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韩愈的这个学生,偷窃、杀人,写诗揶揄孔子
userphoto

2022.05.25 江苏

关注

侠,是个很浪漫的字眼。

古代冷峻的学者、严酷的统治者,却并不这么认为。

韩非子讥讽侠客说:“侠以武乱禁。”

郭解可能是汉朝最出名的侠。其父亲被宽厚的汉文帝所杀,到了郭解这一辈,他的整个家族又被暴戾的汉武帝,连根拔起,尽数诛灭。

另一方面,林林总总侠客的故事,构成了成年人的童话世界。大家都钟爱于他们。

好比是带刺的玫瑰,越是危险,则愈加迷人。

当侠客的故事,与诗歌发生关联,就像是把那朵芬芳的玫瑰,装进一个玉瓶,变得愈加美丽。

写侠客最出名的诗人,应该就是李白,在他的笔下,侠客是那么飒爽: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除了耍酷,十步之外、千里之遥,碰到民生疾苦,侠客们会关心么?

大雪

且不说侠客,不同的诗人,碰上不同的景致,会写下不同的诗篇。

譬如面对雪花。有些诗人在意的是,白雪的高雅情趣:“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有的诗人,则单纯喜欢雪中美景:“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爱雪者大有其人,恨雪者相对较少。中唐就有那么一位诗人,对于附庸风雅的爱雪文人,给予无情的嘲讽:

天下恤吾氓,如何连夜瑶花乱。

皎洁既同君子节,沾濡多著小人面。

很显然,官家并不在意百姓。他们最喜大雪,还特意派遣大车,命仆人收集雪花,以备夏天使用。

官家不知民馁寒,尽驱牛车盈道载屑玉。

载载欲何之,秘藏深宫以御炎酷。

这是古之君王、臣下,对于黎民百姓,该有的态度吗?恐怕未必,且不往远处说,即便是初唐皇帝李世民,就很是爱民如子。

据《资治通鉴》载,贞观二年三月,长安城内蝗虫成灾,李世民入禁苑捉得蝗虫数只,皇帝对蝗虫说道:“民以谷为食,而汝食之,宁食吾之肺肠。”言毕,举手吞食其中一只,表示愿意为民受灾。

诗人显然还记着这件事,在诗歌的末尾,他凄然写道:

吾闻躬耕南亩舜之圣,为民吞蝗唐之德。

未闻孽苦苍生,相群相党上下为蝥贼。

庙堂食禄不自惭,我为斯民叹息还叹息。

这首长诗名曰《雪车》,说的便是,贵族收集雪花的大车。后代文人评价此诗说:“含蓄风刺,出二公之右矣。”

“二公”指的是,中唐时期两位著名诗人,分别是卢仝和孟郊。后世学者以为,那首《雪车》之诗,含而不露,譬喻讥刺,单就诗歌成就而言,要在卢仝、孟郊二人之上。

写此诗的人名叫刘叉,他是一个侠客。

大侠

古之侠者,大都意气用事,就如贾岛描写的那个磨剑义士: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刘叉年轻时行侠仗义,碰到不平之事,他不但咬牙切齿,还要伸张正义,某次因为喝醉了酒,果然就杀了人。

诗人为人凶悍强横,曾写过一首《烈士咏》自喻:

烈士或爱金,爱金不为贫。

义死天亦许,利生鬼亦嗔。

胡为轻薄儿,使酒杀平人。

杀人之后,刘叉不得不四处逃亡,碰到朝廷大赦才又敢抛头露面。

扔掉手中行侠仗义有形的刀,刘叉的一副侠肝义胆,却至死不改。他的心中,有无数柄斩杀天下不平事的快刀。

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

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

刘叉为人放浪不羁,自行其是,常脚穿破鞋,身着旧衣,住在破旧的茅屋里,与世人也格格不入。

他听闻当时的名儒韩愈,平素最喜结交贫寒之士,便欣然拜师于韩愈门下。

作为“古文运动”的发起者,韩愈提倡古文,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恢复古老的儒学道统。

