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自尊才会受到别人的尊重——《陶工戴夫:艺术家,诗人,奴隶》导读
【经典绘本导读】系列-第402号
自尊才会受到别人的尊重——《陶工戴夫:艺术家,诗人,奴隶》导读
阅读推广人  石头
说明:
1、这是一个对经典绘本深度解读的公众号,已累计发文在三百篇以上。
2、查找是否有您想阅读的文章,可以从历史消息中输入您想要的书名搜索即可。
3、如果您喜欢本公众号,先点击上边蓝色的“经典绘本导读”再点击“关注”。
4、本导读的宗旨是为亲子阅读而努力、为父母深度掌握绘本精髓而奉献。
一、内容简介
在我们看来,这只是泥土,但在戴夫眼中,这叫陶土。平凡无奇,却构成了整个生命的基础。两百多年前,他还只是一个奴隶。更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诗人、陶瓷工人,他将他的高超技艺和深刻敏锐的诗,刻在他的陶器上,跨越了他本是奴隶的身份,被后世赞扬歌颂。
二、绘本信息
书名:陶工戴夫:艺术家,诗人,奴隶
文:[美] 拉班·卡里克·希尔
图:[美] 布莱恩·科利尔
译者:王小可/李颖
适读年龄:6-9岁 (仅供参考,并非绝对)
奖项: 2011年凯迪克银奖
选题策划:童立方绘本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6年7月
三、绘本导读
【封面】
解析:
封面映照标题,陶工戴夫拥有多重身份,艺术家,诗人,奴隶。封面上的戴夫穿戴围裙耸肩斜身埋头雕琢陶罐,凝神而专注,他身后的货架上摆满了或瘦长或圆滚或单耳或敞口的各式陶罐。
再看中年男子戴夫,皮肤黝黑、卷毛头发、身材强壮、衣着简朴、神情专注,一个制陶人。他的眼神只关注着手中的陶器,嘴巴微张,显示出他的紧张和认真。黄色釉面,用手涂满陶器胚体。手臂强壮,但手势轻柔,展示出高超的技艺水平。
封面色彩偏暗,背景散发微弱的亮光突出制陶人,而釉面的亮黄色与戴夫褶皱的上衣同色,暗示戴夫全身已经融进了制陶的艺术中。
陶工戴夫是在美国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也是美国黑人奴隶时期的杰出的艺术家和诗人。作者通过诗歌的形式、浓厚的绘画色彩描写了陶工戴夫制作陶瓷的过程,让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位黑人艺术家对艺术、对诗歌、对自由的热爱与向往。
【环衬】
解析:
环衬是深褐色,陶泥的色彩,厚重、沉稳、凝滞和压抑。
【扉页】
解析:
扉页是一个近景特写:一双抚摸着陶泥的手,黝黑且闪烁着光泽,触碰着陶泥,让陶泥也仿佛拥有了生命。故事,便从放在洁白制陶转盘上的陶坯,开启了一段传奇故事。
背景采用有凹凸感的绿色,首先是生命的象征,暗示戴夫生命的不息,其次是和平、友善、不希望发生冲突的性格。
陶工戴夫,虽是一个奴隶,但也是一名劳动者,甚至是一名艺术家、一名诗人,他同时从事着物质与精神财富的创造。绘本《陶工戴夫》是写给戴夫的传记,也是献给劳动者的赞歌。在这本书中,我们能够直观而深切地理解一句话:劳动使人忘忧。
在阅读这本绘本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的非洲黑人的知识背景:
