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潭头丰源十四都

潭头丰源十四都

潭头,今称淳安东大门。东北毗邻桐庐县东辉乡,西与临岐镇缷岭接壤,南与文昌相连。据传,过了文昌桥即属十四都。

十四都,自宋始至明清民国初为安乐乡,全乡辖十四、十五、十六三个都,有六个里:安定、塔头、大有、文昌、郎洞。塔头即塔岭村,当属十四都。民国10年,划为安乐区,包括已划入分水的茆源四小乡合并为潭头乡。民国25年归并为小源乡,隶属第四督导区。

解放后,19496月,废除保甲制,全县设5个区,辖31个乡镇。同年12月,划31个乡为83个乡镇。十四都、十五都分为潭头、文昌、阆苑三乡,归属桥西区。19508月,原属小源乡十四村即茆源、塔岭、陈家、翰板、梅源、大坞源划归分水县(今桐庐)。1956年并乡撤镇,潭头乡并入文昌乡。1958年公社化为文昌公社,潭头为管理区。1962年,文昌公社分为文昌、潭头两个公社。1984年公社改乡建制,为潭头乡,辖潭头、孟坑坞、双坞、东树坑、卢家庄、西河、丰源、王家、塔心、下潘10个行政村,40个自然村。有5200余人。1992年并入文昌镇,驻地设在潭头。

潭头,位于县城东北24.6公里的凤山东南麓,杭淳05省道,昌(昌化)文(文昌)公路穿境而过,千(千岛湖)黄(黄山)铁路又在此设站,这里成为淳安交通枢纽。潭头,有着深厚的人文历史,据清代《续纂淳安县志》载:“锦潭,在文昌里,又名状元潭。宋咸淳年间,探花何梦桂(普赐状元)建状元坊其上。”该村地处锦潭上游,故名潭头。何令范有诗云:“碧流旋绕沁诗肠,仿佛鸟号月下张。岂是秦川饶纤锦,千廻寄与窦襄阳。”现潭头更是锦上添花,交通四通八达,商贸繁荣昌盛,旅游方兴未艾,建筑鳞次栉比,一片欣欣向荣景象。

十四都的丰源村,早在五代梁贞明二年(926)就建有丰源院。《嘉靖淳安县志》载:“丰源院在县东北安乐乡……沙硎院在东北安乐乡,唐会昌六年建;新定院在县东北安乐乡宋建隆二年建。”古代安乐乡寺院遍布,有种特有的地方文化氛围。19833月,潭头乡王家村还出土国家一级文物——方腊起义刻石。此刻石就是由“丰源院僧用琴记”,在一块天然鹅卵石上,四面皆阴刻楷书铭文,共11行,记载了方腊起义和被俘的时间、地点,以及义军攻打赵宋王朝州、县的路线,是方腊起义的活化石,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出土方腊起义石刻的王家村距丰源不远,位于何岭坞、岭脚坞两条山坑汇合处。该村原名叫“丰溪”。据《横山太原王氏》宗谱载:“南北朝,周灵王太子晋三十六世孙智仰公仕陈,为始新县(即淳安)令,致仕后遂家于县东安乐乡之横山(石源坞口,已淹入千岛湖),是为迁淳始祖。迨满公始创别墅于水埠(即浪苑口),以寻幽选胜之区,传至四十一世,唐散骑常侍拔武公从横山徙居丰溪(即王家村)。”至宋朝时,子孙繁衍,改以姓氏名为王家。

王家村东南的岩尖东北麓,有个塔心村,此村处于两塔山之中,村址呈猪心状,故名“塔心”村。王家村东北考坑坞,有个红皮山林场,翻过高垅是东树坑,散落着7个自然村,如鲢鱼地村在高垅湾西北面,因地形似鲢鱼,故名“鲢鱼地”,还有一个“老鼠塔”村,因地形象而名。当然也有以姓氏为名的村,如潘家村。

潭头南有下潘村,位于05省道旁,据传,清咸丰年间,何、潘二姓同居于此、分上下两村,以姓氏取名,上为上何村,下为下潘。潭头沿05省道往东北有几个大的村庄,如西河村有700多人。该村据《余氏宗谱》记载:大清光绪十五年,距青溪之北乡,当庄川之交冲,东宅称之为西河,其义为河东是村,村西为河。系地形反论之村名。西河村北去了里许即卢家村,位于南湾尖西麓,为卢姓聚居之村。据《卢氏宗谱》记载:“明末清初,卢祖曾三公二十一世孙,从富春迁此。”村以姓氏得名卢家,实际这里称庄川,卢氏原是山东望族,唐僖宗时,卢清显为睦州刺史,遂迁浙江睦州,卒于官,葬于县治东龙山之茅冈。其子孙繁衍,分支启族,遍布富春、桐庐、淳安,直至清初,曾三、曾四、曾五公由富春迁淳北安乐乡十四都庄川(即卢家)。卢家村至今还有“忠烈王庙”,并传承700多年历史的布龙,是有特色的民间文化村。卢家过塔岭再去就是畈坞里村,位于山坞谷地,相传此村刘姓先祖迁此,当时估计此坞能产万斤粮食,故名“万坞”。后开垦荒地,日渐成田畈,1940年易名“畈坞里”。解放后合作化,1958年由孟坑坞、草坞、畈坞三个村合并成立“三联” 大队。1962年改为联合大队;1972年孟坑坞分出,另俩村仍合并为联合大队,因“联合”之名重名,1982年更名为“双坞”大队后为村。孟坑坞村坐落在孟坑山谷,以地实名孟坑坞村。

