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战将_
中国古代第一名将是谁?
中国古代十大军事家,你会选谁?以下是备选:

1姜子牙 2孙武 3 吴起 4孙膑 5廉颇 6李牧 7蒙恬 8秦始皇 9白起 10项羽 11韩信 12李广 13卫青 14霍去病 15刘秀 16吕布 17曹操 18诸葛亮 19司马懿 20刘裕 21拓跋焘 22李世民 23李靖 24李光弼 25岳飞 26成吉思汗 27朱元璋 28 徐达 29 常遇春30戚继光 31 郑成功32努尔哈赤33多尔衮 34曾国藩

古往今来,中华民族历史上到底谁是第一名将呢?

其实名将的概念很广泛,没有个标准。先说孙武,虽然他以一部《孙子兵法》而成为兵圣,尤其是孙武的军事思想中,含有一种悲天闵人的强烈人道主义思想,这是很难得的。

但大多数人认为,孙武只是一个宾客,而不是政客,更不是武将。他之所以出道,在于阐释自己的军事思想,所以他后来才急流勇退。

同时,孙武的贡献基本是在理论上,其生平并没有太多战功,虽然帮助吴王击败越国、楚国,但这个功劳中还要算上伍子胥的一份。并且在那之后,孙武再没有什么著名的战役。
而我们谈论一个真正的名将,一般要求他不是只会谈理论就行了的,实战才是检验名将的标准。将,扮演军事理论的实践者的角色重一些。

显然,孙武是不适合做第一名将的了。

所以,堪称第一历史名将的,首先要对历史发展做出正面,且具有突出意义的军事大事件,他的军事行动对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其次,他应该是国家英雄,救民族、国家于水火之中;第三,他要常打大胜仗。

这样排的话,功绩决定一切,几千年来良将辈出,很难评出个什么第一来。真正在战场是确立名将地位的人很多,首先就要从战国四大名将的白起、王剪、李牧、廉颇等算起。

在汉武帝时代,卫青对匈奴作战、彻底击败匈奴,现在中国的西部和北部包括今蒙古国大部几乎都是卫青夺取的,所以很多人认为卫青应是中华古代第一名将。

霍去病,也好象是没什么好争议的,一位把游牧民族打得到处逃窜的将军,造成了若干游牧民族的灭亡,可谓名副其实的千古名将。

但是,对于卫青或霍去病是否是第一名将的必然人选,也有人认为他俩只不过是因为有了汉武帝的强势依持罢了,实在是有点太幸运。

再往下,三国时期的名将多则多矣,甚至还有个武圣关羽,但这几十年毕竟太乱,武将们英雄则英雄艺,但大多如提线木偶般,在台上厮杀来去,皆为人所控.少有能够真正拯救民族和百姓于水深火热的,反而在各国的均势下,彼此耗尽了汉族的人口和中原文明

   再往下到了五胡十六国时期,北方冉魏的开国君主冉闵也是许多人常常称颂的中国古代名将之一。他为今人所广为知闻的,是杀胡令,他亦以勇猛著称。有人说,冉闵是公元四世纪的东亚明星,是中原人民心中的唯一希望。当时的人纷纷说,冉闵就是西楚霸王项羽转世来拯救汉人、拯救百姓的大英雄.因此,关中80万汉族百姓,冒着生命危险千里跋涉前往投奔冉闵,这也许就是明证。

   比冉闵稍晚一点出现的陈庆之(484年─539年),字子云,南北朝时期南朝梁的大将,义兴国山(今江苏宜兴)人,幼时随梁武帝萧衍起兵,大通二年(528年),北魏北海王元颢降梁,梁武帝命陈庆之率部七千护送元颢北还。次年他攻入洛阳,期间经历四十七战,取得四十七胜,攻取三十二城。后因兵少无援受挫,退回建康(今南京),受封为右卫将军,永兴侯。据说,毛泽东晚年读《南史陈庆之列传》曾“热血沸腾,掷书而起”,誉其为千古第一名将。但有史学家认为《南史》多有夸大成份,因此以上记载并不足信。