1、黑人奴隶:当欧洲殖民者到了新大陆之后,发现最大的问题乃是地广人稀,劳动力不足。大批非洲黑人被从非洲掠夺贩卖到美洲。从1520年到1863年,300多年间1200万黑人奴隶由欧洲人从非洲掠到美洲,200多万黑人死于运输途中,作为奴隶,他们没有人权,没有自由,如物品被任意处置,杀害,不劳作时被戴上铁链枷锁限制活动,生活得相当悲惨。
2、《黑人法令》:奴隶几乎没有法律上的权利∶凡涉及白人的诉讼,法院不采纳黑人的证言;奴隶不能订立契约,也不能拥有财产;就是在遭到白人袭击时,他们也不能还手;未经许可不得擅自离开其主人的场所;没有白人在场,他们不得聚众集会;他们不得自备枪械;他们不得学习文化,或传送或持有“煽动性的”印刷品;他们不得结婚。
戴夫是南卡罗来纳州的奴隶,而且有一个罕见的技能:制陶技术!这本书描述了一名奴隶不甘为生活所迫,所展现出的尊严,相反,他为艺术献身,不仅制陶技术熟练,还会在陶罐上面铭刻诗句。
【第1画面】
原文:在我们看来,这仅仅是泥土,是脚下踩踏的土地,捧起一把泥沙,会从指缝间沙沙滑下。
解析:
这是一片田园风光,背景葱绿的植物、清澈的湖畔和清亮的天空。远景是穿着统一服装正在农作的奴隶,神态有些麻木。近景的主人公单膝跪地,手捧泥沙,姿势谦卑,如捧珍宝,细细的沙土从指缝间顺势滑落,虔诚而专注的神情,他很享受和珍惜这份泥土,似乎与这些泥沙有特殊的情感联结。他们都是奴隶的身份,戴夫与田间劳作的人有着截然不同的身份,他是一名陶工,专门制作陶器。如果不是遇到陶泥,戴夫也会是那麻木劳作的其中一员吧。但命运总有转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境遇。
文字的背景是深绿,与背景中葱绿的植物同色,是仲夏的颜色,代表着戴夫的成熟与艺术的追寻。
【第2画面】
原文:下雨的日子里,大量雨水漫过,凉凉的,黏黏的是泥团的乐园。但在戴夫眼中,这是陶土,平淡无奇,却是构成整个生命的基础。他是一个奴隶,生活在两百多年前。
解析:
戴夫歪着身子,从窗外凝视着制陶的老人,从服饰的不同,说明此时的戴夫还不是一个陶工,但他的身体语言强烈地表达出他被老者深深地吸引,同时吸引他的应该还有做成的陶器。
窗内,老人花白的长胡须,低垂的眼镜,俨然一位智者,心无旁骛的柔制着陶泥。这一幕是戴夫与陶泥的邂逅,与老人的相遇,与生命的约会!
文字背景采用暗红色,代表的是内心的兴奋和血液的循环,很微妙的把此时戴夫的内心感受体现了出来。戴夫爱上了陶泥,他要向老人学习,他要争破枷锁学习一门技术。
【第3画面】
原文:在我们看来,这只是一只陶罐,圆圆的,高高的正好可以装玻璃弹子,也适合插上新采的鲜花。但在戴夫眼中,这只陶罐足以贮存一季收割的谷粮,还能载满回忆。
解析:
这个跨页隐喻很深,远景是阴沉的天空和大海,白色帆船靠近一道光晕,近景是釉面斑驳的陶罐里面装满谷粮,水和陶罐是本书反复出现的元素,水象征了自由,此时水的色彩是黑暗的,预示自由无望,陶罐是戴夫生命的一部分,陶罐是寄托、是载体,谷粮意味着生存,帆船是信念与生活,光晕象征无望中的希望。而远景中的那条船,对很多奴隶而言,最大的梦想就是买一张横渡大西洋的船票,回到故乡。
跨页两边是文字,文字背景为冷色调中最冷的蓝色。蓝色非常纯净,通常让人联想到海洋、天空和湖水。这暗喻戴夫对目前的处境表现出一种冷静和理智,虽然最大的梦幻还藏在内心。
【第4画面】
原文:尘土飞扬中,人们开始劳作,将凝结成块的陶土,放进搅拌机里碾碎,再用手推车,运往戴夫的陶轮。
解析:
我们看到背景的木房子上有隐藏的字母拼成了LIVE\LIFE,这暗示着黑人奴隶的选择,是生存还是生活。很明显,戴夫选择了——生活。不仅要活着,还要好好活着。所以,戴夫成了陶工戴夫。
