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十二五”成都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思考

□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 王军 潘方勇

创新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进步的灵魂。自党的十七大以来,建设创新型国家已经成为国家战略。2010年,国家发改委、国家科技部先后将成都确定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要求我市创建创新体系健全、要素集聚、基础条件好、效率高、效益好、支撑引领作用强、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创新型城市。中共成都市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也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战略任务。无疑,建设创新型城市将为我市深入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和加快推进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提供新的着力点和支撑。

“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特别是已历时七年的统筹城乡发展伟大实践,为我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打下了坚实基础。“十二五”时期,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国内外产业调整和转移步伐加快,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我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深入实施,均为我市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十二五”时期我市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历史定位和长远目标,充分利用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重大机遇,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条主线,坚持以人为本,完善创新体系,健全创新机制,构建创新路径,夯实创新基础,优化创新环境,不断探索具有成都特色、充分发挥成都优势的区域创新发展道路,加快实现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

一、进一步健全区域创新体系

区域创新体系是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是一个多层次宽领域的大系统。“十二五”时期,应围绕区域创新体系涉及的领域,充分把握我市区域创新体系现状,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创新服务体系,夯实创新基础,构建具有地域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

一是要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国家级、省级创新型企业建设,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进科技型企业兼并重组,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培育一批集研发、设计、制造于一体的科技型骨干企业,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二是要加快完善创新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创新基础条件平台,构建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重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搭建科技、金融、技术交易、企业孵化等中介服务平台,构建社会化、网络化的创新服务体系。

三是要进一步夯实创新基础。进一步增强各类高等院校及研究机构的重点学科对创建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基础支撑能力,加强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和国家级技术检测平台建设,培育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支持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创立国际、国家和地方标准,进一步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大幅度增加创新平台数量,大幅度增强创新平台的创新能力。

四是要加快构建创新人才高地。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建设创新型城市中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创建一批创新型人才培育基地,大力培育和引进各类人才特别是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加大基础教育和继续教育工作力度,强化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智力支撑。

二、加快构建创新型产业体系

产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核心载体,加快构建创新型产业体系是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创新型城市的主要体现。“十二五”时期,应紧紧围绕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历史定位和长远目标,大力实施产业发展的追赶型跨越式发展战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高端产业发展制高点,推动重点产业高端化,促进城市产业升级,逐步建立起以现代服务业和总部经济为核心、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强大的现代制造业和现代农业为基础的市域现代产业体系。

一是要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高端产业发展制高点,把成都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二是要加快发展现代制造业。加强关键技术和先进工艺对传统制造业的高端化改造,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推动汽车、食品、制鞋、家具等优势产业以及石化、冶金建材等产业的细分行业向产业高端升级。

三是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发展、民生性服务业提升发展、新兴服务业跨越发展,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化、专业化、集约化、均衡化的服务业体系,建设服务西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现代服务业基地。

四是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按照建设“西部第一,全国领先”现代农业基地和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总体要求,努力推动成都农业形成“一流的经营治理机制、一流的产业发展水平、一流的营销体系、一流的保障体系、一流的吸引人才机制”,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统一。

三、不断创新统筹城乡发展路径

进一步创新统筹城乡发展路径,不仅成为我市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最具特色的内容,也是我市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重要驱动力。“十二五”时期,应充分发挥我市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取得的经验,坚持“市场化、公平化、民主化”的基本取向,深入推进“农村四大基础工程”,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劳动力、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拓展城乡发展空间,加强城乡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创新统筹发展路径,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是要进一步加快创新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开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探索建立耕地保护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新机制。健全城乡金融服务体系,加快城乡金融体制改革。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探索农民向城镇转移新途径。扎实推进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积极推进农村新型基层治理机制建设。

二是要进一步拓展城乡发展空间。大力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深入推进实施“三个集中”,加快推进13个市级战略功能区建设,增强城乡空间承载能力,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加强区域合作,增强成都对区域整体竞争力的辐射带动作用。

三是要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和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制度,完善覆盖城乡的促进就业和协调劳动关系工作体系,推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构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四是要加快统筹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统筹城乡生态环境保护,始终坚持生态、环保、低碳的理念,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建立促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发展循环经济,倡导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增长,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形成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保护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四、进一步优化区域创新环境

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是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基本保障。“十二五”时期,应进一步弘扬创新精神,培育创新文化,加大对创新的支持和保护,强化信息化对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支撑,加强创新创业配套环境建设,为我市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打造宜居宜业的社会文化环境。

一是要加快培育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牢固树立创新文化是创新型城市灵魂的理念,打造以市场观念、开放观念、创新观念和竞争观念为特色的价值体系,增强创新文化对创新型城市的引领支撑作用。加强创新文化载体建设,扎实推进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

二是要进一步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完善地方知识产权法规,实施专利战略、品牌战略、版权战略、标准战略,促进知识产权创造与运用。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司法保护和海关知识产权保护,引导行业组织保护知识产权,建立健全知识产权预警机制和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机制。

三是要不断强化信息化对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支撑。加快“数字成都”建设,进一步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全力打造智能型城市,全面提高城市信息化水平,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强化信息化对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支撑作用。

四是要进一步健全创新政策法规体系。健全创新人才激励机制,优化利益分配机制,建立信用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地方财政对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投入机制,调整完善地方财政对重点优势行业、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等支持政策。

五是要加强创新创业配套环境建设。加强城市品质塑造,提升城市整体形象,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提升城市环境对创新资源的吸引力。完善产业集聚区交通、教育、医疗等配套环境,满足创新人才工作生活需要。

作者简介:王军,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研究员;潘方勇,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改革与经济研究部高级研究人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四化”统筹 协调推进提升大连综合竞争力
太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十大创新”亮点呈现
九大重点任务
【中华论坛】2011年中国十大创新城市
智慧城市城镇化的必由之路
必读:正确理解特色小镇创建的四大要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