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主题展内容构建及叙述策略(上)

【摘要】 主题展以目的为导向,通过对主题相关素材的展示与解读,回应公众关心的当下社会发展问题。本文讨论了主题展的模式、内容构建路线及叙述策略,提出主题展要以公众关注的“问题”为导入,以科学知识为支撑,以观众自身经验为出发点,以未来发展为导向,以提供解决方案或思辨路径为线索,以观众态度转变为目标。并指出主题型展览与知识型展览在知识的创造、积聚和传播中发挥着互补的作用,不可偏废。

【关键词】 博物馆; 主题展; 内容设计; 叙述策略

一、主题展特性与模式


近年来,“主题展”成为自然科学博物馆热议的话题,研究者对主题展的特点、内容成分及设计方法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指出主题展的发展是为了让科学知识与普通民众的生活相联系,是为了让民众认识到科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科学有助于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提升,从而增强科学普及的效果。[1-4]对主题展关注的态势反映了自然科学博物馆对知识的社会人文语境的关注,对知识与公众关系的新的认识,以及对积极参与当下社会发展的态度。

“主题展”是与自然科学博物馆传统的以知识、技术为基本内容,以知识传授为目的的展览有所区别的。《现代汉语词典》对“主题”的解释是 “中心思想”“主要题材”,但 “主题展”对 “主题”的解读似乎更倾向于展览内容的 “主要题材”,即展览中的展品和内容素材。

基于主题展实践和相关研究,笔者认为 “主题展”是以特定自然、科学、社会现象 ( 或事件) 为基本线索,整合相关领域知识、观点和认知,全面系统揭示该现象的实质、演变及其与人类发展关系的展览。通俗地说,主题展是以话题、事件的逻辑为主导线索,在特定的时间、地域、过程、事件的语境中,将相关知识以生动、鲜活的生活形象或语言表述出来。

与注重科学知识传播的展览相比较,主题展具有特殊、具象、集成、价值定位的特点。“特殊”是指主题展的知识呈现是在个别的特定语境中展开的,而知识是关于特定现象的普世性属性和一般性关联,是排除了客体的个性特点的; “具象”是指主题展的知识性内容是隐藏在深处,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生动、鲜活的标本、场景、人的活动,而不是公式、数据、图形等符号性的学术表达方式和学术性语言; “集成”是指主题展是以展览具象内容为枢纽,集成了与之相关的若干特定知识概念与命题,是多个自然科学或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集成,且通常只是与展览内容有关的知识片断,而知识型展览通常是单一学科或学术领域知识的系统表达; “价值定位”是指主题展多涉及自然、科学或社会问题,展览组织者在素材选择和表述视角要体现当下社会对该问题的价值判断,展览内容的呈现和展览内容表述也要符合展览的价值定位,如要判定特定现象的对错,要对某些现象的重要性进行判定,而自然科学知识通常是价值中立的,是对自然或科学现象的客观描述。

基于展览内容素材和展览目的的特点,主题展可以区别为几种模式。笔者建议分为“知识性主题”“现象性主题”“事件性主题”和 “话题性主题”等若干模式。了解主题展模式,有助于主题的聚焦,有助于内容素材的选择和表达,有助于展览内容逻辑主线的展开,也有助于展览自身特点的呈现。


知识性主题

“知识性主题”是以特定知识点或知识束为框架、为主线的展览,如动植物、科技等。知识性主题展览基于知识的构成部分展开,多呈横向板块结构,而不是按知识的科学逻辑线性展开。展览目的多为阐述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提升民众的科学意识,为此在展览中多将知识要点与民众生活联系起来,将系统的知识性内容以片段化的生活实践呈现出来,通过民众日常的劳作、环境、交往、家居等生活场景和生活实践引入知识内容和科学认知方法。


现象性主题

“现象性主题”以人类生存及生存环境中的常态性、多发性或规律性现象为主题,如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人类体质或生存现象等作为复杂的系统,其内容和表现是复杂多元的,对这些现象的研究和解释也呈现多元状态。为帮助人们更科学准确地认知和理解这些现象,需要以现象为核心,由表及里、由内而外、由因致果地对现象的条件、形成、进程、演进、结果、影响等表现进行解读。