奴隶们做着重复而简单的劳动,女工也是同一姿势,同一着装,同一模样,没有自我。屋前站立的马象陶泥做的,和下页的真马形成对比。而前景的人物分别是运陶土的努力和做搅拌陶土的戴夫。陶马暗示没有脑子的机械劳动,真马寓意打开了自己的人生。
绘者大量地利用大地色调的水彩,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景观、建筑、以及南卡罗来纳州的农场,再现陶艺这门艺术的伟大。
采用大量的不同质感、不同颜色的色块,手工拼贴真实组合在一起来配合故事,增加了肌理、层次的变化、斑驳的色块和真实感,让画面也拥有了更多的细节。手工的东西,想必自然带有一种不那么规则,又那么自然的感觉。采用边沿的撕纸拼贴的效果,营造出自然的效果。
【第5画面】
原文:这根扁平的木棍,大得可以当成船桨,划过辽阔的大西洋,戴夫却用它搅拌陶土,和着从大马河运来的水,使之潮湿、紧凑、厚重。
解析:
戴夫换上了制陶的工作服,戴夫开始了新生活,就像左上角那副照片中的真马,有了真正的自我生活,这正是戴夫想要的,他不仅仅要生存。一根扁平的木棍搅拌着陶土,两种质地不同的泥土代表着生存与生活,而混合在一起暗示戴夫绝不仅仅是要生存,新的工作也让戴夫的生活和陶土一样变得紧凑和厚重。协调的动作、凝重的表情、黝黑的脸庞、斑斑的污迹,白色的上衣暗示戴夫要做堂堂正正的制陶人,黑人也能做出白人能做的事。
幽暗的木墙体衬托出戴夫的伟岸,真实的照片暗喻他要真实的生活,做好的陶器闪烁着明亮的光泽,这也是戴夫生活的光彩。注意到戴夫的嘴角微微在笑,低垂的眼帘全身的投入,天蓝的文字背景最为生机勃勃,带来的是内心的广阔和悠然自得。
美国建国从1776年算起,至今也不过二百余年的光景。似乎就历史人文题材而言,美国理应贫瘠得可怕。但从《亚伯拉罕·林肯》(1940年凯迪克金奖)到《火车头》(2014年凯迪克金奖),再到《陶工戴夫》(2011年凯迪克荣誉奖),不得不说,美国在挖掘自身历史、保护文化传承方面十分用心。
陶罐的铸造技术大约是元朝时期从中国传到意大利,然后传遍欧洲的。明朝时,中国唐山就开始铸造大缸了。在美洲大陆辛勤制陶的戴夫,正处于清朝道光年间,经历了一百多年前的康雍乾盛世,瓷器艺术已登峰造极、傲世独立。
【第6画面】
原文:这大团的陶泥,有时重达六十磅,只有戴夫知道,该怎样来摔打,怎样揉捏和拉制。
解析:
这页展示的是戴夫的制陶技艺,高达六十磅约合五十多斤重的陶泥,在那个时代已知的陶工里,只有两个人能做到,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需要高超的技巧和充沛的体力。我们可以通过这种刻意拉近的特写镜头,感受到陶泥的硕大,感受到戴夫的力量与韧性,也能感受到戴夫的自信和沉着。
在戴夫身后室外的远方,是一条宽广纵深的河道,远景的延伸增加了景深。这指向了黑人奴隶被贩卖的航道,他们终其一生辛苦劳作只为盼来一张横跨大西洋的船票回到非洲的家。戴夫也是如此。
再次在文字页出现红色的背景,与戴夫开始成为陶工的暗红背景不同,更多的体现出对技艺和人生明亮的光景。
【第7画面】
原文:戴夫踩着陶轮,蹬得越来越快,好象狂欢节上的幸运大转盘。
解析:
他已经是个真正的艺术家了,他徜徉在制陶的享受之中了。
我们看到了展示架上更多精美的陶器,我们看到了坐在工作台前认真制陶的戴夫。他的背影是如此厚实,他的坐姿是那样稳健,他的姿态是那样踏实。他和他的陶器一样,来自土地,又像土地一样安静而美好。他明明是个奴隶,可是他把劳作当作狂欢节上玩幸运大转盘,他的内心有着丰盈的快乐!
