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端午节天象与防病

端午节天象与防病

毛小妹—2019年讲座整理

很多人因为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而记住了一伟大的黄老之学传播者、主张变法的政治家、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前340年-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人,芈姓,屈氏,名平,字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他的这种精神一直影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他刚直不阿,在楚国的时候推行改革,推行变法。这就像他在《离骚》里面所写的那些香草一样,他的文学意向,使用的目的都是为了烘托一种美好人格和倡导美好治国理念。

我们今天把五运六气中医最高大上的学问,放在网络平台上,靠语音和听觉来感知历史的厚重与大医温度,一定会有难度。但是我们传播的是经典的声音,是中华民族远古的召唤,是当代中医改革的方向,是临床医生最快捷准确的诊疗智慧,是利于天下百姓找回如何关爱自我身心健康的个性化途径。

正像孔子在临终遗言中所说:“施一法于国,胜百思与竹子”一样。我们的民族崛起,中医崛起,靠的就是教育改革,回归经典,与时俱进。



01 端午天象

在上古时期的伏羲时代,距今6500年左右,古人将黄道天幕上的恒星划分为东、南、西、北各有七个星宿,东青龙、南朱雀、西白虎、北玄武。在东方青龙七宿之中有一颗最明亮而且最重要的星宿,叫做心宿,也是被人们称为“大火星”。每年到了端午节或夏至这段时间的黄昏,大火星就会升至南天最高的位置。

在《尧典》中就有记载:“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为,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意思是说大火星在仲夏的时间出现在南方天空,那么尧帝命羲和官(观察天象的天文官员),驻扎在南方,以便观察本季节太空中的星宿动态。最重要的参考就是夏至的日影长度,“以正仲夏”,所谓“”即指夏至节的午时,这一天是一年中日影最短,白天最长的一天。

《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讲的:“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终,而天度毕矣。”每年夏至日记录到的日影实际的长度,是校正历法的依据。夏至是二十四节气确定夏季“中气”的指标。冬至是一年中日影最长的一天,也是冬季的中气。同理,春分和秋分,是春秋季节的中气,定好了中气,就守住了四正。每个季度有三个月,命名为孟、仲、季,“仲夏”是指季的第二个月,夏历的五月。

大家可以看一下这张图上的东方青龙星宿,所谓“敬致”,是古代帝王派遣天文官,驻扎在东南西北中,观星望月,测量日影,以推算天度,敬授民时。时间——节气,指导着泱泱大国的农牧渔业生产,空间方位更关系到人们居家生活范围的方向。所以时空是最重要的人类生存学问,从伏羲到今天,中国人从来都非常重视天文历法。


02 端午与疾病

农历五月也就是阳历的六月,天气变得炎热,昼夜的温差也相对减小,特别是南方的昼夜温差显得更小,日照时间长,炙热如火,晒在皮肤上火辣辣的。雨水也不像春天细雨蒙蒙,而是暴雨、阵风、雷电交加。特别是最近在南方多地暴雨,面临着洪水和泥石流的压力。那么昼夜温差的减小,天气又特别热,人体就需要通过皮肤出汗来调节体温。当外界的温度接近或者超过人的体温高度时,为了保持体温在正常范围,只有靠排汗来发散体内的热量。

中医讲汗血同源,夏季汗孔极大开放,体表的血液循环也达到最大值。这时人体的阳气随着“夏长”舒布于体表,陈寒故冷,久疾沉疴也随汗排出,是皮肤排毒和修复疤痕最有利的时机,同时汗液中的油脂和蛋白质有利于滋养和修复紫外线对皮肤的晒伤。

南方夏季长,气温高,人体汗孔长年开放,皮下腠理薄。北方夏季短,冬季长,人体腠理致密,汗孔不易开放或是只有头、手足和上身局部开放,所以南北方人通过排汗来散热的能力不相同,热量的消耗也不相同。排汗多意味着消耗多,天热排汗不畅又意味着遇热容易中暑和心血管病的高风险。 

人体怎么才会正常的出汗呢?《黄帝内经》告诉我们“阳加于阴谓之汗”,就像阳光照到冰雪才会消融,水汽蒸发把原来硬结的地方搬走。人体血液为阴,当夏季阳热偏多,汗液自然多,这叫“正汗”。

对于人体阴经所过的地方、下肢、脏腑都为阴,则要有充足的阳气加在原来的阴冷处和阴液上才能使之出汗,排病气。那么,人体阳气的来源呢?是来源于谷气,这就是《黄帝内经》告诉我们的“胃脘之阳也”。所以人体打开汗孔的卫气来源于脾胃。夏季脾胃为什么寒凉虚弱?容易发生腹泻和霍乱?就是因为中焦的能量向体表转移,而且消耗过多的原因。 

各地会有当地的养生习惯,比如广东人从来都不吃凉拌菜,而夏天更是要煲汤煲凉茶,就是要更多的饮入暖胃的汤液,补充“有质量”的水,这个有质量的水指的是海水的成分、血液的成分和汗液的成分,还有文火的性质。

大家都知道汗为血之源,所以我们从汗里、尿里面排出来的不仅仅是水分,同时还带有矿物质、蛋白质等成分,如果光喝水而不补充有质量的水,会导致湿和水肿的情况,也会使人开始出现乏力。由于今年是土运不及之年,脾胃的保护就显得尤其重要。而且,上半年春晚、春寒,被抑郁的风木乘克脾土,一来加重了脾胃功能的虚弱,令很多人有乏力,动不动就拉肚子的症状。

