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庄子》说理十法——谈怎样写好言论

评论教材:《庄子》说理十法  (2007-02-07 21:34:00)

(世君按:在西祠胡同闲逛时发现一篇有关评论写作的精彩文章,文笔优美,切中肯綮。受益匪浅,特此转来,引为评论教材)  本文转自西祠胡同

   《庄子》说理十法

  大半生做新闻工作,深感我们有些文章不善说理,或板着面孔训人,或万千概念堆砌,或语言味同嚼蜡,或陈词滥调充斥,把本来正确的道理讲得令人昏睡。回忆平生所读之书,觉得说理能够使人入耳入脑的,《庄子》确有它书难及之处。于是翻检全书,粗作分析,把此书的说理方法作些归纳,供同好者参考。
  《庄子》一书,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的七篇,历代多数学者都认定是庄子本人写的,其余则被认为是庄子门人和后学所作。《庄子》一书的政治思想,有不少消极的东西。但文风汪洋恣肆,机趣横生,对后世影响很大。明代方孝孺在《逊志斋集》中说:“庄周为人,有壶视天地、囊括万物之态,故其文宏博而放肆,飘飘然若云游龙骞不可守。”这个评价是公允的。《庄子》用虚构的寓言来阐发哲学观点取得巨大成效,其方法约有十端:
  第一,事理结合,据事以论理。时下有的文章,洋洋数千言乃至上万言,全是抽象论理,不涉及一件事实,使人难以卒读。而据事以论理,理因事以成说,事理互为依存,交相辉映,乃是中国人为文的传统。《庄子》就处处体现了这个传统。开宗明义第一篇《逍遥游》,讲世界广大无穷,“小知不如大知”,就依托了这样的事:“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搏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斥 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作者这样做,是为了使观点与材料完美统一。因为没有能形象、深刻地说明观点的材料,再好的观点也是枯槁的,绝难感染读者,流传久远。正因为这个道理,所以《庄子》中事理结合的例子俯拾即是:“曾子居卫,絮衣破烂,面色浮肿,手足生茧。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带断绝,捉襟而肘见,纳履而露出脚跟。他却口吟《商》,声满天地,若出之于金石……所以养志者忘了形骸,养形者忘了利禄,求道者忘了心机了。”如此行文,虚实相生,融为一体,使论理显得极为充实。
  第二,事中有理,寓理于事,不单单以事证理。《庄子》要说明的是哲学观点,所以在选择和使用材料之时,力求做到事中有理,寓理于事。这样常常点石成金,收效奇伟。比如讲名实统一的哲学观点。为了说明为人不可图虚名,庄子讲了一个故事:尧要把天下让许由来治理,许由说:“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这个故事不仅阐明了观点,而且它本身的情节和语言都充满哲理。还有,为了讲清“小大之辨”,阐明物质的潜能无限,可有人却“拙于用大”,庄子又讲了这样一件事:宋人有不龟裂手的药,世世代代都以漂洗丝絮为业。后来以百金将药方卖给他人,买主将此药用在兵将身上,冬天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吴王割地封赏他。这深刻地说明,物尽其用,这“尽”的程度有千差万别。
  第三,以最贴近生活的事情喻理论理,使说理充满“人间烟火”味。现在有的议论文章,偶然举点例证,不是欧美的就是日本的,或是下个世纪将要发生的,离普通人的生活十分遥远。《庄子》的作者则不然,其所用事例常常来自日常生活,黄口孺子也能知晓。在《外物》篇中,为了说清大智才能大达的道理,作者讲了一个钓鱼的寓言:“任公子为大钓巨缁,五十 (犍牛)以为饵,蹲乎会稽,投竿东海,旦旦而钓。期年而不得鱼。已而大鱼食之,牵巨钩陷没而下,鹜扬而奋髻,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任公子得若鱼,离而腊之,自制河(浙江)以东,苍梧以北,莫不厌若鱼者。”然后说,要是用小竿绳到小水沟里,就钓不到大鱼。生活中用小智小术以求高名的人,就缺少任公子的明达大智,因而达不到目的。这个例子叙述壮阔奇伟,以钓鱼作比喻,田夫野老也能明白。与讲明达大智相反,在阐明“迂阔无用”这一生活哲理时,作者也用了鱼的故事:“(庄)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将南游吴越之土,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索我于枯鱼之肆!’”这个事例联系最多数人的生活常识深刻说明,合乎实际的行为,虽小也有功用;不合乎实际的行为,虽大也无功用,只显得迂腐可笑。
  第四,选择事例务求精当,非它莫属,以一当十。这是《庄子》的作者行文时十分注意的事。按照“排中律”,他们绝不用与主旨稍有游离的事例。翻遍全书,不仅不离事以论理,而且无一事不密切吻合文意。在《应帝王》一篇中,为了论证人若不顺应自然,主观行事,便会“以爱杀人”,作者讲了这样一则寓言:“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倏与忽时相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爱人甚笃,本想以德报德,结果却以杀人报德,主观主义害死人,此例最为精当。
  第五,善于运用强大的逻辑力量,议论排山倒海,不容辩驳,这也是《庄子》的作者极为注意的问题。如在《徐无鬼》一篇中,作者为了说明“知音难遇”的人生哲理,就创造了“匠石运斤”的寓言。这个寓言大意是说,楚国郢都有个人,鼻子尖上沾了像苍蝇翅膀一样薄的一层石灰,叫匠石用斧子替他砍。匠石飞也似地挥动斧子,风声呼呼灌耳。这个人深知匠石技艺高超,站立着面不改色。石灰砍得干干净净,鼻子一点未伤。后来宋元君听说这事,要他在自己身上试试。匠石说,我的技艺,在知音者(指有那种气魄和胆识的人)身上方能奏效,现在知音早已死了,我的本事也就无从施展了。这个事例说明“知音”往往终生不遇,因而“匠石运斤”成了千年流传的成语。
