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上元灯彩图》里的女子都到哪里去了?可能是藏在这里……
userphoto

2024.02.24 江苏

关注


明 唐寅 灯霄闺话

这里吗?



开玩笑的……

《上元灯彩图》之后,偶然看到唐寅的《灯霄闺话图》。
两者真是极尽对比。

这画上所绘,许是看灯归来后的闺中私话,又或许真是没机会出去看灯的女子。

上面题跋道:

宫柳条长影可搓,金吾弛禁不相诃。
内人争唱横□调,乐府新谐□邓歌。
戏局结团分鬪雀,灯轮自转应鸣鼍。
遗钿堕珥知多少,帝里春宵奈尔何。
上元京城看鳌山灯。六如居士唐寅作并书。

1499年,唐寅在京城准备会试,适逢上元,兴高彩烈地去看花灯,以“准状元”的心态,写下《观鳌山》诗四首。后来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因为卷进“徐经舞弊案”,京城会试成为唐寅一生的噩梦,中年以后,视人生如“梦、幻、泡、影、露、电”的唐寅取号“六如居士”,他仍会闪回京城看灯的回忆,这轴《灯霄闺话图》便是回忆之作。

鳌山灯会何等昌盛繁华,灯霄闺话何等清冷落寞。

远离这片清冷之外的城中灯会,想来正喧闹得沸反盈天。但离唐寅,已经很远很远了。



唐寅的题跋里有两个缺字,“内人争唱横□调,乐府新谐□邓歌”,这两个□里填上字,大抵应是:“内人争唱横汾调,乐府新谐役邓歌”。


明 唐寅 灯霄闺话局部

唐寅的另一首诗《咏春江花月夜》出现过这一联:

麝月重轮三五夜,玉人联桨出灵娥。
内家近制横汾曲,乐府新谐役邓歌。
十里花香通彩殿,万枝灯焰照春波。
不关仙客饶芳思,昼短欢长奈乐何。

将句子略略改换后成为一首新的诗,对于画家来说并不鲜见。

有意思的是,似乎明人很爱用“横汾曲”的典。“横汾曲”是汉武帝作于汾阴的《秋风辞》,“兰有秀兮菊有芳”那首。“役邓歌”的典则很少见,似乎只唐寅写过,别人鲜见,也未知其出处。大约“横汾曲”和“役邓歌”都是与快乐出行相关的曲调。



唐寅那年去观鳌山,是非常快乐的。

明朝的鳌山灯很有名。

这是以千百种、几万盏的灯叠为象龟背的灯山,故名鳌山。上面的灯千奇百怪,譬如“雪花灯,梅花灯,春冰剪碎”,“核桃灯,荷花灯,灯楼高挂”,“虾儿灯,鳖儿灯,棚前高弄”,“鹰儿灯,凤儿灯,相连相并”,“秀才灯,揖让进止,存孔孟之遗风”,“媳妇灯,容德温柔,效孟姜之节操”,“和尚灯,月明与柳翠相连”,“通判灯,钟馗与小妹并坐”……

其中的小人儿灯尤为有趣。



明 佚名 上元彩灯图局部

鳌山灯会起于永乐十年(1412),那年明成祖朱棣召集能工巧匠在皇宫午朝门以南御道街上筹办盛况空前的“鳌山灯会”,以后就延续下来。

后来,鳌山灯都是整个灯市的重点。《上元灯彩图》里的鳌山灯,据说是这一段:


明 佚名 上元彩灯图局部

可是我觉得,这个鳌山灯,似乎有点浮皮潦草,不那么“鳌山”啊。
“鳌山”一样让我疑惑的,还有:《上元灯彩图》里为什么没有几个女子?



仔细看了,《上元灯彩图》里是有女子的,大概有四个场景,尤其弹琵琶这个,肯定是女子。但这四张图以外的场景实在认不出哪个是女子,略有相似,也是半男半女,疑雌疑雄。


明 佚名 上元彩灯图局部

是上元灯会不许女子逛街吗?

辛弃疾的《青玉案》写得多明白——女子在上元是可以放肆逛街的: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明朝末期《正德江宁县志》的记载里说“士女以类夜行,谚云走百病。”

刘侗的《帝京景物略》里说道“八日至十八日,集东华门外,曰灯市。……妇女着白绫衫,队而宵行,谓无腰腿诸疾,曰走桥。”

唐寅《灯霄闺话图》的题跋里也说,“遗钿堕珥知多少”……到处丢失的首饰之多,可见街上女子之多。

据徐邦达于1991年认定,《上元灯彩图》是晚明南京三山街一带元宵节的场景,后来杨新更确认绘画时间为明万历至天启时期(1573年-1627 年)秦淮河往北过三山街的内桥一带。


明 佚名 上元彩灯图局部

这一段自南唐以后便很繁华。《上元灯彩图》的起始,这个横跨两岸的三孔石桥便是南京城南的内桥。
真是诸般闹热。灯会之外,还有摆摊卖花鸟古玩的,很有苏州皮市街花鸟市场的即视感:


明 佚名 上元彩灯图局部

徐邦达亲书题跋道:
“此明中画师所作上元灯戏图意,写当日金陵秦淮一带居人,于上元节日欢腾游乐之景。千门万户,狭巷通衢,住号行者,老幼男妇,计以千外”。

有点费解。走桥也好,走百病也好,看灯也好,记载里这么满满当当的女子,“宝马雕车香满路”似乎犹可一见,“笑语盈盈暗香去”却一个也找不到。


明 佚名 上元彩灯图局部

也许这个画者只爱画灯,他不爱画女子,也不爱画汤圆,元宵铺他也只画了一家。
难道这么多人逛累了这一家够吃么?



元宵铺虽只一家,看着倒很馋人。不知是否黑芝麻猪板油糯米粉做的。


明 佚名 上元彩灯图局部

明人吃元宵,宋人吃圆子,唐人吃面蚕。
还有一个名“浮元子”,不知从何时起的。

五代后周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里记载着,唐人有在上元吃面蚕的习俗。面蚕,就是用绿豆粉做成面团,象蚕茧一样圆圆的,白白的,下汤煮熟时,加糖就是甜面蚕,加盐和肉就是咸面蚕。

宋人改良了面蚕,把豆沙、芝麻、枣泥、花生、杏仁放在面蚕里作馅,称为“圆子”。

明朝又把“圆子”改称为“元宵”,明人刘若愚在《酌中志》里记载的“元宵”做法,已经和我们现在的汤圆差不多了,就是用糯米粉做皮,里面放入核桃仁、白糖、玫瑰做馅,包成一小团,加水滚熟。

《上元灯彩图》绘于明万历天启年间,离唐寅赴京观鳌山已有至少六七十年,不知唐寅那年,曾吃元宵否。

两张上元图,一繁闹一冷清,恰如人生际遇,各有不同。


明 佚名 上元灯彩图

作者:任淡如

本文为菊斋原创首发。公号转载请联系我们开白授权。


菊斋 |  文人  | 美学




欢迎个人转发、扩散。

投稿请在后台键入“投稿”

商务合作请请在后台键入“合作”

公号转载请在后台键入“转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原来这些灯都是出自古画里的呀!
元宵节趣谈
《一画》元宵篇 | 如果能穿越回百年前的元宵灯会,你想做什么?
元宵节的来历
上元观灯:看古人如何将元宵节氛围拉满
元宵节闹花灯的由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