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励志与对梦想的坚持——《发光的孩子》导读
【经典绘本导读】系列-第407号
励志与对梦想的坚持——《发光的孩子》导读
阅读推广人  石头
说明:
1、这是一个对经典绘本深度解读的公众号,已累计发文在三百篇以上。
2、查找是否有您想阅读的文章,可以从历史消息中输入您想要的书名搜索即可。
3、如果您喜欢本公众号,先点击上边蓝色的“经典绘本导读”再点击“关注”。
4、本导读的宗旨是为亲子阅读而努力、为父母深度掌握绘本精髓而奉献。
一、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人物传记式的绘本,讲述的是美国上世纪70~80年代的涂鸦艺术家让·米切尔·巴斯奎特的生平故事。20世纪70年代末,他先是以纽约涂鸦艺术家的身份获得大众认识,后来成为一位成功的80年代表现主义艺术家。
二、绘本信息
书名:发光的孩子
文图:[美]杰瓦卡·斯特普托
译者:陈 光
适读年龄:3-9岁 (仅供参考,并非绝对)
奖项: 2017年凯迪克奖金奖
选题策划:漂流瓶绘本馆
出版社:明天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年04月
三、绘本导读
【封面】
‍解析:
这本书的主角让·米切尔·巴斯奎特生于1960年,死于1988年,是二战后美国涂鸦艺术家,新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世人经常称他为光芒四射的孩子,年仅27岁就英年早逝的他,以纽约的一系列涂鸦艺术出名,生前就受到艺术界的追捧,作品价值连城。
1996年,无序而轻狂的巴斯奎特因药物过量而去世的第八年,朱利安·施纳贝尔以这位二十世纪最神秘的天才艺术家为题,拍摄了传记电影《巴斯奎特》,讲述了巴斯奎特如流星般短暂而辉煌的一生。
书名发光的孩子采用凸版印刷,让小读者有强烈的触摸感。字体采用黄色的木棍般的拼贴,棱角分明,而光字更是附以光芒四射。
【环衬】
解析:
环衬只有蓝白两色,在蓝色背景上的白色涂鸦,为众多的拼贴。有字母、人形、汽车和皇冠,没有规则,随心所欲,当然是在内心驱动下的浪迹江湖。从环衬中可以看出故事的风格和主导色。由于蓝色博大的特性,具有理智、准确的意象,又表现出一种梦幻和忧郁,以及永不言弃的精神。
那么哪一种含义更能代表着本书的主人公呢?一起看吧!
【扉页】
解析:
在环衬中看到最多的是白色的王冠,在扉页文字下方出现的黄色的王冠,用蓝色的笔触勾勒四周与木板黄色的背景分离出来,而皇冠内部的游离的黄色更具有不确定性。
背景的黄色木板更具有指向性,而内页都是以各种颜色和款式的木板拼接而为的。
【序页】
原文:写在前面的话
