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学到底是个什么地方?

一件事存在时间久了,会自然觉得它天生就是如此。比方说,中国人喝热水的历史有多长?我见过一个特自豪的回答:那是老祖宗留下的传统,等同于陶器历史,一万年以上。

真实情况呢?不超过100年。是因为租界,今天不喝开水的外国人培养了第一批非热不饮的中国人。而老祖宗留下的,是热水泡茶。

我们习以为常的很多事,并非自古所然,教育更是如此。

如今人们对教育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误解:

上大学是为了找工作

何止是误解,是扭曲,严重扭曲。这种扭曲催生了一个经久不衰的问题:高考志愿填啥专业?

“专业”二字,能活生生把孩子和家长逼疯了。

一个人的高考志愿,至少决定他未来十年的命运。而选专业,基本等于给自己的命运挖了个坑:职业选择,专业知识,人脉,资源,潜力,都在这个坑里打转,很难再爬出来。

就算爬,也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

不知道怎么选专业,原因有两个,一是父母辈的历史局限,大多没有机会经受大学教育。加上身边人脉有限,很难意识到国内大学“专业”二字对孩子意味着什么。

二是孩子自己,整整12年间完全被分数绑架,德美体劳集体欠缺,根本没机会涉猎和探索自己兴趣所在。大的不懂,小的不爱,当然不知道怎么选。

追问“无解的问题”背后的问题,才是真问题——大学是什么?


--大学是个什么地方--

觉得专业重要是大家默认专业=职业,决定了孩子将来做啥,工资高低,生活水准。但,从根本上这是一个错位认知:大学并不是职业教育。

大学本科是从未成年到成人的人文教育,是促使人文明的过程,不强调专业选择。

荣兰祥在蓝翔技校毕业典礼上对同学们痛心疾首:“同学们,咱们蓝翔就是实打实地学本领,不玩虚的。你学挖掘机就把地挖好,学厨师就把菜炒好,学裁缝就把衣服做好。如果你不踏踏实实学本领,那根清华北大还有什么区别?

这段被演绎的蓝翔校长讲话,话糙理不糙,刚好与纽曼的教育经典著作《大学的理念》不谋而合——大学是人文教育,不是职业教育

纽曼先生是一位宗教领袖,红衣主教,但全世界都认为他最重要的身份是爱尔兰天主教大学,也就是现在都柏林大学学院的创校校长。

在创立大学的三年间,纽曼有过多次以大学教育为主题的演讲,结集出版后便有了《The Idea of a University》大学的理念一书。一部语言优美,思想深刻,影响深远的教育著作。

整本书始终围绕着一个问题:大学是个什么地方?

纽曼先生对大学的定义非常简洁:“a University is a place of teaching universal knowledge”,一个传授普通知识的地方

从小学到初高中学校教的不是普通知识吗?怎么上了大学还要学这些?


--独立思考的乐趣--

基础能力,大学之前整12年孩子接受教育的目的是让一个人拥有最基础的生存能力——识字,写作,算数,道德观,科学观和初步的审美,健康的身体,为走向生活、走向独立作准备。

大学呢?大学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获得“有用的知识”。

从大学的课程内容就可以看出来,无论你读文理农医工法那个专业,必修课一定都包括文学、哲学、历史、艺术、科学原则和方法。这些必修课的内容正是纽曼先生所说的“普通知识”——普适,通识。

举个例子,美国芝加哥大学本科生核心必修有9门:人文思想,社会科学,文明史,艺术,生物学,自然科学,数学,外语,体育。学生必须通过这9门课程才能进入专业学习,学校视未通过的学生不合格,专业再好也不予毕业。

为什么大学需要这样的必修课?

人的一生之中,学校教给你的不一定正确,父母教你的也不一定都对,甚至自己的学习方法也可能错误。一个人掌握的技能,获得的知识,读过的书,都有用,但也都没用。

因为这些很难帮助自己在生活的漂泊中做出选择,做出判断。这些都是别人的,不是你自己的“认知体系”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理念。上一代人的成功经验到了下一代不一定灵,因为社会环境变了。大学的任务,就是将人类共有的、普适而通识的知识,历史中恒久而稳定的知识传递下去。

“普通知识”的教育目标,正是让一个人建立自己的完整认知,让一个人成为终身学习者,成为一个敢于怀疑、勇于探索的人。

一个人只有熟识这些“普通知识”,才算见过人类知识的天空。

其广泛的人文涉猎和科学思维,会在大脑中形成一种独特的认知体系。这种认知体系不同于任何一个讲授专业课的老师,它相当于一片肥沃的土地。

未来,这片沃土将遵从于你的意愿,帮你自由抚育出枝繁叶茂的专业之树。

这就是教育所能给予的“自由”

