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孫子兵法》在武術技擊中的應用

《孫子兵法》是中華傳統文化瑰寶,集中國古代兵書之大成,篇篇言智,句句論謀。歷經滄桑巨變仍熠熠生輝、澤被四方。不但軍事家奉之為圭臬,商業、外交、體育乃至武術界亦稱之為智囊。其價值如陳釀,彌久愈香。中華武術亦為中華珍貴文化遺產,能強身健體、修身養性、抵禦外侮、抗暴安民,既能振奮民族精神,又能給人以藝術享受,號稱國寶。由於與《孫子兵法》同植根于中華傳統文化沃土,武術技擊原理和軍事戰略、戰術息息相通,堪稱珠聯璧合,一脈相承。加之不少武藝高強者參軍實戰後,增長了兵法知識,成為將帥之才,岳飛、戚繼光即是其中佼佼者。雖然眾多武林高手未必皆懂兵法,但流芳影響所及,明合、暗同兵法之徒手技擊、器械戰鬥實例頗多,今試就此作一初探:

一、“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孫子兵法、計篇》論述了用兵打仗是一種詭詐之朮。簡介了詭道十二法,能打,卻裝著不能打,要打,卻裝著不想打。而《太極拳經譜》中亦有“佯輸詐敗,制勝權衡,順來逆往,令彼莫測。”《太極拳經總歌》中也有“佯輸詐走誰雲敗?引誘回沖致勝歸。”其文字雖異,說理相仿,皆言戰爭與武打的特性——詭詐性,目的相同,那就是克敵制勝。

《水滸傳》中林沖棒打洪教頭即為“詭道”應用範例。披枷戴鎖的八十萬禁軍教頭林沖、面臨咄咄逼人的洪教頭的挑戰時,先說不敢。交手僅幾個回合,又跳出圈外認輸。開枷後正式比武,還是先往後退,誘得洪教頭志得意滿,輕敵冒進,連續攻打。待其步亂後,林沖只一棒就把洪教頭打翻在地,佯輸後發制人。

二、“是故善戰者,其勢險,其節短,勢如彍弩,節如發機。”“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

《孫子兵法、勢篇,軍爭篇 》論述善戰者造成的戰鬥態勢險峻,攻擊時距離短促。險峻的態勢就象張滿的彎弓,臨敵的距離如同即將觸發的弩機。又指出軍隊行動快速時,迅猛象疾風。行動舒緩時,穩重如森林。進攻掠奪時,如熊熊烈火。按兵不動時,似巍巍高山。總之,要以千變萬化的快速機動來戰勝敵人。武術中《行意拳論》亦要求五快;“審勢快,出招快,上步快,變招快,撤步快。”要求“快如風,落如箭,打倒還嫌慢。”還要求快、准、狠;“巧中求快,快中求准,准中求狠。”“眼要毒,手要狠,步要快。”“起手如閃電,電閃不及合眸;擊放如迅雷,雷發不及掩耳。”《太極用武要言》亦說;“發勁要鷹揚猛勇,潑辣膽大,如關臨白馬,趙至長阪,神威凜凜,波開浪裂,急如電閃,動如雷發。”其快、准、狠如林中射鳥,弦響鳥落;草中擊兔,槍響兔亡。正是“心如火藥拳似彈,靈機一動鳥飛難。”

《三國演義》中名將關羽武藝絕倫,手持青龍偃月刀八十二斤,刀法如神,既准又狠。上陣騎赤兔追風馬,刀重馬快,勢如疾風,快若閃電。十萬軍中只一刀即斬殺顏良;誅韓福時也只一刀,手起刀落,連頭帶肩,斬于馬下;杯酒斬華雄時回營後酒尚溫,其快、准、狠,可想而知。

三、“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孫子兵法、謀攻篇》指出瞭解敵我情況,百戰都不會有危險;雖不瞭解敵人,但瞭解自己,勝負各半 ;敵我情況均不瞭解,每戰必敗。“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是《孫子兵法》主要精華之一.它著重指出瞭解決戰爭勝負的中心環節和基本內容,指出了“ 知” 與“戰”的辯證關係。它包括學習和使用兩個階段,即首先認識客觀實際中敵我的發展規律,然後在知己知彼的基礎上,找到克敵制勝的方針。《太極拳論》 亦曰;“人不知我, 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 長拳拳論》也要求“與人交手,必審其機,觀目表善惡,觀體測其力,觀神明意志,觀勢明其招,然後方可定取勝之策。”具體說遇敵先觀眼目,次觀體形,隨機應敵。如敵怒目突來,其心不善,必用力十分擊之;如敵體壯如牛,必有莽力,我以巧應之;如敵瘦小,必定靈活,我以力攻之。此為遇弱者力取,遇強者智取。無論其人大小,如彼高勢,我可低勢;如彼低勢,我可以高勢,此為高低陰陽之法也。又如敵用拳擊,其肩必凸起;如用腳蹬,其身必先仄。此理之所在,勢之必然,如能先知,如何不勝?