如同让·米歇尔·巴斯奎亚特的创作一样,我尽量选用纽约市那些废旧材料创作了这本书。我从布鲁克林博物馆中被丢弃的展览材料里,从布鲁克林街头的垃圾箱里,从格林威治村和下东区的犄角旮旯找了一些能用的木头,然后在这些层次丰富的木片上作画。在《发光的孩子》这本书里,读者们将看到的不是让·米歇尔·巴斯奎亚特的艺术复制品,而是我受到的他的启发所创造的原创作品,其中饱含我对让·米歇尔的绘画及设计风格的解读。
解析:
作者的一个陈述,说明制作的方法、材料的来源,以及作品的非复制性,更多是对原作的在创作。
一个主人公的大幅肖像,充满对生活的乐观与向往,绿色的头发和衣服暗示清新与希望,蓬松向上的头发,红色与绿色交织,分明在希望的田野中蕴含着激情与澎湃。旁边是一颗跳动的心脏,把心都袒露给这个世界。
【第1画面】
原文:
在布鲁克林的街道上,一些孩子正在一边数着数,一边跳舞;还有一些孩子在玩“跳房子”。
冷饮摊前,孩子们正吧唧吧唧地吃着不同口味的冰淇淋。而在旁边的楼房里,一个小男孩正伏在桌子上画画,他的梦想是成为一位著名的艺术家。
解析:
一个生活的场景,在街道上两辆汽车交错停在一起,从明亮的车窗里不但映出那辆黑色的轿车,而且把孩子们跳房子游戏的场景完整印刻出来,巨大的树木庇护着他们幼小的心灵。
在一字排开的多单元的房前,体验着更多不同的人生,从左到右,一个男人坐在台阶上,心事重重;二楼绿色窗帘中,一个人看着三人的游戏,是否已经心动了呢;一个母亲靠在墙边,看着婴儿车中的孩子,是短暂的放松还是陷入回忆呢;这个女孩靠在栏杆上,看向一边,而楼梯边坐着的男人,他们间出现了矛盾吗?多角的透视把一个小男孩伏案专心作画的场景,以另外一种形式区别于他人,他想成为一名著名的艺术家。而前景中这个冷饮摊吸引着男孩的笑脸,人生百态,专属而不同。
作者用对比的方式,告诉读者,人生际遇不同,道路各异,没有对与错,只是追求不同。本主人公只是千百个人生中的一员。
这个室外的场景色彩缤纷,千姿百态,也体现出不同的人生。
【第2画面】
原文:
从外面往这间屋子里看去,这里似乎的确住着一位艺术家,桌子上散落着各种颜色的画笔。
这个男孩名叫让·米歇尔·巴斯奎亚特,他一丝不苟地从清晨一直画到深夜。他不停地画呀、改呀,直到画出一幅令自己满意的作品才肯去睡觉。
解析:
从百态的室外到这个男孩的室内,故事的开头是这样开始了:在他的房间里,可以看到很多艺术作品。他站在桌子旁边,桌子上还散落着很多铅笔。他凝神入画,面前一堆的画纸,从早到晚都在画画。不画完一幅作品,他从不休息。
桌上、墙上的画作不去推敲,但他对待作品的态度却值得称赞,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这也是每人的人生态度。两侧面窗户透出的外面的世界,在蓝天中,从光满四射的太阳到皓月当空,从窗户中埋头伏案到人去楼空,小男孩成为了时间的朋友。
【第3画面】
原文:
入睡后,各种画面仍在他的脑海里不断涌现,让·米歇尔经常半夜醒来,给他的画作加上梦中的一笔。
他的画没有条理,也不整洁,颜色都上到了线条外面。这些画粗看上去马虎大意、丑陋难看,有时甚至显得古怪离奇。但不知为什么,如果你静下心来去欣赏,会发觉,嗯,的确很美!