然而,刘叉是反对凡事拘泥于古训的。

为了阐释自己的观点,他特意作诗一首《勿执古寄韩潮州》。“韩潮州”即韩愈,单看诗题,就能体会到,刘叉多么的不客气。

古人皆执古,不辞冻饿悲。

今人亦执古,自取行坐危。

在刘叉看来,老师的“执古”行为,终归是“自取行坐危”。

可想而知,韩愈的门生,都是他学说的忠诚践行者。刘叉与韩门宾客子弟的矛盾,几乎是不可调和的。

除了看不上韩愈的学说,对于老师的某些行为,他亦不怎么待见。

韩愈文章写得好,尤其是墓志铭,堪称独步天下,所得的稿费更是金银满罐。刘叉以此为耻,觉得老师不但没有风骨,还有谀墓贪财的嫌疑。

这个“爱金不为贫”的侠客,之后的行为,也颇让人惊愕。

刘叉拿走韩愈桌案上的几斤黄金,还“大言不惭”地说道:

“这些钱财,是奉承坟墓里的死人挣来的,不如送给刘先生(就是他自己)祝他长命。”

之后,刘叉竟扬长而去。

大儒

用世俗的观点看,刘叉的言行,绝不能被称作君子。

但那些传统的君子,却格外器重他。

元和年间,当时颇著名的散文家樊宗师,官至刺史之职,每次见到刘叉,单独恭敬地向其行礼。

前文提到与孟郊齐名的卢仝,更是一位大儒,自号玉川子,守身持正,醉心学术,对于《春秋经》的研究,堪称一绝。

当时极少有人能够看到卢仝的著作,刘叉却能得偿所愿,更不可思议的是,最后,卢仝竟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尽数传授给刘叉。

儒士如此尊重刘叉,刘叉如何看待大儒的呢?

且不说韩愈等名士,对于古代的圣贤,刘叉也不怎么客气。提到孔圣人、周武王等人,他是这样说的:

武王亦至明,宁哀首阳饥。

仲尼岂非圣,但为互乡嗤。

解释一下这两句诗。

“首阳饥”三个字中,隐藏了一个人尽皆知的故事。伯夷、叔齐是一对兄弟,他们认为武王伐纣是以臣弑君,并不道义,两人以食周粟为耻,遂饿死于首阳山。

“但为互乡嗤”,借鉴、引用的是《论语》里的句子。《论语》中有这么一句话:“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

此话表面的意思是说,“互乡”这个地方出来的人,很难与别人沟通,孔子却接见了一个来自互乡的童子,弟子们因此感到疑惑。此句的内涵,则是夸耀孔子的诲人不倦、有教无类。

刘叉的这几句诗,可以作如下之解读:

周武王不是很圣明吗?怎么有人在首阳山饿死了。

孔子不是号称圣贤吗?怎么被来自互乡的人嗤笑。

不得不说,即便没有批评的意思,对于古之圣贤,刘叉诗句中,最起码带着满满的揶揄意味。

他敢批评老师爱财无道,敢于开圣人的玩笑,难道刘叉自己,就真的无懈可击吗?

某种程度上,还真是这样。刘叉是个无欲无求的人,行事乖张,不谋仕进,寒贱至乞,不以为意。

这种真正无欲无求的人,别说是唐朝,纵观中国几个朝代,也是不常见的。

雪打杉松残,补书书不完。

懒学渭上翁,辛苦把钓竿。

这首诗歌名曰《老恨》,即使自己早已老了,犹然不羡慕姜子牙,对于世俗的名与利,刘叉的态度,依然是一个“恨”字。

关于刘叉的结局,古书上写得也极飘逸。

《新唐书》里说,刘叉回归齐、鲁两地,其后不知所终,并没有人知道他最后的结局。

李太白之所谓,“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似乎也只有刘叉能够做到。

参考资料:

1 宋祁、欧阳修等:《新唐书》
2 辛文房:《唐才子书》
3 张天健:《刚肠侠诗话刘叉》

作者:老谈

本文为菊斋原创首发。公号转载请联系我们开白授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唐代诗人杀人劫财,却成为苏轼偶像,留下一首侠义诗让人敬佩不已
真正的游侠诗人刘叉,写诗和名字一样霸气,一首侠客诗流传千年
一首回味无穷的唐诗,全诗仅4句不带1个剑字,读完却觉得剑气逼人
卢仝传
豪迈远超李白的唐朝诗人,韩愈给惯的不行,名字更是牛到了天上去
他们像不知名的星星,也有微光传千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