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方严:学书法最重要的事情不是“精准临摹”

这是千竹书院107 · 2019第18期专辑

⬆︎方严老师“边角料”上的书画。

编者按:

一年前,我们曾推出方严老师的书法专辑——《方严的书法·一个画家的书写日常》,获得了大量的关注。古人常说“书画同源”,又讲“以书入画”,书画是两门关系极为密切的姊妹艺术,也常有人在不同场合向方严老师请教书法问题。本期专辑,我们要分享的是方老师关于书法的理解,会涉及到这样一些关键词:观念与实践、临古与创作、书与画。

方严谈书法

整理:余惟杰

1、问:如何理解书法的“法”?

答:书法之“法”,不在中锋侧锋、提按使转,这些是“技”,技术如果没有合理的依托,只是死的“法”,你可以如此,我也可以废弃,技法因人而异,因时而变。在我看来,书法真正的“法”在于这两句话——“点如高山坠石”、“横如千里阵云”。

“高山坠石”,一“石”,有其质感,一“坠”,有其动感,坠于“高山”,有其“势感”,书家考虑的是“势”到何种程度,运动节奏与韵律关系如何协调,这也才是符合自然大道的“法”。“横如千里阵云”亦是如此,一横如何写出千里之势,并非肉眼所见,而是内心所感,这才是能传情达意的“法”。古人如此引喻设譬,意在说明一个道理——用笔既需合于大道,又需与感受结合,这便是书法之法,也才是“活”的“法”。

2、问:如何看待书法中的风格问题,书法的追求是不是建立起个人风格?

答:书法史并不是一部风格史,其实绘画史也是如此,“风格”既不是历代大家的艺术追求,也不是艺术的评判标准,它只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我们回顾书法史,会发现当我们面对王羲之的时候,只用一个“形容词”描述他是极为困难的,他给人的感受往往是“众美兼具”,为什么呢?因为他下笔同时能处理多重关系,且都能做到近乎合于天造的境地,更为合理,更近乎道。

到了唐代,比方欧阳询、颜真卿、褚遂良诸家,相对可以做到“一言以蔽之”,如颜书“雄壮”,褚书“秀逸”,欧书“奇崛”,大体个性鲜明,风格突出他们的“风格”往往是因为一定的“缺陷”而显现。如果只能从风格上理解这些人,而看不到他们更内在的合理性,也是一种“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体现。

今天的人极为推崇个人风格,好像无风格,不艺术。实际上每个人的个性特征、知识结构决定了他的强项和弱项,自然而然地,便会有个人风格。从某种意义上讲,人是一种限定,他的局限即风格,而大道是周全的,无个性的,只是共性。共性决定高度,个性决定面貌。当书法没有共性上的合理,一味只是个性上的鲜明,是没有高度的。没有高度,不能成其为艺术。

3、问:有人认为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中的核心”,还有一种常见的说法是“书”比“画”更高级,您如何理解?

答: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比方诗文第一,书法第二,绘画第三,像这样给艺术门类分高低,甚至用一个门类反对另一个门类。其实古人早就说了,书画小道,诗文其实也是小道。所谓小道,实际上是开了一个“孔”,借此以窥“大道”。这就涉及到两个层面的问题:一个是做为目的而存在的——大道,另一个是通往“道”的途径,俗语常讲“条条大路通罗马”,诗书画印便是“条条大路”;在中国文化背景的观照下,古人虽游于艺,但心中的“罗马”通常只有一个——也即合道。至于书画诗文,作为艺术门类而言,它们都是姊妹艺术,不分高下。

4、问:赵孟頫说的“以书入画”,是要用书法的技法,比如飞白、篆隶笔法等技法来丰富绘画的技法吗?

答:赵孟頫提倡“以书入画”,有其特殊的艺术史语境,当时的绘画出现了一种现象——院体画家日趋以精工为能事,也就是赵孟頫所批评的“今人但知用笔纤细,傅色浓艳”。“今人”的这种倾向,在北宋院体,已经露出端倪,到南宋末期,愈发滑向精工的极致,画者把大部分的注意力贯注在造型与设色上,这样的后果便是一味追求表面精工,刻画工细,雕琢过重,从笔墨到设色,都逐渐脱离自然道理。中国画如果这样走下去,就会和“与物传神”的中国画的美学诉求彻底背道而驰,沦为标本化、照片化的绘画,失去艺术应有的文化高度与精神高度。

在这样的背景下,赵孟頫提出了“以书入画”,“以书入画”试图从“用笔”上来解决问题,古人讲,神采生于用笔。中国画的“用笔”是与“传神”密切相关的,古人更多考虑的是究竟怎样的“用笔”才能生“神采”。实际上“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并不是坐实到具体的,技法层面的“飞白”、“篆隶”笔法,一个“如”字,建立的是一种比喻的关联,来提示二者的相通之处,它们最根本的相通之处,是在“理法”上,从美学上讲,“书画同源”也是这个意思。赵孟頫和他之前的古人,其笔墨体系背后所依据的法度——所谓“画法”、“书法”,都是他们通过观察、体会自然大道,从中模拟、总结而来“以书入画”是对时人绘画日趋流于表面精工的一种反拨,借助这一书法性的用笔,直接依靠点画本身的质感变化与节奏关系来模拟自然大道,以此脱开造型、色彩等表面因素的过度干扰,回归“与物传神”的道路。

