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感受·理解·欣赏·评价

                               感受·理解·欣赏·评价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那么,课程标准提出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应作何理解,有什么区别,又有什么联系呢?下面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的阅读为例加以说明。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初读作品,尤其是年青的读者初读作品,感受到的往往只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这样一些零散的形象,而且读首句“枯藤老树昏鸦”和读第二句“小桥流水人家”获得的情感体验也有很大的差别,感受到的是这支曲的语言和生活中的语言的差别,那就是读起来上口,听起来舒服,至于“秋思”为何物,思什么,是何种情思往往还体会不到,这时的阅读还只是停留在对阅读材料的字面意思的感知上,获得的是关于文本的笼统的印象和表层的意义,因为这还只是阅读的初级阶段——感受阶段。

随着阅读的深入,我们逐渐加入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人生体验:我们由藤“枯”树“老”,草木荣衰,联想到春去秋来,一年将近,天涯游子思念亲人、渴望团聚,进而又感悟到随着季节的变化、岁月的变迁,生命的衰竭,人生易老,时光短暂,亲情可贵,叶落归根;由“老树”“昏鸦”联想到乌鸦在傍晚时分的群集归巢;由“小桥流水人家”想到家的温馨和幸福;由“西风”之下,行进在“古道”上的“瘦马”,联想到游子长时间游历的劳乏以及对亲情的渴望、对家人的挂牵;夕阳西下,飞鸟尚知归巢,可是远在天涯的游子又何时才能回家呢?怎不让人肝肠寸断啊……这里由于参入了读者的主观感受,读者的主观色彩越来越浓,理解也逐渐由浅入深。这时,我们的阅读已经由感受阶段步入了理解阶段。

于是,在我们的头脑中产生了这样的形象——深秋时节,“我”这个远离故乡的“断肠人”骑着瘦马,冒着西风,在荒凉的古道上奔波。眼前枯藤缠绕的老树上,群乌集结栖息,又到了黄昏时候了!小河边,小桥旁,是几户人家,窗里透出黄晕的灯光,空中飘散着袅袅的炊烟……落叶归根,飞鸟还巢,可是我的家啊还远在天涯,哪里才是“我”的止息之所呢?此时,“我”所拥有的只是陪伴我走了一程又一程的这匹瘦马,嗖嗖刮着的寒冷的西风,相伴“我”多日的饥渴与劳顿,想到这些不由得肝肠寸断。这时,我们眼中看到的已经不是支离破碎的词句和互不关联的形象,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副完整的画面,从中我们理解了诗人的感情,我们的情绪与诗人相通,对诗中的“断肠人”怀有满腔的同情和理解,假如我们也曾有过长期离家的经历,还会联想起自己的彼时彼地的感情,从而与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获得强烈的审美享受。这时,我们已经不是简单的读诗了,我们已经跃进到阅读的欣赏阶段了。

可是,如果将我们的理解用文字表达出来,总不能像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样富有表现力,不能达成如诗如画的境界,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就是“曲”这种文学样式的作用,这就是作者艺术手法的高妙之处。作品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的人和景,将“断肠人”安排在一个深秋的傍晚,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些或充满秋意、或引发人的愁思的事物陪伴着他,渲染了一种萧条、寂寞、悲凉的情思。“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总芭蕉不语也飕飕。”一个孤独的旅人,在这样一个萧瑟的季节,能不“秋思”满怀?至于这支曲的语言,从形式上说大致两字一拍,节奏整齐,一句一韵,音节和谐,富有音乐感。如果能理解到这一层,那就是鉴赏,是评价了,我们不仅理解了文本,而且对文本所反映的思想感情有了理性的探讨。

那么我们怎样解说阅读中“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这四种能力呢?

所谓阅读中的感受能力是指通过字面对作品初步感知,获得笼统印象和表层意义的能力,这种感知常常凭直觉和语感得来,有时获得的感知是粗糙的、肤浅的,但它是深入理解作品的基础。

所谓阅读中的理解能力是指对书面符号进行翻译从而获得意义的能力,这时的理解既有对文本本义、引申义、深层含义的理解,也有对“不言之意”的领会,这些都和读者的经验、知识、思维能力相关。理解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核心。

阅读中的欣赏能力指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对作品中优美的形象、深刻的意蕴、丰富的情感等进行欣赏的能力。只有通过欣赏,才可以获得审美享受、感情陶冶、精神的净化。

所谓阅读中的评价能力是指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对文本的材料、主题、结构、风格等方面的评价的能力。如果说欣赏是为了获得情感上的满足的话,评价则是力图通过对文本的分析、鉴别、价值判断获得理性的认识。

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是有层次上的差别的,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提高。因此,不同学段的阅读教学中应各有侧重:小学低年级以感受、理解为主,培养欣赏能力为辅;高年级可在感受、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欣赏,对文本进行评价;初中阶段,逐渐提高理解的层次,培养学生欣赏的自觉性、评价的主动性,锻炼他们的鉴赏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也从这样的思路出发按照这样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了四个学段的阅读课程目标:第一学段“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读诗歌要“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第三学段阅读叙事作品要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阅读诗歌要求“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第四学段,提出了综合性的要求,“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些均以感受性阅读为基础,逐步加强理性的成分。

必须指出的是,在阅读教学中“感受、理解、欣赏、评价”四种能力是不能割裂开来独立发展的。因为这四种阅读能力不是阶段性形成、阶梯式运用的,而是相互交叉、渗透,螺旋式上升,感受中有理解,理解中有欣赏,欣赏中有评价。

 

参考资料:

1.   杨再隋 吴伦敦.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指导·小学语文.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

2.   王富仁.诗歌的阅读与赏析.中学语文,200011

3.   蒋星煜.元曲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7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品读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不带愁字极致说愁,秋思之祖当之无愧
「每天一首元曲」 元·马致远《越调·天净沙·秋思》附朗读
评《天净沙·秋思》,作品
每天一首诗,提升记忆力:111《天净沙·秋思》
今日分享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最美古诗词#坚持每天一首古诗词#古诗词欣赏
《天净沙·秋思》解析鉴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