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武林的“武德”究竟是什么?

中国武林历来注重“武德”修养。而“武德是什么呢?今天武坛有人谓“习武之人要做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 ’”,认为这就是中国的武德;又有人谓“在擂台比赛中做到‘隆礼重仪’,行以‘抱拳’之礼”,认为这就是中国的武德,等等。其实,这是对“武德”庸俗化、简单化、形式化的认识。因为,中国武林真正的“武德”源于中国先秦时期的老子。也就是说,老子在缔造出“武术”的 同时,也就规范出了“武德”。正是如此,老子的“武德”思想在中国武林中传承了三千年。

那么,老子的“武德”思想是什么呢?

要弄清老子的“武德”思想,首先就要了解老子的“道”、“德”思想的关系。而老子的“道”、“德”思想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表现在:

一是老子讲“道”、“德”一统,即“道”是“德”,“德”是“道”。这种关系可以用一个比喻来说明。即,如果“道”是水,那么“德”就是盛水的容器。而在“水”与“容器”之间,它们二者不可缺一。故“道”与“德”它们的“一统”性就表现为“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这里,老子的“道”即为“武术”,即“武术之道”;老子的“德”即为武术的“思想行为规范”即为“武德”。由此可以说,“武术”是“武德”,而“武德”也是“武术”。

二是老子讲“道”高则“德”高,“德”高“道”也高。反之,“道”低则“德”低,“德”低“道”也低。因此,在“武术”与“武德”之间,“武术”高则“武德”高,“武德”高也必然“武术”高。反之亦然。

三是老子讲“以德洽道”。老子基于“德”高则“道”高的认识,进而 提出了 “以德治道”的思想。因此,老子认为,在习武之中只要注重“德”的修养,并不断地提高“德”,就能够达到实现“道”高的目的。这也就是说,只要注重“武德”的修养和提高,就能达到提高“武术”的目的。

可见,老子的“道”、“德”思想关系给正确认识“武德”奠定了基础,特别是老子的“以德治道”思想则提出和规范了“武德”的内容。

具体说,老子“以德洽道”的思想通过“得道”(即讲如何得到和提高武术)和“治道”(即讲如何保证“武术”不走入邪道)这两个方面,揭示了“武德”的内蕴。

从“得道”方面来看。

对此,《道德经》讲得很明确,即老子要求:一是要做到喜欢道。老子说:“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二是要做到“图难于小、于易”,勤学苦练,循序渐进。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又说:“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又说:“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三是要做到博古通今,“知人知已”,扬长避短。老子说:“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又说:“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又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四是要做到不自满,不骄傲。老子说:“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老子认为,得道之人表现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五是要做到符合规律。老子说:“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母”即“规律”之意。这里即指老子的“柔弱胜刚强”规律,即“武术”的根本理念。

上述这五个方面,就是老子在“得道”上对“武德”的要求。并认为,只要做到这些,就能得到道,即得到“武术”并提高“武术”。

因此,老子在“得道”上对“武德”的要求,其根本,就是要以“柔弱胜刚强”为理念,认真、踏实的习练武术,循序渐进,以求达到精益求精的境界。

从“治道”方面来看。

其分两个方面:

一方面。《道德经》将“治道”也讲得很明确,即老子要求:一是要做到“忘我”、“无私”。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又说“是以圣人后其身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二是要做到“爱民”、“顺应民心”。老子说:“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又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三是要做到“契约”、“平等”。老子说:“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又说:“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四是要做到“正义”、“公平”。老子说:“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中的“道”,从老子的“道德一统”的思想去看,它就是“德”。而其中的“德”,就是指的上述“忘我”、“无私”,“爱民”、“顺应民心”,“契约”、“平等”的思想。而这些思想和观念,正构成了“正义”、“公平”的本质内容,和构成了衡量战争是否“正义”、“公平”的判别标准。同时,老子又说:“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又说:“夫唯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又说:“杀人之众,以哀悲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五是要做到“无畏”、“不怕死”。老子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在老子看来,有了 “无畏”、“不怕死”的这种胆量和气魄,必然会表现出“道高”来,而“置于死地而后生”。

上述这五个方面,就是老子在“治道”上对“武德”的要求。并认为,只要做到这些,就能视“武术”为“百姓”和“天下苍生”所共有,并用“武术”去反抗“霸道”和“暴政”,实现社会的“正义”和“公平”,从而保证“武术”走入正道,而不是邪道。

另一方面。与此同时,就“治道”来说,还离不开老子的“善”、“恶”判断观。

对此,老子说:“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老子又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可见,正是在“不善良的人”变得“善良”,和“不诚实的人”变得“诚实”中,和在“不善良的人”不接受“善意”,“不诚实的人”不接受“信任”,甚至反目相向、滋事寻仇中,充分表现出了老子的“善”、“恶”观念。这就是,老子认为的“善”就是“以德报怨”。相反,老子认为的“恶”就是“以怨报德”。

可见,老子的“以德报怨”和“以怨报德”,无疑的成为了人们立身处事,分清“为善”、“为恶”的判断标准和取舍根据。而特别是,它在“武术”中对“武德”的规范尤其显得重要。

因为,在武术较技中,充满着“怨”。而什么叫做“怨” ?就是指在武术较技过程中的那残酷的,甚至是血淋淋的打斗的一面,以及由此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挨打的怨情、怨恨、怨仇。这正是所谓“拳脚之下有哀声”的真实写照。而这种“怨”就直接与“武德”联系在了一起。

