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不花钱也会引发金融危机?


1
不花钱也会引发经济危机

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指出,之所以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主要是由于社会上对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则是由三条基本规律造成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流动性偏好。

凯恩斯认为,对于消费品的需求,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而对投资品的需求,取决于“资本边际效率”和“货币利息率”,因此提出了“三大基本心理规律”。

凯恩斯的结论是:增加消费,扩大投资,提高资本边际效率,降低利息率,才能从根本上克服经济衰退,实现充分就业。

第一,边际消费倾向规律。边际消费倾向规律就是,随着就业和收入的增加,在每一收入的增量中,个人用来增加消费的部分越来越少,用来储蓄的部分却越来越大。因为储蓄和投资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过程,人们不用于消费的那部分储蓄,并不能有效地转化为投资。

这一结果势必带来储蓄绝对额的增加,实际需求量与实际消费量之间出现了裂痕。如果储蓄不能及时转化为投资,就会出现“有效需求不足”,从而减少国民收入,造成失业。而储蓄能否有效地、全部地转化为投资,这又受资本边际效率规律规律的影响。

第二,资本边际效率规律。资本边际效率规律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资本品的增加,资本边际效率呈现递减趋势,这必然导致投资的下降,因为资本边际效率是刺激资本家增加投资的动力。

1、市场利息率

2、借钱的成本


决定投资额的大小的有:

1、人们对未来的预期

2、投了能赚多少钱


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办法便是降低利息率,但是这又会遇到流动性偏好规律的阻碍。


第三,流动性偏好规律。凯恩斯认为,利息率取决于个人和企业持有货币的愿望和数量。也就是说,货币供应数量影响利息率。那么流动性偏好则是不同利息率水平上人们对持有货币的不同需求,原因在于人们有货币在手比较灵活。

人们持有货币有三大动机。他把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纳入到货币分析当中来。


① 交易动机
② 预防动机
③ 投机动机

而更偏好去持有流动性更强的货币或存款,而不乐于去持有债券和股票,而这样又使投资不足更为严重了。

而当央行无法靠增加货币供应量来降低利率,因为此时利率水平已经是最低了,此时央行再无限增加货币供应,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此时就发生了流动性陷阱。

在这个时候再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无法改变市场利率,使得货币政策失效,利率降至某一水平之后,任何措施都不再能使它下降。这种无能为力的状况,恰如落入陷阱一样。


02

资本在流通中才能产生剩余价值

简单一点的说 你们家如果有一万元钱 选择放在家里 而不是以任何其他形式 比如说存银行 买基金 买国债 等 来处置的话 那么这一万元过了一年两年之后还是一万元 ,唯一的增值希望只在于旧版钱币与新版钱币之间的价差,而这样的增值是微乎其微的 ,而且是长周期的。

我把它分成了两个问题来解释:

一、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

(1)等价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

不以现实的货币为媒介的单纯的商品交换是不产生剩余价值的。两个商品所有者彼此购买对方的商品,就使用价值来看,交换双方显然都能得到好处。

双方都让渡了对自己没有使用价值的商品,而得到自己需要的商品。不仅如此,由于交换了促进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还可以使它们用同一劳动时间生产出更多的商品。但是,就交换价值来说,由于等价交换,并没有价值增殖。

在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中,也不会产生剩余价值。因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它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在商品进入流通以前就已经决定,流通不过是把商品价值表现为商品价格,因此价值是流通的前提,不是流通的结果。

在商品流通中,商品形式的变化也不会产生剩余价值。如果把欺诈和掠夺等情况排除在外,在供求平衡的情况下,抽象地考察商品流通,那么只是一种使用价值被另一种使用价值代替,发生的只是商品形态的变化,即商品的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再由货币形式转化为商品形式。

这种形式变换并不包含价值量的改变,不会产生剩余价值。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试图把流通说成是剩余价值的源泉,说什么“当事人双方总是用较小的价值去换取较大的价值”,“物的价值只在于物和我们的需要的关系”,等等。

其理论错误,主要是把使用价值和价值混同了,不懂得商品交换的实际内容,把商品生产发达的社会的商品交换和自给自足经济时代的剩余产品的交换混为一谈。马克思对这种错误观点进行了深入的批判。

总之,在等价交换的情况下,在流通中不会产生剩余价值。

(2)不等价交换也不产生剩余价值

马克思在分析不等价交换也不能产生剩余价值时,从以下三层次进行阐述的。

第一,商品的高价出卖和低价购买不产生剩余价值。在市场上,商品所有者与商品所有者相对立,他们各自持有自己不需要但别人需要的物品,他们只能对自己的商品有权力,此外并无特权。

