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自由自在讲义(二)

上讲回顾:

大家晩上好,上一讲我们分别讲了绝句的起源、发展历程、绝句的四定(定言、定句、定韵、定律)形式特点,以及古绝和律绝的本质上的区别,凡合于下面的两种情况之一的,应该认为是古绝:一、用仄韵;二、不用律句的平仄,有时还不替、不粘、不对。与之相对的,符合格律要求的押平声韵的是律绝。学习近体诗,我们就必须牢固掌握格律规则,而平仄、押韵则是最基础的入门知识,这讲开始我们就进行分类学习。

一:平仄

平仄是指中国诗词中的用字声调,写旧诗词就要讲究平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在古汉语中,平声和仄声是交替存在的,平声是四声中的平声,仄声是四声中的上、去、入声。平仄是写旧诗词时要注意的,要使字的声调相互交替,保持平仄和谐。“平、上、去、入”是中古汉语中关于声调的四种分类,简称“四声”,以此来表示音节的高低变化,指的是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要了解四声,必须先知道声调是怎样构成的,所以要先从声调谈起。

1:普通话的四声平仄

声调是汉语及其他少数语言才有的特点。汉语的声调就是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普通话有四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阴平是一个高平调,阳平是一个中升调,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我们在小学的时候,都学过拼音,汉字的发音是由声母加韵母,共同组合发出的音。除了音之外,汉语在发音时,还有四个抑扬顿挫的声调,分别是:一声平、二声扬、三声拐弯、四声降。在我国国标方案中,四个声调有专业的命名:一声阴平、二声阳平、三声上声、四声去声。

以an jing为例,

一声声调为ān jīng,声音平缓,发声稳定,如同汽车行在平路上。

二声声调为án jíng,声音要干脆上扬,不可有曲折,如同汽车行在上坡。

三声声调为ǎn jǐng,声音要有明显地下至上的变化,如同汽车先下坡突然转为上坡。

四声声调àn jìng,要干脆不可曲折,如汽车快速下坡。

以上,是现代语言的发音,那么它又是如何划分平仄呢?在现代汉语拼音中,音调为一,二,三,四声,对应的平仄一声为阴平,二声为阳平。三声和四声都是仄声。这样,所有的汉字根据这四声调都可以划入平音和仄音。

举例:“飞、肥、匪、废”。“飞”“肥”为平声,“匪”“废”为仄声。

2:古汉语的四声平仄

汉语的音韵系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自先秦至汉为上古音系统,魏晋至宋为中古音系统,元代至今为近代音系统。近体诗所对应的,正是中古音系统。在中古音系统里,汉字的发音也被分为四声,即平、上(shang )、去、入。

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是平、上、去、入(简称四声)。南北朝时,梁武帝曾经问周舍什么是“四声”,周舍回答那就是“天(tiān)子(zǐ)圣(shèng)哲(zhé)”;这四字正好代表“平上去入”四个不同的声调。根据日本《悉昙藏》卷五记载:“平声直低、有轻有重。上声直昂、有轻无重。去声稍引、无轻无重。入声径止、无内无外。平中怒声、与重无别。”现代吴语中的绍兴方言和闽南语的潮州方言区分阴阳二类声调,阴调对应清音,阳调对应浊音。所以,古汉语又按照声母的清浊等不同条件进行分化。凡是古清音声母字的声调属阴调,古浊音声母字的声调属阳调。这样,古四声实际上分化演变为“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八类。统称四声八调。

古汉语的平仄划分,“平”指平直,“仄”指曲折。在平声中,平直不变的称为“阴平”,缓慢上扬的称为“阳平”。除了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其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明朝释真空的《分四声法》(又名《玉钥匙歌诀》)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简单来说,区分平仄的要点就是:不平就是仄,发音不平顺的就是仄。

