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河南大学博导张大新

张大新 

张大新,1949年3月生,汉族,河南省遂平县人。九三学社社员。1981年底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现任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古代文学博士生导师,河南大学河南地方戏研究所所长,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兼任河南省古代文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古代戏曲学会常务理事。


中文名:张大新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949年3月

毕业院校:河南大学中文系

作品集

二十世纪元代戏剧研究

一、名师简介

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地方戏研究所所长。


张大新,男,1949年3月生,河南省遂平县人,汉族,本科学历,九三学社社员。


1949年3月生于遂平县文城乡马庄村张楼,1966年毕业于今遂平一高,1981年12月毕业于今河南大学中文系,1982年1月分配信阳师范学院,1996年9月调回河南大学。现任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地方戏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兼任河南省古代文学研究会理事、开封市第八届政协委员。河南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河南省优秀教师。近年来师从北京师范大学古籍所李修生教授,选定近古文学作为研究方向,先后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北京师大学报》、《求是学刊》《东南大学学报》《河南大学学报》等社科期刊发表论文多篇,主编出版过河南省高校文科规划教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精读》(全二册)(河南大学出版社,1994),承担过《元曲大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中外古典名鉴赏辞典》(北兵文艺出版社,1992)、《中国文化论纲》(河南在学出版社,1992)、《二十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述论》(辽金元卷)等多种学术论著的编撰工作。主持承担河南省教委重点社科规划项目《元杂剧作家心理与创作关系研究》。


2006年10月,受聘为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重点古籍整理项目、国家'十一五’重点社科规划项目《中华大典·艺术典》编委,并担任其分典《戏曲典》的两副主编之一。

名师简评

谁持彩练当空舞

见到张大新教授时,他刚从西安出差归来。尽管旅途劳顿,但他指着影印的十几个“樊戏”剧本,既兴奋又不无遗憾地说:“虽不虚此行,但时间太短,还有一些没有搜集到。”为了搜集、整理樊粹庭戏剧集,利用假日四处奔波,这对于他来说已经是习惯了。

熟知张大新教授的师生,无不称赞他和善乐观的性格。他是一个感情色彩很浓的人,很容易被外界触动。做起事来不但有韧性,更充满激情。而在平常生活里,张教授平易近人,为人谦和,总是就着对方的角度想问题,从来没有什么教授的架子。周围的师生常亲切地叫他“大新老师”,张教授也很乐意答应。

人的性格形成与经历大有关系,这一点张大新教授表示认同。在半个多世纪的人生岁月里,他既有儿时贫穷危苦的辛酸记忆,也有过考上大学后的舒心和愉悦,既体会过跋涉书山的艰辛,也享受过获得成功时的欣喜,其中滋味,至今仍让他唏嘘不已。1949年3月,他出生于河南省遂平县文城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小学和初、高中都是在饥饿和屈辱中度过的。1966年,他以全优成绩高中毕业,正赶上十年动乱,不仅使读名牌大学的幻梦化作泡影,更因为是当地仅有的几个读过高中的学生,不断遭遇到难以逆料的磨难。所幸在担任乡村民办教师期间表现出色,1971年通过严格测试选拔,被录用为公办教师,调入遂平一中,主动要求承担起当时叫作“工业基础知识”的化学课的教学任务,并在1973年以后“智育回潮”期间担任了理化教研组组长,多次在地、县组织的教学观摩中获奖。1977年,在粉碎“四人帮”之后首次召开的县、地级英模大会上,被评为“教育战线标兵”,受到嘉奖。1977年,高考恢复,考入开封师范学院(即今河南大学)中文系。1982年初毕业后分配到信阳师院中文系任教,并先后担任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和系业务副主任.。1996年,时隔15年之后,调回河南大学文学院任教。

正是因为经历如此坎坷,所以张大新教授常以己推人,真诚待人,尤其对自己带的研究生,更是视若己出,关爱有加。在鼓励学生读书上进的同时,更让他们积极参与到相关研究工作中去,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在他的关心指导下,近年来,他带的研究生中有多人考取了国内知名大学的博士研究生。

