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鹏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如果你去过故宫,也恰巧欣赏过故宫任何一座主殿屋脊上的吻兽,那你或许对排列在第一位的“骑凤仙人”还有少许印象。据说,他是战国时期齐湣王的化身;这其中有一个小小的传说。

       齐湣王继位后,刚愎自用,穷兵黩武,致百姓民不聊生,大臣人人自危。“多行不义必自毙”,终于,秦、燕、韩、赵、魏联合起来,一起攻打齐国。惶惶如丧家之犬的齐湣王四处奔逃,想要寻求“政治避难”时却屡遭驱赶。眼看着走投无路的他正准备束手待毙,突然一只凤凰飞到了他面前......

       齐湣王赶紧跳到凤凰的后背上,骑着凤凰渡过了大江大河,为自己赢得了一线生机......

       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历史上的齐湣王自然没有这么幸运。不过,那随风而来的凤凰,那展开的双翼,在故事中却给了齐湣王无限的生机和希望。后来,宫殿楼阁上往往会有这样的形象,寓意着“逢凶化吉”的祝愿。

       “双翼”的力量,不止于此。

       《庄子·逍遥游》中记载着: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对这“大鹏”双翼的威力,李白诗中有着更为直观的描述:

大鹏一日同风起,

扶摇直上九万里。

       庄子异乎寻常的想象力,李白壮志凌云的豪迈情,文字中一览无余。甚至有人怀疑:庄子是否是今人穿越过去?否则怎会有那许多丰富磅礴的想象力。至于诗仙李白,别说今人,即便在当时,便已有了“谪仙人”的称呼,本来就是神仙一样的存在啊。而在这两位的描述中,依靠着“双翼”,大鹏鸟可以飞过遥远的天池,也可以飞到九万里的高空,仍不止歇。

       这或许就是人类的想象,是人类对逢凶化吉的期待,展翅高飞的渴望;富有智慧的先民们,并没有让这种“双翼”只停留在想象阶段——他们积极地实践着。

       “双翼”的造型,最早发现于战国时代。

       曾经轰动一时的战国中山王墓中,就曾出土过错银青铜飞翼神兽。

       这只神兽通长40厘米,高24厘米,重11.45千克。整体以青铜铸造,辅以银纹勾勒出轮廓。神兽头顶的两只耳朵似桃形,鼻子造型极似如意祥云,双目突出,嘴巴微张。其后臀部隆起,尾巴上有类似长毛的装饰。更重要的是,神兽还有着双翼的造型。

       发展至汉朝,“双翼”造型的运用更为广泛。青铜器自不必说,玉器石器,甚至绘画雕塑中也呈现着飞翼神兽的模样。不过千万别以为广泛使用就意味着“飞入寻常百姓家”,飞翼神兽在整个古代历史上,几乎都是皇家及贵族阶层才能使用的造型。而且,不同阶层在使用时,还有着严格的区分。

       比如在六朝石刻中,皇帝与皇后的墓葬前可以使用飞翼神兽,且额头有角,我们通常称之为“麒麟”;王公贵族的墓前也可以有飞翼神兽,但却不能有角,为此只能称之为“辟邪”。除此之外,别说百姓,即便是普通的大臣,也不能使用。当然,如果皇帝大权旁落,就不好言说了。

       在历史长河中,飞翼神兽的形象与材质并非一成不变。比如战国时期大致只有青铜的飞翼神兽被发现,但发展至西晋,就有了瓷器的飞翼狮子。

       或许有人会疑惑,狮子可以算作是神兽吗?

