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古代士大夫政治文化传统的两重性分析》之二

(四)“批判、高调”与“缄默、中庸”

士大夫的政治行为也存在“两重性”特征。士大夫作为提倡“名教”、追求知识文化和精神理性的文人,有爱批判、喜议论的倾向,但同时他们又坚持缄默、中庸的处世为官之道。

在东汉“党锢”事件和明末“东林党”事件中,士大夫的行为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敢于批评时政、勇于坚持道义的特点。东汉末年,在朝和在野的士大夫公开与腐朽的外戚、宦官势力作斗争,他们“匹夫抗愤,处士横议,遂乃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品核公卿,裁量执政,婷直之风,于斯行矣。”他们甚至敢公开批评汉桓帝为“亡国之主,讳闻直辞”。明末“东林党”也是“士大夫抱道忤时者,率退处林野,闻风响附,学舍至不能容。……故其讲习之余,往往讽议朝政,裁量人物。”在帝制时代,士大夫一直是公开批判丑恶腐朽现象的中坚力量。

与此同时,士大夫又倡导缄默、中庸的处世之道。“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士大夫要谨言慎行,沉默是金,甚至要“予欲无言”;同时提倡中庸处世,“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东汉胡广号称“天下中庸”,对朝政中的争论,他都左右逢源,从不发表过激的看法。唐代苏味道更是公开宣称:“决事不欲明白,误则有悔,摸棱持两端可也”。宋代黄庭坚在《赠送张叔和》一诗中,将从政处世之道总结为“忍、默、平、直”四字,所谓“百战百胜,不如一忍;万言万当,不如一默”。清代曾国藩也主张去除“长傲、多言”的习气,认为“历观前世卿大夫兴衰及近日官场所以致祸之由,未尝不视此二者为枢机。”

不少士大夫同时具有这两种特征,如曾国藩早年健谈高调,“好与诸有大名大位者为仇,亦未始无挺然特立不畏强御之意”,但宦海沉浮后,他逐渐变得缄默、中庸和谦退。有的政客更是貌似敢言直谏,实际却是避重就轻、逃避责任。张禹是汉成帝的师傅,当时很多人以灾异现象抨击外戚王氏专权,汉成帝询问张禹,张禹力驳此说,上书道:

“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日蚀三十余,地震五,或为诸侯相杀,或夷狄侵中国,灾变之异深远难见,故圣人罕言命,不语怪神。性与天道,自子赣之属不得闻,何况浅见鄙儒之所言!陛下宜修政事,以善应之,与下同其福喜,此经义意也。新学小生,乱道误人,宜无信用,以经术断之。”

这些理由看似冠冕堂皇,显得张禹公正直言,实际则是其保身避祸的掩饰之辞,因为他“自见年老,子孙弱,又与曲阳侯(王根)不合,恐为所怨”,故而饰词邪说。五代时冯道历事“四姓十君”,“未尝谏诤”,但又偶尔就一些问题发表意见。就是他对那些争议性问题一般回避不谈,同时又提些无关紧要的意见。

士大夫批判、高调和缄默、中庸的行为方式,不仅同时存在于整个士大夫群体中,也可以同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有时它们之间是如此丝丝入扣地结合在一起,让你搞不清楚此人究竟是“深得大臣之体”,还是“士不自爱其身而忍耻以偷生者”。

以上我们讨论了士大夫政治文化传统中“两重性”特征的几个主要方面,即政治抱负方面的“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处理政治关系方面的“道高于势”与“曲学阿世”,政治形象的“伏膺儒教”与“外宽内忌”,以及政治行为的“批判、高调”与“缄默、中庸”。在两千多年的帝制时代,它们同时出现在同一个集团的身上,甚至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士大夫人物的身上,这些自相矛盾的特征,相互之间却又可以水乳交融、浑然一体,让人乍一看发现不了它们存在丝毫的裂痕,但只要仔细观察,我们就会发现它们存在如此之多的矛盾和不和谐。

二、士大夫政治文化传统的制约因素

那么,士大夫政治文化传统的这些两重性是怎么形成的,它们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制约?下面我们从政治思想的交融性、政治制度的制约性、政治人格的理想性、政治现实的复杂性以及士大夫自身的个性特征和现实适应性等方面,进行简要的探讨。

(一)政治思想的交融性

有的学者以董仲舒为界,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分为“子学”和“经学”两大段,这对中国政治思想的研究亦有参考意义。但是,我们在研究秦汉以后士大夫的政治表现后就会发现,与理论上的儒家独尊现象不同,士大夫政治行动中的思想来源并非单一的“经学”文化,而是一个融合了先秦诸家思想的混合体,这其中主要有儒家、法家、道家和阴阳家。因而,士大夫政治文化传统形式上是以单一的儒家经学为“外衣”,而内容上又包含了其他诸家思想,同时这些思想之间又相互交叉、融合。