解析:
小巴斯奎特热爱作画,甚至睡梦中还不断涌现画面的思路,而半夜醒来给他的画作加上梦中的一笔。黄色的睡衣,是内心的渴望,睡衣上的涂鸦,更是一种潇洒。这是一种热爱,深入到潜意识。这是一种不寻常,而他的画面邋遢难看,时而怪异,不知为何却仍然很美。
作者很擅长用另外一个场景来烘托主人公的状态,从蓝天到暗夜,从太阳到圆月。褐色的皮肤,这是一个有色人种的故事。
其实给艺术家写传记绘本非常难,如果单纯的把艺术家的作品直接放进绘本,会显得单调平庸。作者则是按照他自己对主人公及作品的理解,通过自己的再创作,传神地再现了巴斯奎特的画风,这点非常难能可贵。
【第4画面】
原文:
让·米歇尔的艺术天分源于他的妈妈玛蒂尔德,一个来自波多黎各的女人。她善于设计、缝纫,而且厨艺高明,总是把房间布置得像一本时尚杂志。
更重要的是,她愿意和让·米歇尔一起趴在地板上,在让·米歇尔的爸爸用过的文件纸上画画。
解析:
传记小说十分复杂,而一本薄薄的绘本只能选择人的一个侧面,这本书则是从巴斯奎特和他妈妈的关系入手的。
任何一个人的艺术天分都是一种传承,一种家族的艺术再现。巴斯奎特的天分得益于他的妈妈,但她并不是一个画家,只是善于设计和把房间布置的很时尚,只有这些还是与艺术贴边的。最重要的是妈妈愿意和孩子一起趴在地上画画,愿意陪着孩子一起做,这是每一个妈妈都能做到的,但又是很难做到的。
墙上挂满了巴斯奎特的作品,地上堆满了巴斯奎特的习作。妈妈把自己打扮的很时尚,房间收拾的很干净利索。这是一个勤劳、聪明和智慧的妈妈。
【第5画面】
原文:
让·米歇尔从妈妈那里体会到,艺术不仅存在于妈妈给他读过的诗歌里,也不仅在他们一起去过的剧院、博物馆里。艺术无处不在。
艺术就像小孩子的街头游戏,它用简单的语言进行表达,充满了原始的童真。就像是看起来乱七八糟的城市大杂烩,平凡中又不断增添新的意义。
解析:
巴斯奎特从小就展现出对绘画的热情,而他的妈妈一直鼓励他,教他,从妈妈那里,他懂得艺术不止存在于诗歌、剧院中,而是植根于我们的生活之中。这正是巴斯奎特的艺术之源。
艺术也并非高大上,高不可攀。而是存在于孩子们的玩耍中,存在于孩子的原始童真中。艺术不必是整洁干净的,也不必拘泥于条条框框,平凡中铸就新的意义。
画面中没有看到艺术中心、美术馆,而是生活中的小卖店、药店和来往的汽车。这就是最平凡的生活,而艺术来源于生活。
【第6画面】
原文:
母子俩参观博物馆时,会特意去欣赏让·米歇尔最喜欢的艺术作品。
读着那些艺术家以及他们作品背后的故事,让·米歇尔逐渐领悟,成为一位著名的艺术家意味着什么。
解析:
他妈妈也经常带他去博物馆欣赏各种形式的艺术,这是毕加索的大作格尔尼卡(Guernica)。巴斯奎特少年时最崇拜毕加索,巴斯奎特的画风很接近毕加索的风格,这也是他从小立志要向毕加索一样成为一个伟大画家的理由。
格尔尼卡是西班牙北部的一个城镇。1937年被纳粹的轰炸机炸成一片废墟,死亡了数千名无辜的老百姓。毕加索被法西斯暴行所激怒,毅然画了这幅巨作,以表示强烈的抗议。
画面以站立仰首的牛和嘶吼的马为构图中心。画中央是一匹濒死嘶鸣的马,为一根由上而下的长矛刺杀;其上方那盏耀眼的电灯看起来好似一只惊恐、孤独的眼睛;左边有一头举首顾盼木然屹立的牛,牛头与马头之间是一只举头张喙的鸟;上边右面有一从窗口斜伸进的手臂,手中掌着一盏灯,发出强光,照耀着这个血腥的场面。
画中右边有一个妇女高举双手仰天惊呼着从着火的屋上掉下来;举着灯火吓得发呆的见证人;另一个妇女拖着畸形的腿冲向画中心;左边一个抱着死婴号啕大哭的母亲;断臂倒地士兵的尸体,他一只断手上握着断剑,剑旁是一朵正在生长着的鲜花,赞颂了这种宁死不屈的精神。
画里没有飞机、炸弹、坦克、枪炮,只有牛、马、女人、灯等物体,然而它的意义已经超越了表象。毕加索把象征性的战争悲剧在浅青、浅灰在黑色调的对照中表现正义的极点,它聚集了残暴、痛苦、绝望、恐怖的全部意义。