具体说,面对这“怨”,有两种“善”、“恶”态度。

其中,就“善”来说,即面对“怨”而采取了“以德报怨”的态度。也就是说,指在武术较技过程中,遵守“契约”或者“约定”,做到“破桩为度”,即“点到为止”,不蓄意伤人,不痛打落水狗,即做到“拳认真,力不认真”,旨在“以艺服人”。这样做,就是“善”,这就是老子所倡导的“武德”,即“以德服人”。因为,在这种情况之下,尽管其间也有“怨”,但怨者只会自怨技不如人而甘愿服输。

而就“恶”来说,即面对“怨”而采取了“以怨报德”的态度。也就是说,指在武术较技过程中,蓄意违背“契约”或者“约定”,不以“破桩为度”、“点到为止”,而是蓄意伤人,痛打落水狗,甚至于至人死命,即做到“拳认真,力更认真”,旨在“以力服人”。这样做,就是“恶”,这就是老子倡导的“武德”所不允许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之下,尽管其间也有“怨”,但怨者不会自怨技不如人,相反则是强词夺理,寻衅滋事,忌恨报复。

自然,如果面对敌人,自当别论。

因此,从老子的“善”、“恶”观而反映出来的“以德报怨”,无疑的,这也构成了“武德”的一大基本内容。

归纳起来,如上所述,老子的“武德”思想有着三个方面的内容。这就是:一是以“柔弱胜刚强”为理念,认真、踏实习练武术,力求做到精益求精;二是要保证和规范“武术”走入正道,而不是邪道;三是在武术较技中要做到“以德报怨”,即“以艺服人”、“以德服人”。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并由此构成了老子“武德”思想的全部内容。只要做到这些,则会“武德”愈高,随之“武术”愈高。

老子的“武德”思想一经产生,便在中国武林中传承了三千年。尽管今天的中国武术已然式微,但人们仍然可以依稀看到老子的“武德”思想对民间武术门派的影响。

这里,以盘破门为证。

盘破门,是老子于峨眉山创道教,并因创造“盘破”拳法而留名。后来亦为峨眉派的骨干和中坚。其已延续三千年,只是到了二十世纪初期才逐渐消逝。但是,在其门规、口诀等等之中,都可以看到老子“武德”留下的痕迹。

比如:

其一、盘破门门规之一,规定“八不打”。即对八种人不能与之较技、“抢手”。

这八种人按现在的四川话来说就是:“瓜”、“黄”、“顶”、“冲”、“瞎”、“聋”、“跛”、“驼”。

其中,“瓜”者,就是现在成都人称为的“瓜娃子”。因“瓜娃子”涉世不深,不通事理,缺艺少德,与之有理难以说清,如非要拳脚相见,谨防打出祸事,故不能打;“黄”者,就是四川人叫的“黄蜂子”。因“黄蜂子”光有蛮力,而不懂打法,不懂规则,不懂胜负,无艺无德,与之有理难以说清,如非要拳脚相见,谨防打出祸事,故不能打;“顶”者,就是四川人叫的“咬卵犟”。因“咬卵 犟”就是靠的一副嘴巴,对任何道理都不服,都要争个胜,少艺缺德,也与之有理难以说清,如非要拳脚相见,也谨防打出祸事,故不能打;“冲”者,就是四川人叫的“冲壳子”。因“壳子客”靠了一副嘴巴专门来哄骗众人,自我吹嘘,无艺无德,与之讲理会越说越不清,到头来是谣言满天飞,如非要拳脚相见,也谨防打出祸事,故不能打。

至于“瞎”、“聋”、“跛”、“驼”,则属于残疾人。因为在体能上已经不对等、不公平了,哪里还存在着较技的可能?

可见,这一门规要求“为善”、不“为恶”,和不欺负弱者。这是盘破门“武德”的反映。

其二、盘破门门规之二,规定武术较技不能打要害,不能下毒手,即又表现为“八不打”,即:

一不打太阳为首;二不打对正锁口;三不打中心内壁;四不打两胁太极;五不打海底撩阴;六不打两肾对心;七不打尾闾凤府;八不打两耳扇风。

可见,这一门规要求在武术“抢手”中“不打要害”,“不蓄意伤人”。这是盘破门“破桩为度”、“点到为止”的旨在“以艺服人”、“以德服人”的“武德”反映。

其三、盘破门《教徒歌》注重“信”、“义”,其中说“教徒未知他天命,平时调查原与因。三年五载知心术,方才传给有义人。世上无义多得很,冷眼观看不留情……”。又有盘破门如“老师引进门,修练在个人”等等口诀之中都反映出了“要把武术纳入正道,而不是邪道”的“武德”精神。

综上所述,老子在缔造出“武术”的同时,也就规范出了 “武德”。然而,由于至今人们不懂老子及其《道德经》,即不懂老子的武学、武术,故才产生了将“武德”庸俗化、简单化、形式化的现象。因此,重新认识老子的“武术”和“武德”,乃是恢复和发扬优秀的中国文化传统的当务之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读懂《道德经》有秘密——揭“国之利器”之秘密看《道德经》之真缔
《老子》雅说 | 小雅专辑
武术外修于形,武德内慧于质,内外皆修才配为武者!
学拳做人 武德为先
56、老子运用善念修身、修家、修国、修天下的思想——走进《老子》
形上的引导:武术与道家(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