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面包树下的乡愁

深圳商报驻台北记者 邓勇峰 文/图

台湾师范大学的南面,云和街的混凝土森林里,突然出现一个与周边格格不入的小院落。黑色围栏里一栋移动原色木质日式住宅,一棵巨大的面包树亭亭如盖。推开院门,木墙上书“雅舍”二字。这,就是梁实秋在台北的故居。

第二个“雅舍”

在中文写作的江湖里,《雅舍小品》是很神奇的存在,几乎是以一部作品之影响力就奠定了梁实秋的地位。这个出版了300多次的散文集里,所收录的作品篇篇精致、优雅、幽默,旁征博引,信手拈来浑然天成,会心一笑中品味社会百态。

最早的雅舍其实是在重庆北碚,那是梁实秋在1939年至1946年期间的寓所。不过,等到《雅舍小品》第一次出版时他已经远走台湾,大女儿梁文茜和儿子梁文骐留在祖国大陆。

他到台湾师范学院(台湾师范大学前身)任教,担任文学院院长兼英文系主任。并在1952年和夫人程季淑、小女儿梁文蔷一起搬入台师大为他提供的宿舍——云和街11号。这里是第二个雅舍,在这里梁实秋继续创作《雅舍小品》的续集。

这是一栋始建于1933年日据时期的小屋,占地面积约270平方米,本来是日本公务员的住址。3房1厅,1个日式门廊。庭院精雅,翠绿润泽。进门是台阶、玄关,左为客厅,右为起居室、餐厅、厨房、书房。

梁实秋在这里住了七年,他搬走之后,先后还有几位台师大的老师入住。到2003年被划定为历史建筑后,又经过冗长的官僚程序,才得以原貌重建。上海作家叶永烈曾经在2010年秋第一次寻访梁实秋故居,“那里梁断屋坍,一片废墟。唯有前院的一棵面包树高大挺立,仿佛是守候这幢房子的门神。”

清高的“暖男”

一直到了十年后的2013年10月,修缮如旧的故居才重新对外开放。记者4月14日下午走进雅舍时,院子里静悄悄的没有访客,一个年轻的管理员在拾掇院子。好客又健谈的故居艺术长(艺术总监)小玩子给我倒了杯酸梅汤,说是按照《雅舍谈吃》里的路数来煮的:“冰糖多、梅汁稠、水少,所以味浓而酽。”

梁实秋的父亲官至四品,同文馆一期出身,对金石、小学都有研究。诗书继世,寒窗苦读,而后又公派留洋,梁实秋难免有点文人的清高。在《雅舍小品》里他曾数次吐槽国人种种不卫生的恶习。他最看不上的,当然还是“社会上各阶层的垃圾”,比如写匿名信的、白胖的社会寄生虫们;“误入仕途”者媚上欺下的“帘子脸”;旁若无人者的大声聒噪;街头雇人力车锱铢必较的残忍心态。《画展》一篇中,他挖苦揶揄画展全做商业考量,“在画法上是之谓画蠢”。

实际生活中的梁实秋是个非常温和的“暖男”。他对两任妻子都用情甚笃,为了归国迎娶程季淑,他在三年里读完了五年的课程。1974年,程季淑在美国西雅图因意外过世,他写下《槐园梦忆》悼念亡妻:“有人告诉我,时间可以冲淡哀思。如今几个月已经过去,我不再泪天泪地地哭,但是哀思却更深了一层,因为我不能不回想五十多年的往事,在回忆中好像我把如梦如幻的过去的生活又重新体验一次,季淑没有死,她仍然活在我的心中。”

在偶遇比他小28岁的韩菁清后,梁实秋陷入热恋不可自拔。《雅舍情书》收录了梁实秋写给韩菁清的120封情书, 始于1974年12月2日,止于1975年3月25日。里面那些浓得化不开的爱意,难以想象出自一个71岁的老人:“我的菁清,这屋里好静,到处都是你的照片,你以前的照片,我看了好喜欢,好爱,好心酸,好惆怅,好遗憾,好痛苦……”

梁实秋和冰心有着长期的友谊,他们同一条船去美国留学,在重庆也一起度过了艰苦却温馨的岁月。在两岸音讯隔绝的年代,两人都曾收到过对方去世的消息而互相“追忆”,然后又欣慰地知道对方还活着。1987年梁实秋病逝后,冰心说:“实秋是我们的好朋友,阔别几十年,我在祖国的北京,他在宝岛台湾,隔海相望,虽说不得相见,可彼此心里都有。”