   隋唐,各战将则不太好比了,应当说在这一时期是策划者(帝王)的功绩占的作用更大一些。

北宋,杨业有点味道,但毕竟没取得太大成就,且战死了。

   南宋,岳飞是唯一能挽救汉族颓势的战神,虽没有改变历史潮流,但很显然他是有这个能力的人。

   到蒙元,成吉思汗是战神,且是帝王,就不评比了。者别可以称为一个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勇将,而且领一支西征大军攻到了莱茵河。但在老百姓心目中,他的被认知度不高,并且明显不是以救各民族苦难、统一天下为目的的。

明朝,终于出现了一个值得大书一笔的人物——徐达。

   清朝,冲着那多次凶残的屠杀,不谈也罢。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民族的征战史,而且规模越来越大,这是西方所不能比的。战争的艺术,在中国很得人重视,因为你战打不好就会被灭国。春秋战国时代那么多的国家难道就没有几个外交家吗?有,而且很多,可是弱国无外交。这句西方直到大航海时代才明白的话,中国人3000年前就明白了。多少小国一个接一个被人家吞并,你外交做得再好,嫁出去的女儿再多,也不能保你国家永远安全。

而在西方就不同,一个国家虽然强大,但是要灭掉另一个国家,首先教皇不答应,教皇不答应了,你的人民就不答应,你的盟国也不敢支持你,最后搞不好还被人家群殴,所以拿破仑要打一辈子的仗。这就是战也没打好,外交也没做好。

所以在中国古代,不管战将还是外交家,是同样多的。孙子也说,身为一国之将,也要会做一个合格的外交家,知道什么可打什么不可打,这就是战争的艺术,西方差得远了。

  

综上,关于名将的排行很多,标准难定,但很多人把帝王将相混一块,策划者和执行者相提并论。我们认为,对历史的影响应该是最重要的。所以,千古第一名将应该是大明王朝开国栋梁徐达。

  

徐达生平

徐达(1332—1385年),字天德,濠州(今安徽凤阳)钟离太平乡人。他出生于一个世代种田的农民家庭,小时曾和朱元璋(1328-1398)一起放过牛。元朝末年,他目睹政治黑暗,民不聊生,慨然有“济世之志”(《明太祖实录》卷171)。这可能是史臣溢美,其实是官逼民反,乱世之中不可能再安稳地务农。

22岁的时候,在郭子兴起义军中当小军官的朱元璋回乡招兵,招了700多人,红巾军的旗号有吸引力,就象现在大公司招人要容易,公司不容易倒,还有良好的愿景。另一方面说明,生活确实太艰难,否则有多少人喜欢刀头舔血的日子,亡命之徒毕竟少。这些人里就有他,史书上说“仗剑往从”,从此告别了平淡的乡下生活,开始了30年传奇的军事生涯。

朱元璋完成招兵任务不久,决定建立自己的队伍,他挑了24个人的班底,可以说朱元璋有做人事经理的天赋,24 人几乎个个是精英,除了徐达,还有汤和、吴良、吴祯、陈德、顾时、费聚、耿炳文、唐胜宗、陆仲亨、郑遇春、郭英、、花云、耿再成、胡大海……。活下来的,后来都成为开国元勋,封为公侯。朱元璋观察了两年,认为徐达是其中的佼佼者,命为帅首。

徐达不仅作战勇敢,而且“时时以王霸之略进”(李贽:《续藏书》卷3,《开国功臣徐公传》),协助朱元璋收编了定远的几支地主武装,攻占滁、和等地,被朱元璋授为镇抚,“位诸宿将上”。此时,朱元璋只不过是郭子兴手下的一名首领,“诸将多太祖等夷,莫肯为下”,而徐达与汤和等人则“奉约束甚谨”(《凤阳府志》卷18,《人物志》),帮助他逐步树立威信。

不久,郭子兴与另一首领孙德崖发生冲突,拘捕了孙德崖,而孙之部众则扣留了朱元璋。徐达挺身而出,到孙德崖军中去做人质,换回朱元璋。直到郭子兴释放孙德崖后,他才被放出来。朱元璋因此对他非常感激,从此深为信任,成为重要亲信。

郭子兴病逝后,朱元璋执掌全军大权,挥师南渡长江,攻占采石、太平,谋攻集庆(今江苏南京),徐达“与常遇春皆冠军,而达独参与进止”(查继佐:《罪惟录》列传卷8上,《徐达》),成为朱元璋最倚重的一员战将。

  

