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语文教学中的“留白”与“补白”

语文教学中的“留白”与“补白”

四川省绵竹中学  龚志华

留白,是传统绘画的一种极高境界,讲究着墨疏淡,空白广阔,以留取空白构造空灵韵味,给人以美的享受。语文教学如同绘画,也需要“留白”。这里的“留白”是对教师的要求。语文教师哪怕考虑得再周密,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也不应该面面俱到,要努力为学生“留白”,留什么,主要有以下方面:

1、留内容

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讲:“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向一望无际的知识原野的窗子。”语文课堂时间有限,在语文教师的主导下只能解决一些语文核心问题,更多知识内容,要学生自己解决。作为语文教师,要为学生留下一些“自耕地”,让他们用思考为犁,自我播种,自我收获。

如教学《故都的秋》,课堂上要致力解决的故都秋味的理解与把握和倒数第二段比喻的分析,至于文章的结构、情景交融的特色、调动多种感觉进行描写等,都可留给学生自行解决。

2、留问题

即便是课堂上要解决的核心内容,作为高明的语文教师,也要努力地把问题留给学生。教师只是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问题的答案与结论还是要由学生来下。只有把问题留给学生,才能唤起学生沉睡的思考意识,使学生的思考力得以培养与发展。

3、留空间

语文教学,还要给学生留空间。留些什么空间呢,如想象的空间、质疑的空间、选择的空间、探究的空间、表达的空间、静思默想的空间、妙笔生花的空间、拓展延伸的空间等。留空间,实际上是留机会,让学生展示才情,培养能力,增长智慧。

4、留时间

语文教学,要给学生留一定的或用于思考,或用于消化的时间。教学时间的停留,只是教学暂时的休止,实际上学生的沉思默想,让教学“冷场”的背后思潮、情潮暗自涌动。这不是坏现象,实是学生进入境界的表现。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留白”是必要的,这样的“留”,带来的是学生的勤奋与智慧,带来的是语文学习丰盈、立体、充实。当然,其中的“留”也是大有讲究的。简单来说,“留”要“留”得恰到好处,“留”要“留”得适度。

补白即填补空白。语文本身具有无穷的空白,作为语文教师,更要引导学生补白。

1、诗歌、散文的意境补白

诗歌、散文的意境指的是生活图景与思想感情融合一致的画面。如何把握意境?捕捉意象,构筑画面,加进情感体悟,以求达到对诗歌、散文意境的整体把握。这里先就《清净沙·秋思》的欣赏为例谈谈。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中有十一个意象,它们分别是“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捕捉这些意象,并将这些意象互相补充,构筑场景,融入感情,于是这些静止的意象便流动起来了: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迈过缠满枯滕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至于游子为什么飘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往哪儿去?这些言外之意,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想象。这样,我们就能在想象的图景中深切地感受这首小令所表现的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欣赏诗歌、散文,要善于抓住那些看似不相干的意象,调动自己的主观经验,尽可能以“理解的最优形式”去整体把握诗歌散文的意境,从而感悟其妙处。

再欣赏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的名段: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朱自清文段中选取了“如流水”的月光,“薄薄的青雾”,“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像笼着轻纱的梦”的叶子和花,“画在荷叶上”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 “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的光与影,这些意象构成了让我们沉醉的美好意境。我们在进入这一场景时,一方面要充分调动想象和经验充分领略荷塘月色的美,同时要揣摩此时此刻自清先生的心境。什么样的心境呢?一种平和宁静的心境。这一心境与幽静和朦胧的画面是一致的。再联系上下文,先生因“噪”而觅“静”,因“烦”而觅“宁”,我们最终明白这般心境背后是十足的烦忧和“不宁静”啊。

2、小说中的情节“完型”

当人们在观看一个不完全或空白的完型刺激物,即有“缺陷”、“空白”的事物时,会在知觉中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进取、追求、充满紧张的“内驱力”并促使大脑积极兴奋地活动,去填补和完善那些“缺陷”和“空白”,使之趋向完美,以构建一个“完型整体”。追求一旦实现,便达到内心平衡,获得极为愉悦的感受。借鉴文学补白理论,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小说欣赏中进行有关情节的“完型”训练。

如《孔乙己》共写了孔乙己的两次出场,最后一次与第一次情形大不相同:被丁举人打折了腿,坐垫着蒲包,“用手走来”,“用手爬去”。小说没有继续写孔乙己爬出咸亨酒店的情形,只在文末写道“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读到这里,我们心里往往会泛起一个疑团:孔乙己是怎么死的?教学中可利用学生这种心理,以《孔乙己爬出咸亨酒店后》为题,续写一个尾声,以再现在当时那个凉薄的的社会里象孔乙己这样的自命清高、迂腐透顶、好喝懒做,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必然的人生结局。

又如《项链》中当玛蒂尔德知道项链是假的时候,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形,也可以让学生“完型”,从而深度把握玛蒂尔德的多样的性格和复杂的心理。

再如《祝福》也有多处可“完型”的地方,如“我”答复了祥林嫂“有无灵魂”三个个问题后,小说没写祥林嫂的表情与心理,我们可进行补白。又如祥林嫂捐门槛的前后心理,也有发掘的必要。通过“完型”我们可以真切地体会祥林嫂内心深层的痛苦与悲哀,从而增加对那个吃人的社会的深透认识。

如上的这些“完型”已有创造的意味,是对小说理解和认识的深化和升华。

3、戏剧中人物潜台词的“破译”

戏剧中的人物对话往往言简而义丰,往往具有由字面义而推衍为引申义和情感义的特点。下面我们来欣赏《雷雨》中周朴园与鲁侍萍在客厅相遇后的一段精彩对话:

周朴园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侍萍  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  谁指使你来的?

  鲁侍萍  (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周朴园  (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周朴园的话,仅从字面义上讲,是乏味而苍白的,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周朴园的身份地位、性格思想来思索,捕捉其“弦外之音”“言外之旨”。“你来干什么?”的言外之意是说“你是不是要敲诈我?”“谁指使你来的?”言外之意是“一定是有人指使你来的,莫非是鲁贵叫你来的吧。”“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之外之意是“你认为不公平,找到我这儿来究竟怎么样呢?”问话一句比一句凌厉,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周朴园的无情与冷酷。至于鲁侍萍的两句据理力争的回答,我们可联想她一生的坎坷、不幸,体会她内心的痛苦、悲伤、怨愤。对戏剧中人物对话中的潜台词的“破译”,实质上也是一种“完型”。

欣赏戏剧中的人物对话,我们要特别留意那些看似简单而内蕴丰厚的叹词,它也算典型的空白语言,很值得发掘品味。如《雷雨》中的多达17个“哦”,就值得认真研究一番。“哦”这一简单的应答之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时表苦痛,有时表惊讶,有时表醒悟,有时表恐惧,有时表失望,有时表愤恨。对周朴园来说,暗含内心的沉重、恐惧和虚伪,对鲁侍萍而言,则满含冷静、沉稳和刚强。一个“哦”字深刻地揭示出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

以上所说的三个方面,实是语文教学中的文学作品的补白案例。

进行补白,可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想象力,培养创造性阅读能力,可使语文教学内容更加周密、清楚、完整,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三种阅读课型任你挑,理论、方法、案例都有!
基于儿童立场的童诗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利用文本中的练笔资源进行“写”的训练,小学语文,语文课堂,语文教学设计,语文论文,课堂实录
语文——追求简约而丰满的境界
第二节 在语文教学各领域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谈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