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那些在北京的拾荒者,为何把面子留给老家,把苟且留给了城市

什么是社会底层呢?社会学者还是经济学者,都有各自的定义,而且这个定义非常宽泛。如果按照月收入,垃圾行业从业者的收入绝对算不上社会底层,如果从社会学角度看,他们自己都认为处于社会底层,常常和那些“收破烂”、“卖破烂”等歧视性语言联系在一起。

“社会底层”是否为自我歧视

2018年北京师范大学对北京垃圾从业者进行调查,调查报告显示60%的从业人员来自河南,尤其以河南南边信阳、固始县为主,其次是四川、安徽还有山东。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粮食生产一直是河南主导产业,可是随着农业的收入越来越低,人们逐渐远离农业生产,在信阳、固始农村,很多土地都被抛荒。

在我们的通常印象当中,这些垃圾从业者都是老年人,其实近90%的从业者都是50岁以下的中青年人,繁重的体力劳动,很多老年人无法胜任,时常需要多人配合,才能完成。而且这些垃圾收购过程中需要多人合作,一人守在收购点,另一人游街串巷收购,这样能获得更多的收入。

虽然这些垃圾从业者生活在社会底层,但是他们对自己的现状都非常满意。与其他行业相比,他们觉得自己拥有了“自由”。相比于制造业、建筑业还有餐饮业等,他们不用上班打卡,而且还不用担心拖欠工资的情况发生,他们的收入基本上都是日结。

可是这些从业人员真的像他们说的那么自由吗?虽然他们认为自己是干多少,挣多少,想干就干,不想干、就不干。可是你会发现这些从业者往往天不亮就要出门,一直要忙到很晚,辛苦程度不亚于富士康的工人。

所谓的“自由”不过是换了伪装的“驱动机器”,看上去这些工作都是自我决策,其实他们并没有选择的权力。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身体不适,他们几乎全年没有休息。因为垃圾收购利润非常微薄,为了让收入这个“大车轮”,能够顺利滚动起来,他们几乎每天都需要工作。

如果你今天没有趁早及时赶到小区前收垃圾,那么你极有可能会失去了这片小区。其他的垃圾收购者通过与小区物业,或者小区业主“搞好关系”,让你成为“局外者”,再也无法插足。

比如在调查报告当中提及,很多垃圾收购者从事着物业管理“协助者”的工作,比如奥运会期间,很多垃圾收购者戴上红袖章,维护社区的治安。有时候小区的居民会借用他们的人力车,这些垃圾收购者也借此机会与小区的居民拉近关系。

这些垃圾从业者不但要勤劳、手快,而且还要通晓人情世故。在胡嘉明、张劼颖教授《垃圾生活》一书当中,还举一个例子。一个在北京的冷水村收垃圾的图大爷,月收入能够达到3万多。冷水村后面有一座山,因为这里驻扎着部队,通常外人是不允许进入的。

按道理说,部队在这里,生活井然有序,不会有什么垃圾可捡的,可是这位图大爷和图奶奶每天上山,在这里拾柴火,也不打扰他们。时间久了,和部队的这些人就熟悉了,于是他们索性把自己的生活垃圾交给他们老两口。部队里如果有一些建筑垃圾,也会全部留给二位老人。

你看收垃圾,不仅仅需要勤劳,还需要构建自己的信任体系。所以只要在一片区域时间久了,就能够形成对特定区域的“垄断”。所以像北京等大城市,这些垃圾收购者,不敢停下来休息。因为休息就意味着你要失去这片区域的垄断权,后期收回的成本非常高昂。

收垃圾工作好干吗

在我们外行人看来,收垃圾非常简单,可是哪些垃圾有用,每种垃圾价格是多少?从称重、材料的辨识,再到垃圾的估价,讨价还价等,这些都需要不断的学习与积累。虽然你和其他人一样勤奋,收购价格上的几分钱,有可能就拉开了收入的差距。

垃圾的分类非常复杂,我们经常拿日本举例,哪怕是一个塑料瓶,也得分成三部分:瓶盖、瓶身和最外面的包装纸,要放在不同的垃圾桶里,分别回收。废旧的衣服就更麻烦了,除了扣子、标签,还要看服装的材料,是纯棉还是化纤,得分开装。日本横滨给市民的垃圾分类手册,多达27页,518项条款,规定之细致让人匪夷所思。

如果是纸包装的酸奶等,需要清洗压扁之后再送到垃圾分类站,否则面临巨额罚款。效果怎么样呢?日本80%的垃圾都会进行焚烧。也就是说你辛辛苦苦整理的垃圾,最后进入了焚烧炉。