5、问:如何看待书法中的“精准临摹”。

答:关于“精准临摹”,我曾经打过两个比方:

第一个是“脚印”。我们想象一下,现在地上洒满石灰,你从上面走过,就会顺理成章留下一串脚印,这串脚印和你的状态是密切相关的,如果你心情愉悦,或许步履轻快,如果你年老体衰,或许步履蹒跚,这串“脚印”,是一种自然状态的流露。我们如果再让另一个人走过去,且必须重合着前人脚印,那么他会把注意力全部放到脚印上,这时候他的状态,和起初走过的那个人的状态已经不对应了,除了牢牢盯住“脚印”,小心翼翼地踩上去,他什么都感受不到。如果“精准临摹”的精准,只对应在“形”上,它的性质其实就像是在练习踩前人的脚印,就算踩准了每一个步点,心性,状态也已经全部不对应了。久之,学到的只是一连串的“动作”,这些动作一经固化,便成为一种习气,失去笔墨准确表达的功能。

另一个我常举的例子就是“刻舟求剑”,当宝剑从船上掉下去那一刻,刻下的这个符号是有指事意义的,它的存在,对应宝剑掉下去的位置。当船开动以后,那个“符号”已经失去指事的功能了。如果精准临摹,只是还原古人留下的“痕迹”,就算把当初刻下的符号长短、粗细,浓淡,全部还原,都无济于事,已经脱离了古人表达的那个“意”,古人在纸上留下的笔墨痕迹,就像最初刻下的那个符号,它具有表意功能,如果只是还原符号,而不能体会他所指示的“意”,这样的痕迹还原,并无意义。

究竟应该如何“临古”,其实黄庭坚有句话很到位:“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时随人意。”学习古人,要分析笔墨内在的道理,设身处地去冥想、感受古人表达的状态和感觉,下笔的时候再凭自己的感受写下去,这时候才是最合理的,也是最接近古人状态的。

方严的书法——拟古篇

01

唐人《月仪帖》

唐人《月仪帖》,又称《十二月友朋相闻书》,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明才子解缙称其:“辞古笔精,洞达神妙,中间释字,亦且洒落”。

方老师的这两行“月仪帖”,很多年前临于一块废弃的木板上,它并不是一种1:1再现的“精准临摹”。观之,字势飞动,恍若腾空而起,深契晋唐人气质。现在木板早已不知何处去,但借助图片,我们仍然可以看看,方严老师是如何理解古人的。

⬆︎唐人 《月仪帖》 

⬆︎方严木板上临“月仪帖”

⬆︎方严临《月仪帖》

⬆︎局部对比

⬆︎局部对比

⬆︎局部对比

⬆︎局部对比

⬆︎局部对比

⬆︎局部对比

⬆︎局部对比

⬆︎局部对比

⬆︎局部对比

比起月仪帖

似乎这两行书法更像取法自同一个对象——

⬆︎《行穰帖》与方严临《月仪帖》局部对比

⬆︎局部对比

02

颜真卿《赠裴将军诗帖》

颜真卿作为书法史经典谱系上的重要一环,后人似乎很难饶过。但如何理解颜真卿,却是一个大问题。宋人米芾曾批评颜鲁公,认为——“大抵颜柳挑剔,为后世丑怪恶札之祖,从此古法荡无遗矣。”颜真卿书法,风格极为强烈,后世学颜者往往轻易便能得其皮相,却极难具其骨相,全其气韵,后人学颜,多易沦于程式化,只能学到颜真卿最风格化的部分——但这恰好是米芾所言最少平淡天成的地方。

方严老师常说,学画学书,风格是最不重要的事。一起来看看方严老师如何透过颜书风格化的表面,重新理解“颜真卿”吧。

⬆︎唐 颜真卿 《赠裴将军诗帖》

⬆︎方严临《裴将军诗帖》

⬆︎方严临《裴将军诗帖》

⬆︎局部

⬆︎局部

⬆︎局部

⬆︎局部

⬆︎局部

⬆︎局部对比

⬆︎局部对比

⬆︎局部对比

⬆︎局部对比

⬆︎局部对比

⬆︎局部对比

用鲁公传世墨迹《祭侄稿》作为参照,

看看方严老师对颜书线质与用笔节奏的理解

03

怀素《自叙帖》(一)

关于怀素,除了他传世的经典墨迹,还有一些简短的笔记逸闻,这些文字,涉及到书画史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师法古人,古人师法谁?唐人《明皇杂录》载:开元中,有公孙大娘善剑舞,僧怀素见之,草书遂长,盖壮其顿挫势也。”另一则笔记亦常为人们引用,怀素答颜真卿问:“贫道观夏云多奇峰,辄尝师之。夏云因风变化,乃无常势,又无壁折之路,一一自然。

古人书画之道,无不以造化为师。方严老师亦常重申此理,一起看看方老师如何理解怀素的《自叙帖》和《小草千字文》吧!