事件性主题

“事件性主题”是以地域、特定时间、灾难性自然事件、科学发现事件等特例性、局限性事件为主题,如环境污染、移民、重大科学发现等。事件性主题因其具有轰动性、典型性和 “长尾效应”的特点,民众对其印象深刻,常作为解说科学知识的有效导入点。事件性主题受事件发生的时空、自然、社会、文化传统、技术条件和发展需求的制约,具有明显的特殊性特点。事件性主题展览在呈现一般性、普世性理性知识的同时,也需要注意不要让特殊性现象侵蚀甚或替代普遍性原理。事件性主题展览多以特定事件的全周期、构成要素和前因后果为主线,基于事件的发展过程展 开,多呈时间导向的纵向结构。


话题性主题

“话题性主题”聚焦时下观众关注的热点话题,如当下的空气污染、资源枯竭、气候变暖、转基因、食品安全、饮食健康等。话题性主题是博物馆主动参与社会发展的路径,回答民众关切的问题,用科学知识消除不确定性,用科学逻辑为人们思考问题提供科学路径,用科学态度化解非理性的冲动。话题性问题的讨论通常会有情绪化、诉求化的反应,讨论参与者有时也会出现两极或多极分化的状况。为此,博物馆 “话题性主题”展览的目的是提供科学知识背景,要客观呈现不同观点,引导和激励观众批判性思考,发挥正能量、劝善和积极导向作用。 


二、主题展定位与内容特点


主题展要有清晰鲜明的定位。定位是基于目标观众的素养、偏好和学习习惯,设计博物馆展览的价值内涵、视觉形象、表述语言和交流方式。主题展的内容素材和解说是有价值导向的,其目的也是影响观众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规范,或者是说服观众,或者是强化观众的认知。为此,主题展需要有明确的目标观众,要准确了解目标观众关于主题展内容的知晓、理解、认同和态度,了解目标观众偏好的学习材料和学习工具,据此设计与目标观众的交流互动方式。主题展定位要明确展览可以为目标观众带来怎样的好处,例如提供解惑答疑的机会,了解权威的科学研究成果,了解不同观点的内容和争论焦点,可以与专业人员进行讨论等。主题展的定位要贯穿于展览内容和展览的视觉呈现,要体现在展览的宣介材料中。博物馆要选择目标观众可以接触到的传播途径,告知主题展对目标观众的好处,欢迎目标观众来参观。

主题展的内容具有多元的特点,内容素材包含着主题相关的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事实性素材和不同学科的知识性内容,这些内容在学术语境中常没有直接的关联,只是在主题展的 框架中似乎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且多呈现片段化状态。由于主题展素材缺乏知识性的逻辑关系,如何将这些看起来杂乱无章的素材整合起来,以服务于主题展目的的实现,且有助于观众将似乎零散的片段化知识统合为支撑参观体验的依据,这是主题展内容设计的重要任务。主题展内容通常是闭合结构,展览或是 “问题—答案”,或是 “现象—原因”,或是 “结论—论证”,即要有确定的结果,让观众看过展览之后获得对特定问题的理解,对展览表达的观点、态度、结论的认同。主题展的内容结构通常呈现为收敛聚合的状态,将展览过程中呈现的多种现象、知识片段归结到结论上,或者说归结到肯定的答案上。主题展的内容即是问题的不断深化,素材与证据的不断呈现及分析,从而逐步地导向特定的结论及态度。主题展内容看似散漫无序,但各项事实素材和知识片段都是为最终的结论服务的,即呈现为展开、呈现、局部结论、最后总结的过程。

这一过程为主题展览内容素材的集成组合提供了思路,主题展的内容构建可用过程模式来构建,可根据基本线索的特征来设计内容发展的路径和节点,安排素材的位置和作用,解说关键知识内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优秀讲解员的三大特征
只开2年的“阴道博物馆”倒闭,扒光了中国女孩最羞耻的秘密!
有关“一片邮集”相关制作的问答
每日鉴赏|灯谜的知识性
浅谈科技馆常规展览设计
展厅的设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