这幅画在形象的组织及构图的安排上显得十分随意,甚至会觉得它有些杂乱。这似乎与轰炸时居民四散奔逃、惊恐万状的混乱气氛相一致。但又有着严整统一的秩序。
【第7画面】
原文:
回到家里,让·米歇尔坐在地板上画画,爸爸杰拉德在一旁播放爵士乐唱片,妈妈则在厨房里烹饪美味的鸡肉饭。
妈妈亲切地呼唤让·米歇尔“我的宝贝”。从他画中的每一根线条里,都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生机和活力。
解析:
在厨房里,贴满了让·米歇尔的习作,是妈妈对其作品的欣赏和鼓励,妈妈带让·米歇尔去博物馆参观,妈妈懂得艺术的欣赏,懂得儿子对艺术追寻的价值,懂得欣赏儿子的作为,一句亲切的“我的宝贝”,看出妈妈对儿子的赞赏。这个故事告诉父母,孩子是被欣赏出来的。孩子都是天才,在于你如何引导。
爸爸在一旁播放爵士乐唱片,他身体两侧落地的橱柜里,插满了唱片。看向读者像是在说,热爱并始终坚持着一件事,结果才不辜负你。
小弟弟被围在栏杆里,专注地看着哥哥沉醉的面孔,从小就埋下了执著的种子。
这本凯迪克金奖图书《发光的孩子》,用诗意而温暖的语言,致敬著名黑人青年艺术家,传达出成长路上的励志与对梦想的坚持,希望给孩子不一样的视觉感受和启发内心对艺术的向往。
青色的边框透露出家人对让·米歇尔的期望。青是一种清脆而不张扬,伶俐而不圆滑,清爽而不单调的色彩。青色象征着坚强与希望。“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第8画面】
原文:
随着时光流逝,让·米歇尔开始认识到,画画还有治愈病痛的神奇力量。有一次,他遭遇了一场车祸,躺在病床上的他每天被害怕和困惑包围。妈妈给了让·米歇尔一本书,希望能消除他心中的恐惧。
书里都是骨架、头骨和其他身体器官的图片。让·米歇尔受到这本书的启发,画了许多画,直到他完全了解了人体构造与机能。从此,他不再被那些因无知而生出的恐惧所纠缠。
解析:
8岁时,巴斯奎特遭遇了一场意外的车祸,妈妈送给他一本格氏解剖学,里面有各种骷髅、头骨和身体部位的图片。小巴斯奎特从中汲取养分,创作了很多画,也由此体会到艺术的治愈力。这本解剖学的书对巴斯奎特可谓影响深远,他成名后的画作常能看到此书的影子。
墙面上贴满了此书的单页,或者说以此来暗喻让·米歇尔对这本解剖学的研究程度,对书中图片结构做出了大量的圈注,以至完全了解人体构造与机能。
妈妈了解儿子因伤痛的困惑,也找到了消除恐惧的办法,更为此对让·米歇尔的创作产生长久的影响。
母子在医院的色彩非常有代表性,让·米歇尔身体前后的草绿色代表生命的宁静与希望,蓝色的衬衫代表让·米歇尔纯净的内心和梦幻,而妈妈暗红的衣裙表示着爱,代表妈妈的拳拳之心和殷殷之情。
黄色的边框是母子间的温情与妈妈的挚爱。
【第9画面】
原文:
从医院回到家之后,让·米歇尔的身体痊愈了,但他的心却破碎了,因为妈妈的精神出了问题,他的美满家庭破裂了。
妈妈不再和让·米歇尔一起趴在地上画画,而是一直坐在窗边对着鸟儿哼唱。妈妈不能继续住在家里了,这使让·米歇尔极度焦虑,他思绪混乱,陷入了可怕的忧郁之中。
解析:
年轻躯体的病症很快就痊愈了,但妈妈精神的病症却让美满的家庭破裂了。爸爸搀扶着妈妈走向汽车,身后站着不愿承认现实的让·米歇尔。但足以让深爱妈妈的让·米歇尔心碎,右肩膀上的那颗破碎的红心就是例证。
红色的画面中,身穿花裙子的妈妈就接走,周围的邻居透过门窗唏嘘这场变故,都配以黄色的眼睛是送以希望,因为黄色是暖色,通常被认为是一个快乐和有希望的色彩,而背景的红色有驱逐邪恶的意味。
让·米歇尔趴在窗前,看着这发生的一幕,心已经碎了,深情变得忧郁。而橱窗外站立在车旁的不就是让·米歇尔吗?这是他陷入可怕忧郁之中内心的回忆吗?