徐达领导的重要战役

集庆外围战,徐达率军取镇江、常州、常熟等地,擒张士德(张士诚集团最有才能的将领),地位在前三。攻宁国不下,朱元璋亲征,名将还需历练。

庆天保卫战,徐达率军杀敌,追击至安徽池州。

鄱阳湖决战陈友谅,徐达身先诸将,败敌一巨艘,杀敌1500人,旗开得胜,陈军夺气。

灭张士诚,徐达首次指挥战略性决战,5000门大炮轰炸苏州。营于葑门,分遣别将军于娄、胥、阊诸门,又筑长围困之,架木塔与城中浮屠等。筑台三城,名曰「敌楼」,下瞰城中。设火筒其上,一发连中。又设襄阳炮,着物无不糜碎,炮风着人皆死。城中震恐。平吴越之役,大体统一江南,真正确立了徐达武将第一的地位。封信国公,李文忠、常遇春也封公,时朱仅为吴王。

北伐之役,洪武元年,徐达受封为征虏大将军,率25万大军(一说40万)。他以稳健战略,“席卷中原”,克复大都(今北京),“声威所震,直达塞外”(《明太祖实录》卷171),完成了推翻元朝、统一北方的重任。这一年,徐达37岁。

三战王保保(扩廓帖木儿),与元朝名将王保保的三次对决,也是徐达北伐中最激烈的战役——

朱元璋曾大会诸将,问曰:“今我朝孰为好男子?”或对曰:“常遇春领兵不过十万,所向克捷,此好男子也。”上曰:“未若王保保,斯所谓好男子也。”虽然朱有激将之意,但王威名属实。其后民间凡遇有微劳自矜者,则诮之曰“尝西边拿得王保保来邪”,至今遂成谚语。

洪武元年,山西之战,明军和元军第一次骑兵大战,徐达遣精锐夜袭其营。王保保闻变,仓卒不知所出,急踰帐后乘骣马遁去。徐达遂克太原。

洪武三年,定西之战,徐达筑垒持久战,使其乏食,再每夜惊扰,最后选精锐斫营,王保保再次大败,携妻抱木渡黄河

洪武五年,远征岭北的克鲁伦河,第一次深入心脏地区,遭到王保保伏击,损失万余,一生唯一一次重大失利,但他不愧为名将,没有一败涂地,而是筑垒固守,整军而退,蒙古军不敢追击。

洪武十四年,徐达再次自古北口出塞获胜,前锋再次进至外蒙古的克鲁伦河,俘获平章等。一洗前耻。此时,王保保已逝。

  

“以智勇之资,负柱石之任”,徐达为大明王朝的开创和汉民族重新统一全国立下了盖世之功。徐达因此被朱元璋授为太傅、中书右丞相,封魏国公。发金书铁券:尔免三死,子免二死,以报尔功。

徐达死后,不仅被追封为中山王,其长子和幼子更分别成为魏国公和定国公,分居南北两京,荣耀贯穿整个明王朝。

朱元璋如此评价徐达——“始余起兵于濠上,先崇捧日之心。逮兹定鼎于江南,遂作擎天之柱”,这原为封信国公时诰中语。后来朱元璋御书赐为春联,可谓其一生之总结。

  

帅将之别--为何常遇春不如徐达

明初建立大功的将军大都出身贫寒,他们亲身经历了元朝统治者的残暴压迫和剥削,怀着反抗奴役和建立功名的强烈愿望,投奔到红巾起义军队伍中。徐达和常遇春(1330~1369)都是其中的最杰出人物。但徐达能够成为朱明王朝的第一开国功臣,并不只是因为他是朱元璋的老乡、少年时代的好伙伴。朱元璋就曾撰文回忆说,他观察了接近两年,才让徐达做这个24人班子的帅首。

而常遇春不属于24人的班底,他最初是土匪,1355年才投奔朱。常遇春自视很高,称自己领十万人就可以横行天下无敌手,他来了就要求当大军先锋。起初朱元璋率兵渡江夺取安徽采石之战,常遇春奋戈直前,敌接其矛,一跃而上。

朱元璋从此对他刮目相看,以后多次安排徐常搭档,二人智勇相当,“从渡江,拔采石,取太平,与常遇春皆为军锋冠。”但到后期,徐常还是搭档,但朱已明确以徐为主指挥作战,常为辅,徐为统帅,常为先锋,联称徐常。为什么,一是帅才,一是将才。

