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纪念沈尹默诞辰140周年学术研讨会特辑】沈尹默书法的嬗变与风格的成因
沈尹默书法的嬗变与风格的成因
吴纯宝
我们已进入二十一世纪,作为我们书法工作者,在学习研究书法本体的同时,更需要我们了解熟悉中国书法史和理论史,在了解书法史论的过程中我们就会发现,凡是被载入历史的书家,就是看书家为他所生活的时代贡献了什么,也可以换句话说,书家为自己所处的历史阶段有什么贡献,这当然就包括书家为时代提供的新的审美体验、审美范式和新的理论,否则必被时代或者必备历史所抛弃。我们在梳理二十世纪书法史的时候就会发现,在沈尹默、于右任、白蕉等这几位屈指可数的大家中,沈尹默先生更的璀璨夺目,20世纪他除了书法到达了艺术巅峰以外,他还有更多的身份都需要历史记住他,在先生诞辰135周年的座谈会上,我说先生除了书法家的身份以外,还有更靓丽的身份,首先他是一位文化觉醒者与文化革命者,还是一位诗人,一位书法理论家。在书法领域他勇攀书法艺术巅峰、著述书法理论、创办书法学术组织、推动书法艺术的教育与普及等等,从他取得的成就和生平事迹中更让我们看到一位文化精英为天地立心、为民生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抱负和崇高境界。

今天,正直先生140周年诞辰,在先生的诞辰地,我的家乡汉阴来集会怀念追思我们这位可亲、可敬的先贤,我想就先生书法风格的嬗变与成因做一个简单的梳理,给在座的各位前辈和同仁进行汇报。

一、先生学书法的心路历程(根据先生学书的回忆整理):

(一)、启蒙入门,取法俗书

“记得在十二三岁时,熟师宁乡吴老夫子是个黄敬舆太史的崇拜者,一开始就教我临摹黄书《醴泉铭》,不辨美恶地依样画着葫芦,有一次,夏天的夜间,在祖母房里温课,写大楷,父亲忽然走进来,很高兴地看我们写字,他便拿起笔来在仿纸上写了几个字,我看他的字挺劲遒丽,很和欧阳《醴泉铭》相近,不像黄太史体,我就问:'为什么不照他的样子写?’父亲很简单地回答:'我不必照他的样子。’这才领会到黄字有问题。从此以后,把家中有的碑帖,取来细看,并不时抽空去临写。我对于叶蔗田所刻的《耕霞馆帖》,最为欣赏,因为这部帖中所收的自钟王以至唐宋元明清诸名家都有一点,已经够我取法,写字的兴趣也就浓厚起来。这是我入门第一阶段。”
“十五岁以后父亲教我写邓石如张子西铭篆书,但没有成功,二十岁后在西安与蔡师愚相识、他大肆宣扬包安吴学说,又与王鲁生相识,他以一本《爨龙颜碑》相赠,没有好好的去学,又遇到仇涞之先生,爱其字流利生动,往往用长颖羊毫仿之,二十五岁以前皆作此体。” “二十五岁由长安移家回浙江,在杭州遇见一位安徽朋友,第一面一开口就向我说:'昨天看见你写的一首诗,诗很好,字则其俗在骨。'这句话初听到,实在有点刺耳。但仔细想一想,确实不差,应该痛改前非,重新学起。

                          ——摘自《沈尹默学书自述》

这段话告诉我们:学书启蒙至25岁间的过程
1、先生十二三岁学书入门是宁乡熟师教我临摹黄自元临本《醴泉铭》;
2、父亲示范很和欧阳《醴泉铭》相近,不像黄体,问其原因;父亲很简单地回答,我不必照他的样子。
3、产生质疑,领会到黄字有问题。”
4、从此细翻家中碑帖,拓宽眼界、并不时临写。
5、选出最为欣赏的叶蔗田所刻的《耕霞馆帖》,经常临写,(因为这部帖中所收的自钟王以至唐宋元明清诸名家都有一点)。
6、15岁以后写邓石如篆没有成功,后受北碑思潮影响,没有好好写,期间临习过欧阳询、赵孟頫,最后用长锋羊毫学写仇涞之先生。
7、陈独秀指出先生的字则其俗在骨,让先生倍受刺激,以此自警,竭力摒除俗气。(先生251908年)



(二)、蜕变重生,勇猛精进

于是想起了师愚的话,把安吴《艺舟双楫》论书部分,仔仔细细地看一番,能懂的地方,就照着去做。首先从指实掌虚,掌竖腕平执笔做起,每日取一刀尺八纸,用大羊毫蘸着淡墨,临写汉碑,一纸一字,等它干透,再和墨使稍浓,一张写四字,再等干后,翻转来随便不拘大小,写满为止。如是不间断者两三年,然后能悬腕作字,字画也稍能平正。这时已经是廿九岁了。