蓝色的边框包围着他,描述出此时的心境。
【第10画面】
原文:
他试着用蓝色的颜料画出他的忧郁,但创作的心境与从前已大不相同。
让·米歇尔一天天长大,只要有机会,他就会去医院看望妈妈。他总是把自己的作品带去给妈妈看,并且告诉她:“我会成为一个著名的艺术家,总有一天,我的作品将在美术馆展出。”
解析:
巴斯奎特的母亲一直受到精神疾病的困扰,不得不住进疗养院,这给了巴斯奎特很大的打击,他只能从绘画中寻求着精神慰藉。
他时常去探望他母亲,给她看自己的画作,并告诉她,有一天这些画会进入博物馆,当我成为一个著名的艺术家时。
他在创作中,尝试用蓝色调画出这些糟糕的事情,但是并不成功。一颗心脏袒露在外,头上的根根画笔意在爆炸,创作的心境与从前已大不相同。
妈妈傻傻地呆坐在沙发上,没有先前的近距离接触,此时的妈妈已经无法理解他的作品。
绿色的沙发是一种对妈妈存有的希望,蓝色的窗帘却是梦幻,背景的深绿冥冥中是一种坚定的意志体现。
【第11画面】
原文:
虽然这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让·米歇尔却已下定决心,他告诉爸爸:“总有一天,我会非常非常有名的。”他默默注视着街道上形形色色的人,眼中闪烁着渴望成功的光芒。
后来,让·米歇尔离开布鲁克林,搬往纽约市的下东区。在这座水泥丛林般的城市中,只有硬汉才能生存。
解析:
从小在妈妈的陪护下,心智已经成熟的让·米歇尔,尽管还仅仅十几岁,但已经决心已定,“总有一天,我会非常非常有名的。”
长大后的让·米歇尔离开家,离开了布鲁克林,独自去纽约闯荡。手握画笔、腋下夹画作、眼睛发射出渴望成功光芒,红色的手提箱暗示着激情与愿景。旁边并行的一串脚印,就是他行走的轨迹,身体描边的绿色代表着勃勃的生机。只有硬汉才能生存,暗示着让·米歇尔的人生之路的坎坷,但那辆时尚的汽车却代表着活力与希望。
这应该是纽约的著名的街区,马丁·路德金出现在画面中,身边还聚集着太多的年轻人,一个男性在汽车上踩踏,大树下还有一个裸体的雕像,有白人也有黑人,这是黑人争取自由权利的运动吗?
