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红楼梦解析(1)
红楼梦解析(1)
刘同顺
一、红楼梦研究仅凭考证是远远不够的
自胡适的红楼梦考证发表以来,红学研究好像进入到一个新的天地,这种"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原则让众多的红学人士佩服之至。诚然这种严谨的学术作风固然是无可挑剔的,但问题是文学的学术研究不同于科学研究,方法正确不等于过程正确。红楼是特定时期产生的文学作品,作品中就明确说故事时间无考,地点不明、真真假假、是只阐述道理故意隐去真迹的小说。小说本身如此,作者本身也是如此。如果今天的人们能够仅凭几份模糊的资料就能考证出小说的作者是谁,那作者的做法岂不是有违于事理。作者藏而不露,留下的资料自然含糊不清,这是明摆着的事实。要在事实与预设结论之间划上等号,仅凭一种数学推理式的过程来证明,其结果肯定是荒唐的。
胡适是凭敦诚的《四松堂集》、《鹪鹩庵杂诗》和敦敏《懋斋诗钞》中有关雪芹的资料得出作者是曹寅之孙的。其中还有一句话"雪芹曾随其先祖寅织造之任",好象说曹寅是他的祖父。曹寅是清康熙年间的一代文学家,曾做过康熙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与李煦、孙文成、马桑格家并称江南四大织造。这与红楼梦中讲到的四大家族好像是比较相符的,于是胡适就草率的下来了这个结论。但问题是曹寅并没有一个与书中贾宝玉相似的孙子。曹寅死于康熙五十一年,康熙五十年冬张云章的《朴村诗集》中有"天上惊传降石麟,(时令子在京师,以充闾信至。)先生谒帝戒兹辰"。这是曹寅最早有孙的记录,不到一年他就去世了,死时他的儿子还不大。一个有祖有父都任织造的后代,这句话本身就有问题。
曹寅去世后,他的儿子曹颙继任父职,好像只有20岁左右的样子,不到三年的时间又去世。这才又过继了一个堂弟曹頫给曹寅妻并再继任织造,直到抄家。如果红楼梦书中描写的是曹颙的孙辈,人物的形象与事实相去也太远了。雍正六年抄家,曹頫和他的儿子都比书中的年龄小多了,几岁的幼儿何来的红楼梦中描写的儿女情长,即便那个"天上惊传降石麟"的孙子还活着,也是一个没有父亲的孩子。更严重的是曹、李、孙、马四家的关系在书中就乱了套了。这四家的关系是以曹寅和其子曹颙为关联的。曹寅母是孙家的,曹寅妻是李家的寅子曹颙的妻子是马家的。如果以曹頫来关联,只剩下他继父曹寅和李家的关系了。其妻不知是谁家,其子妻就更不知是谁家了。前面我们讲到考证这种方法是严谨可信的,严谨的推理求证过程没有问题,关键是求证的结果要经得起现实的验证。如果得不到验证,只能证明前提的错误,也就是作者含糊资料引用上的错误。这是简单的证明逻辑。
考证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针对这个问题胡适的继承者周汝昌先生又出了一本《红楼梦新证》,竭力地修正、维持这一错误的结果。他将红楼梦的故事搬到了抄家之后的北京曹家。但这仅自欺欺人地解决了作者经历繁华的问题。故事明摆着是家族繁华的末期,也就是抄家之前的曹家,"江南忆繁华","甄家在江南"都是十分明确的。杜撰的北京二次中兴不仅子虚乌有,更不能与江南的繁华生活相提并论。从考证的意义上讲,北京的繁华生活没有任何的资料证据,这岂不是又违背了考证的原则,怎能还算得上考证!
红楼梦小说是特殊时期产生的一部奇特的文学作品,红学研究靠貌似正确但无法适用的考证方法解决不了问题。红楼梦小说本身就运用了真真假假的描写,作者自然也是深藏不露。就现状而言仅凭那点含糊的资料解决不了问题,况且资料本身也是矛盾重重,有许多记录失误的地方。胡适式的考证其结果:含糊仍然等于含糊,失误仍然等于失误,正确的仅是一个完美的中间过程,仅是一个"等于号"而已。考证束缚了人们的思路,考证仅是一种理想。
二、多方验证、综合判断
红楼梦作者在现实中无法考证,就应该在现实中、在小说里、在结论的符合性上,进行多方面的推理验证。现在关于红楼梦作者的说法很多,也各自拿出自己的推论,但在多方面证明上做的不够或者根本就不可能。有的仅是一种说法而已。
作者曹颙说初看可能不以为然,曹颙明摆着在康熙年去世了。可事实就存在于这真真假假之中。你仔细的想一下,曹颙的去世不更像书中贾宝玉的离家了吗?曹颙去世是假,出家离开才是真,他是不堪于任职的压力、无法弥补巨大的亏空而出家了,这正应了书中"无才补天"的思想流露,也符合"悬崖撒手"的结局。关于曹颙是作者的论述,在我的另外几篇文中讲了很多,象《曹雪芹、脂砚斋、畸笏叟究竟是谁?》、《谁是红楼梦中人》,梦不觉先生的《揭秘曹顒之"死"》、《揭秘贾珠生活原型 》也有力的证明了其中的部分内容,具体的大家可以看一下。这里只说其中的主要部分。
