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传统家训】人之进退,唯问其志

家训原典



人之进退,唯问其志,取必以渐,勤则得多。

徒学知之未可多,履而行之乃足佳。

原典释读


个人学问德行的进退,关键在其志向。

学识的获得必须循序渐进,勤奋刻苦方能受益良多。

仅从书本获得知识仍不够,躬行实践才能为我所有。

原典出处

节选自《诫子书》,是孔子第十一世孙孔臧对儿子孔琳的教诲。

原文中,孔臧列举山间细流与木间蠹虫,认为二者都是至柔至弱之物,之所以能够穿透石壁、蛀坏木材,全赖“水滴石穿”、“坚持不懈”。在肯定儿子用功读书的基础上,告诫儿子品德修养与学问知识的提升,只能通过踏实勤奋、躬身实践获得。

此外,孔臧以自己的堂弟孔安国为例,多角度对其进行赞扬:聪慧练达、学识渊博,致力于学,洁身自好。希望孔琳近能以孔安国为榜样虚心求教,远则从先祖孔子的著述中去获取为人处世的力量。


先贤典故

孔臧,中国古代儒家学派创始人、至圣先师孔子第十一世孙,西汉著名经学家孔安国之堂兄。汉文帝在位期间,孔臧在朝中担任“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但作为孔门后人,他希望能以“太常卿”的身份与堂弟孔安国一起编纂经书典籍。汉武帝为其诚意所打动,拜其为太常卿,但一切待遇仍比照“三公”。

为鼓励读书,奖励后学,孔臧与当时朝中大臣多有协商,希望能以政令法规的形式将其固定下来。在其影响下,其子孔琳甚爱读书。得知儿子已经开始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孜孜不倦地学习经文,孔臧积极表态以鼓励儿子精益求精。

花雨感悟

我们常常感叹:犹太人是世界上人均阅读量最高的国家,但其实何必羡慕旁人?中国古人对读书的重视程度,较之古今中外其他民族,有过之而无不及。

譬如权倾朝野位列三公的孔臧,甘愿降级为官以追求学问修养的精进。当然,“太常卿”对一般人而言分量不算轻,但与御史大夫相比则可谓天上地下。

读书究竟为了什么?

我们现在经常用“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来貌似风雅的教育鼓励晚辈,似乎这就是读书的原动力。但显然,先贤们不做此想:安身立命、经世济用是根本,传承家学、提高个人修养从而推动家族兴旺昌盛,则是更为重要的原因。为此,多读书,几乎是所有家训的必有之意。


“人之进退,唯问其志”,学问修养的提高,有明确的志向是第一步。

“人各有志岂能强求”,这是我们经常能听到一句话;或许正因此故,我们不能随便去判断别人志向的好坏。但毋庸置疑,或许无好坏,却一定有高下。新中国第一任总理周恩来,少年时就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抱负与理想。这种思考问题的角度与高度,伴随其一生为国为民情怀与实践。

再如前不久沸沸扬扬的吴秀波出轨事件,最终竟以吃瓜群众想象不到的方式收场:小三以敲诈勒索罪锒铛入狱。看似“无奈”的父母写下一封求助信,简而言之,自己的孩子固然有错,但也错在年幼无知太相信感情……前后持续七年在社交平台上炫耀的动辄几十万的名表名包,出入往来的豪车甚至私人飞机;最令人难以置信的还有父母跟随她四处旅游……拥有富足的生活,大概是这对父母的志向,也是他们对女儿的期待。希望丰衣足食、富贵安逸或许没有错,但实现的途径却大错特错。

欲无止尽,适可而止。

老版《西游记》主题曲中那一句“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其实我们也应该问问自己“志在何方”,这不仅关系到我们自身,还关系到我们的孩子,甚至还关系到家族荣辱。


立志与读书意义重大,实践与反思更为关键。

纸上谈兵的赵括致使赵军在长平之战中溃不成军,几十万赵军被屠杀殆尽,为赵国的灭亡埋下伏笔。

三国时期的马谡,自认为熟读兵书胸有丘壑,将诸葛亮的千叮万嘱置之脑后,最终失掉关键的街亭后葬送了蜀国原本就不充足的兵力,致使诸葛亮恢复汉室的计划功败垂成。

这正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最后,我们还得说说孔臧的“育儿经”。清代教育家颜元曾经说过,“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当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一些进步——哪怕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微不足道,也请坚定地表达对孩子的赞叹。或许对你我而言不过是“毛毛雨”的一句话,但播撒在孩子心中却可育出万亩良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历代著名家教选介(十四):孔臧、马援、诸葛亮《诫子书》
“家教史话”之四十六:孔臧的《与子琳书》
朱熹、朱子、包拯、诸葛亮 《家训》四则
家训宝典之七:孔臧家训《与子琳书》
《论语 ·公冶长第五》讲要选录-03
孔子圣迹图(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