一九一三年到了北京,始一意临学北碑,从《龙门二十品》入手,而《爨宝子》、《爨龙颜》、《郑文公》、《刁遵》、《崔敬邕》等,尤其爱写《张猛龙碑》,但着意于画平竖直,遂取《大代华岳庙碑》,刻意临摹,每作一横,辄屏气为之,横成始敢畅意呼吸,继续行之,几达三四年之久。嗣后得元魏新出土碑碣,如《元显傍》、《元彦》诸志,都所爱临。《敬使君》、《苏孝慈》则在陕南时即临写过,但不专耳。在这期间,除写信外,不常以行书应人请求,多半是写正书,这是为得要彻底洗刷干净以前行草所沾染上的俗气的缘故。一直写北朝碑,到了一九三 O 年,才觉得腕下有力。于是再开始学写行草,从米南宫经过智永、虞世南、褚遂良、怀仁等人,上溯二王书。因为在这时期买得了米老《七帖》真迹照片,又得到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及日本所藏右军《丧乱》、《孔侍中》等”

一九三二年回到上海,继续用功习褚书,明白了褚公晚年所书《雁塔圣教序记》与《礼器碑》的血脉关系,也认清了《枯树赋》是米书所从出,且疑世间传本,已是米老所临摹者,非褚原迹;但宋以前人临书,必求逼真,非如后世以遗貌取神为高,信手成者可比,即谓此是从褚书原迹来,似无不可。

学褚书同时,也间或临习其他唐人书,如陆柬之、李邕、徐浩、贺知章、孙过庭、张从申、范的等人,以及五代的杨凝式《韭花帖》、《步虚词》、宋李建中《土母帖》、薛绍彭《杂书帖》,元代赵孟、鲜于枢诸名家墨迹。尤其对于唐太宗《温泉铭》,用了一番力量,因为他们都是二王嫡系,二王墨迹,世无传者,不得不在此等处讨消息。《兰亭楔帖》虽也临写,但不易上手。于明代文衡山书,也学过一时;董玄宰却少学习。

回到上海的那一年,眼病大发,整整一年多,不能看书写字。第二年眼力开始恢复,便忍不住要写字,不到几个月就写了二三百幅,选出了一百幅,开了一次展览会,悬挂起来一看,毛病实在太多了。从此以后,规定每次写成一幅,必逐字逐画,详细地检查一遍,点画笔势有不合法处,就牢牢记住,下次写时,必须改正,一次改不了,二次必须改,如此做了十余年,没有放松过,直到现在,认真写字,还是要经过检查才放手。

这段自述告诉我们:25岁至5631年时间从观念到方法、从量变到质变,完成书风的蜕变与重生。
1、1908年受陈独秀先生刺激后,受包世臣《艺舟双楫》书学思想影响,从零开始(从执笔、用开始),勤奋用功先学汉碑. (写汉碑5年)
2、1913年后专攻北碑,至1930年方觉腕下有力,开始学写行草和虞世南、褚遂良等人楷书。(写北碑17年之久)
3、1930年,从米南宫经过智永、虞世南、褚遂良、怀仁等人,上溯二王书。
4、1932至1939年回到上海继续学习唐楷,开始涉猎二王一脉的唐宋名家墨迹。(以唐楷为主7年)
5、勤奋用功,严格要求。