第一,表面上的单一性。秦朝的二世而亡让法家思想颜面扫地,同时它也与华夏民族的“礼乐文化”传统不相协调,因而它再也没有被公开树立为社会的指导思想。道家“黄老”一派在汉初曾经一度兴盛,此后,源于道家的“玄学”思想亦曾于魏晋时期风靡一时,但都很快没落。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一直是社会的正统思想,占据着意识形态的绝对主导地位。自汉至清,历代政府从政治社会化角度,通过“始乎诵经,终乎读礼”的教育方式、以对儒家经典熟悉程度为标准的选官制度,以及政治实践中以儒家伦理为标准的“君子”、“小人”之评判等方式,将其树立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第二,实际上的多样性。通过对士大夫行为表现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儒学的独尊地位只是表象,实际上它包含了多种思想要素。儒、法、道等多种政治思想的内容,共同构成了士大夫政治文化传统的内涵。因而相对于儒家“经学”是帝制时代由政府唯一公开倡导的政治指导思想而言,士大夫政治文化传统实际上是多种思想的综合体。

第三,内容上的交叉性。在政治实践的基础上,儒、法、道等思想融合为一个整体,构成了一个相系相维的士大夫政治文化传统。儒家文化强调士大夫的个人修养,“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人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此外,儒家文化还认为伦理修养的过程就是政治实施的过程,“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孝乎惟孝,友于兄弟”,就是从政。

儒家文化又强调尊卑有序,《尚书·洪范》称“臣无有作福、作威、玉食”,“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为政的根本。士大夫要随着身份和环境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如也。君在,跛如也……”汉儒进一步发挥,“阴者阳之合,妻者夫之合,子者父之合,臣者君之合……天为君而复露之,地为臣而持戴之”,君尊臣卑,不言而喻。这与法家存在相通相鉴的关系。法家认为,君主应独掌权势,运用法、术等手段,在君臣间确立起绝对的尊卑关系,所谓“令臣不得不利君之禄,不得无服上之名,夫利君之禄,服上之名,焉得不服?”。儒学从天道伦理角度论证君尊臣卑这一观点,法家则从政治现实角度阐明如何在政治实践中实现这一目的。二者的结合,使得严守尊卑成为士大夫政治文化的一大特色。

儒家思想中又有避祸顺时的内容,《尚书·洪范》载君子有“柔克”之德;《周易·泰卦》载“泰,小往大来,吉亨”,《彖》辞的解释是“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这些思想外化到士大夫的行为和态度中,就是避祸柔让、谦和中庸,所谓“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甚至可以“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这与道家强调以柔弱胜刚强的思想又有共通之处,道家有“坚强处下,柔弱处上”、“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其争”之说;同时道家又有顺其自然的思想,所谓“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道家这类思想与儒家避祸隐忍的思想结合,形成了士大夫屈折退让乃至隐居不出的特征。

道家以退为进、以柔克刚的政治哲学与法家“上下一日百战”、人们之间以势力大小和智谋诡计角斗的政治理念结合,又促进了士大夫对权术诡计的运用和发展。

儒、法、道三派思想是古代士大夫政治文化传统的主要理论渊薮,在政治现实需求的基础上,它们之间又实现了综合和融通,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它的这种形式单一性、内容多样性和交叉性,使得士大夫的政治态度和行为表观出耐人寻味的两重性特征。

(二)政治制度的制约性

“百代都行秦政法”,秦朝的专制帝制和官僚等级制,成为中国以后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范本。有的学者认为这种制度同时具有家产制和科层制的特征,家产制的特征是皇权的专断性和任意性,官僚科层制的特征是等级层次分明、行政法规健全和理性行政。

第一,皇权的专断行、随意性。中国古代,皇权是最高权力,对皇权没有任何真正的分权制约制度,同时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的嬗变,都在逐渐强化君权。皇帝的个人喜恶,对于士大夫而言,是可以决定着他们自身乃至于家族生死荣辱的金科玉律。皇权的强大和专断,必然导致臣属权力和权利的相对弱小,因而中国古代士大夫常有“伴君如伴虎”的感慨。例如崔浩为北魏立下众多功劳,“谋虽盖世,威未震主”,仅因为主编的《国书》犯了北魏皇室的忌讳,就被诛杀,还连累了无数宗族、姻亲和友人。各种因皇权的专断、任意而造成的大案、冤案史不绝书。皇权的极度任意性和专断性,使得士大夫的各种基本权利实际上没有任何硬性的保障,在这种制度下,士大夫不得不谨言慎行、阳奉阴违和卑躬屈膝。

第二,官僚制度的等级性、权力单向性。帝制时代的官僚制度有着理性行政的特点,但与此并行的,则是制度内严格的等级设置和科层划分。秦汉有“三公九卿”、“二十级爵制”和以“石”划分的秩次等级;魏晋以后,九品官制沿用至清。行政级别和秩次等级的高低,往往直接决定了士大夫在官僚体制内的身份地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古代士大夫出仕的理想:达则兼济天下
从道、术和势维度阐述王安石变法,法制史论文
汉景帝的新理念
中国历史必知100事(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柯云路:苏东坡曾是抑郁症患者(图)
从神农到秦始皇的一万年(22)墨家钜子:墨学勃兴及其影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