纽曼先生对大学有一个很明确的观点:教育是“自由的”,教育本身就是一个目的,不受实际后果的影响,除了思想的自由活动,没有任何特定的目的。

大学教育,是推动一个人心智的成长,而不仅仅是教给你“有用的专业知识”。

专业为了什么?为了更好的工作。

工作为了什么?为了更好的生活。

好生活是什么?经过思考的人生。


--经过思考的人生--

什么是经过思考的人生?美国最高法院首席法官约翰·罗伯茨在参加儿子杰克的中学毕业典礼时,做了一场演讲《I Wish You Bad Luck》

“一般毕业典礼嘉宾都会祝你们好运,今天我不会。我希望,你在未来的很多年中,时不时会遭受不公正地对待,这样你才会理解公正的价值所在。”

“愿你会遭遇背叛,它会让你知道忠诚之重要。”

“抱歉,我还希望你经常感到孤独,这样才不会将良朋挚友视为理所当然。”

“希望你有时会很倒霉,坏运气能让一个人意识到机遇在人生中的位置,你才能理解自己的成功并非天经地义,别人的失败也不是他们应得。”

“当你失败时,愿你受到对手无情的嘲弄,你会理解,神木是有风度的竞争精神。”

“愿你偶尔被人忽视,你将学会倾听。愿你遭受痛苦和责难,你才能对他人报以同情。”

“就算今天我不祝福你们,这些也迟早会发生。而你,能否从中获得点什么,取决于你是否能从自己的不幸中,参透人生想要传递给你的信息。”

遭受过苦难,才能理解别人的苦难。最后,罗伯茨提到苏格拉底的名言:“未经思考的人生,不值得活。”

很多人不以为然,觉得这是句空话,咱们一介凡夫俗子思考个屁,该挣钱挣钱,该享受享受,完了。

想想看,我们身边又有多少人碌碌无为地到老,两眼一闭,走了。

碌碌无为不是懒,不是不上进,是拼死拼活忙乎了一辈子,却一辈子不知道自己干了啥,为啥干。

20几岁就死了80岁才埋,苏格拉底“未经思考的人生”说的就是这种人,和有钱没钱没关系。

退一步讲,就算挣钱,思考着挣也要快很多。

你看韩愈在《进学解》中就讲:行成于思,毁于随。做事想成功,要反复思考,深思熟虑。相反,不过脑子随大流,看人家买股票自己也买,看人家抖音自己也抖,看人家比特币自己也比。

嗯,注定当韭菜被按时收割。


--通识教育--

正因如此,大学教育的首要目标不是为国家培育什么专业人才,而是“培养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是赋予孩子以思考的方法,思考的能力,是培养学生的品格、能力和智慧。是在给这片土地培养有自由思想的、健全的社会公民。

这样的大学教育,也被称作“通识教育”

那大学的专业呢?当然是一个人在经过了独立思考之后,确定愿意为之付出毕生努力之事。

没人规定你大学念什么,就必须一辈子要干什么。

倘若大学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目标,我认为那就是培养优秀的公民。大学的通识教育能让人对自身的观点和决策进行审问和慎思,发展出明辨所需的口才,获取笃行的源动力。通识教育在指引人们洞若观火,鞭辟入里,挣脱桎梏,洞察诡辩,去芜存菁。——John Henry Newman

大学的理念虽好,但因为教育产业化和扩招,今天很多人不大瞧得起大学本科毕业生,觉得满世界都是大学生。

真实的数据呢?中国本科生只占人口总数的3.5%


--本硕博--

1977年之前中国拥有大学文凭的人数估计不会超过10万人。从1977年恢复高考至2018年,累计毕业的大学生接近9600万人。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596所,其中本科院校1237所,本科院校和非本科院校的数量五五开。预估本科生人数约4800-5100万人。

截至2017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13亿9008万人。

51,000,000/1,390,080,000=3.5%,中国拥有本科以上学历者不过3.5%比例

一百多个人里也就不到4个大学本科毕业。

别再拿自己的毕业证不当回事儿了,要知道中国文盲人数一直是超过本科生数的。

根据2017年统计年鉴,中国目前的文盲率为5.28%比例,文盲人数超过6000万人。这个数字等于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宁夏的人口总和,超过韩国全国,是澳大利亚全国人口的2.5倍。

那大学的最高学位,博士的数量呢?0.057%!