假定卖者有某种无法说明的特权,可以使自己的商品在其价值以上出售,取得了加价的好处。但是,当他当了卖者之后,又成为买者时,原来作为卖者赚来的钱,又会因为作为买者而失去,互相抵消。

相反,若低价购买,作为买者占了便宜,但在作为卖者时又会失去原来赚的钱。“因此,剩余价值的形成,从而货币转化为资本,既不能用卖者高于商品价值出卖商品来说明,也不能用买者低于商品价值购买商品来说明。”可见,重商主义者关于剩余价值产生于流通的观点是根本站不住脚的。英国庸俗经济学家托伦斯所鼓吹的实际上也是这种论调。

第二,只买不卖也不会产生剩余价值。假若有一个只消费不生产,只购买商品而不出卖商品的阶级存在,总是以高于商品价值来不断购买商品。存在这样只买不卖的阶级,必须有一个前提:“这个阶级不断用来购买的货币,必然是不断地、不经过交换、白白地、依靠任何一种权利或暴力,从那些商品所有者手里流到这个阶级手里的。”

在这种情况下,生产者即使是高价出售商品卖给这个不生产阶级,那也只不过是生产者把被无偿夺去的货币,较多些收回来一部分而已,是不会产生剩余价值的。

第三,狡猾者的欺骗也不能生产剩余价值。假若有人可能非常狡猾,总是使他的其他同行无论如何也报复不了。这样,他可以大获其利。但从整个社会来看,这只不过改变了商品价值在不同所有者之间的分配而已,流通中的价值没有增大一个原子。

一方的剩余价值,是另一方的不足价值,一方的增加,是另一方的减少。流通中的价值总量不管其分配情况怎样变化都不会增大。况且,一个国家的整个资本家阶级不能靠欺骗自己来发财致富。

总之,“无论怎样颠来倒去,结果都是一样。如果是等价物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如果是非等价物交换,也不产生剩余价值。流通或商品交换不创造价值。”

马克思在分析剩余价值产生时,暂时撇开了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商业资本的整个运动都是在流通领域内进行的。G―W―G′的形式,在真正的商业资本中表现得最纯粹。既然商品流通不能说明剩余价值的起源,那么,只要是等价交换,商业资本是不可能存在的。

因此,古代的商业资本只是靠不等价交换,靠欺诈小生产者来获取利润的。从产业资本中派生出来的现代商业资本,要说明它的利润来源,需要一系列中间环节。至于高利贷资本,也是一样的。以货币交换更多的货币,这是与货币的性质相矛盾的,因此从商品交换的角度是无法解释的。现代商业资本和生息资本是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的派生形式,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对此进行专门分析。



二、剩余价值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

流通过程不产生剩余价值,但是剩余价值的产生又离不开流通过程。“流通是商品所有者的全部相互关系的总和。”在商品生产的条件下,商品生产者的关系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反映出来。

只有在流通中,才能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准备条件。否则,剩余价值就无从产生,货币也无法转化为资本。因此,剩余价值的产生必须以流通为条件。在流通以外,商品生产者就不能发生任何关系,“商品所有者只同他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

从他和他的商品价值之间的关系看,这种关系只是他的商品包含着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计量的劳动量。这个劳动量表现为价值,而价值通过货币表现为价格。但是,商品生产者只能由自己的劳动形成商品价值,而不能创造进行增殖的价值。他的商品凝结了多少社会必要劳动,就表现为多少价值,不会增加价值。

因为剩余价值在生产中产生,但要以流通为条件。


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G-W-G是同价值规律相矛盾的。价值规律要求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交换的结果只会是价值的形式发生变化,而价值量不会变化。

但资本总公式表明,货币作为资本在流通中发生了增殖,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但是,在流通过程中,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会产生剩余价值。离开流通,货币所有者把货币贮藏起来,货币永远也不能转化为资本,商品所有者也只能同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剩余价值无从产生。

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因为流通只是为价值增殖过程做准备,而这个过程是在生产领域中进行的;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因为它是以流通为媒介,它以在商品市场上购买劳动力为条件。这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参考资料:

  1.  恩格斯三大定律

  2. 马克思资本主义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资本论:货币转化为资本
《资本论》学习(下)
[灌水]读书笔记:资本论第二卷
资本与剩余价值
《资本论》(5)
《资本论》教学大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