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将顺留下千古“李渠”(袁州刺史系列 3)

李将顺留下千古“李渠”

萧定重修袁州文宣王庙

中唐时期,宜春的山水之秀就已名扬全国

李将顺留下千古“李渠” 

唐朝年间,宜春遇上水旱之年,秀江河水断流,城内井中干涸,居民为争水打架斗殴也是常事。这是一件让历届州官头痛之事。

据史籍记载,在唐宪宗元和四年(809),李将顺来袁州任刺史。当时袁州城因东面城地低洼易遭水灾,后把交通和商业中枢居住中心移到西城台地,州厅、判官厅、州学等重要官舍也移到了西城台地上。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李刺史作为宜春的“市委书记”,上任伊始,就思忖着要为宜春百姓办几件名垂青史,百姓点赞的“民心工程”。但从何入手?却让李“书记”颇为踌躇。他深感宜春城里多火灾,居民饮水洗涤困难,城区附近田土常遭干早,影响群众的生产和生活。一天,李刺史与僚属出西郭门,见南山水(清沥江)水量充沛,可筑坝蓄水。这李刺史脑子里立即闪过一个念头:能不能把清沥江水引进城里?李大人回城后,立即召集幕僚们开个“班子会”,统一大家思想,然后作出决策:引水入城。于是,说干就干!筹措资金,组织劳力,将清沥江(南山水,又称古江)下游的官陂及流河陂水,引至城西北郊麟桥(现宜春袁州区凤凰街道林桥),与秀江合流,筑堤修堰,提升水位。这个“引水工程”耗费多少银两?花了多少工时?史料上没有记载。不过此法一举三得:既灌溉了西郊200余顷(约3000余亩)田地。又修渠引水入城,为城中各处水井补充水源,确保居民生活。三则城中水网丰富,可救火防灾!

李将顺何许人?宜春地方史料上鲜见介绍,历史修渠名宦传中只有一段:唐,李将顺,元和四年自员外郎出知袁州。时州多火灾,将顺一日与僚属出西郭门,见南山水可堰,乃命筑防疏沟,引水入城,使可通舟。郡人利之,名曰“李渠”。又于城外西北筑塘,名曰“溢州”,功施后世,民立祠以祀。《新唐书》卷41《地理志》中也有聊聊数字:“西南十里有李渠,引仰山水入城,刺史李将顺凿”。从这两段史料中,笔者得到四个基本判断:其一,李大人是个京官,空降袁州,由副司级员外郎升任刺史,正司级。其二,引水入城是个科学决策。李大人作出引清沥江水入城,是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决策,并非拍脑袋工程,符合当时州情,可灌溉、汲水、防火,是一项真正的“惠民工程”。其三,引水工程设计具有远见卓识。李渠共由四个分项组成:一是开河引水。二是设堰取水。三是导水入城。四是附属工程。西起清沥江,东入秀江河,全长1965丈(清道光三年程国光《李渠志》)。李渠又分城外渠和城内渠。

水源来自城西南6公里湖田乡坪田村的鲤鱼山,拦住清沥江水做一石陂——即龙王官陂,傍河东岸修一渠道引水,经龙王庙,紧贴狮子山、凤凰山山麓曲折前行,过沙陂桥,朝东北方向沿官圳舷上进入黄颇路,直达城西萍实门(鼓楼路西口),入城到摇篮井巷口,折向北流经文昌宫(原区政府内西),进入中山路后东折流经宜春县衙前,然后返回崇儒巷,再经鼓楼路到东风大街,又向东北转向工商银行北端,拐入箭道里,出春台公园巷口,插向中山路,笔直到一中门口,分二两支流,一支入原市粮食局加工厂流入秀江河。一支流入东湖后折向东南方向临铁路下,合南池清流(珠泉河),经赖家潭水,过湛郎桥(赤板桥),到电杆厂东侧,落入两河口,汇入秀江坐石潭。水渠宽3米余,“可使通舟”。

日本有个学者叫斯波义信,专门研究过李渠。他在《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中写道:主流从古渠东在州学向前南拐,然后流入人口稠密低洼的市街地,屈曲迂回,一度又流入市场,再进入城东北门,东进从贡院的北隅穿越城壁放水入秀江。为了流浚、汲水、灌溉的便利,城区一律代以明沟,部分地段宽度、深度均为丈余。城内李渠附属的交通组织有:减水沟3条,接水沟3条,大小斗门37座,大小桥27座。其四,李渠是上千年来宜春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水利工程。李渠从唐元和809年起建成,至清光绪八年[1882],历经1000余年,先后有16次疏浚,从而确保了李渠灌溉、汲水、防灾三大功能发挥。城南大大小小的井,靠李渠水的渗透得到补充,出现了“李渠有水井中满,李渠无水井中涸”的奇特现象。由此,从一定意义上说,上千年来,是清沥江水滋润和养育了生息在宜春古城里的人们。