这页是本书的核心,封底也选用了此页,之前的取景角度里,戴夫一直是背光,光源从他的身后打过来,此页中,光源自戴夫头顶洒落,更好似由戴夫身体发出的。
左上角赫然悬挂着一副铁链枷锁,这表明戴夫奴隶的身份,除了工作,出入其他地方随时要戴上枷锁。靠货架的墙壁上有如信纸上的文字,根据部分显露的字母可以拼出Friends meeting, Never come again ?直译为:朋友见面,再也不来了吗?代表戴夫内心的孤独与向往。背身的姿势也表明,他的自我封闭和不被理解。
泥土色的文字背景,表明戴夫的生活已经全然跟泥土融为一体了。
【第8画面】
原文:像一个魔术师从帽子里提起一只兔子。
解析:
这是一个四连图的拉伸页,4个逐渐放大的分镜图,拉坯和塑型。前两个镜头,就如文字所说的:像一个魔术师从帽子里提起一只兔子。
这是一个连续的特写镜头,在陶轮上高速旋转的如图帽子似的陶坯,经过戴夫搅拌、摔打、揉捏、拉制它们,在戴夫手中拉出一个罐子的形状。
我们看不到戴夫的脸型,但粗大、结实、坚定的大手分明看到了那张凝神关注的脸。
【第9画面】
原文:戴夫的手,深埋在泥土中,拉出一个罐子的形状。
解析:
第三、四个分镜图影象是重叠的,表现了时间的连续性,和动作的连贯性。戴夫拉制的细节图以分镜头式的图片展示,展开来是一个大跨页,非常写实,有电影镜头感。制陶给戴夫的生活施加了快乐的魔法,他像一个魔术师那样,从泥土中变出任何想要的器皿。这一个大跨页和随后几页向我们展示了艺术家的创作过程,这个过程也是戴夫成长的过程。
随着陶罐的成型,戴夫手上那灰白色的陶泥也来越多。一个罐子的形状,已经赫然纸上。此时的戴夫一定脸上泛起笑容,尽管我们看不到。
第三、四个分镜图相比于第一、二个分镜,画面成倍增加,也有着一种成就感在其中。
【第10画面】
原文:他粗糙的拇指,插进陶坯中央,抵住内壁,另外几根手指扶着内壁。
解析:
逐渐放大的图片和文字相辅相成,重在突出戴夫的制陶技艺,此页和封面是同一画面。不过背景不同,戴夫身后是一个放大了的竹椅,里面有光,却不能穿透网孔射出来,似乎被竹筐牢牢罩住。
不但戴夫的粗糙的拇指都在用力,表情也在用力,而绿色的文字背景是戴夫生命的绽放。
【第11画面】
原文:陶轮转了一圈,又一圈,陶坯的外壁渐渐鼓起来,好象一只知更鸟,骄傲蓬起的胸脯——但罐体不能太大,否则那过分的重量,会把自己压垮。
解析:
高速旋转的陶坯,看到外壁由小变大的连续的重影,让陶坯的外壁渐渐鼓起来,好象一只知更鸟,骄傲蓬起的胸脯。戴夫凝望的眼神,这是与读者的唯一一个眼神的交流,戴夫和陶罐仿佛已经融为一体。而知更鸟的寓意是梦想,代表着戴夫心中的梦。
多么犀利的眼神,他看着陶器而来,也看着我们,他看着他所处的时代,也看着我们所处的时代,他一定明白一个真理:只要努力,生活总有出路。
不同质地和色彩的红色文字背景,暗示戴夫此刻内心蓬勃激荡的心情。“但罐体不能太大,否则那过分的重量,会把自己压垮。”也在暗示戴夫的欲望不要被激情冲垮,毕竟当时努力身份的戴夫,每时每刻都会遇到人生的波澜。就像边沿撕掉的纸线,随时都会被撕掉。
【第12画面】
原文:陶坯鼓得很大,戴夫再也无法,张开强健的臂膀抱住它,如果他爬进去,蜷缩成一团,或许就能从那里,得到一个拥抱吧。
解析:
我们看不到越来越膨胀的陶坯,但从戴夫激情的表情来看,他在制陶工艺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是一个臆想的镜头,戴夫再也没有办法制止住自己内心的激荡,他要用强健的臂膀抱住这一喜人的成就,甚至他要蜷缩成一团爬进其中,给陶坯一个大大的拥抱。
这个画面深深打动了我,画面的前景是张大双臂闭着眼睛的戴夫,背景是一株画着许多的面孔的大树。那些面孔是戴夫的家人吗?还是曾经的乡亲?他们现在哪里?