3:古今平仄的不同

古代汉语的平仄划分和普通话是有区别的, 古时候的四声为“平,上,去、入”。而在平仄规律中,阴平、阳平是平声,上、入、去统统划入仄声。

举例:“飞、肥、匪、废”。

“飞”“肥”为平声,“匪”“废”为仄声。

我们可以看到这四个字的发音虽然在四声标注上有不同,但是实际上在平仄上是一样的。

“平”对应普通话的一二声“飞、肥”的音调;“上”就是普通话的第三声“匪”的音调。“去”就是第四声“废”的音调。

由于四声与现代汉语的四声有很大的相同部分,所以大部分字,可以通过现代的发音,来大致区分其平仄:

一声和二声字,大部分属于平声,属于平。

三声字,大部分属于上声,属于仄。

四声字,大部分属于去声,属于仄。

另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字,属于入声字,也属于仄,这个我们要单独讲下入声字。

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入声字已经并入了其他发音,“一,二,三,四”声都有。这个也就是平仄的难点所在了,在鉴赏古诗的时候,如果发现固定平仄关系中该发仄音却是现代的平音字,就要去查一下这个字古时候的发音,是不是属于入声字。如果是入声字,就没问题,如果不是,那么这个位置就出律了。

比如

“一入江湖岁月催”,

按普通话发音来划平仄的话是“平仄平平仄仄平”,但在古诗中却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因为“一”是入声字,在古时就是以仄音韵。

“道人汲水煮新茗,念我攀云到碧萝。”

按普通话四声为: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按古四声则是: 仄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汲,今平声,古四声中是入声字;茗, 今平声,在古四声中是上声;碧,今去声,古四声中是入声字。

从以上例子来看,这两句诗用古音和今音来标注平仄结果是不一样的。以后谈论诗的平仄时,首先要了解创作人根据的是古音,不是今音,否则便会弄出笑话来。我们在没有特殊说明的情况下,一般都是用古音,如果自己写诗的时候用的是今音的话,就需要特别注明,否则就会默认为是古音。

二:入声字

1:入声字的概念

我们知道古代汉语的四声指“平,上,去,入”而现在的普通话中已看不到入声字。那么什么是入声呢?就是发音短促,喉咙给阻塞了一下。在古汉语中被划入仄声类的字,一类是以塞音t,p,k收尾,另一类是以喉塞音收尾。在闽南语和粤语中,还完整地保留着这四种入声,在吴语中则都退化成了较不明显的收尾了。以t,p,k收尾的入声,并不真地发出t,p,k音。塞音在发音时要先把喉咙阻塞一下,然后再送气爆破出声。在入声中,只有阻塞,没有送气爆破,叫做不完全爆破。但从语音学的范畴来讲,入声就是以塞音收尾的音节,但此塞音只有成阻阶段,并不发声。

喻世长在他的《谈谈声调问题》一书中说“汉语北方话大多数是四个调类:平声分阴、阳两类,上、去各一类,入声的调类已合并到其他调类了”。这就不难理解入声字在普通话中消失的原因了,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的方言”。由于普通话不存在入声的发音,导致了入声的消失,所以现代的四声是没有入声的。

在普通话中,入声已经消失了。原来发音不同、分属不同韵部的入声字,有的在今天读起来就完全一样。比如“乙、亿、邑”,在平水韵中分属入声四质、十三职、十四缉,不同韵,在普通话读来毫无差别。但是,用闽南语来读,则分得清清楚楚,分别读作ik,it,ip。入声的消失也导致了古、今音声调的不同。一部分古入声字变成了现在的上、去声字,还属于仄声,我们可以不管;但是,另有一部分入声字在普通话中却变成了平声字(阴平或阳平),这就值得我们注意了。

2:入声字的辨别

入声字的辨别方法有入声字表可以背,但是本人不建议这样,意义不大。为何我们要大量阅读赏析前人作品?有很多原因,常用入声字积累也是一方面。有了积累和对平仄关系的理解,基本上就不会有赏析障碍,除非是碰到特别冷僻的入声字,那也可以像查字典一样去查,没有必要死记硬背的。

其实入声字也是有规律的,我们根据前人的各类版本整理出辨别方法如下:

一、排除法

1)-n和-ng结尾肯定不是入声

所有的中古入声字都是元音结尾的字。那么,现代汉语中所有的以辅音结尾的字,也就是以-n和-ng结尾的字,都可以肯定它们不可能是入声字。

江、晴、山、林、灵.......