太極名家楊健侯為楊氏太極拳創始人楊露蟬之子,曾置一活麻雀於其掌上,麻雀飛展騰挪,振翼擬起,終不得飛去,人莫知其故。蓋因其充分瞭解麻雀起飛習性,即麻雀要飛,尾巴先走。尾一垂,即向上飛;尾一提,即向下去;尾向左,即向右飛;尾擺右,即向左飛,同時雙足蹬勁聚力。楊健侯練太極一生,出神入化,皮膚極為靈敏,“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隨麻雀起飛方向、聚力之處化解其力。隨聚隨化,使雀無著力處,終不得飛。此乃知己知彼、虛靈靜篤之至,才能有此驚人而不可思議之神奇功夫。

四、“攻其無備,出其不意。”“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孫子兵法、計篇,九地篇》要求為將者應在敵人沒有防備處發動進攻,在敵人料想不到的地方採取行動,這是孫子“ 權詐之兵”的精髓。又說兵貴神速,要乘敵人猝不及防的時機,走敵人預料不到的路徑,攻擊敵人沒有戒備的地方。《行意拳論》亦指出;“乘其無備而攻之,由其不意而出之。”《太極用武要言》也說;“拳術如戰術,擊其無備,襲其不意,虛而實之,實而虛之,避實擊虛,舍本求末。”“先窺其勢,再跕其隙,有隙可乘,即時而入,失此良機,恐難再得,一點靈境,為君指出。”以上拳經,均指明交手要奇正相生,攻其無備。

《水滸傳》中浪裡白條張順鬥黑旋風李逵即為揚長避短,攻其無備實例。張順在潯陽江邊,被鐵塔般粗壯的李逵掄起鐵錘大小的拳頭暴打一頓,但他水性極好,掙脫後在江上駕一條小船靠近岸邊大罵,誘得李逵轉身。又用竹篙戳點李逵大腿,誘得李逵怒而上船。然後船到江心,雙腳一蹬,船底朝天,雙雙落水。張順在江裡把李逵提起來又按到水裡,幾十次下來,把李逵淹得直翻白眼,喘做一團。此即“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五、“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孫子兵法、謀攻篇》指出百戰百勝,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不必開戰就能降服敵人,使敵屈服,這才是高明中最高明的。全勝是孫子汲汲以求的用兵藝術的最高境界。《長拳拳論》中亦明言;“打人不對,不打人也不對,將敵人治得心服口服才對。”“謙謙君子,先禮後兵,干戈未動,禮節先行。”可見無論軍事家或武術家都想用不流血的辦法,迫使敵人屈服於己方的意志,既不損己方兵力,財力,又不破壞敵方的兵力,物力,以便有可能時轉化為我方所有的形式,實現己方的戰略目標,收到“自保而全勝”的完美效果。

清末民初武林大俠孫祿堂擅長行意、八卦、太極,所向無敵,號稱 “虎頭少保,天下第一手。”1930年孫已逾古稀,時有六個日本著名武士聞名至上海虹口孫家拜訪,要求比武。孫以老邁婉謝,不能辭。乃引至後院練功場,場內有石凳四個。一武士雲其力大超群,可手推500公斤,腳踢400公斤。隨即飛起一腳將一石凳踢飛一丈,再一腳又進八尺。孫只好同意比賽力氣,禮讓為先。古稀老人仰躺地上,讓兩個武士按住雙手,兩個武士按住雙腳,一武士按頭,另一喊口號,如三聲起不來就算輸。言未畢眾武士餓虎撲食般將孫按倒在地。 在日人喊“三”時,孫用游身八卦法,一個“蜈蚣趴”從地上一躍而起,五日人紛紛倒地。日人大驚,心服口服,願出二十萬大洋,請孫至東瀛教拳,孫婉言謝絕,此可為武術家全勝範例。

六、“怒而撓之,”“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

《孫子兵法、計篇,火攻篇》指出如敵人暴躁易怒,就設法挑逗刺激他。又告誡國君切不可因一時的憤怒而發動戰爭,統帥也不可因氣憤不已而挑動敵人來戰。明確指出國君和將帥,應當避免由於個人喜怒,決定戰與不戰。應制一怒字,用來對付激將法,因“激石成火,激人成禍”也。武術家也認為習武者輕狂易怒,隨便出手,易加劇矛盾,造成傷亡,故反對輕狂易怒,惹事生非。《太極十不傳》中就有“輕狂好事者不傳,好怒易慍者不傳。”《太極學拳須知》中也有“學太極拳不可狂,狂則生事。不但手不可狂,即言亦不可狂。外面形蹤,必帶儒雅風氣,不然狂於外,必失於中。”

《水滸傳》中武松醉打蔣門神就是交手前,武松連喝幾十碗酒,假裝酒醉,先砸其店,戲耍其妾,挑逗激惹蔣門神。交手時又先把兩個拳頭去蔣門神臉上虛影一影,忽然轉身便走,引得蔣門神勃然大怒而快步追趕,然後用“玉環步,鴛鴦腿”招數,回身左右兩腳把金剛般的大漢蔣門神踢倒在地。此即“怒而撓之”也。