【第12画面】
原文:
让·米歇尔和朋友们住在一起。白天,他穿着溅满各色颜料的工作服进行创作。
晚上,他就随意倒在沙发或地板上入睡。他的房间里到处散落着画作和写满诗句的纸张,墙壁上也满是涂鸦。
解析:
这是让·米歇尔创作的准备期,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起,不分昼夜的进行着创作,散落在地板上的画作与写满诗句的纸张,挂满墙壁的画作与涂鸦,堆满沙发的书籍与画作。没有生活的任何其他设施,除了一台收录机,画画与创作成为他生活的全部。
绿色的衣裤上,溅满各色的颜料,但对未来充满着希望。
这是的主人公应该在二十岁左右,生命的黄金时期,因为主人公仅仅活了27岁。
【第13画面】
原文:
夜幕降临后,让·米歇尔就提着油漆到市中心,他在墙壁上作画,用文字和图画吸引艺术家、美术爱好者和路人的注意。
他在自己的画作中留下为“萨摩C”,而不是“让·米歇尔”,以至于每一个被他的画作吸引的人都想知道谁是“萨摩C”。
解析:
这是青年人聚集而活动的街区,看到了那些熟悉的背影。一袭黑衣的让·米歇尔在垃圾箱上做喷画,而周围就是伏在垃圾箱上无动于衷的年轻人。
每个人都在做着自己的事情,每个人都是独立而为的,这就是当年美国桀骜不驯、敢作敢为、大胆创新的年轻人。
灰色的路面,不确定的前程。夜幕下的画作,想赢得年轻人的关注。“萨摩C”已经成为一个人人向往的代名词而崭露头角。
棕色的背景,来自于自然的象征。
【第14画面】
原文:
无论是街角还是画廊的外墙,只要是你能找到的地方,都会发现“萨摩C”的创作。这些作品色彩浓烈、线条流畅。
他的艺术品仍然不追求整洁与规矩,颜色的使用也不拘泥于条条框框,但不知为什么,他的作品总是看起来非常的美。
解析:
带有“萨摩C”标识的让·米歇尔的画作出现在大街小巷的每一个地方,也吸引了大家的关注,这些色彩浓烈、线条流畅的画作,虽然不追求整洁与规矩,颜色也不拘泥于条条框框,但看上去却很美。
图中白背心的小伙子就是让·米歇尔,虽是背影,但意气风发的精神内涵已经显露出来。这是一对中年人,也被他的作品所吸引,发现了其中蕴含的美。
深绿色的边框代表着艺术的成熟和具有沧桑感的生命状态。
【第15画面】
原文:
让·米歇尔的作品以神奇的魅力吸引着大批的追随者,但是当他开始创作的时候,他更喜欢独处。他会把收音机和电视机的声音开到最大。
他昂贵的西装上沾满了各色的颜料,他翻阅成堆的杂志和书籍,留着有用的页面摊开摆放,当声音和图像跃入他的脑海,他便整日整夜进行创作,有时一画就是好几天。
解析:
其实人们时常会把“独处”和“孤独”所混淆。他们会把一个人独处看作是一种孤立无援的状态。要知道,能和自己好好相处,这是一种能力。但这并不是所有人都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独处时,反而能安静而丰盛。因为独处,是一个人最好的增值期。一个人独处时候能做的事情,他能列出一张长长的清单;因为在独处的时候,你能更加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些什么。一个人只有学会了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才能更加了解自己,活得更有深度。真正拉开你与他人差距的,有时候恰恰就是独处的时光。
让·米歇尔也是这样,当他开始创作时,更喜欢独处。他会把收音机和电视机的声音开到最大。用声音屏蔽掉寂寞,开启思维的双桨。
这是他最佳创作的模式,不在意颜料沾满西装,满地书页的图像和激荡的声音跃入他的脑海,激发起他创作的灵感,就这样不仅是日夜,有时就是几天。我相信这神奇的魅力就产生了。
【第16画面】
原文:
让·米歇尔真的成为艺术家中的佼佼者,他独树一帜,不断创作出独具风格的艺术作品。
人们形容他是璀璨的明星、狂野而又天才的孩子,但在他的内心深处,他就是艺术的王者。所以,他为自己和他在乎的人都画上了王冠。
解析:
让·米切尔·巴斯奎特跟所有艺术家一样,用严谨的态度创作作品,并且是听着他自己的音乐进行创作。人们都称他为耀眼的,粗狂的天才小孩,但是,在他的心中,他是王,因此,他给他自己以及他崇拜的人画了皇冠。
这个璀璨的明星、狂野而又天才的孩子,开心的笑了,他成为他身后报端的头条,在他内心的深处,自己成为王者,他的梦想是成为一位著名的艺术家,他实现了。而他成为艺术家中的佼佼者,只因他的作品独树一帜地创造出独具风格的作品。
【第17画面】
原文:
作为一颗耀眼的明星,艺术世界尽在他的掌握之中,但只要一有时间,让·米歇尔仍然会去看望他的妈妈。
在他最重要的画展中,尽管所有评论家、粉丝和他喜欢的艺术家都在场,他仍然把自己至高无上的荣耀献给了妈妈,而他的妈妈,真的像一位戴着王冠坐在王位上 的女王!
