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究竟是什么在决定你的落后(优秀)?


亲爱的书友们,我们明日共读目标是李笑来先生的《财富自由之路》(148—173)


26.有没有一定能让自己不错过升级机会的办法? 148

27.你天天刷牙吗?又,我为什么要问这个奇怪的问题? 154

28.你想不想要一个人生的'作弊器'? 158

29.再送你一把万能钥匙你要不要? 166

30.把'坚持'这个概念从你的操作系统中删掉行不行? 170


我们今天共读的李笑来先生的《财富自由之路》(115—147)


究竟是什么在决定你的自驱动力?


学好英语明明是所有人都可以做到的,明显并不(过分)受限于智商,为什么难住了那么多人,还难住了那么大比例的人?


7年后,我琢磨出一个合理、更为本质的解释:

“用英语”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根本就不是刚需。


既然不是刚需,那就是“不必需”,于是,事实上“不用也可以”、“没有也行”。虽然“有也挺好”,可“没有的话顶多是有点怨念而已”。


“需求”越强,学得就越快、越好,甚至在没有学会、学好的时候,也要“凑合着用”,然后“用着用着就真的熟练了”。想想看,这是不是最重要、最本质的根源?


 我的前老板俞敏洪有一句著名的话:


优秀是一种习惯。


这话肯定是对的,因为所有的刚需,都必然显现为“习惯”,就好像你从一开始就习惯了“到点儿吃饭”一样。甚至,“习惯”很可能只不过是“刚需”的另外一种说法。


对一些人来说,“优秀”真的是刚需。观察那些优秀的人,若有机会与他们沟通,你就会发现,他们在这方面几乎是一模一样的态度:


要做,就要做到最好—起码是自己能做到的最好(注意:是“最好”而不是“好”或者“很好”)。


什么是牛人?一般用3句话就能描述清楚了:


有“做第一”的执念。

有过“做第一”的经验。

有过多次“做第一”的经验并能将其总结出来。


有这样一个段子:


某人40多岁了还碌碌无为,于是跑去找算命先生。算命先生掐指一算,然后问:“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你先听哪个?”那人说:“那就先

听坏的吧。”算命先生说:“坏消息是,你在40岁之前会穷困潦倒。”

那人眉头一挑,问:“那好消息呢?”算命先生幽幽地说:40岁之后,你就习惯了。”


所以,正确的刚需是一切驱动力的源头。


为什么加了个定语“正确的”呢?因为有些刚需不会令人进步。


在过去的20年里,科学家对大脑的认识突飞猛进,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结论是这样的:


大脑是可塑的。


换言之,一个人的大脑,从宏观上看可能终生没有多大变化(毕竟脑壳的大小、形状貌似是一成不变的),但从微观上看肯定不是“一成不变”的。


不断重塑大脑的其实就是一个人的自我驱动力,也就是说,其实就是对刚需的认知与选择。


如何认知、选择、培养正确的刚需呢?


“刚需”这个东西,从本质上来看,是根植在价值观上的。


进取型人格的人,很容易理解、接受并直接开始践行这样一个观念成功只不过是某一时刻的状态。


成长才更重要,成长才是真正的刚需。


对“为什么绝大多数人最终赚不到很多钱”这个“终极问题”,我有这样的解释:


因为赚钱对他们来说其实不是刚需。


大多数人的刚需是什么呢?

大多数人的实际刚需是花钱,而不是赚钱。


仔细观察一下就能知道,“发财”几乎是所有人的梦想,他们以为“发财是刚需”,可他们的想法暴露了真相:


等我发了财,我就......

(请填空,反正你早就听过一大堆答案。)


你看,“发了财之后最想做的事情”才是他们真正的刚需。对他们来说,


发财只是手段,花钱才是目的。


首先,我们要达成一个共识:


刚需是可以主动选择的,而不一定是天然的、一成不变的。更进一步,

刚需这东西通常不应该被被动接受。


“知道我可以选择”这个“元认知”极度重要。


一定要把这句话刻在脑子里,只字不差地背下来,不时拿出来把玩、掂量:


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在众多“正确的刚需”中,最关键、最核心的是什么?