七、“渾渾沌沌,形圓而不可敗也。”“故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者,勢也。”

《孫子兵法、勢篇》指出戰車轉動,步騎賓士,在這樣渾沌不分的情況下戰鬥,要擺成圓陣,保持態勢而不致失敗。又說善於指揮作戰的人所造成的有利態勢,就象將圓石從萬丈高山上推滾下來那樣,勢不可擋,這就是所謂的“勢”。故用兵造勢離不開一個圓字。中華瑰寶太極拳亦處處講圓。〈太極拳經譜〉說;“至疾至迅,纏繞迴旋,離形得似,何非月園?精煉已極,極小亦園。”〈太極用功七言俚語〉亦曰;“初收轉圈自然好,未若此圈十分巧。前所轉圈猶嫌大,此圈轉來愈覺小。越小小到沒圈時,方歸太極真神妙。”太極拳要求手足運動均成弧型,所畫之圓,有正有斜,絕無直來直去。陳式太極拳尤重纏絲勁,通過氣沉丹田,在小腹內蓄積成一氣團。高手練拳,全身如同一個周身膨脹帶有彈性的螺旋運動的球體,內旋外轉,如同飛輪,如龍似蛇,滾滾向前。與人交手或推手時,兩人亦形成一個圓,你進我退,陰陽互換,千方百計以圓為主,使敵方變成圓的邊緣的附著物。我則借敵之力,四兩撥千斤,發人如彈丸,彈指一揮跌丈外。故太極高手“臂如毒蛇身如蟒,節節貫穿處處口,渾身柔軟似無骨,忽然放開都是手。”

武式太極拳創始人武禹襄拳藝精湛,嘗持一杆舞之,多人圍繞以水潑之,旋轉如風,身無濕跡。楊式太極拳創始人楊露禪咸豐年間初至北京。京西有張姓富翁好武,慕楊名請來赴宴。後見楊身材瘦小,不滿五尺,面目忠厚,身著布衣,遂招待不豐。且問楊:“太極軟綿綿可否打人?”楊答:“有三種人不可打,銅鑄的,鐵打的,木作的,其餘不論。”張家有武師三十餘人,為首者劉姓,能力舉五百斤,遂上前比武,出拳如風,猛如泰山。楊隨身跟進,沾黏不脫,以右手引其猛攻落空,身軀失重,乘機乘勢,楊左手一拍,劉騰空而起,跌出三丈外。張大驚,立換滿漢盛宴。從此楊式太極名滿京城,楊亦被稱為“楊無敵”。

八、“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

《孫子兵法、形篇》論述善於指導戰爭的人,必須修明政治,確保法制,所以能夠掌握勝敗的決定權。《長拳拳論》亦要求學武者:“懂禮讓,守法則,明規矩,人莫測。”又說:“巧不離乎規矩,實不泥乎規矩。”可見無論軍事、武事,“不以規矩,不成方圓”。故國有國法,兵有兵法,拳有拳法,競賽有競賽法。

推手是太極拳中學習技擊的方法,也是學習懂勁的妙法,講究細緻,內容豐富,主張鬥智、鬥巧,反對鬥力、拼力。全國已開展推手競賽活動多年,也有競賽規則。但推手運動員和裁判員的表現還未盡如人意,一句話,未能“保法”守法,遵守比賽規則。有的裁判員本人不熟悉推手,漏判、錯判較多。運動員違反規則,硬拉、硬拖,甚至摟抱、擒拿,不遵守沾連粘隨、以柔克剛原則。推手成了鬥力,棚勁成了頂牛,甚至力大為王,外行拿了金牌。對這種持金牌者,外行青眼,內行白眼,如此推手比賽實已名存實亡。針對目前情況,有的太極名家提議,增加發勁規則;一,發勁至少須將對方打出去兩公尺,才能記分。越遠得分越多。二,發勁必須乾脆俐落,不會傷人。凡硬拉硬拖,拖泥帶水傷人者,不記分。三,扭纏在一起,扣分。如果運動員、裁判員、教練員都能遵守上述規則,龍騰虎躍、引人入勝的太極推手比賽“春天”就會真正到來。

綜合上述,《孫子兵法》與中華武術相通之處甚多,個中原因為二者同始于冷兵器時代。同源于中華傳統文化沃土,得天獨厚,枝繁葉茂,有道是“深山大澤生龍蛇”,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使她們同成為國之瑰寶、且息息相通。中華先民格鬥、作戰,最初徒手,後用石塊、木棍、弓箭、刀槍等器械,其中徒手格鬥技術及使用器械方法演變為中華武術。戰時武術高手大都參軍入伍,在實戰中熟悉、發展了兵法,有的成為將領,有的甚至成為統帥。可見兵武一家,一脈相承。故拳諺曰:“拳兵同源。”“自古拳勢通兵法,不識兵書莫練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商經二十四篇】序
潘銘基丨《十一家注孫子》引《左傳》研究——《孫子兵法》注者眼中的《左傳》
新书丨《子藏·兵家部·孙子卷(附吴子)》目录
孙子流傳載錄
尉缭子兵法 | 兵法
十大兵书应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