⬆︎怀素《自叙帖》节选

⬆︎方严临《自叙帖》

⬆︎局部

⬆︎局部

⬆︎局部

⬆︎局部

⬆︎局部

⬆︎局部

⬆︎局部

⬆︎局部

⬆︎局部

⬆︎局部

⬆︎局部

⬆︎局部对比

⬆︎局部对比

怀素《自叙帖》(二)

⬆︎怀素《自叙帖》节选

⬆︎方严节临《自叙帖》

⬆︎局部

⬆︎局部

⬆︎局部

⬆︎局部

⬆︎局部

⬆︎局部

⬆︎局部

⬆︎局部对比

⬆︎局部对比

⬆︎局部对比

04

怀素《小草千字文》

⬆︎唐 怀素 《小草千字文

⬆︎方严临《小草千字文

⬆︎局部

⬆︎局部

⬆︎局部

⬆︎局部

⬆︎局部

⬆︎局部

⬆︎局部

⬆︎局部

⬆︎局部

⬆︎局部

⬆︎局部对比

⬆︎局部对比

⬆︎局部对比

⬆︎局部对比

05

黄庭坚 《李白忆旧游诗帖》

黄山谷和怀素一样,都是从自然造化中,始悟笔法。据山谷自道,他是于荡桨中悟笔法“元祐间,笔意痴钝,用笔多不到,晚入峡,见长年荡桨,乃悟笔法。从“笔意痴钝”,到“乃悟笔法”,实则是一条参自然之法,而通往“气韵生动”的道路。古人师法自然有千百条途径——观公孙大娘舞剑,观夏云变化,观荡桨,观屋漏痕,但大抵都殊途同归。如果不能透悟背后发挥作用的规律,仅从面貌上学山谷,恐怕就只能得到苏轼嘴里的“死蛇挂树”了。一起看看方严老师如何理解黄庭坚吧!

⬆︎宋 黄庭坚 《李白忆旧游诗

⬆︎方严临《李白忆旧游诗帖》

⬆︎局部

⬆︎局部

⬆︎局部

⬆︎局部

⬆︎局部

⬆︎局部

⬆︎局部

⬆︎局部对比

⬆︎局部对比

⬆︎局部对比

⬆︎局部对比

⬆︎局部对比

⬆︎局部对比

方严的书法——创作篇

如何从“临古”,跨越到“创作”;如何从“我思古人”,到“我手写我心”,这是很多习书者至为关注的问题一起来看看方严老师是如何从师古人、师造化,到“我手写我心”的自由书写吧!

01

方严书《后赤壁赋》

(请横屏欣赏)

⬆︎方严书《后赤壁赋》

⬆︎局部

⬆︎局部

⬆︎局部

⬆︎局部

⬆︎局部

⬆︎局部

⬆︎局部

⬆︎局部

⬆︎局部

⬆︎局部

⬆︎局部

⬆︎局部

⬆︎局部

⬆︎局部

⬆︎局部

⬆︎局部

⬆︎局部

⬆︎局部

⬆︎局部

⬆︎局部

⬆︎局部

书法长卷中,经常会出现重复的字眼

兰亭序中的“之”字姿态各异被人称道

看看方严老师如何处理相同的字吧

“酒”


“之“

02

小楷《心经》

⬆︎方严小楷《心经》

(请横屏欣赏)

⬆︎方严小楷《心经》

⬆︎局部

⬆︎局部

⬆︎局部

⬆︎局部

⬆︎局部

⬆︎局部

⬆︎局部

⬆︎局部

⬆︎局部

⬆︎局部

⬆︎局部

⬆︎局部

⬆︎局部

⬆︎局部

⬆︎局部

⬆︎局部

⬆︎局部

⬆︎局部

⬆︎局部

⬆︎局部

⬆︎局部

03

禅诗一组

⬆︎乌巢禅师诗一首

⬆︎龟山正原诗一首

⬆︎寒山诗一首

⬆︎寒山诗一首

⬆︎黄檗希运诗一首

⬆︎香严智闲诗一首

⬆︎贯休诗一首

⬆︎梵志诗一首

04

梅花诗一组

⬆︎苏轼诗一首

⬆︎张栻诗一首

⬆︎陆包山诗一首

⬆︎明人诗一首

⬆︎唐解元诗一首

⬆︎吕本中诗一首


本期专辑,我们就分享到这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初学书法就敢练狂草,谁说没有用?附临怀素《自叙帖》单字 局部
影响后世上千年,他的书法“狂”炸天!
看古人是如何吐槽草书的!
奥妙绝伦的珍贵书法|唐 怀素《自叙帖》欣赏
清 宋曹(临怀素《自叙帖》)
宋曹临怀素《自叙帖》欣赏(萧平题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