五月,清政府批准颁布了年羹尧所拟《禁约青海十二事》和《青海善后事宜十三条》,按规定在各番部清查户口,划定地界,设立土司、土官、头人、千户、百户、巡检等职,由附近的道、厅及新设置的卫所衙门直接管辖,甘青川原属番部(藏族诸部)不再隶属于青海蒙古各部。将劫后剩余的青海蒙古人编为二十九旗,把他们限定在一定的活动空间。虽然草原辽阔,但由于活动空间的限制,导致青海和硕特蒙古人走向衰弱。其间,果洛阿什姜部落侵占阿柔部落的牧地而发生了长达十几年的武装冲突。后来是由玛多宰巴嘉布(རྨ་སྟོད་རྩེ་པ་རྒྱལ་པོ།)调解了果洛和阿柔的纠纷。

公元1729年左右,阿柔索南诺布(བསོད་ནམས་ནོར་བུ།)和“阿柔多杰”(又名道曼རྡོར་དམར།)联合管理阿柔部落,他们招兵买马,征战果洛部落。后来,果洛设伏杀害了阿柔道曼(རྡོར་དམར།)。阿柔部落势力受损,无力再对抗果洛诸部。当时,阿柔千户的属下百户“阿柔鲁哇嘉”(ཀླུ་བ་རྒྱལ་།)和本巴(འབུམ་པ།)两头人,将所辖部民和阿柔道曼(多杰)的族人一起迁到西克(དཔྱི་ཁོག)地方,并归顺了河南蒙古亲王才旺旦增旗下,始称所部为“藏阿柔”。后来,藏阿柔被分为五小部即豁欠(ཤོག་ཆེན།)、尕居玛(བཀའ་བཅུ་མ།)、藏格玛(གཙང་དཀར་མ།)、盖加(དགེ་རྒྱ།)和吾玛(ངོས་མ།)。各小部落设赞格(章京)1人,在蒙古亲王统辖下执掌部务,赞格下设尕保(老人)若干人,协理日常事务。

清乾隆初年,阿柔第十三代千户索南诺布(བསོད་ནམས་ནོར་བུ།)和一个叫窦拉杰(བདུད་ལྷ་སྐྱབས།)的头人不合,遂窦拉杰者带领曲秀(ཆུ་ཤུལ།)和窦九秀(བདུད་ཇོས་ཤུལ།)小部落逃往黄河以北的今芒拉地区驻牧。后来,窦拉杰所属牧群叫“窦秀”(བདུད་ཤུལ།);而其长子塔哇杰(ཐར་བ་སྐྱབས།)的牧群叫“塔秀”(ཐར་ཤུལ།);次子完代杰(བན་དེ་སྐྱབས།)的牧群叫“完代秀”(བན་དེ་ཤུལ།);三子劳吾(གློའུ།)虽未分得部民,但其后来到阿柔格察(རྒུར་རྩ།)部落落了户,后繁衍出了叫“劳吾”的几户牧户,他们中出了叫“劳吾娘先”(གློའུ་སྙིང་བྱམས)和“劳吾西考”(གློའུ་གཞི་ཁོ།)的。“劳吾西考”生有“格维”(སྐས་བེ།)和“娘巴”(སྙིང་བྷ།)两子,其中长子“格维”成了“劳吾村寨”的头人。后来,公元1810年左右,“格维”率部迁到兴海(འབལ་གཞུང་།)的村寨叫“博塔玛”(འབལ་ཐ་མ།)。

清雍正九年(1731年),留居在阿尼玛卿西北部的阿里克(阿柔一部)和玉树族一起内附,设有阿里克千户1名,百户2名,百长9名,户919户。也据《卫藏通志》记载:“阿哩克族共十一族属下番人九百一十九户东至多尔宗察汉诺门罕,南至纳克溪色特尔布木,西至厄林汤奈,北至阿尔坦达赖呼图克图。”《安多政教史》记载,阿柔部落从前游牧在今兴海县温泉以上和阿尼玛卿山背面一带。雍正十年(1732),西宁办事大臣达鼐饬定界址,该部被封为百户部落,为塞外40贡马番族之一。据说什藏寺与拉加寺是由阿柔高僧创建。阿柔部落一直是其主要僧源和香火部落。这为该部落的牧居地提供了一个旁证。雍正十一年(1733)左右,阿柔吉桑洛藏才让与日安部落不合后,带其族人南迁到西克地方与“阿柔鲁哇嘉”(ཀླུ་བ་རྒྱལ་།)的部民一起放牧。