早年德国还要借鉴日本的经验,不过现在看,日本的垃圾分类更像行为艺术,让日本政府在百姓面前刷存在感,花费巨额费用不说,完全是吃力不讨好。美国和德国的垃圾分类早就难以为继了,很多地方不得不放弃。

捡垃圾重点不在捡,而在分拣,这些垃圾从业者,拿到大堆混合垃圾,其本身毫无价值,只有这些垃圾从业者付出大量额外劳动,亲手把这些垃圾袋拆开,分类出纸张、塑料、金属,并交付给垃圾收购站,才具有价值。

这些垃圾当中,价值最高的是旧家电。因为损坏程度不同,完全可以垃圾再利用,你看着是一个坏掉的冰箱,可能在他们眼里,只是某些零部件损坏了,更换零部件之后,这个“垃圾”就会成为宝贝。

为什么河南人、四川人居多

在北京地区有个观念,在这些流动人群当中,一等、二等是这些浙江人、福建人,他们会开各种商店,而处于底层的是这些河南人、四川人。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群体观念呢?

通常这些从业者都会以老乡带老乡的方式,把自己的父母、亲戚等都带过来,他们往往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家族,或者一个村的。很多从业者会形成类似于“公社”的组织,通常有由某个人集中照顾这些儿童,或者专职洗衣做饭等工作。这些从业者没时间照顾孩子,孩子放学后需要集中照料。

在这些外来从业者眼中,城市永远都充满了歧视,城市中还有生活的不如意,各种污染等。他们心目中的桃花源永远都是那个老家,老家永远是美好、干净、纯洁的。所以很多人把面子留给老家,把邋遢留给了城市。

所以我们时常看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他们会省吃俭用把所有的积蓄在老家盖一栋漂亮的二层“洋楼”,然而这些漂亮的房子却常年却空置着,无人居住。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享受这“桃花源”片刻的宁静。

通常这些从业者都要经受十几个小时的繁重劳动,而且他们还缺乏最起码的医疗保障,更不用说工伤保险了。你可以看到他们几乎没有一个人戴手套,为了分拣的时候“不碍事”,他们的双手常常伤痕累累,这是这些从业者永远的印记。

北京的这些从业者数量达到10万人以上,一个个家庭会形成一个功能全面的小区,这些在垃圾堆里成长的孩子被称为“拾荒二代”。对于他们来说,老家是陌生的,但是像北京这样的城市,他们又是无法融入的,他们拥有的只有老乡,只有庞大的家族网络。

这些从业者有时会提前回家,在院子里与亲朋好友玩纸牌,说着家乡话,聊些家乡的事情。如果是冬天,大家在垃圾堆当中捡一些木材,生一盆火,谈家长里短,也谈将来的梦想。

虽然生活在北京,他们的人脉关系依然在老家,所以他们仍然会回老家结婚、生孩子。生了孩子之后又重回北京,与这些亲戚朋友们重聚。所以这些从业者都面临同一个问题,虽然老家有装修精致的房子,但是只能用于过年的时候居住,无法常年居住。如果呆在家中,会失去大部分的人际网络。离开北京,他们的生活难以为继。

不管捡垃圾有多么挣钱,这些从业者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再从事这项职业。孩子是未来的希望,他们不想让现实的垃圾污染了孩子的未来。看到这个景象,是不是很像《长江七号》,无论眼前的生活有多么的苟且,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不灭的梦想。

垃圾从业者的价值

我们现在吃一份外卖,不到24小时,这些垃圾餐盒就会送到五环以外这些从业者手中。可以说这些垃圾从业者是城市消费与环境的守护者,城市居民享受着廉价的商品,而且免费享受着垃圾回收的服务。

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的统计资料,在2000年之后的十年里,金属回收再利用为中国节省了1.1亿多吨的煤炭资源,并减少了90亿吨矿产资源的开采。

可是我们的城市管理者,却喜欢用处罚、清理等方式来管理这些城市的服务者,却缺乏对这些从业者应有的保障,比如工伤、医疗等。不过我们也看到我们的政策越来越细化,越来越多人关注到这个群体,比如《关于推进北京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产业化发展试点方案的实施意见》,不再是以“堵”为主,而是设置回收点,着装规范等方式,规范垃圾收购。

其实这些从业者一直在我们身边,他和你会出现在同一个小区,同一个楼道里,他们会骑着三轮车经过你我的身边。我们知道,他们是“拾破烂的”,就不会再去劳神多看一眼,也不再关心。但其实,他们不是不存在,只是没有被我们看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该选择资产千万的男人还是自己喜欢的人?
靠墙想想,上海人搞垃圾分类那是非成不可啊!
乡村里的传奇
故乡的星空是否依旧灿烂?
今天不看房,你可能不会知道这些……(运城房产观察)
该把孩子送到“更富阶层”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