耐心


耐心是一切成长的刚需。


若一个人没有耐心,就不大可能从一大堆“看起来并不相关”的技能中剔除那些“果然不相关的东西”,找到“看起来不相关可实际上至关重要的技能”,然后进行刻意训练。


没有耐心的人什么事都干不成,怕麻烦的人会被麻烦一辈子。为什么有的人更有耐心?为什么有的人更不怕麻烦?我们早就讲过了:有的人是“活在未来”的。


弄明白“选择意识”与“耐心”的重要性之后,还需要深入思考另外一个重要的概念:


现状


我们反复强调“活在未来”。可是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与思考,你有没有发现,做到“活在未来”其实真的非常困难。


对很多人来说,“现状”就像“地心引力”时时刻刻拖着你,让你根本飞不起来,更别提“飞出去”了。


若把“现状”清楚地定义为“过往的积累”,我们就会明白“马上改变现状”的难度——难到实际上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地步——因为我们最多只能做到这么一件事:


把当下作为新的起点,开始积累,着眼未来,活在未来。


最后,就是把这几样东西结合起来应用了:


你从来都知道自己最终还是拥有选择的自由。

你知道要靠耐心“活在未来”。

你知道现状是积累,你知道对现状不满是没有意义的,你知道所有的解脱最终都只能靠积累实现。


基于这样的认识和价值观,你就能运用另外一个“终极武器”了:选择正确的“难受”。


在追求财富这件事上,起步时“没钱花”和“赚不到钱”都是让人很难受的。

把注意力放到解决后者上,养成“赚不到钱就很难受”的习惯,再加上你其他的正确价值观的自然选择,你就会得到很多“自然而然的正确结论”,进而产生很多“必然生成好结果(甚至是惊喜)的行动”:


赚不到钱是因为能力还不够。

只要有足够的耐心,一切能力都是可习得的。

假以时日,我的收获会越来越大。


你有没有想过究竟什么是落后?


过去,我们通常凭感觉,觉得在平均水准以上就是不落后了。


我们并不能感知整个世界。我们只能通过感知自己的周遭来判断自己是否处于平均水准以上。


用来支持我们的“结论”的,其实是一个非常局限的、远非全部的、只不过是我们所能感知的周遭而已——井底之蛙在它的世界里确实处于平均水准以上又如何呢?


移动互联网相当于连接了所有人,移动设备已经成了每个用户超过3亿。


所有人都被连接起来的直接结果就是:我们所能感知的世界,不再局限于我们的周遭。


“我们每个人都已经可以尽量感知到这个世界的全部”无论那感知是肤浅还是深刻。


最近一个恐怖的趋势: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正在崛起,大多数人正走在越来越“没用”的路上。


这个局面也许会令你焦虑,但若这种焦虑使用得当,就是有价值的。恰当且剂量足够的焦虑有个很好的替代词汇叫作“危机感”。没有危机感的人就是那种将来注定会变成无用之人的行尸走肉。


不过请放心:我们一定有办法解决“危机感”带来的焦虑。


不知不觉,你已经至少有了两个属于未来的目标:


早晚有一天,你要做到不再为了生活而出卖自己的时间。

早晚有一天,你要做到不落后,成为前20%,甚至前1%


从平庸走向卓越的最佳策略是什么?


绝大多数人的幸福感是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上的。


所谓“成长”,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就是不断把别人比下去的过程。


在任何单一维度上,都只能有一个人是“第一”,也只能有少数人“名列前茅”,而剩下的绝大多数人都是“落后”的。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中国的金牌得主,今天的人们还能记得几位?

李宁,郎平,李玉伟,吴小旋,曾国强,吴数德,陈伟强,姚景远,周继红,栾菊杰,许海峰......


当然,绝大多数人都知道李宁和郎平,可剩下的呢?


为什么李宁和郎平最终看起来(事实上也可能是)更为成功呢?