在这一页中,我们看到了大片的绿色,看到了从地里长出的大树,看到了他和思念的亲人异样的重逢,看到了戴夫闭目安详沉醉的脸。他打开了臂膀,他拥抱着世界,同样也被世界拥抱着。
戴夫的表情很满足,他闭着眼睛在笑,在享受这个过程,他感到自己拥抱着自己的妻子、孩子、父母、亲人和朋友,这些人的脸出现在他身后的大树上,他闭着眼睛是在用思想与他们交流吗?
绿色的文字背景是宁静也是希望。
【第13画面】
原文:直到这时,他才停下陶轮,用布满老茧的干燥手掌,把陶泥搓成长条。
解析:
这是一个搓条图,前方是经过四页连图做成的陶坯,还要在上面加上一圈圈的泥条,做成更高更大的作品。泥条在戴夫双手间变得那么顺从,戴夫也享受着这一过程,
背景是奴隶在田间采摘棉花的场景,依然是重复单调辛苦的劳作,依然没有五官,没有个体,他们相比制陶的工作更加辛苦,戴夫的脸是扭曲的,他的心中也有怨恨。
但戴夫的形象越来越高大,顶天立地间,他是一个大写的人,一个保有激情和梦想的人。
此刻文字背景变成了暗红色,是大功告成前的激情澎湃,作者是用文字背景的颜色来揭示戴夫内心的感受的。
【第14画面】
原文:戴夫把泥条,一圈一圈地盘在,半圆形的陶坯上,再用手指蘸上泥浆,抹在泥条边沿,让他们平滑地粘在一起,他用脚跟不停地蹬踏,让陶轮持续地旋转。
解析:
一个俯视图,陶罐很大,让我联想到中国的一种器皿“瓮”,上古有为土陶者。戴夫沉积在每一道工序中,这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提升。巨大的造型本身就是一种荣耀。
本书阐述了做陶的过程,亲子阅读的同时也来一次真实的体验吧!
文字背景呈现的相同色系蓝色组成的拼贴,更加有立体感和肌理感。而意在展示一棵平静永恒的内心。
【第15画面】
原文:陶罐耸立,沿口挺直,正是戴夫预期的模样,在生料放上陶轮之前,心中已构思出轮廓。
解析:
这是一张斜视眺望图,大陶罐终于制作完成,一如他当初设想的模样。在他的背后,有一张拼贴的地图,那是一张与贩卖奴隶路线有关的图,那是一张与故乡和亲人有关的图。
而溅在墙上的泥浆就像释放的光芒,戴夫形象更显高大,制陶成就了戴夫,此时的戴夫是骄傲的有尊严的人类。
左边沿有两张照片,一张地图,一张海边的洋楼,那是回家的路线,那是主人的家园,这串起了回家的海路。紫色的文字背景略带种忧郁而富有魅力。
【第16画面】
原文:等待陶土晾干的同时,戴夫用力把草木灰,与石灰捣在一起,混合成玻璃状的涂层,那是棕色的釉面,可以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解析:
这是捣灰的工序,草木灰与石灰结合而成的釉面成为制陶的最后一道工序,让制品更加经久耐用。纯手工的动作,倾尽全力的付出,成就身后的件件作品。
作者一边叙说着制陶的工序,一边也是在讲述主人公的命运,远处的炉窑,冒出缕缕浓烟。暗示着烧制带来的成效。
绿色的文字背景暗示这种纯手工天然的制陶工艺的源远流长。
【第17画面】
原文:在陶罐干透之前,戴夫用一根小棍,铭刻下几行诗句,让我们在今天知道,他曾经生活在那里:“我想知道,我的亲人被卖去了哪里,愿每个人,每个民族——相亲相爱”。
解析:
当陶罐最终成型,在烧制前,戴夫写下了一定在他心中久久回响的诗句:
I wonder where is all my relation friendship toall-and,every nation.