       其实,与其说是狮子,倒不如说是形似狮子;它真正的名字,应该是狻猊[suān ní]。我们常说,龙生九子,各个不同;这狻猊就是龙的九子之一。至于他的地位,姑且不说龙的儿子地位已然十分尊贵;各大宫殿之上,屋脊的吻兽中,也有狻猊的一席之地。以它为原型来烧制瓷器,想来并不是什么大惊小怪的事情;而刚才我们提及的西晋青瓷飞翼狮子,目前收藏于南京博物馆。

       除此之外,浙江省博物馆也收藏着同属西晋的另一件青瓷飞翼老虎。高18.5厘米,宽13.5厘米。虎头部分塑造得十分细致,依稀可辨张着的嘴巴和瞪得圆圆的眼睛。不过与飞翼狮子不同,这只老虎并没有真正的飞翼造型,只是在腹部两侧刻画出飞翼的纹饰。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不再一一列举。这些带着翅膀的生灵,一方面护佑着他们的主人,另一方面也寄托着人们对飞翔的渴望。

       中国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渴望飞翔的?我想,最晚春秋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墨子·鲁问篇》中记载:

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

成而飞之,三日不下。

       讲的是鲁班制作了一只木鹊,至少能够飞翔三天。

       今天的我们以科技的头脑仔细思量,似乎没有动力系统,绝不可能有飞翔的能力;文献记载中又着实没有详尽的图片以供复原。但即便如此,至少有两点不可否认:

       首先,鲁班技艺高超,即便没有真正能够飞翔的木鹊,但至少也不会是完全的空穴来风。

       其次,先民对飞翔的渴望,春秋时期的这段文字,算是确凿的证据。

       发展至汉朝,根据《后汉书》的记载,我国早在1900多年前,就已经有人用鸟的羽毛做成翅膀,尝试着飞翔。

       《汉书·王莽传》中的记载就更为详细了:

       当时有匈奴前来进犯,为了能有效地打退敌人,王莽也真是焦头烂额。无计可施之间,只能是祈祷遇到高人异士。这一日,突然来了这么一个人:

       或言能飞,一日千里,可窥匈奴。

莽辄试之,取大鸟翮为两翼,

头与身皆著毛,

通引环纽,飞数百步堕。

      意思是说,这一日有人宣称自己会飞;可以一天飞行一千里,这样就可以到匈奴的营帐中去窥探虚实。王莽自然不会完全听之信之,年轻人就当着大家的面试验了一番。他用鸟的羽毛制成了一对巨大的翅膀,千方百计将其粘在自己身上。准备停当之后,年轻人当着众人的面,从高高的山坡上一跃而下。虽然没有摔死,虽然也飞翔了“百步”,看似成功的中国人最初的飞行,在王莽眼中,与一千里相差甚远,自然是失败的。

       其实,古今中外的人们在心底,都有着飞翔的渴望;更甚者,飞翔,代表着阳刚之力。

       公元前七世纪,亚述帝国宁鲁德王宫前,人面飞牛的形象就是王宫的保护神。这当然不是空前绝后的个案,彼时,生着一张人脸,但同时还有双翅的形象,十分繁多。只不过东西方审美观念不同,使得承载“飞翼”的主体形象也截然不同——中国的飞翼形象,是灵秀至极的;西方的此类作品,则充满着守护的意味和力量。

        审视中国古代的飞翼,往往是动物或其他神灵的翅膀;他们代表的是一种逍遥自在的生存方式。我们有个词儿叫“羽化登仙”,说起来和“鸟”并没有实实在在的联系;但能像鸟儿一样自在飞翔,大概在古人看来,非神仙莫属了吧。

       但对西方人而言,比如宁鲁德王宫里的人面飞翼,以成年男子生出双翼的形象,代表着力量与守护。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对人类而言,飞翔是最初的梦想,更是推动科技不断进步的动力之一。突然想起周星驰电影中的那句台词:人是要有梦想的,没有梦想,和咸鱼有什么区别?或许,在人类渴望飞翔的背后,寄托着的是不断突破自己,不断成就自己,不断成为更好的自己的深深的期待与追求。

这世间事

你不必很厉害才开始

但你只有下定决心开始了

最终就会变得很厉害

追梦 更需要如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中国石狮简史
为何欧洲和中国的重要建筑物前都喜欢用狮子守门
【醉龙涎·作家专栏】尚永琪:翼狮的起源与流传——狮子文化溯源之四
瓷器上威武之狮,中国最著名神兽之一,居然是个“舶来品”
故宫瑞兽:屋脊上的小精灵
天干十神兽的故事(七)王中王狻猊,它与狮子不得不说的那点事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