每次给研究生新生上第一节课时,张大新教授总会引用朱熹的名言激励学生:“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此不易之理也。”在参照先贤的经验和见解的基础上,张大新教授意在提醒学子,学术之路绝非坦途。

张大新教授投身学术绝非偶然。进入大学后,图书馆是他经常光顾的地方。面对十多年知识中断带来的严重空缺,他通过刻苦学习,摸索着奋力前行。他广泛涉猎名著和文献典籍,并认真做读书札记。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大学三年级时,张大新参与河南大学文学院唐诗研究室的全唐诗整理工作,发表了两篇学术论文,同时他还改编了明初传奇剧本《荆钗记》,在遂平县排练演出。在参与上述活动过程中,他逐渐对学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大学毕业本已确定留校任教的他主动要求分配到立校不久的信阳师范学院,任教该校中文系。后师从北京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李修生教授,选定近古文学作为研究方向。1992年被审定为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首批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1993年获河南省优秀教师光荣称号。三十年来,他植根三尺讲台,潜心治学,先后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学遗产》、《新华文摘》、《中国戏剧》等国家级权威社科期刊上发表论文五十多篇,独立撰写出版过《沉沦·忧思·求索》、《二十世纪元代戏剧研究》等多种戏曲专著,主编出版过河南省高校文科规划教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精读》、承担过《20世纪辽金元文学研究》、《中国分体文学·戏曲卷》(的主要撰稿任务。1995年以来,先后获得河南省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河南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一项;主持完成过《中国古代戏曲与民俗文化关系研究》、《宋金时期中原俗文化的发展与古代戏曲的成熟》、《元人心理与创作关系研究》等国家及省、部级社科规划项目等6项。

从一名大学教授,到一位地方戏保护守望者,张大新教授身处校园,心系乡野,直接站到了文化遗产保护者的行列里,为保护河南地方戏曲呐喊着……是什么原因让他如此痴迷于戏曲研究,不辞辛劳辗转各地进行调研,倾心致力于抢救和整理河南地方戏呢?

在河南大学的发展历程中,曾活跃过卢冀野、陈治策、蔡嵩云、邵瑞彭、孙作云、华钟彦这样一批著名的戏曲史家和文化学者,培养过像樊粹庭、张长弓、马可等众多的戏剧家、导演、民俗学家和戏曲音乐家。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李春祥、王寿庭在戏曲史、戏曲音乐等领域都曾取得过突出的成就。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张大新教授在研究宋元杂剧的同时,把目光投向河南地方戏的发掘和保护工作,申报成立了河南地方戏研究所,并以扎实的功力和敏锐的眼光,赢得了学术界前辈和同仁的认可和尊重。2005年3月,在张大新教授的多方努力下,河南大学与河南省文联共同主办了樊粹庭百年诞辰纪念暨豫剧发展学术研讨会,并在河大礼堂举办了“樊戏”与祥符调精品专场演唱会。2005年4月,中国古代戏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河南大学召开,与会专家对河南大学在戏曲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

对于传统文化来说,只有当人们普遍认识到民族的文化是精粹、值得世界关注时,传统文化才能得到重视;同理,对地方濒危戏曲来说,只有当大众认识到这是精粹,值得今天的人们去欣赏、了解时,地方濒危艺术才能得以保护和弘扬。2005年7月,河南大学文学院组织的“地方戏曲调查实践服务团”提供的一份调查报告让张大新教授喜忧参半:喜的是,师生们通过采取走访、考察、收集、调研等形式,对河南地方戏曲的渊源、现状进行了系统性的专题调研;忧的是,作为“戏曲之乡”的河南省,曾经流传甚广的60多个剧种,目前大都已灭绝或濒临灭绝。

