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知 悟 明 行

知    明  行

写完《道德经》通读,我并没有感到轻松,这个不轻松与接下来要通修这个通读初稿没有关系。但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感觉,一开始,我也不很清楚。我有几个晚上,都睡不着。我躺着,背诵《心经》,再背诵《道德经》,但都管不住我的睡意。我不承认这就是失眠,失眠应该难受,我不感觉到难受。于是我就想刚写完的《道德经》通读。

《道德经》,我以前读过。我读过三个版本的《道德经》解读。但在我这次写《道德经》通读时,以前的读,给我留下的只有这样的几个字:我知道它。这个知道是什么样的?在我开始写《道德经》通读后,我发现,其实我什么也不知道。这个知与不知,在我睡不着的几个晚上,第一个跑来与我在黑夜里对话。我对照着三个版本读《道德经》,读完之后,我觉得我知道这本书了,知道它说了什么。我在对照着读《道德经》的时候,职业习惯主宰了我,我把《道德经》的文言词句从古汉语的角度作了通解。我是一个中学语文老师,这样去读《道德经》,让我对老子在两千五百年前留下的这本著作有一个感觉:读起来不太难,另一个方面,我对古汉语有一点兴趣,这个兴趣在我如此读《道德经》的时候,得到了扩展和延伸。这就是我之前读《道德经》的所谓知道。这个多在词句上解读的知道,是真正的“知”吗?我躺着给了自己一个明确的答复。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知”呢?

我如今写完了《道德经》的通读,从更接近老子留下的每一句话的本意去解读《道德经》,我对这部书有不少自己的见解,这些见解与前人的解释有所不同,有些甚至完全相悖。我用一个方法检验我的见解是否有标新立异之嫌。这个方法是,把老子说的某这一句话或某一个词与上下文的文意联系起来去理解,把这一章的一句话和前、后的经文联系起来去理解。这个方法让我没有了对自己的嫌疑。这是不是对《道德经》的真正“知”呢?我不敢肯定。

于是睡不着的夜里就更加有意思了。我想这“知”应该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知,是这么一个概念,有一个被知者的存在,又有一个知者的存在。知,是这两个存在建立起来的一种关系。这两个存在建立“知”的存在关系这件事,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正是因为复杂,所以,“知”也跟着很复杂。但可以用归类法把这“知”的复杂变得简单一些,或者说容易理解一些,“知”可以分为“有所知”和“无知”。比如说我之前读《道德经》,和现在写《道德经》通读,都只能算是对《道德经》有所知,之前知《道德经》的词句,现在更多的是知它的义,这都是有所知。这正是我不敢肯定真正的知《道德经》的原因。有所知不等于知,更不等于真正的知。

有所知,是永恒的,因为,被知者和知者之间永远不可能相等,知者希望能和被知者相等,可这不是希望能相等的事;知者对于被知者,只能有所知,不可能全知,这是被知者对知者的一个奥秘,知者永远不可能解透。其次,知者本身的有限性,是不可改变的。一个人即使聪明到五十岁,六十岁,七十岁,或者更长,但在每一个阶段的聪明,都是有限的。所以,知者对于被知者,只能是有所知。

无知,是知者和被知者之间更为普遍的关系。我们对于任何存在,先是从无知开始,因为我们之外的客观存在不邀请我们对它们有所知,而知者对被知者总是从无知开始的,因为无知,所以,想有所知。但由于知者的有限性,又不能完全知之,总是在有所知之余,还有着更多的无知。

于是,在知这个阶段,知者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以为自己是有知者,就可以无所不知,因为有知,所以为有知去做一个有知者。其次,把有所知,当成了全知,这种全知的态度,结果让自己走向了被知者的反面。

而在这个世界上,天地万物既不是知者,也不是被知者,天地万物之间不存在知与被知的关系,就是说,天地万物都是无知的,无知即无欲,无欲即无为。这就是天地万物之道。

人和天地万物的有别在于有知。而人的有知,天地万物就成了人的被知者,然后呢,人自己也成了自己的被知者,人在自己和天地万物以及自己之间建立起来的知与被知的关系,把自己确定为一切存在的主宰者。