2)zi、ci、si没有入声

资、姿;呲、慈、辞、词、丝、司…

3)er和wei(-ui)没有入声字

儿、饵、威、微、辉、规、推、亏、葵、追…

4)m、n、l、r的阴、阳、上声没有入声字

妈、麻、马,拿、哪,罗、裸,惹…

二.识别古代入声字两种方法

一)、辨音

1、zh、z、g、j、b、d,的二声(阳平)是入声,不是绝对,比如“鼻”不是入声字。

部分节录如下:

Zh:扎铡闸(牐)炸(煠)喋(唼[sha]喋)摘(摘采)宅择翟[zhai,di]着折哲蜇

Z:杂凿则责啧帻箦赜迮舴择泽贼鲗足卒崒(崪)族镞昨

G:革合蛤颌阁格骼鬲(河名)隔膈葛国掴帼虢馘

J:及岌汲级极笈急吉佶诘即亟殛疾蒺嫉棘集辑戢嵴瘠鹡

B:拔茇胈跋魃白雹薄别蹩伯帛泊柏(柏林)铂舶箔驳勃渤浡饽脖

D:达鞑怛妲炟笪(竹席)当靼答得德狄荻迪笛籴敌(敵)

2、zhuo、chuo、shuo、ruo、kuo、fa、fo、la、不论什么声调(实际上无上声),都是中古的入声字。

zhuo:拙捉桌卓倬焯涿酌茁卓斫(斲)浊镯浞诼啄琢涿椓擢濯鷟禚(姓)

chuo:逴踔戳龊啜惙辍綽歠

shuo:说妁烁铄朔搠硕数(屡次)

ruo:若弱篛箬爇

kuo:扩括阔廓

fa 发、乏、伐、筏、阀、罚、法、发

fo 佛

la 蜡、辣、拉、腊、垃

3、d、t、n、l、b、p、m和ie相拼,不论什么声调(实际上无上声),都是入声字。除了“爹“这个字”。

DI:跌迭昳瓞垤咥苴绖耋谍堞喋牒碟蝶蹀(蹀躞[xie])嵽(嵽嵲[nie])叠氎

T:帖贴铁餮

N:捏苶涅聂嗫颞(颞颥)蹑臬嵲啮孽糵

L:列裂冽洌咧裂劣埒捩猎躐鬣

B:憋鳖别蹩瘪

P:撇瞥

M:灭蔑篾蠛

4、üe韵 除了“嗟、瘸、靴”三字以外,都是中古入声字。

Jue:撅孓决诀抉玦駃鴂角(角色)桷珏觉绝倔掘崛厥劂橛蕨蹶獗掠略

Nüe:虐疟谑

Que:缺却埆确悫雀阙搉榷鹊

Xue:削薛穴学鸴踅噱雪鳕血谑

Yue:曰约哕月刖玥钥乐岳说阅悦钺樾跃(躍)粤

5、d、t、n、l、z、c、s拼e皆入声。(厕是去声除外)

D:得德

T:特忒忑慝

N:讷

L:乐勒肋

Z:则责啧帻箦赜迮舴择泽仄昃

C:册侧测恻策

S:色涩啬穑瑟塞

按:与dé,zé两个音节有重复之处。

6、d、g、h、z、s五母与韵母ei拼合时,都是古入声字。

dei:得。

gei:给。

hei:黑嘿。

zei:贼。

sei:塞。

二)、利用谐音偏旁记忆入声字。

1、这是利用谐音偏旁来类推的办法。例如:

白:伯、泊、柏、舶、拍、迫、珀、帛、魄、百、 陌、箔

及:级、伋、汲、岌、芨、吸

析:淅、晰、皙

辟:壁、薛、璧、劈、僻、霹、擗、癖、檗、擘,但是“避”字却不是入声字。

还有足、卜、谷、束、末、答、失、目、节、叔、录、列、国、则、责、弗、立、夕、折、曷、属、敝、塑、卓、息、莫、直、蝶(右半部)、捷(右半部)、楫(右半部)、滴(右半部)、泽(右半部)、拔(右半部)..........