看着学生们送来的报告,张大新教授深有触动:“河南的地方戏曲本来就'先天不足’,现在后天又'营养不良’。抢救河南地方戏,我们地方戏研究所应当有所作为!”于是,他带领研究生们开始在省内各地进行广泛调研,通过走访老艺人,先后搜集整理“樊戏”剧本42部、“怀梆”剧本85部、“大弦戏”剧本32部、灵宝皮影戏道情剧本8部、“柳子戏”剧本6部。除此之外,他和学生还掌握了河南地方戏曲大量的资料,为深入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得益于专业成就在学术界的影响,2006年10月,张大新教授受聘为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重点古籍整理项目、国家'十一五’重点社科规划项目《中华大典·艺术典》编委,并担任其分典《戏曲典》的两副主编之一。他介绍说,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艺术,戏曲渗透在历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戏曲典的资料搜集不仅包括各类戏曲专著、野史方志,也将涉及载诸史籍的其他各类文本文献和散见于各地的戏曲文物。“河南地方戏的传统剧目有很多出,时间纵贯上千年,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和丰富的思想内容。应当赶快整理这些濒危剧种的剧目,同时研究其中蕴涵的文化背景、社会意义,这样也更有利于加大保护力度。”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如今在河南省,通过像张大新教授这样一些坚韧的文化学术工作者的艰苦努力,河南省的地方戏曲保护势态正在发生着效能的转变。河南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三项普查”活动,正在对所有保存的剧目进行数字录音录像的工作;河南设立“文化遗产日”,豫剧、曲剧、越调等地方剧种已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河南文化遗产”正作为知名品牌进入人们的视野,在坚持科学发展观,发挥文化产业的“软实力”,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有代表性的科研教学成果

论文

1.《明理·图貌·传神·写心》 《文学评论》1992.2


2.《金元文士之沉沦与元杂剧的兴盛》 《文学评论》1994.6


3.《元末雅俗文化的交融与戏剧形态的蜕变》 《文学评论》2004.1


4.《宋金都城的繁盛与古典戏曲的成熟》 《文学评论》2006.3


5.《金政权南迁与北杂剧的成熟》 《文艺研究》2005.12


6.关于戏曲遗产保护与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几点思考中州学刊2012


7.中原文化与民族戏曲的形成和发展 文艺研究 2012


8.醉眼狂态写春秋——重论关汉卿杂剧的精神意识 文学评论 2012


附记:“明理”篇被编入网络版,“元末”篇《新华文摘》(2004.12)“论点摘编”,“元末”篇被《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年鉴》(2004)全文转载,“宋金”篇为《新华文摘》(2006.16)全文转载,“金政权”篇收入《中国学术年鉴·人文社科版》(2005)。以上各篇俱有反响。


以上只是创作论文的一部分


著作

1.《沉沦·忧思·求索》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4


2.《中国分体文学史·戏曲卷》(与人合作)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8


3.《20世纪辽金元文学研究》(与人合作) 北京出版社 2002.11


4.樊粹庭文集(全六册)河南大学出版社2012.11


以上只是创作著作的一部分


项目

1.中国古代戏曲与民俗文化关系研究 2004年度国家社科规划项目


2.元杂剧作家心理与创作关系研究 2001年度教育部 “十五”规划课题


3.宋金时期中原俗文化的发展与古代戏曲的成熟 2002年度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


4.元杂剧的发展与元代社会心理的变迁 河南省教委1999年度重点项目


5.项目豫剧与河南地方戏传承发展研究 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 2012.9


7. 《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与河南戏剧的变革》2011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项目


以上只是主持项目的一部分获奖情况


1.1996年获河南省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2.1994年获河南省高校首届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称号;


3.1996年获河南省优秀教学成果壹等奖;


4.《明理·图貌·传神·写心》获1992年度河南省优秀社科成果壹等奖;


5.《金元文士之沉沦与元杂剧的兴盛》获1994年度河南省优秀社科成果贰等奖;


6.《沉沦·忧思·求索》获2002年度河南省优秀社科成果叁等奖;


7.《元末雅俗文化的交融与戏剧形态的蜕变》获2004年度河南省优秀社科成果叁等奖;


8.《金政权南迁与北杂剧的成熟》获2005年度河南省优秀社科成果贰等奖。


9.《传统理念与人格范式的颠覆、消解与重构——新编豫剧<程婴救孤>享誉海内外的文化启示》


获中国戏剧奖·理论评论奖。


以上只是获奖情况的一部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超越王国维
河南地方戏
祖恩厚
豫剧调查的目的
戏曲
传统文化之中国戏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