你想象一下,李渠由西往东绵延十里,内渠、外渠并驾而行,城内明渠宽、深丈余,可通小舟,大小桥27座,简直就是东方的威尼斯!怪不得日本学者对之津津乐道,下一番功夫研究。

渠水可灌溉城郊田土。后人因感其德,名之曰“李渠”。并建祠镌碑纪念,碑上阴刻楷书“古李渠”三字。碑刻有二处:一嵌于市政府院内墙上(原区政府),一嵌在崇儒巷内墙上,惜皆丢失。至近代始废.

萧定重修袁州文宣王庙

萧 定(708—784) 字梅臣,江南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门荫入仕。 唐代宗李豫大历元年(766年),58岁萧定为元载所挤,出任尚书左司郎中试秘书少监兼袁州刺史。他和房琯之后历任袁州刺史一样非常重视文教,屡次对学宫进行修缮。 

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六载(747年)太守房琯始立文宣王庙于城北袁山门外。唐肃宗李亨乾元元年(758年)刺史郑审将学宫地址移至郡治西;唐代宗李豫大历二年(767年),袁州刺史萧定对学宫进行改建, 并修缮房琯所建的文宣王庙, 竣工后撰《袁州文宣王庙记》[《全唐文》卷四三四、《文苑英华》卷八一四)] 他说,自己到文宣王庙祭祀, 看到桓墙倒塌, 屋顶的椽已经全部腐朽, 夫子的像也陈旧颓废了, 而且没有门人的像陪伴左右。 于是就和其他官员商议重修文宣王庙, 大家一致赞同。 重修之后, 孔子和十哲弟子[颜渊、闵子謇、冉伯牛、仲弓、宰我、子贡、冉有、季路、子游和子夏]都用土作了坐像供在殿里表示恭敬,在庙壁上图画了“七十二”弟子的形象。在唐代, “孔子七十二弟子像” 已经与学官孔庙等密切相关, 成为教育机构中不可缺少的设置, 在教化民众中, 起到辅助读书、 敦劝圣徒立志向贤的作用。希望袁州地区能兴起好学尚儒的风气发“……冀夫袁江之上, 将宏沫泅之风; 袁山之人, 能传邹鲁之学”

宣宗大中九年(855年)刺史温蹯将学宫地址移至城北袁山门外;南唐保大十年(952年)刺史李征古将学宫地址移至西南。 

中唐时期,宜春的山水之秀就已名扬全国

王涯(764~835)字广津,山西太原人。唐德宗李适贞元八年,(公元792年)擢进士,又举宏辞。唐宪宗李纯元和三年(808年)秋,韩愈的同科进士、翰林学士[相当于现在的副部级秘书]王涯因元和三年四月,”元和制举案”外甥皇甫湜与牛僧孺、李宗闵等人参加制举贤良方正科策试,因“指陈时政得失,无所避”,得罪了当朝宰相李吉甫。王涯也因“坐不避嫌”,褫夺翰林学土之职,贬出任虢州(今河南灵宝)司马,后迁任袁州(今江西宜春)刺史。韩愈写了《祖席》两首诗相送。一首《祖席前字》是这样写的:“祖席洛桥边,亲交共黯然。 野晴山簇簇,霜晓菊鲜鲜。 书寄相思处,杯衔欲别前。 淮阳知不薄,终愿早回船。”另一首《祖席秋字》是这样写的:“淮南悲木落,而我独伤秋。况与故人别,那堪羁宦愁。荣华今异路,风雨苦同忧。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其时,韩愈并未到过宜春,可见在中唐时期,宜春的山水之秀就已名扬全国了。元和五年(810年),王涯奉召回京,任吏部员外郎.

      在1211年前,人们大多认为,远隔京城数千里的宜春是蛮荒之地。“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意思是您不要以为属于江南西道( 今属江西袁水流域)的偏僻宜春离京城遥远,那里的江山如画,风光宜人,希望您能在那里畅快地游赏。言外之意是:劝朋友要想得开,千万不要以暂时的荣辱升降为念,要好好地保重身体,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怀。

  韩愈以诗赠友,劝勉友人,表现出了一种乐观通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但历史却对韩愈开了一个玩笑。就在韩愈诗别王涯贬放袁州十二年后,自已也被贬放袁州.