独力翻译莎翁全集

故居规划了五大主题区,分别是“梁实秋生平”“梁实秋故居介绍”“梁实秋与台湾师大”“梁实秋与雅舍小品”“梁实秋与莎士比亚”。室内陈设也是按照当年的模样,不过大部分的展品都是复制复印的,真正的文物都存放在台师大图书馆。

云和街风淡云清的日子里,梁实秋很大的精力放在了翻译莎士比亚全集上。这项工程始于20世纪30年代梁实秋在青岛大学任教期间。当时胡适拟了一个计划,由闻一多任主任,徐志摩译《罗密欧与朱丽叶》,叶公超译《威尼斯商人》,陈源译《皆大欢喜》,闻一多译《哈姆雷特》,梁实秋译《麦克白斯》,但计划未实行。一是徐志摩不久后遇难,二是叶公超想从政,闻一多、陈源太忙,只有梁实秋坚持了下来。

1967年,梁实秋完成莎士比亚戏剧的翻译,1970年,完成全集,成为中国第一人(此前朱生豪曾翻译全集,但未完成)。梁实秋的学生余光中为此专门撰文《梁翁传莎翁》说:“莎士比亚只写了二十年,梁实秋先生却译了三十六年……在多难的中国时作时辍地译,从二次大战之前译到二次大战之后,从严寒的北国译到溽暑的南海,且把昔之秋郎译成了今之梁翁。”

犹忆墙角面包树

小玩子说:“其实,除了这个地方,这里真正跟梁实秋有关系的也就是门口那棵面包树了。”

1973年1月,已经移民美国西雅图的梁实秋在70岁生日时,特别抒发对故居的眷恋:“莫叹旧居无觅处,犹存墙角面包树。”梁文蔷在故居开放的时候也回忆道,在云和街的时光中,父亲常邀三五知己,在树下纳凉晤谈阅读。这棵树承载了梁家诸多美好回忆。

《槐园梦忆》中,梁实秋特别描述了云和街故居庭院,“我们临去时对那棵大面包树频频回顾,不胜依依。后来路经附近一带,我们也常特为绕道来此看看这棵树的雄姿是否无恙。”他在给女儿的信中曾写道:“你妈妈手植的面包树,我真舍不得,我对着它发呆,心里酸酸的。”

面包树只是个意象,这里面更多的是乡愁。

这样的乡愁在他的文章中随处可见,《雅舍谈吃》里那些故乡的美食,《槐园梦忆》里那些故人都让他魂牵梦萦。

他写金华《火腿》:“我在上海时,每经大马路,辄至天福市得熟火腿四角钱,店员以利刃切成薄片,瘦肉鲜明似火,肥肉依稀透明,佐酒下饭为无上妙品。至今思之犹有余香。”

他写《北平年景》:“过年须要在家乡里才有味道,羁旅凄凉,到了年下只有长吁短叹的份儿,还能有半点欢乐的心情?而所谓家,至少要有老小二代,若是上无双亲,下无儿女,只剩下伉俪一对,大眼瞪小眼,相敬如宾,还能制造什么过年的气氛?”

到了晚年,梁实秋的乡愁更加浓烈。1987年,就在去世前几个月,他在接受台湾《联合报》采访时被问到今生有何憾事。梁实秋说:“陆放翁‘但悲不见九州同’,我亦有同感。”再问:“现在您最希望的事是什么?”他回答:“如今我最希望的事只有一件:国泰民安,家人团聚。”

1987年11月3日,梁实秋去世。遵照他的遗嘱:“觅地埋葬,选台北近郊坟山高地为宜,地势要高。”韩菁清将墓址选在台湾淡水北新庄北海公园墓地。墓地很高旷,举目四顾,莽野苍苍。韩菁清说:“为的是让他能够隔海遥望魂牵梦绕的故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尘土系列——梁实秋
永生的面包树
梁实秋在台湾的日子:老泪纵横的游子,魂牵梦萦北京内务部街20号
梁实秋 杀人不是菜刀的使命
梁实秋 魂牵梦萦的内务部街20号--贺勇
梁实秋经典语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