十四都地势高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山脉纵横,连绵起伏,沟壑密集,冷坞深涧。境内山高海拔在110861米之间。山占89%以上,耕地仅占3%,是典型山区。十四都据《续纂淳安县志》载:“安乐山,又名东岩,俗称太阳山,海拔867米,在县东七十五里迤逦接塔岭而来,挥斥众山,削立如笔,何里(华)于此飞升,石桌、棋盘,至今犹存。”宋代历仕神宗、哲宗、徽宗三朝高官的张景修曾有《宿安乐山下》诗:

映窗犹有雪余痕,瓶里梅花枕上闻。

一盏灯寒听夜雨,半床毡暖卧春云。

诗成始觉茶消睡,香尽翻然酒带醺。

我是挂冠林下客,山中安乐合平分。

安乐山今称太阳山,北有园宝尖,海拔797.6米,位于淳安、桐庐交界,浑园秀丽,林山葱郁。太阳山南有座更高的山,却称小京塔,海拔917.3米,为十四都最高山。小京塔西南有支山叫岩尖,海拔775米。潭头西北与缷岭交界还有茂坑塔山,海拔644.7米。十四都山有个奇特的现象,即用塔来命名山,如小京塔、茂坑塔、寒坞塔、竹筛塔、老鼠塔、高垄塔、白塔、塔心、塔岭等。以坞命名山湾更多,如考坑坞、正坞、七坞、潘家坞、大坞、小坞里、上坞、中坞、河坑坞、严四坞、丁坑坞、岭脚坞、河岭坞、泽坑坞、下潘坞、深坑坞、沙坑坞、下山坞、茂坑坞、门前坞、六坑坞、畈坞、双坞、草坞、孟坑坞等近30只坞。可谓“塔山万叠云霞际,深坞百川泻金沟。”

十四都坞多,每坞碧泉流入主要三条溪,东有王家源,西有沙坑坞,中有西河溪,三溪汇合于潭头,流经文昌东北部,往西南注入新安江水库。真是万谷清泉奔龙宫。过去一涨一退山坑水,经常山洪暴发。解放后,修建水库两处,库容量35万立方米,受益面积800余亩。全境水资源充沛,气候温湿,生态环境宜人。

十四都山林资源丰富,原潭头乡有山林面积91369亩,立木蓄积量达12.6万立方米。80年代初采伐木材2766立方米,毛竹399.7万支,产茶叶1030担,桐籽351担,采松脂1260担。90年代以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效益农业和特色农业,建立蔬菜大棚、种植干水果,培植花卉苗木,并致力发展畜禽业。当前,经济特产以茶叶、蚕桑、无核柿为主。并建立潭头工业园区,民营工业崛起,经济蓬勃发展,蒸蒸日上。

近年,杨梅发展较快,大量杨梅上市时,人们喜欢购杨梅自制杨梅酒。杨梅与酒的比例以1:1为宜。选用成熟的优质杨梅与纯正白酒泡制的杨梅酒,色泽红艳,酒味醇厚,芬芳馥郁,清新爽口,风味独特。杨梅含有丰富的矿物质,维生素和其他要用物质,有消暑解困,止泻杀菌、开胃助消化等功效。杨梅酒具有独特风味而且制作方便,久贮不坏,越陈越香,深受人们喜爱。

十四都地属山区,正如古县志所描述:“山谷居多,地峡且瘠,民贫而啬。”山区农民饮食简单,粗糙实在。以苞芦、番薯为主,辅以小麦、稻米。苞芦馃、苞芦糊、苞芦饭、苞芦汤成了家常便饭。先前温饱难继,只得上山采野菜、野果。如猢狲桃、现称猕猴桃,也称胡桃,阳桃、藤梨、野胡桃、毛儿桃、仙桃等,系天然野生良果,古县志载:藤生叶如葛,实如鸡子大、皮赤青色内穰色绿,有子如黑芝麻,生者味涩,采而用糠藏之十余日,成熟则香甘可口。野菜如益菜,《续纂淳安县志》载:“益菜,即本草中所云败酱也,其臭微近之,以益为一故诡名“状元菜”,茎叶如西洋菊,生山谷间。有二种、一叶大而高三四尺,一叶小而聚。生漉去其苦汁,淘净,炒煮皆可食,乡人借以为蔬。”过去,农民遇到天灾人祸,食不饱肚,生活凄惨。宋代理学名家钱时有很多诗篇描述农民食草充饥的惨状:“岁云暮矣雪塞门,白发山翁病且贫。鹑衣百结皮冻裂,且暮拔雪寻草根……”方夔也有“山炊杂戎菽,野草配场藿。”的诗句,“拔雪寻草根”,“野草配场藿”,是何等穷困悲惨?有谁来关心农民的饥荒?查了《续纂淳安县志》,竟载有“海忠介济草木附:绿葱根,气臭,须换水七十二次,不然有毒;松花蕊,花取用饮汤调食最能耐饥;蕨粉根洗净泥沙,捣细用水滤成粉自九月至三月粉多,四月苗长无粉,嫩苗烹煮去苦水可食……”海老爷还列举苦槠子,野苎根、布谷柴子、老鸭馒头等近20多种野生食品,无毒、无害,告诫百姓可以疗饥。海瑞真正是老百姓的父母官,饥餐饱顿放心上。不过,宦海如涛,官多如毛,海瑞毕竟只有一个,淳安人民还算幸运的,能交上海瑞这位“千年难得一清官”。今天,农民食草充饥的日子永远不复返了,人民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淳安十四都人民正朝着小康道路迈步前进!正是:

安乐山乡十四都,丰源院里见碑书。

古今兴替万千事,且看东门正坦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寻找徽州的香格里拉:从秘境大洲源到格桑花开的江岸)
文昌镇东树坑太阳山庵寺
游淳安文昌村
徽乡之春--石潭霞坑晨景小集
千年古村——石步村(余姚市三七市镇)
福建塔—厦门塔—同安安乐村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