同时,汗孔的开放也受到阻碍,夏天中焦空虚,汗孔不开,风火郁于内,会导致秋冬季节的心肺疾病和年底肺热咳喘及传染病的流行。因此,端午节喝粥发正汗是防病的重点,请参阅公众号里2019年养生第一方。

在古人的心目中,端午节又称为毒日恶日,传下来一些祈求平安化解灾难方法。比如冬季的腊八和夏季的端午,是从民间传下来的医药卫生节,也是人民群众与疾病和毒虫作斗争的这样一个节日。端午节这段时间就是各种嗜血类的蚊虫最活跃的交配期,当气温达到28到35°的时候,雌蚊子为了产卵就要吸食人体或者动物的血液,在夏季人们特别要注意防止五毒:蜈蚣、毒蛇、蝎子、蜥蜴和蟾蜍

这些虫子除了毒液以外,尿液和身体分泌一些东西,在他们爬行过程当中留在草上、墙上、老房子的地板、犄角旮旯的地方,很多孩子或者皮肤过敏的人,如果接触到这些毒液或者被它们咬伤,会出现一些皮肤过敏、红肿、痒痛以及感染炎症的症状,严重者会发烧甚至中毒死亡。

为了避免五毒的侵害,古人就在端午节当天用包粽子,当作一种祭品、贡品祭祀大火星,祈求天降祥瑞、驱邪避祸。端午节和夏至节人们通常会采一些艾叶和带有芳香味草药来煮水给孩子洗澡,为的是什么呢?让孩子能有一次充分的汗孔开放排除体内的郁热和寒湿,这样达到适应夏季气候,体表能够调节的更好。

如果出汗的功能不好,那么这些孩子就很容易中暑,这一类的孩子常常会在头上起一些小的痱子、小的疖子,一波又一波,颈部、胸部特别好出汗,特别是头部,一动就会头上出汗,在太阳底下或者热天稍微跑一跑脸就特别红,这都说明孩子的身上的排汗功能不太好,这一类孩子也就是特别容易起痱子、起皮疹、疮痒、甚至发生口足手病,还有一些孩子他们的皮肤病在夏天得了以后,一直持续很多年。


03 防病方法

我跟大家谈端午节时民俗中一些我们还可以继续选择的方法:


第一个是用草药,用沐兰汤或带一些草药香包随身带,都是端午节最古老的习俗之一。

在《夏小正》中记载:此日山药以消除毒气,在5月5日采集各种杂药来煮汤消除百病。这个所谓的“兰汤”指如像佩兰这类有香气草,与艾草、菖蒲等草药煮后泡浴。广东人会加上一些比如凤仙草、白玉兰等非常香的几种花草。在北方我们会加些薄荷和茉莉花等。各地的艾草采摘方便,比较容易操作,不管男女老幼全家都可以洗,这习俗在今天仍然好用的。

端午节佩戴香包也非常好,把一些芳香的草药放在身边或挂在床头,来开窍醒神祛蚊虫,我们现在用的这些清凉油、白花油、风油精、蚊香等等都是从端午节的习俗演变过来的。

第二就是以酒驱邪,这个酒主要指的是用米酒加上雄黄,还有一些我们刚才讲的蒲黄、朱砂等等来泡的酒,用来喷洒在墙角、床头、地板上,也可以给小孩子擦在肚脐上、脖子上等地方,那么它还具有清凉开窍,也就是所谓的开鬼门,开鬼门就是排汗,这样的一些防蚊虫祛毒散热方法。

第三个是采茶和制凉茶,北方一些地区喜欢在端午节采集嫩叶、野菜之类的,把它蒸干了制成茶来泡,比如北方金银花、茉莉花、薄荷叶、蒲公英花和叶子都可以。在南方有一带各种各样的花草茶,比如说王老吉凉茶等等。


这些传承都很悠久,所以我建议大家在上火的时候也可以用桑叶、菊花、茉莉花、金银花等选上一两种泡茶饮,但是这些花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比较寒凉。

所以大家在用它泡茶的时候一定要加一个大枣,把它掰成五瓣,还要加少量大麦茶或者苦荞麦的粮食粒儿泡在一起。如果脾胃特别寒的人,可以加三片姜,肚子特别凉上身出汗多下身皮肤干燥不出汗的人,可以用乌梅肉桂和少量的蜂蜜来泡茶,量都用的很小,一颗乌梅一点点肉桂,就是我们做菜的那种桂皮,气味闻着越香,有一些辛辣甜味道最好,这是对小腹寒凉的人。

今年夏季,由于天气的燥热、多风,脾胃虚寒的人和风火偏多的人,都容易生病,瘟疫容易流行。特别提醒大家脾胃不要受寒,有些出现过敏症状的人,要抓紧时间喝粥、发汗补充维生素D和C。经常要煲一些有质量的汤水来饮,可以加强夏季对于胃肠和皮肤的养护。

最后祝大家平安健康的度过夏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最危险的六个出汗部位
治疗手脚出汗,1张只有4味药的古方,用了近400年
关于玄府(汗空)的解剖部位
三伏养生出点微汗
特别爱出汗亦是病态
解表排汗退烧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