他们都是在自己曾经做到最好的维度之外,开拓了一个甚至多个维度。


当早期的极客们痴迷于各种技术参数时,史蒂夫·乔布斯凭直觉给个人电脑加上了一个别人没有甚至也不可能有的维度:艺术设计。时间越久,这个维度带来的合成竞争力就越大。


“跨界”是这几年才流行起来的词汇。事实上,所有的跨界者最终都会不由自主地深谙此中道理:

每次跨界,都是给自己拓展一个新的维度。


这个简单的方法论里,有一个很重要的窍门:

你要在至少一个维度上足够突出。


你可以这样理解:

这就好像你在赚钱的时候,“生活必需开支”就是你的成本,如果你赚凡事都有成本。


因此,处处平庸肯定是不行的一—不求处处突出,但起码要在一个甚至多个维度上处于相当优异的位置。


究竟是什么在决定你的价格(估值)?


有个很好玩儿、很普遍、少有人认真思考却值得注意的现象:


我们每个人都一样,都会一不小心就忘了“最重要的是什么”。


人们在各个领域都有这样的倾向:动不动就忘了最重要的究竟是什么。


在市场上,决定价格的最重要因素是需求。


做人,就要做真正有用的人;做事,就要做真正有用的事;做产品,就要做真正有用的产品…这是很朴素的道理,也常常是不小心就被忘掉的最重要原则”。


你如何才能变得更值钱呢?

答案很简单啊,

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


刚才提到这么一句话,你可能没太注意:


与这世界产生强联系,是增强生活幸福感的最根本方式


为什么少数人明显比大多数人更幸福,而且幸福程度高出很多?解释很简单:


他们与这个世界有更强的联系。他们身处的世界真的很需要他们。


被真正需要是很难的事情,否则为什么绝大多数人都做不到呢?只要做到被真正需要,生活中的大多数烦恼都可能因此烟消云散。


我们聚焦到自己的生活上。我们身处的世界,其实主要是由人构成的。当我们希望自己被身处的世界真正需要的时候,只不过是希望自己被身边的人真正需要。那么,你就要花时间琢磨一下:


他(他们)真正的需求是什么,最需要的又是什么?

我是那个能够满足他(他们)的需求的人吗?


如果我能,我有没有可能成为必需?

如果我不能,我怎样才能?

有必要一定由我去满足他(他们)的需求吗?


拿出你常用的本子,写下一句很朴素的话:


挑最被需要的事情做。


如果你正在做的事情是最被需要的事情,那么你就是最被需要的。


人们在提到“换位思考”的时候,“换位”的对象通常是指另外一个人。我在提到“换位思考”的时候,“换位”的对象通常不是指某个人,而是指整个世界。你要深入思考的,不仅是站在对面的某个人会怎么思考,而且至少是“这一类人会如何思考”,甚至是“大多数人会如何思考”。你对这个世界就越了解,你就越容易明白这世界真正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我是如何生生错过一次升级机会的?


仅仅是“以为某些观念于己无关”,就可能让一个人永远生活在另外个“自洽的世界里”。


仔细想想,这个道理是非常简单的:


有些观念,即便你觉得与你有关,它也不一定会起作用;反过来,如果你觉得与你无关,那么它一定不会起作用。


“和自己没什么关系”是错觉——就是错觉,也常常是最可怕的自证预言。若能主动吸收那个观念,按照那个观念去做,那就“事实上有关系”了。即便做不好也不要紧,没有人在一开始就能做得好,所以,拼命去做就是了。即便在一开始无法熟练地按照那些观念思考也没关系,反复琢磨,反复尝试,自然而然就深入了做要尽力,想要深刻,否则,那转折点和升级机会就跟你完全没有关系了。


很多重要的观念会伪装成“让你觉得它和自己没有关系”的样子,使你生生错过且不自知。所以,你不仅要读,还要反复读;不仅要反复读,还要先假定每个观念都和你有巨大的关系,再调动所有的感官为自己创造“带入感”,去琢磨、去研究、去想象:这个观念若被你吸收,你应该变成什么样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分享:托尔斯泰说:“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观望者,一种是行动者。大多数人都想改变这个世界,但没有人想改变自己。”要改变现状,就得改变自己,要改变自己,就得改变自己的观念。一切成就都是从观念开始的,一
成功的人从不抱怨——如何改变抱怨的习惯
22为什么你想锻炼、想学英语,却从未坚持?
这两种能量场里,藏着你人生最顶级的意义
微头条
世界上最大的监狱,是人的大脑。走不出自己的观念,到哪里都是囚徒……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