(三)、悟道明理,实践得法

一九三九年离开上海,到了重庆,有一段很空闲的时期,眼病也好了些,把身边携带着的米老《七帖》照片,时时把玩,对于帖中'惜无索靖真迹,观其下笔处'一语,若有领悟,就是他不说用笔,而说下笔,这一''字,很有分寸。我就依照他的指示,去看他《七帖》中所有的字。每一个下笔处,都注意到,始恍然大悟,这就是从来所说的用笔之法,非如此,笔锋就不能够中;非如此,牵丝就不容易对头,笔势往来就不合。明白了这个道理,去着手随意遍临历代名家法书,细心地求其所同,发现了所同者,恰恰是下笔皆如此,这就是中锋,不可不从同,其他皆不妨存异。
那时适有人送来故宫所印八柱兰亭三种,一是虞临本,一是褚临本,一是唐摹书人响拓本,手边还有白云居米临本,遂发奋临学,渐能上手;但仍嫌拘束,未能尽其宽博之趣。又补临《张黑女志》,识得了何贞老受病处。又得见褚书大字《阴符经》真迹印本,以其与书《伊阙佛龛碑》同一时期,取来对勘。《伊阙》用笔,始能明显呈露。又临柳公权书《李晟碑》数过,柳书此碑,与其《跋<送梨帖>》后,相隔只一年,我从他题跋的几行真迹中,得到了他的用笔法,用它去临《李晟碑》字,始能不为拓洗损毁处所误。这一阶段,对于书法的意义,能有了进一步的体会与认识,因之开始试写了一篇论书法的文字,分清了五字执笔法与四字拨镜法的混淆。
抗战胜利后,仍回到上海,过着卖字生涯,更有机会努力习字,于欧阳信本、颜鲁公、怀素、苏东坡、黄山谷、蔡君谟、米南宫诸人书,皆所致力,尤其于欧阳草书千字及怀素小草千文,若各有所得,发现他们用笔有一塌直下和非一塌直下(行笔有起伏轻重急徐)之分,欧阳属于前者,怀素属于后者,前者是二王以来旧法,后者是张长史、颜鲁公以后新法。我是这样体会着,不知是否,还得请教海内方家。
我是一个独学而无师友指导帮助的人,因此,不免要走无数弯路;但也有一点好处,成见要比别人少一些。我于当今虽无所师承,而人人却都是我的先生。我记得在湖州时,有人传说汪渊若的写字秘诀,是笔不离纸,纸不离笔,又听见人说李梅庵写字方法是无一米粟处不曲。我听过后,就在古人法书中找印证。同时在汪李两君字体中找印证。结果我知道,这两种说法,的确是写字的要诀,但是两君只是能说出来,而自家做到的却都不是,因为'不离'不是拖着走,'无处不曲'不是用手指拈着使它曲,而必须做到曲而有直体,如河流一般,水势流直而波纹则曲。此法在山谷字画中最为显著。
这段自述告诉我们:1939年至1945年的6年里,非常注重实践与思考,从实践到理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书学思想体系。
1、“惜无索靖真迹,观其下笔处'这一''字,很有分寸,这就是中锋用笔,发现了笔法的核心。
2、通过实践与思辨,分清了五字执笔法与四字拨镜法的混淆。
3、通过观察和遍临古人名作,发现他们用笔有一塌直下和非一塌直下(行笔有起伏轻重急徐)之分。
4、学书不免要走无数弯路;但也有一点好处,成见要比别人少一些。

(四)、知行合一,人书俱老

62至88岁,这一时期先生有了六十余年的学书经历,从技术到理论,通过自身勤奋刻苦的磨砺、潜心虔诚的悟道,真正在书学上实现了格物致知与知行合一,在书法艺术上实现了明心见性与人书通汇,在艺术境界上实现了人书俱老,浑然天成。
通过梳理先生书法年谱我们可以把先生学习书法的心路历程简单归纳为四个阶段,纵观这四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是让先生成为一代大家不可或缺的成长历程。
启蒙入门、取法俗书——蜕变重生、勇猛精进——悟道明理、实践得法——知行合一,人书俱老
二、书法嬗变与风格的形成


三、先生的个性特征与文化审美的倾向

一个人的书法风格的形成是极其复杂的过程,与个人心性、成长环境、师承渊源、见识阅历、学养修为、技法表现之间相关联,更是是个人文化和审美观念的外化。具体到一件作品则是一个人精神情感和生命状态的在场。

一位书家的成长就是通过不断深入传统,不断感悟、不断化合升华通过技法语言来呈现自己的审美诉求,实现艺术理想。在阅读先生的诗文和手稿中,我们能真切地感觉到先生文风的朴实和语言的犀利,又处处显现着真知灼见。在回忆录《我和北大》《胡适这个人》等文章里面,叙事娓娓道来,即使涉及到一些让自己愤慨或不友善的人事,也是从容淡定的道出世故原委,从没有固持的偏见和激进的言辞。诸多五言古诗,颇具汉魏古风。先生书法的嬗变过程,也不难发现先生对书法审美始终以不激不励而风规自远的中和之美作为自己书法审美理想的归旨。我们再将先生的诗词行文、生平处世、书风的嬗变联系起来分析和比较,不难看出先生沉着内敛的心性和审慎谦和的处世态度,以及朴实文风和崇尚不激不励的书风形成了人、文、书的高度统一,真正实现了书中有人、书中有文,人书合一的境界。崇尚中庸、追求儒雅,成为了他修身、立德、行文、为艺美学诉求。

· 诗词行文     文风朴实    言语犀利

· 生平交往     平和内敛    处世审慎

· 书法风貌     不激不励    悠游自然

· 人文书合一   崇尚中和    追求文雅

吴纯宝纪念沈尹默诞辰140周年学术研讨会发言稿



本期人物介绍

吴纯宝,陕西汉阴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康市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陕西省十二届青联委员,安康市三届青联副主席,安康市第三批有突出贡献专家。


审核/李娟   编辑/詹仙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著名书法家、教育家、诗人沈尹默行草书作诗四屏
沈尹默书法浅谈
老山羊:向大师(沈尹默)致敬
沈尹默学书经历给予我们的启示
许小刚:明道者行道 说理者通理——沈尹默的书法艺术
陈独秀批评沈尹默书法“其俗在骨”,此话言之有理,还是不懂装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