公元1740年,阿柔克增(མཁས་བཙུན།)和阿柔才让(ཚེ་རིང་།)两人管理阿柔部落时,玛卿的右沟的智隆(འབྲི་ལུང་།)和左沟曲格(ཆུ་དཀར།)等处与果洛部落间发生了很多武装冲突。他们俩个管理的阿柔部落是原阿柔更萨章特(དགུན་ས་འབྲོང་ཐི།)、道宗(རྡོ་རྫོང་།)、杭俄曲俄(ཧང་ངའི་ཆུ་སྔོན།)和确(ཁྱེབ།)等处牧居的被称作“阿柔章特玛”(ཨ་རིག་འབྲོང་ཐི་མ།)。公元1750年左右,阿柔克增(མཁས་བཙུན།)的后裔叫旺杰(དབང་རྒྱལ།)被清政府授予百户(བེ་ཧུ།)一职。其辖有曼秀(སྨན་ཤུལ།)、曲秀(ཆུ་ཤུལ།)、藏秀(གཟུངས་ཤུལ།)和卡么畜群(ཁ་དམར་རུ་སྐོར།)等。在阿柔万户部落解体时,其驻牧在尕阔(སྐ་ཁོག)等黄河阴阳面。因此,其归为蒙古亲王道吉帕兰所下右旗旗长道吉才旦旗下,后来被称作阿柔拉加(ཨ་རིག་རྭ་རྒྱ།)。拉加寺也是该部阿柔坚参沃赛于1764年创建的。

公元1763年,阿柔“扎德昂秀”继任第14代千户。由于长期和果洛部落之间发生冲突,草山不断缩小,千户扎德昂秀用重金租赁默勒王之地,但也不是长久之计。后来,该部头人“阿柔玛当”因不堪果洛藏民抢掠,于乾隆年间率部迁至黄河北岸的登弩尔特(今兴海县鄂拉山附近)、哈隆乌素(今兴海县温泉-带)、列瑙尔(即苦海,今玛多县的豆错湖)一带;也有说:“清乾隆年间移至花石峡以前豆云滩一带”。又据乾隆《西宁府新志·卷一九》塞外贡马番族:“住牧东提地方阿里克族,郡城南七里余里。”清道光后移驻大通河北,由西宁直接管理。道光初,一部移治今大通河北祁连县境。再后来,“阿柔却丹”(百户)率部北迁途经黑马河至倒淌河一带海晏地区。最终该部于道光二年(1822年),经陕甘总督长龄奏准,令该部大百户“阿柔却丹”(ཨ་རིག་མཆོག་ལྡན།)驻牧于可可乌苏一带,与察汗诺门罕旗同经黄河渡口。旋遭刚察等部冲击,部分迁至大通河上游祁连山下蒙古默勒王地界,遂形成下部“阿柔”又称“阿柔四旗”。部分阿柔部落被那彦成移居黄河南,即今黄南州河南县、海南州同德县等地驻牧。公元1823年,陕甘总督对环湖藏族部落重新编制,“阿柔叶丹木”百户趁机前往总督府和西宁办事大臣府赠送厚礼,奏明现状。“叶丹木”百户被提升为下部“阿柔”千户,有学者是继列为阿柔第15代千户。实为下部“阿柔”第一代千户。同时,划分草山颁发地契,认可了阿柔部落在祁连地区的合法利益和地位。从此,阿柔部落有了固定的草场,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于现址重建阿柔寺院,但规模较小。

公元1856年,在第16代阿柔千户“索南多杰”时期,陕甘总督正式批准阿柔部落成为“环海八族”之一,设千户一员,百户四名,属民2000余户。此后,第十七至二十代阿柔千户缺乏记载。

公元1925年,年仅20多岁的“南喀才昂”继任为第21任阿柔千户长。1930年由于青马政权苛捐杂税繁重阿柔那合仓和嘉雅两个部族起而反抗,马步芳的两次派兵镇压中,阿柔多巴等42人遇难。时,阿柔千户与蒙古默勒王、大通广惠寺交往较深。阿柔千户南卡才项将堂妹嫁给了默勒王之子曲军索南扎西。1928年南卡才项正式接管默勒王属地统管该地区藏蒙两族一切政教事务。上世纪四十年代,在阿柔千户南喀才昂和百户阿多等人支持下,阿柔大寺发展很快,成为祁连县境内最大的格鲁派寺院。而今,“下部阿柔”驻牧在青海省祁连县大通河北,牧地包括今祁连县峨博乡、草达圾乡和野牛沟乡、默勒乡的部分草场。

1953年11月祁连县人民政府成立,南木卡才巷当选为县长,同年12月海北藏族自治区成立,当选为副主席;1955年海北藏族自治区改为海北藏族自治州,南木卡才巷当选为副州长。1958年,南木卡才巷病逝。

参考文献:

[1]《阿柔部落年鉴》祁连阿柔大寺的藏文孤本文献。

[2]《安多政教史》(藏文)智贡巴·丹巴热吉著,甘肃民族出版社。

[3]《华锐氏族部落宗谱》藏族早期著名学者赤噶丹增撰写。

[4]《阿柔部落述考》作者:王力 ,《青海社会科学》。

[5]《阿柔部落史》雪藏·更登慈成·帕豆梅 著,甘肃民族出版社(2015-10)。

[6]《卫藏通志》作者:不详(《西藏研究》编辑部),西藏人民出版社(1882·拉萨)。

[7]《西宁府新志·卷一九》(清乾隆)杨应琚编撰,青海省方志。

[8]《青海阿柔部落历史变迁探》作者:万马叶,百度学术。

(图片来自网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弘吉剌的封地
成吉思可汗的遗产
成吉思汗能够所向披靡,战无不胜,靠的就是这个
蒙古部落的发展和国家的建立(三)(213)
100个关键词讲述的极简蒙古史 35·千户制
一代天骄,谁与争锋---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史(上) - 古史漫谈 - 青年论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