唐 袁州刺史[51--100]

(1)张 济       

(2)李 遵 [?—767]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十年[722]入仕。唐肃宗李亨期间太子少傅李遵,得罪了唐朝第一个做宰相的宦官李辅国,由太子少傅贬袁州刺史。唐代宗李豫广德元年[763],拜鸿胪卿,加太子少保]

(3)萧 定

(4)韦 谭

(5)李 求       

(6)崔 倕[唐德宗李适建中初任]

(7)张 滂[725—800,唐贝州清河人,字孟博。起家唐安郡参军。 唐德宗李适贞元三年(787年)改仓部郎中兼袁州刺史,有政声。贞元六年[790],改司农少卿,知太仓出纳]

(8)张令望 唐德宗李适贞元六年790年至贞元九年793年任

(9)黄恭 唐德宗李适贞元九年(793年)至贞元十二年(796年)任

(10)董 祯[处士韦无强,“隐居十五年,郡守董祯欲表 不求闻达科,固辞不就。为立逍遥坊表之]

(11)周 俨       

(12)卢 挺[唐德宗李适时期的袁州刺史,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州)。卸任后未归原籍,而是于宜春县北一个后来称之为“文标乡”的地方择地而居。其子务农,其孙业儒。到了曾孙这一辈,出了个江西第一个状元卢肇] 

(13)许 岘[唐朝宰相许敬宗来孙]

(14)齐 总 元和二年(807--808年)任中州——袁州刺史(正四品下),有治行,

(15)李将顺   元和四年(809)任。

(16)崔士俭       

(17)张 廷 

(18)王建侯       

(19)萧 睦

(20)姚章     

(21)夏侯质     

(22)赵全亮

(23)杜 沧

(24)张 琮 

(25)王涯  唐宪宗李纯元和三年(808年)秋--元和五年(810年) 

(26)张 嵍     

(27)郑 着

(28)韩 愈  元和十五年二月八日-- 元和十五年(820)10月任,袁州在韩愈任刺史的元和年间,被誉为“民俗淳厚”

(29)张述,唐文宗李昂大和1年(827)官司封郎中,出为袁州剌史

(30)蒋 房 唐文宗李昂大和3年(829)任

(31)韦建  唐文宗李昂大和五年(831)任

(32)赵蕃 唐文宗李昂大和7年(833)任

(33)孙 结  唐文宗李昂开成元年(836)任,唐卢肇继配夫人孙氏父

(34)崔茂 

(35)韦庸 唐武宗李炎会昌元年(841年),泉州刺史韦庸改袁州刺史[《闽书》云:留心民瘼,改袁州刺史]中国共产党就是多代人所期盼的 “留心民瘼者”。

(36)成应元  唐武宗李炎会昌3年(843年)任

(37)苏球  唐武宗李炎会昌6年(846),温州刺史苏球任袁州剌史,唐宣宗李忱大中元年(847)嘉平节,袁州刺史苏球率僚属观猎于宜春县东石室山,探游山腰一溶洞,洞中钟乳石奇特。其时,洞未有名,苏球乃题之曰“乳洞”,并命从事鲁受(状元易重同科进士)为文记之。致仕后,苏球未返老家四川眉山,而是定居于“乳洞”之东的胡溪里,也就是今天的袁州区彬江镇苏家村。

(38)温 璠 唐宣宗李忱大中九年[855]立宣圣庙碑 

(39)韦观象

(40)李元环       

(41)裴 谅

(42)赵 嵩

(43)李 宗

(44)顔遐福  唐懿宗李漼[璀]咸通中任

(45)成 全 

(46)卫景温       

(47)高 厚 唐懿宗李漼[璀]咸通中任

(48)郑公着     

(49)于 环  字匡德,于敖子,唐宣宗大中七年(853)癸酉科状元及第。唐懿宗李漼[璀]咸通十三年[672]五月,湖南观察使于环贬为袁州刺史,至终。

(50)崔 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作欣赏】千古传奇清沥江 一(戴林生)
宜春千年古渠揭去面纱
袁州古城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九百十七卷
洞若|宜春文学的天空 之五文章节义传千古——袁州卢肇
江西宜春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