  第六,论证形象生动,使人如见状闻声,身临其境。从《庄子》全书看,可以说作者深刻懂得,从具体到抽象是认识的规律。具体的东西越形象生动,越能使自己所要论述的抽象概念让读者记住并接受。《庄子》一书,具体生动的寓言故事比比皆是,它构成此书的最大特色。在《山木》一篇中,为了论证人往往因为眼前利欲而蔽塞聪明的生活哲理,作者描述了这样的故事:“庄周游于雕陵之樊(丘),睹一异鹊自南方来者,目大于运(直径)寸,感(触)周之颡(额)而集于栗林。庄周……执弹(弓)而留(窥视)之。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螂执翳(隐蔽)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性命)。庄周怵然曰:'噫!物固相累,二类而相召(害)也!’捐(弃)弹而反走。”这个故事,寓意深刻,形象生动,胜过空洞说教万语千言。“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成了著名典故。
  第七,注重启发,循循善诱,让人思而得之。启发诱导,让人通过思考而领悟,比之扯着耳朵硬灌,功效不可同日而语。《庄子》的作者很爱用这种方法说理。比如《养生主》一篇讲认识客观规律的原理,作者就通过杀牛这种日常生活现象来启发诱导对方:“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一般庖丁)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新磨过)。”为什么能这样呢?因为“顺着牛身上自然的纹理,劈开筋肉的间隙,导向骨节的空隙,顺着牛的自然结构去用刀……以没有厚度的刀刃切入有间隙的骨节,当然是游刃恢恢而宽大有余了”。这个“庖丁解牛”的寓言,人们一经思索,就明白了人间万事都应该如此经过实践去掌握客观规律。它对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认识的启发,功不可没。
  第八,举一反三,对比鲜明,使人过目不忘。庄子及其门人隐居遗世,淡泊利禄。为了表达其人生哲学,在《秋水》篇里,作者讲了这样一件事:“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 雏,子知之乎?夫 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鹞鹰)得腐鼠, 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这个故事把梁国相位比作腐鼠,对比强烈,将淡泊明志的观点展示无遗。晚唐李商隐的诗句:“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 雏竟未休”,就是对这则寓言的概括。
  第九,抓住矛盾,迎刃发机,收“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效。古人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又说:“山之妙在峰回路转,水之妙在风起波生。”《庄子》的作者在说理时,就很会运用这个对立统一的法则,在寓言中设置看似无法解脱的矛盾,然后妙语连珠,机锋无限地冲出重围,绝处逢生,使文章波澜起伏,妙趣天成。比如庄子及其门人有时觉得天下之物无用最好,无用可以养生;有时又发现有用方能存身,无用反而丧身。于是,在“无用”和“有用”的问题上陷入矛盾。为了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和解脱,作者发明一种折中调和的理论,并记述了这样一段经历:“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繁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住)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问)奚杀(杀哪只)?”主人曰:'杀不能鸣者。’明日,弟子问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日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以处?’庄子笑曰:'周将处夫材与不材之间。’”显然,作者引证的材料,不仅反映了他心理上的深刻矛盾,其论述能自圆其说,足以得出折中调和的结论,而且巧妙地把“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方法用于写作,很有吸引力。
  第十,少则得,多得惑,春风化雨,点滴入土。写文章,讲道理,最好一次讲透一个理。下倾盆大雨,效果不好。可是今天一些人就喜欢下倾盆大雨,一次塞给人一大堆道理,管你听与不听。《庄子》的作者与此相反,一次只讲一个观点,常常是一事一理,从微观和形象描述入手,极富感染力与穿透力。从所周知,庄子学派对儒家持否定和讥讽态度。为了让读者也像他们一样否定与轻视儒家,在《外物》篇中,作者讲了一个“儒以诗礼发 ”(盗墓)的寓言,说大儒与小儒同去盗墓,大儒对进入墓穴的小儒说:“天亮了,干得怎么样了?”小儒回答说:“裙子和短衣没解下来,死人口里还有珠。”大儒又说:“诗书上早已经说了:'青青之麦,生于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抓着他的鬓发,按着他的胡须,你用铁锤敲他的下巴,慢慢地分开他的两颊,不要损伤了口中的珠子!”盗墓还引经据典,从诗书里找根据,这个情节,无情嘲笑了对方。作者用象征手法,指责有的儒者说得漂亮,干得卑劣,是在假借仁义以盗国盗民。
  窃以为,写议论文,应该学习借鉴古代先哲讲道理的艺术,使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做到理、事、情三位一体,力求提高文章质量。(杨子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浅析《庄子》寓言的艺术特色
古代小品文 :任公子钓鱼(《庄子》)
寓言,重言与卮言
莊子垂釣 WORD
从庄子的寓言故事《任公子钓鱼》说到王阳明先生的‘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 ’
让文章寓意深远——寓意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