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孟子》解读

2

仁政第二——与民同乐

孟子的仁政思想有具体内容,《孟子》第一篇说的是不言利,不言利应该是实现仁政的根本。利与仁,在人的存在里,是无以调和的对立。人不可以在如此对立中保持中立——不利不仁,或者既利也仁——人有了利心,哪怕一点点,仁心就丧失了,反过来,仁心即使占了人心的百分之九十八,甚至九十九,只要生了利心,这百分之九十九的宝塔就会立即坍塌,见利忘义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要想实再仁政,首先要做到的是不言利,不生利心。孟子的不言利,说的是,有生但不自生,具体地说,人要吃要喝要住,但不为吃喝住生欲心。知足知止,则可以长久。人有知,可以知而知足,知而知止。

不言利,应该是孟子从人的基本生存谈仁政的思想。人的存在,还有另一个方面——人的智慧让人类以为在这一个方面找到了生存的意义——精神存在的一面。这个话题比较复杂。人的基本生存,有的只是足与不足的问题——比如说吃,肚子(身体)的有限性,只表达吃饱或没有吃饱的感觉,还有可吃不可吃(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很能说明这一点),对于人而言,石头是不可吃的——然而,谁赋予了身体(肚子)吃香吃好,多吃多占如此不可满足的无限性,恐怕只能到人的智慧那里去探询了。就是说,人的智慧让人的基本生存的有限性具有了不满足的无限性。然而,不管是自然的物质世界,还是在人的文明社会的世界,人的如此无限性是无法得到满足的,并且,世界的有限性,导致了人的如此无限性的畸形发展,或者毁灭自然世界满足自己,或者自相残杀满足自我。智慧的精神生存一面,是一个无法克服的毒瘤,在人类的传统文化里,没有什么根本的好方法可以治愈,不论是怎样的先贤圣人,只能开出一些改良的方子,之所以数千年过去了,这些方子不得其果,原因就在于此。

《孟子》第二篇,写的是孟子对梁惠王论说的实现仁政在精神方面的方法——与民同乐。

这一次,孟子是在梁惠王的池沼边上见到梁惠王的,梁惠王正在观赏他的“鸿雁麋鹿”,看见孟子,梁惠王说了这样的一句话:“贤者亦乐此乎?”

梁惠王的这句话,可以有以下几种理解:

1、贤者指的是孟子,梁惠王问的是,孟子呀,你也有我这样的闲情逸致吗?看看鸿雁和麋鹿,这是多么快乐的事情啊?

2、贤者指像孟子一样的有才德之人,梁惠王问的是,像你这样的人,应该懂得像我这样的观赏享受。

孟子这一次回答梁惠王的话,中心有两点:

1“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

2、“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第一句话说的是,真正的贤者先让自己成为贤人,然后,才能真正享受到山水之乐。而不贤之人,虽游尽山水,也不会有快乐。孟子如此说,是想告诉梁惠王,你想真正得到观赏的快乐,先要做一个仁君,不然,你就不会有真正的快乐。

第二句话,孟子先背诵了一段《诗经》里的诗,借《诗经》的所写,告诉梁惠王,文王为仁君,建灵台灵池,百姓像为父亲做事一样,甘心为文王修建游园,以供文王享乐,这叫与民同乐。而对于夏桀,百姓却是像对待毒日头一样,愿意与他一起灭亡。孟子的这句话,是想告诉梁惠王,实现仁政要惠及百姓,得到百姓的拥戴,才能有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快乐来自于百姓的拥戴,而能得到百姓拥戴,只能实行仁政。快乐不是贤者观赏鸿雁麋鹿就可以有的。孟子借梁惠王快乐的话题说到仁政,提出了当国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民饥,贤者可乐吗?民苦,贤者可乐吗?民寒,贤者可乐吗?民痛,贤者可乐吗?民恨,贤者可乐吗?

2023-6-26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孟子》中的仁政思想
《孟子》导读(二)——梁惠王章句上(1-2)
读《孟子》系列【2】:与民同乐
孟子名篇·《孟子见梁惠王》
孟子.孟子见梁惠王上2
孔子的“德治”与孟子的“仁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