  

原因一,徐达善于学习——

徐达从小没有机会上学读书,但却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在连年征战的环境中,他虚心学习,向人求教,逐渐阅读熟悉了兵书,加上战争熔炉的实践,为以后展示他的军事才华奠定了基础。

以后每逢带兵出征,徐达常常“延礼儒士,说古兵法”(《明太祖实录》卷171)。归朝之日又经常“单车就舍,延礼儒生,谈论终日”(《明史》卷125,《徐达传》),因此熟知古代兵法。他还善于通过战争锻炼自己的军事才干,具有驾驭整个战争发展变化的能力和高超的指挥艺术,不仅作战勇敢,而且“尤长于谋略”(《明太祖实录》卷171)。

  

原因二,徐达善于采纳合理建议——

每当临敌作战时,徐达总是与部将一起分析形势,制订作战方案,他的计谋往往高人一筹,令部将信服。

如洪武元年攻占大都后,朱元璋令孙兴祖留守,徐达与常遇春攻取山西。北逃的元顺帝派部将王保保(扩廓帖木儿)自太原北上,出雁门关,入居庸关以攻北平。徐达闻讯,对诸将说:“扩廓远出,太原必虚。北平有孙都督在,足以御之。今乘敌不备,直捣太原,使进不得战,退无所守,所谓批亢捣虚者也。”于是,徐达引兵直趋太原,扩廓帖木儿被迫急忙回师救援。后来对阵时,徐达又采纳常遇春的夜袭建议,一举击败敌人。

虚怀若谷,汇纳百川,意见合理立即采纳,徐达以这种谦谦进取的态度,在几十年的戎马征战中,展现了长于谋略、料敌如神、指挥若定、所向必胜的军事才能。

应该说,徐常都是才智过人,但徐达是实践经验加理论素养,高出一截。

  

原因三,徐达的大局观——

常遇春往往过于冒险、激进、缺乏大局观和战略眼光,又爱逞匹夫之勇。如徐常北伐战争中的洛水之战,常遇春一人率先冲入敌阵,把敌人打乱。

这样的人,不会爱惜身体,后来终致“卸甲风”(贪凉,受风寒),英年早逝,实际年龄只有39岁。

相反,徐达呢,朱元璋说他言简虑精,看问题往往高人一筹,特别能领会朱元璋的稳扎稳打的战略意图,朱元璋本人就是高超的战略家,强敌环伺决定了他的稳健战略。徐达很明白,意见一致,是实现其战略的最佳人选,稳步推进,以控制局面。当提兵之时,令出不二,诸将敬若神明。朱元璋也很放心,在平吴和北伐的过程中,他多次强调将在外不于遥制之类的话。

  

原因四,徐达治军严明——

朱元璋为了实现他的雄伟计划,特别注重军纪。发兵攻取镇江时,朱元璋为严明军纪而让徐达当众受辱演出“苦肉计”,助其树立威信。徐达自带兵以来,“在军,令出不二。诸将奉持凛凛”。始终号令明肃,所到之处,百姓无扰。每当攻取一个新的城镇,徐达都要重申军令,严厉禁止烧杀抢掠的行为。凡是违反军令的,立即以军法处治,早期还用蒸饭的甑蒸杀。克平江(苏州),约束常遇春,犯三戒者杀“掠民财者死,毁民居者死,离营二十里者死。”

北伐选帅,朱元璋以“诸将非不健斗,然能持重、师有纪律、战胜攻取得为将之体者,莫如大将军达”,故选为主帅。

徐达率北伐大军攻克元大都后,马上派兵守卫皇宫大门,并让宦官负责看护宫女、妃嫔、公主,申明军纪,严禁人宫侵犯骚扰。朱元璋曾对文武大臣说过:“治军持重纪律严明,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深得为将之体者,莫如徐达。”

将士们对徐达既尊敬又感激,都愿意听从他的指挥,打仗都奋勇杀敌,不畏牺牲,因而所向披靡,一路克捷。徐达驰骋沙场几十年,先后攻克都城两座、省会三座,州县城镇数以百计。一路所经,百姓安然而不受兵害。

  

