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德经》通读 第十四章

《道德经》通读  第十四章

原文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道之,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老子讲《道德经》讲到这一章,对他所述说的道做了一个形象性的描述。道的形象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比较难以理解,原因在于,它本身是老子的一种想象;第二,老子对道的想象不能只从字面理解,老子在第一章里曾说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但在这里,老子自己描述了道的形象,从这个形象的描述看,道真的是不可言的。

但在这一章的最后一层,老子在道之形象描述之后,对道做了一个本体性的概述,这个概述比较起来,容易理解,所以,我们先来看,这一章的最后四句话,看看道的本体性是什么样的,由此去理解老子对道的形象描述。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执古之道,是说,持守至古之道(古已有之的道);以御今之有,是说,就可以凭借它通达今日的一切存在。御,御用,凭借古之道;通达,明白今日万物存在的根本是什么,并且,遵从道的根本顺从于天地万物的生存和发展。

这两句话包含的另一层意思是,道,从古至今是不变的,万变不离其宗,就是这个意思。

以知古始,因此应知在天地万物之前道已经有之,这是古,是道化生化育了天地万物,所以,道是天地万物之始。

是谓道纪,这就是道的纲纪,是道的真正本体。

下面,来看老子对道的形象描述。

第一层,有五句话,前三句,是这一层里的第一层,这一层,老子说,道是无色的,道是无声的,道又是无形的。因为道无色无声无形,所以,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抟之不得。那么,视之不见是什么样的,老子说,那叫夷;听之不闻是什么样,老子说,那叫希。抟之不得是什么样的,老子说,那叫微。夷,希,微,从字面的意义看,是平,是少,是小。道就是这样,至平,至少,至小。所以,你看不见它,听不见它,摸不着它。

老子用这三个字,来描述道的形象,点透了道的本质。这就是老子想象里的道之形象。但不要认为,老子的如此想象是随意的。千万不可这样认为,想想吧,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天地万物,一切不就是由色、声、形构成的万象吗?它们由何而来,就是道化生化育的。可我们今天把如此之小微的道化生化育的万物看得那么的大,那么的重要,因而执着于万物,从而迷惑,岂不是很可笑,因为它们都是从微小中化生的,都是从微不见察的开始的。老子对道的想象,应该是由此产生的,如此理解老子的这一层描述,我们才能真正理解道的意义。

后面两句话,老子说得更有意思,这也是我说的不好理解的地方。

此三者不可致诘,这一句是说,不要对道的不见其色,不闻其声,不知其形,有什么疑问,更不要去质问这三者。那么,这一句里的三者空间指的是什么,是夷、希、微,如果三者指的是这三个词,这句话应该这样理解,不要对我这里把道的不见其色,不闻其声,不知其形,说成是夷、希和微有什么疑问,不要有什么质问,为什么不要有疑问,不在质问,老子是说,对道的无色、无声、无形,我也不知道应该叫它们是什么,这三个词是不名之名,我用它们权且述说道。

第二种理解,是上面我已经说过的,指道的无色、无声、无形,老子说,道的这些形象,我在这里是不可名而名之,所以,不要有什么疑问,也不要质问。

最有意思的是下面一句:故混而为一。

这句话首先说的意思是,我所说的无色、无声、无形的道是存在的。那么,它是如何存在的呢?它是那三者混合在一起存在的。就是说,道是无色、无声和无形这三者混合成一体而存在的,道是一,但这个一是由三混合成的。

那么,我们来看看老子这句话的微妙,既然是什么也没有,如何混合成了一体,道这个一,为什么是无色、无声和无形混合成的。

先解第二个问题,今有的一切存在,在我们看来,都是有色,有声,有形的,它们是由道化生化育的存在,道在化生化育它们的时候,就分别把色、声、形赋予给了它们,然而,我们看到的只是万事万物的色、声和形,却不见这一切蕴藏的道。就是说,只看见了三,看不到一。这是老子想象道的时候,三合一的思想。

解第一个问题,这个宇宙里的一切,都是从无而有的,因为道就三无的混合,道也是从无中来,从无中有。这就叫有无相生。

老子如此描述道,就是想告诉我们,有无相生的大道。

接下来,老子又用了九句话,描述道的形象。

老子先从上、下描述道之形象:

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物。这几句的字面理解是说,道在上,没有光明,在下,不昏暗,那种无色有色,无声有声,无形有形,若有所存,若无所存,若静若动,或上或下的样子,实在是不可名状,当你好像感觉看到它的时候,它又回到浑然为一的状态。

奇妙吧,道就是这个样子,在老子的想象里,道既是无物的有质存在,又是不可名状的混合体。

对道的这种状态,老子进一步描述: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老子用这句话说,他前面描绘的道的三无混合,用一句话说,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物态的象。这叫什么话,道太难说了,道的如此状态如此形象,就叫惚恍。惚恍,就是迷离,难以捉摸,无法言之。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这是第二层是对道的形状和形象的进一步描述。有时候,你在它的前面,但你却看不见它的头,有时候,你在它的后面,你又看不见它的尾。这是怎么回事。道无处不在,我们有前面,也有后面,在前面的时候,我们感觉道也在前面,可是看不见它,在后面的时候,我们又感觉道也在后面,可一样看不见它。

老子在这里,用无色,无声,无形,不皎,不昧,不名,无物,无状,无象,惚恍,描绘了道的不可言,但老子用这不可言而言了道。实在是有趣得很。我说的有趣,是指语言。老子的语言真的很美,是奥妙的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经》今古正解第四
老子《道德经》第十四章 学习笔记
老子讲的“道”究竟是什么?
一心向道道无涯道中有乐;万事随缘缘有份缘外无求。
老子第四:道的形象
河上公老子道德经章句 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