1982年我国首批授予6人博士学位,2017年博士研究生毕业人数为58032人。

从1978年恢复博士招生以来,我国总共授予博士学位人数大约在80万。和每年七八百万的大学本科生相比,每年毕业博士不过几万人,极其稀少。

中国拥有博士学位者仅占人口的0.057%,近2000人中才有一个博士。

不过,听说现在书越念越傻,本科生都创业,男博士都送快递,女博士压根嫁不出去,真这样吗?到底,本科,研究生,博士之间有什么区别?


--不能自己博--

三者一句话比较:本科是人文教育,硕士是研究方法,博士是创造新知识。

大学本科的人文教育,是希望人性的一面、文明的一面更彰显,真正成为一个“人”。很多父母给孩子相对象都愿意找个大学生,为啥?

因为并不是所有人形动物都是人。大家默认上了大学的人应该不会过于粗鲁,小概率会家暴,大概率会明事理,讲规矩。可惜......你懂的!

再看硕士和博士,都是研究生,关键词当然是研究二字。从字面看,博士应该比硕士懂得多,博学多才,博闻强记。殊不知,这样的解释不仅简单,更是扭曲了出发点。

博士在根本上被整个人类社会认可和共识,是因为他们让人类的知识又突破了一点点,广博了一点点。“博”字的出发点是人类知识,不是自己博。

当一任皇帝最大的功绩莫过于开疆拓土,博士相当于突破人类的知识极限,向外努力扩张。

HMS哈佛医学院终身教授Matt Might把博士学位比作人类知识环上的一个小小的凸起。(原文请搜索:The illustrated guide to a Ph.D.)

想象这么一个圈儿,它包含着人类所知的所有知识

小学毕业,你懂了一点

从高中毕业,你又懂了一点

当手捧大学毕业证时,你有了“专业”的标签

硕士学位,会让你在专业上更深入

如果你好学不倦,每日不断的阅读和研究将你推向更深入的地方——人类知识的最外沿

好了,你现在站在了人类知识的边沿上了,然后你专注在一个点上

然后拼尽全力推上几年…

直到有一天,人类知识的边沿被你成功地推出一个小小的凸起

是的,你捅出来的小包,被称作博士学位——Ph.D.

同时,世界在你眼中已经是这般模样

但,站远点看看...

继续努力......

未知,是人类所有恐惧的源头。如果,知识有一个总量的话,已知的增加则意味着未知的减少,人类恐惧的减少。

也就是说,即便一个人不是博士,只要做到这一点,同样会被人尊敬,被人类共同体所尊敬。

所有挑战人类极限的人和事,都值得被尊敬。


--被异化的博士--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博士都值得被尊敬,绝大部分普通人和大部分博士,别说给什么科学作贡献,连给人类添堵都做不到。

这时候我们再回头看,本科,硕士,博士的关系是什么?

本科生的功力能做到“解决问题”——应用级别。

硕士生的功力能做到“分析问题”——研究级别。

博士生的功力能做到“提出问题”——创造级别。

说一千道一万,又尊敬又创造的,虚,真虚。我问你:为啥博士还那么穷?

讲真,百无一用是书生,呵呵!

呵呵,博士受穷还真是个事实,不一定是因为博士不懂赚钱,而是因为博士教育是整个大学教育体系中,唯一具有“异化思想”功效的阶段。

大部分攻读博士需要5-7年,这期间随着研究的推进和全身心投入,受教育者潜移默化中,将学习从“生活手段”转化成了“生活目的”

本来,读博为了能找个更高薪的工作,改善生活。

结果念到一半发现,搞研究搞知识极限这事儿太TM爽了,这辈子啥也不干就干它了,值!改善生活的初心呢?

彻底忘了。

换句话说,博士这个人类世界能够赋予的最高学历,相当于魔兽世界中的120级满——不是结束,是真正的游戏刚刚开始。

德国企业家沃尔夫斯凯尔生意做的非常成功,妥妥地财务自由。除了赚钱,他还是个数学爱好者,闲暇时间都拿来痴迷于数学。

老天有眼,有一天他像痴迷于数学一样爱上了一个姑娘,抓心挠过那种喜欢了很久。结果天不遂人愿,姑娘爱的是别人。表白失败的沃尔夫斯凯尔心灰意冷,决定以死明志——为了爱你,我死都不怕。