解析:
通过一系列署名SAMO的涂鸦,他被艺术圈发掘,举行了一场画展,从此一炮而红。画展让所有评论家、粉丝和他喜欢的艺术家都到场,他无疑成为一个王者。
人满为患的场景都是为他而来,人们常形容他是一个光芒四射,充满野性的天才少年,但是在他心中,他是一个国王,因此他时常给自己以及他崇拜的人画上王冠。但真正坐在王位的人是他的妈妈,这是无愧的国王,没有妈妈的陪伴和引领都没有他的今天。
最后,作品还是回到巴斯奎特和他母亲关系的主线。长大成人后,征服了艺术世界,他仍然尽可能去拜访他住在疗养院的母亲。凌驾于所有评论家、粉丝以及他崇拜的艺术家之上,荣耀的王座永远属于他的母亲。
一个很大的热闹的拼贴场景和一个温馨亲昵的窄画面,你感受到人格的力量,正是这无尚力量的支撑才有这非凡的场面。
【封&底】
解析:
在这本图画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让·米歇尔的一生,充满了对艺术的热爱。他从未接受传统意义上的艺术教育,却依然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用充满魅力和活力的方式,表达自我。这正是《发光的孩子》传递给孩子们的理念——我们可以打破世俗框架,追求自己的梦想。
书中细致讲述了让·米歇尔的妈妈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对他的影响。尽管贫穷,但这位善于设计、缝纫而且厨艺高明的妈妈仍然希望孩子从小能接触艺术,不管是读诗、画画,还是看画展,妈妈一直都鼓励让·米歇尔接触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
这本图画书通过混合的媒介材料、爆炸的颜色、拼贴艺术的形式,告诉孩子们,艺术不必是整洁干净的,也不必拘泥于条条框框,我们要勇于表达自己,自由地创造。
总之,这是一本能让孩子理解艺术的书,同时也是处处流露母子温情的一个故事,凯奖评委认为它同样能激发孩子对艺术的兴趣和追求。你喜欢吗?
四、创作技法
拼贴涂绘风格的作品,很强烈的非洲特色,并融入了本书描绘的主人公巴斯奎特的作品风格,刨除巴斯奎特的成名经历,里面娓娓道来的母子之情更让人惊喜。
五、作者信息
杰瓦卡·斯特普托,非裔美国艺术家、设计师和插画家。他的第一本图画书《在父亲的臂膀里我是一个高个子》获得科丽塔·史葛金插画奖(这个奖项每年颁给杰出的非裔美国作家和插画艺术家),他的另一本图画书《吉米:听着像彩虹一样》荣获科丽塔·史葛金插画荣誉奖。
说明:本文属原创,未经作者同意,不可转载和移作它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流动的艺术 | 让·米歇尔·巴斯奎特
巴斯奎特:?以涂鸦回应种族主义和资本主义
巴斯奎特:以涂鸦回应种族主义和资本主义
▎让·米歇尔·巴斯奎特 作品
书写未来:巴斯奎特与嘻哈世代 | 波士顿美术博物馆
?? 扒一扒那些磕了药的艺术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