轻于杀戮,是很多名将的弱点。在消灭陈友谅的一次战役中,徐达与常遇春一同伏击敌军,斩首万人,生俘三千。常遇春要杀掉俘虏,他说:“这是我们的死敌,不杀就会留下后患。”徐达一面制止常遇春的蛮横做法,一面急速派人报告朱元璋。但常遇春还是乘夜活埋了一半俘虏。朱元璋知道后非常恼怒,下令将剩余俘虏全部释放。

从此之后,大军出征,朱元璋总是任命徐达担任统帅,约束众将。而且“所至攻城不屠”,常就不行。

徐达还非常注意优待俘虏,以分化瓦解敌人。凡是俘获敌军将士和间谍密探,他都“结以恩义,俾为己用”。像平张士诚时,无锡莫天佑与张士诚为声援,其步将杨茂善游水,莫天佑遣为侦逻。卒获杨茂送徐达,达释而劳之,待以腹心。于是屡遣杨茂游水往来,因获其彼此所遗书报,得士诚、天佑虚实。知城中困乏,乃亲督兵攻破之。

所以他带兵出征,特别是在率军北伐过程中,经常出现“大军勘定者犹少,先声归命者更多”的局面。

  

除了治军严明之外,徐达更善于团结部将,体恤士卒,与他们同甘共苦。出征之时,遇到军粮不足,士卒吃不饱饭,他不饮不食,不进营帐休息。士卒生病负伤,他前去探视慰问,给予医药治疗。“士无不感恩效死,以故所向克捷”。

  

                  为何说徐达是中国古代第一名将

先谈谈徐达的主要功业:

1、丧失400多年的燕云十六州重新收回,为北京成为中华文明的政治中心夯实了基础。

燕云十六州,又称“幽蓟十六州”,是指后晋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位于今天北京、天津以及山西、河北北部的十六个州。

燕云十六州被割让以后,中原失去了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天然和人工防线,辽国也开始从单纯的游牧民族,向游牧与农耕相交杂的民族。在燕云十六州,汉族也和契丹族混居。

后来的400年间,北方游牧民族屡次侵犯中原,基本都是一这里为基地,从这里南下。

  

2、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南方政权完成国家统一,是南强北弱历史趋势的标志。

中国古代,从北方统一南方的政权有很多,但是从南方起兵,最终成功统一全国的,仅此一例。而这个功劳,基本要算在徐达的头上。

  

3、在世界范围内,最早彻底结束蒙古统治的国家或地区(几大蒙古国中第一个被推翻:俄罗斯1480年才在金帐汗国统治下独立,汗国到1502年才最终失败;西域的察合台汗国分裂成东西两个,最迟的在1514年结束;中亚的伊儿汗国大约在元末同时分裂,1388年被蒙古人帖木儿吞并,帖木儿帝国1404年去世后分裂;西伯利亚的窝阔台汗国虽然失败的早,但是被蒙古人自己瓜分)。是继西方罗马、东方的东晋南北朝时期游牧民族首次大扩张之后,游牧民族第二次大扩张再次退潮,也是彻底退潮。

  

再说说朱元璋对徐达的评价:

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最后,明朝人也认为当时的第一功臣名将当推徐达:

事实上明初排名中,徐达是功臣第二、名将第一:洪武二年(1369年)春正月,朱元璋下诏建立功臣庙,并亲自确定功臣的位次,死者像祀、生者虚位。庙建在应天府(今南京)城西七里的鸡鸣山下。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徐达仅次于李善长,李善长为文臣,类似萧何,故徐达实际上为武将第一。后来,李善长因胡惟庸案的牵连被杀,此后徐达在功臣庙中才位居第一。

  

提起这个,还要说说明朝时,南京老百姓都把徐达看作是关羽和岳飞的转世——据说徐达所住的府邸地基,在元朝时曾为关庙地基,因此民间传说徐达是关羽后身。此外还有传说:魏国公徐鹏举母梦岳武穆入室,遂产公(生下徐鹏举),因取武穆之字(字鹏举)以为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明朝开国功臣——徐达
我心目中中国古代五大名将
帝王为什么容不下功臣名将
明军凭什么推翻强大元朝?
明朝第一名将徐达的真实死因 并非野史所说那样
自古飞鸟尽良弓藏,此话有理,但不绝对,史上这几人就逃脱了魔咒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