这是人类在天地万物间存在的一个根本性失误。

用老子的话来说,天地万物以不自生而生,天地万物构成了宇宙间万象之有的恒常和生生不息。这是大道,是恒常而生生不息的大道,抛弃了这个大道,一如老子所说,天将恐裂,地将恐发......万物将恐灭。而人因为有知,而选择了与天地万物相反的生存——自生。自生,是对大道的毁灭,是对天地万物的威胁和肆虐。

人在有知这个阶段,走上了一条叛道的路。所以,老子在他的《道德经》里告诉我们:绝圣弃智,常无知无欲。

我想到了这里,依然在黑夜里问自己,这是真正有知吗?我不能回答自己。

因为,我从知,想到了人的生存,人的生存是从知开始的,而人的知是从无知开始的。知,不管是有所知,还是无知,能构成人生的全部吗?

我想到了悟。这也是《道德经》给予我的启发。老子观天象,物象,人象,老子在其观得到了知,一定的知,老子对他的有所知,又有所悟。道正是老子悟出来的。这是老子的悟道。

能不能说,有知,就必然有悟,从老子看,这个必然关系是成立的,人类对于这世界的有知,从整个人类历史看,这个关系也是成立的。人类人有所知,到有所悟,演义了人类的历史。然而,这个演义,就是说,从知到悟,和老子的观天象物象人象而悟道一样吗?

老子观天象物象人象,悟出天地万物不自生之道,同时老子看到了人以自生而为天下主之不道,于是他以“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爱养万物而不为主”这样的警钟告示人,让人“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人呢?在知的人生阶段,走上了叛道之路,在悟的人生阶段,越走越远。因为人的所悟,或者说人类的所悟,以自生而有所悟。

从人文知识看,有不少人有所知,有所悟,然后呢,这些所知和所悟,被他们弄成了社会性的消费品,在各种舞台和场合上,卖弄,兜售,然后是被利用。所谓中国文化里的“儒道佛”之文化,在这三家文化的宣扬者、政治的利用、有知者的销售那里,证明了我们的知和悟在走着怎样的邪路。

再说到科学,人类的整个科学史,一样是从有所知,到有所悟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科学的有所知有所悟,有多少利于花草虫鱼,有多少利于日月风雨,有多少利于山水鸟兽,有多少利于人类自己的恒常而生生不息。

人有所知,有所悟,当为人类自性的一部分,这一部分是不可失根离本的。所以,老子才会提出无知无欲之说。

老子有所知有所悟,老子明白了。我想起了有关老子的那个传说。他在函谷关写完《道德经》之后,向西而去,再没有人知道他去了哪里。老子出函谷关,向西而去,日出于东,而落于西,这是一条自然之路,人也如此,老子观人象,知道人类走的是一条悖逆于道的路,于是,他以自己的余生,向人做了这样一个启明,走自然之道。从东方来,走向西方去,东来西去,正如草木的春荣冬枯,日月的昼夜交替,大道是:“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人岂能离道?

《道德经》留给了中国人,留了几千年,有所知,有所悟,所知大误,所悟大谬,能有所明吗?把误之有所知,谬之有所悟,当作明,明己明人,明国明天下,其明大昏。

明,人生的第三个阶段。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知天命该是明吧。有了前人的五十岁知天命,后人早可以四十知天命,三十知天命了吧。然后,却是越来越不知天命,越来越不明。这就是《道德经》今天又被很多中国人重读的原因吧。

最后,我想到了,行。

《道德经》,我解读完了,自是有所知,但这是真知吗?我也有所悟了,有那些自见为证,这几天夜里睡不着,有所想,也算有所明了。但把这些加起来,我依然感觉,这不是真知。真知,必须有所行。

行什么?行有所知,有所悟,有所明。老子在《道德经》里给予我们有所知、有所悟、有所明的启示是:行道。

行道即:

守常,守中,守静;守真,守信,守善;守朴,守弱,守辱;守无,无知,无欲,无为。

我既有所知,有所悟,有所明,即当有所行,先从守常开始,守常包含着守中守静。能有所守,是谓真知,真知即无知。

行道当为天下人之行,道为明道,知不知,悟不悟,明不明,行不行,道无名有名皆为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经名言精选
老子名言名句大全 老子语录200句
北京白云观白云讲堂周高德道长《道德经》简读一(第一章——第三章)
道德经-连载447:管住嘴就是管住心,管住嘴就是管住命
陈嘉珉:邓名先生《觉偈》读后(酉)
道德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