“我不知道我应该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哪里,哪里是国家。”
在书末,戴夫写下的诗句,触动人心,思绪久久不能平静。戴夫也许终生没有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他的一生中,陶工戴夫不仅在生存,更在用心生活。劳作使他忘忧,艺术让他有了超越有限生命之外的价值。记住戴夫,记住一个艺术家,诗人和奴隶。
这位陶瓷工人除了制作陶罐,还喜欢在上面铭刻下几行诗句并署上自己的名字和日期,有的是对生活的观察,有的是真实的心情揭露,有的是面对现实的无奈。如1857年8月16日的诗歌:“我想知道,我的亲人被卖去了哪里,愿每个人,每个民族——相亲相爱。”
短短的两句话,包含了与家人的被迫分离和深切渴望,以及美好的愿望,足以说明那个年代黑人的状况有多糟糕。据说,他的一生制作了大约4万个陶罐,而我们也只能仅从其中存留下来的陶罐中了解陶工戴夫了。
【封&底】
解析:
陶工戴夫是南卡莱罗纳州的奴隶,而且有一个罕见的技能:制陶技术!这本书描述了一名奴隶不甘为生活所迫,所展现出的尊严,相反,他为艺术献身,不仅制陶技术熟练,还会在陶罐上面铭刻诗句。
两百多年前,那位叫戴夫的黑人他是一个奴隶,也许是他遇到了不错的主人,也许是他的勤恳与好学感动了他的主人,他得以有机会学习陶艺。
我们得知,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里,他这样的才华不但得不到赞许,反而可能招来杀身之祸。所以戴夫的很多作品,是没有署名的,他只是偶尔在罐壁上刻下自己的名字,他除了是一位陶工,还是一位诗人,他突破了自己奴隶的身份,而成就了艺术。我们其实不难想象在这那种时候背景下,戴夫生存已是困难,还能专注于制作陶罐,是一种自我身份的突破,是一份梦想的追求。
陶工戴夫是在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也是美国黑人奴隶时期的杰出的艺术家和诗人。赞扬了一位美国黑奴的生平及艺术成就,让我们懂得生命的意义及尊严,即便委身为奴,但知识的力量是无穷尽的。只有通过思想,劳动才能变得愉快,两者是不能分割的。
作者通过诗歌的形式、浓厚的绘画色彩描写了陶工戴夫制作陶瓷的过程,内容读起来优美流畅,在其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位黑人艺术家对艺术、对诗歌、对自由的热爱与向往。醉心于某项工作的人总是具有着非凡的魅力,陶工戴夫对于陶瓷的热爱就是如此。在他眼中脚下的泥土就是陶土,每个陶罐都有它存在的价值。他认真的完成每一件作品,在我们看来普通的泥土在他手中就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如同制造奇迹的魔术师那样让人惊叹。
四、作者信息
布莱恩·科利尔(Bryan Collier 1967—),出生于马里兰州的波科莫克,是家里6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很早就表现出对艺术的兴趣和天分。斯拉杰克·济慈的《下雪天》和约翰逊·克罗克特的《阿罗有只紫色蜡笔》都是他的启蒙读物。从十几岁他开始将水彩和拼贴同时纳入到他的绘画创作中去。他善于创作名人传记类绘本,至今已有3部绘画作品荣获凯迪克银奖,《我有一个梦想》(2002年)、《陶工戴夫》(2011年)和《长号矮子》(2016年),另有与丹尼尔·比蒂合作的《等爸爸来敲门》。
他将艺术与儿童读物融合,代表作包括《罗莎》《约翰的秘密梦想:约翰·列侬的人生》《自由之河》。
说明:本文属原创,未经作者同意,不可转载和移作它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陶器生态学:近东早期文化研究的一种途径
读读 | 无论出身,都要努力寻找生命的意义《Dave the Potter陶工戴夫》
陶器的发明与制陶技术
陶艺
《世界艺术》雕塑时光69:日本(3) 陶器
郭成志|生命如陶,生活如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