从红楼梦描写的家族兴旺时期阶段上来看应该对应在曹寅任职和曹颙少时的阶段。曹寅晚年任职有巨大亏空,家族也是处在繁华的末期。红楼梦中对这个家族描写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从曹家的人物上来看也应是这个阶段。书中元春的人物形象就是曹寅之女,这是现实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他是曹颙的姐。四大家族的人物关系正好相吻合,曹寅之母是孙家的人,据说她曾是康熙的乳母,康熙南巡就曾亲自看望过她,可谓德高望重,符合书中贾母的形象。寅妻李氏是李煦的妹妹,她是做书中的王夫人。曹颙妻是马家的人,书中就有一个四大家族之一薛家的薛宝钗。这些人物都曾生活在曹寅尚在的时期。
如果你仔细地比较一下现实和书中的描述,你就会发现曹颙是很符合书中贾宝玉的形象的。他是曹寅的宝贝儿子,也是曹寅中年得的儿子,两者的年龄差距与书中的贾政和宝玉的年龄差距非常接近。贾政有儒雅的形象,要求儿子严格,只是众人溺爱无奈且失望。现实曹寅也是中年有个独苗儿子曹颙。曹寅也不看好他。宝玉在书中被称为宝二爷,实际曹颙也不是长子。曹寅曾有一个大儿子早逝了,这点梦不觉有文章《揭秘贾珠生活原型》论述的精辟。"零丁摧亚子,孤弱例寒门"从并列句上讲应是:因零丁使亚子更孤单。亚子就是曹颙。曹寅应该还有一个比曹顒还大的儿子,他就像书中的贾珠,早逝了。
关于现实中曹颙的形象是什么样子?曹寅生前有诗说过:"承家望猶子,努力作奇男",这是对曹寅的兄弟说的,是说继承家业的重任就靠你的孩子了。自己分明有个儿子曹顒,为什么这么说呢?不是曹寅能预测到将来兄弟的孩子曹頫能过继给自己,而是他认识到曹颙是一个不能承担家业的人。"知子莫如父",可见他对曹颙不抱多大的希望。红楼梦中贾政对宝玉就是这种看法,并描写了一回:"不肖种种大遭笞挞"。书中描写的贾宝玉是一个讨厌仕途的人物,提到功名利禄就反感的不得了。红楼梦第三回中有《西江月》二首来描述他:"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 寄言纨裤与膏梁:莫效此儿形状!"。可见曹颙的情况与书中的宝玉是一般无二了。
红楼梦中体现出复杂的思想意识,既有表达悔恨之意,感叹无才补天,又有消极的佛道思想,更有因抄家而对社会的不满和反抗意识。这些复杂的思想意识只有从曹家出家的曹顒方才同时具备的。
红楼梦中就曾提到江南的甄家四次接驾,后来被抄家,这就基本圈定了是曹家的背景,更重要的是红楼梦表达了作者对抄家的认识,这种认识不是外人有的,是曹家人才具有的认识。书中一再提到"联络有亲"、"一荣皆荣,一损皆损"、"不能自杀自灭'等等,是在告诫抄他家的人:怎么能对自己人下手呢?这种曹家人具备的思想意识,只有经历过从繁华到抄家的人才更强烈。曹颙少时锦衣鼎食,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父亲的去逝使年少的自己过早地担任要职、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他自然是嫩草不禁风。三年后他也早逝,莫名其妙,离职出走,极有可能。隐居后的曹颙写书追忆自己年少的生活、表达悔恨之意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翻过跟头出家在外的曹颙难免有一些消极的佛道思想,红楼梦中就有许多看破红尘、崇尚佛道的东西。
关于涉及到作者的资料,脂批就说:""真有是事,经过见过""批书人领过此教,故批至此竟放声大哭,俺先姊仙逝太早,不然余何得为废人耶?""非经历过如何写得出!""作书人将批书人哭坏了"说明作者和批者都是亲身经历之人。批者称的先姊也就是成为王妃的曹颙之姐。既称姐就是曹颙的平辈人,能与之共同经历曹家大世面的人不能是下代人。
敦诚、敦敏描述曹雪芹的诗有两句话:"扬州旧梦久已觉"、"秦淮旧梦人犹在",这与上面的"经过、见过"的意思相一致。说明了作者只能是曹寅的子辈们。袁枚在他的《随园诗话》里就说:"康熙间,曹练(楝)亭为江宁织造......其子雪芹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又说:"雪芹者,曹练亭织造之嗣君也"。曹寅之子嗣君说的就是曹颙。承认说法很多,此是一种,不是以此为孤证,而是拿来与上述种种分析相互证明。
综合人物形象、时间背景、书内书外的资料,只能得出一个结论,曹颙是书的作者!同样,认识到曹颙是红楼梦的作者才能全面理解透红楼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个“大二”学生年龄的人曾经被认为专家们是曹雪芹
《红楼梦》的作者不是曹雪芹(十)
《红楼梦》贾母的孙子和乾隆的儿子名字一样,这是巧合吗?
“诗礼簪缨之族”是检验一切《红楼梦》作者说的硬件
要推翻曹雪芹的作者地位,先得把这几个问题说清楚
红楼梦是一个唱戏的创作,名字是洪昇,曹雪芹为何成了此书的作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