数学爱好者的自杀,必定要周密计划一番。他列了个未尽事宜详单和处理时间表,最后推导出一周后的午夜12点,可以完成自杀。

企业家的工作效率真高,当把所有工作都完成之后,他才发现距离设定的自杀事件还有大半天。

顺手,拽本书来打发时间,一本数学书。

书的内容是关于费马大定理,记录了数学家库末尔是如何通过严谨的推导,论证出费马大定理的完整证明是当时的数学方法不可能实现的结论。

这是数学逻辑的光辉一页,但也是对希望能解决这个世界上最棘手数学问题的整整一代数学家的巨大打击。为此,法国科学院还最终决定将专门设立的费马大定理奖金颁给了库末尔。

人之将死,无事可做,干脆拿起笔跟着库末尔的过程一步步推导。结果做着做着他突然发现,书中的推导过程有一个严重错误。

简单说,就是库末尔把一个没有被证明的假设作为前提,进行了后续推导。

数学的严谨性要求所有的数学以及衍生逻辑推导中,作为推论前提的任何假设都必须是被严谨证明过的,否则不能成为推论中的一个条件。

沃尔夫斯凯尔发现了库末尔错误之后兴奋不已,因为如果他能证明库末尔的假设不成立,那费马大定理不可证的结论也将被推翻。

这将是数学界的天大事件。

沃尔夫斯凯尔开始沉浸在研究怎么对这个假设进行证明的繁杂推导之中不能自拔。当他终于补足库末尔的证明疏漏之后,长长的舒了一口气,又抻了个大大的懒腰。

这时他猛然发现,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 ,小鸟说早早早(可以哼出声)。可不,沃尔夫斯凯尔早已错过自己定下的自杀时间。

但此时的沃尔夫斯凯尔,内心充盈,血脉通透。费马大定理是世界三大数学难题之一,自己作为一个票友竟然在数学里程碑式的文献中找出了漏洞,并亲手把它完善,留下了属于自己的证明印记。

数学太美好,不死了,好好活!

本想打发时间,结果成了沃尔夫斯凯尔生命中的一团火。这就是从“生活手段”“生活目的”的异化。

从沃尔夫斯凯尔的经历,我们也许能理解为什么很多博士放弃高薪职位,选择在高校和研究机构待一辈子。

因为很少有地方,能纵容他们沉浸在自己的研究快感中不能自拔。

直到多年后沃尔夫斯凯尔去世,在遗嘱中家人才发现他早已经用财产中的一大笔钱设立了一个奖项——奖励给任何能证明费马大定理的人。

沃尔夫斯凯尔奖由哥廷根皇家科学院掌管,奖金高达10万马克。按当时的购买力超过今天的1000万人民币。沃尔夫斯凯尔设立这个奖项,以纪念那个死亡之夜,是数学之光燃起了他生的欲望。


--别人笑我太疯癫--

在人类的知识版图中,并不是所有的研究都能救人一命,更不是所有研究都能转化成生产力,转化成财富。

说白了,很多研究看起来就是“没用”

如果只按“有用”来评价,那从毕达哥拉斯开始,最新潮的数学玩家研究的东西都是自己跟自己玩,在当时毫无实用价值。但,数学走在物理前面,物理走在工程前面,人类今天的繁荣与科技,正是建立在无数个“无用”知识之上。

回头再看那些以挑战认知极限为毕生目标的博士,他们偏安一隅,潜心前行。正是他们,汇集成了人类持续向前的推动力。

但,谁管呢?

世人常说:博士?傻子么,念好多书还不一样没钱,真是念书上瘾,脑子秀逗了。

正如唐伯虎的诗句: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德鲁·福斯特在就任哈佛大学校长的典礼演讲中说:“大学是一个思想共同体,大学要对历史和未来负责,而不单单对现在负责,大学是要对永恒做出承诺。作为人类,我们要去寻找意义,这就是所有学问的真谛。”

end


本期艺术家

Joseph Wright of Derby

约瑟夫·莱特

注释:本科 < 研究生 < 博士 < 博士后,是很多人默认的学历次序,包括咱们经常说的“考研”。这是一种误读,是把学历和学位混淆。

学历:大学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学位: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博士后:取得博士学位后,在高校或科研机构从事研究的工作职务,是一种工作经历,不是学位。

学历和学位不总是一一对应:大学毕业将获“本科学历”和“学士学位”。但很多人本科毕业后参加工作,通过在职学习同样能够获得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学历仍旧是“本科”。


参考文献:大象公会 兔透射《中国老男人为什么喜欢保温杯》Matt Might《The Illustrated Guide to a Ph.D.》;阎学通《本科、硕士与博士的区别》;万物启蒙课程研究院《有光图书馆(5)|On Liberal Education 论通识教育(节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新教育模式构想
从要不要读研,到读了三年的研
澳洲硕士文凭到底水不水?美英澳三国对比看过来
人才缺口500万,最高年薪100万,西南交大这个新专业“火”了!
创新教育:统计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方向与前景分析
黔东南州岑巩县2015年招聘县直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岗位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