2、其中有一类,谐声偏旁不是入声字,组成的字是入声字

“卖”不是入声字:读、犊、牍、椟、黩”等字均为入声屋部,“续、赎”等在入声沃部。“意”不是入声字:“亿(億)、忆(憶)、臆、噫、薏、癔”等字是入声字。

“乍”不是入声字:“昨、作、炸、蚱、窄”等字是入声字,但“榨”不是入声字。

3、木作形旁不是入声,作声旁是入声

作形旁,不是入声:林、树、桑、柳、杨

作声旁,是入声:术、怵、秫、沐

休是平声

三)以上两种方法都不包括的今平古入声的字:

八、搭、塌、邋、插、察、杀、煞、夹、钵、剥、泼、摸、脱、托、捋、侠、瞎、辖、狭、匣、黠、鸭、押、压、刷、刮、滑、猾、挖、蜇、舌、鸽、割、胳、搁、瞌、喝、合、盒、盍、曷、貉、涸、劾、核、汁、织、只、掷、湿、虱、失、十、什、仆、弗、绂、拂、福、蝠、幅、辐、服、伏、茯、督、突、秃、俗、出、蜀、窟、哭、忽、惚、斛、鹄、屋、屈、诎、撮、缩、豁、活、切、噎、曲、戌、拍、塞、摘、拆、黑、勺、芍、嚼、粥、妯、熟、拾、实、食、蚀、识、石、劈、霹、滴、踢、剔、屐、积、激、击、漆、吸、息、媳、昔、席、锡、檄、觋、揖、一、壹、扑、匍、

四).列举一些常用的入声字

1、两个平的常用入声

八节 拔白 拔节 拔擢 白搭 白吃 白鸽 白芨

白食 白石 白说 白芍 白皙 白术 白族 别集

剥夺 剥蚀 剥削 剥啄 勃发 博得 博识 博学

搏击 搏杀 播菊 出发 出伏 出服 出格 出阁

出国 出击 出局 出脱 出息 出席 嗒嗒 达达

德国 得食 滴答 敌国 嫡出 跌足 迭迭 喋喋

督学 独白 独出 独绝 渎职 咄咄 发达 发福

发急 发觉 发掘 伐竹 佛国 佛学 伏击 伏服

伏帖 伏贴 服毒 服帖 格格 割漆 割席 革出

革职 格局 隔阂 隔绝 国格 国籍 国学 国贼

虢国 喝粥 合格 合闸 合辙 核发 核实 黑白

黑瞎 黑鸭 黑竹 活佛 活结 活泼 活脱 活捉

击发 击节 唧唧 积德 积极 积食 积习 积压

激发 激活 及格 吉德 岌岌 即席 急急 集合

集结 集约 蛱蝶 嚼舌 接合 接活 揭发 节级

节拍 节食 节约 劫夺 杰出 洁白 洁菊 结实

结合 结核 结集 结节 结局 结石 结识 结穴

结扎 捷达 捷足 截击 竭泽 诀别 觉得 拉杂

拉闸 邋遢 捏合 拍发 七绝 七夕 七一 漆黑

掐诀 切割 切合 切削 曲折 曲直 屈服 屈节

屈膝 缺德 缺乏 缺席 杀伐 失节 失实 失学

失约 失职 失足 十八 十六 十七 十一 十足

石窟 石匣 石竹 识别 实说 实习 实学 实则

实足 拾掇 食积 食屋 叔伯 倏忽 熟食 熟悉

熟习 说白 说服 说合 塌实 突出 突发 突击

托福 托熟 脱出 脱服 脱节 脱俗 挖出 挖掘

吸毒 吸食 惜别 锡箔 习读 习俗 习习 袭击

瞎哭 瞎说 歇乏 歇伏 歇息 学阀 学籍 学级

学舌 学识 学塾 学说 学习 压服 压缩 一发

一席 一夕 杂食 杂说 择吉 贼谍 贼滑 贼窟

贼秃 择席 闸盒 折叠 折服 折福 折合 折杀

折实 哲学 蛰伏 直裰 直接 直觉 直辖 职别

职责 竹笛 竹筏 竹帛 捉贼 灼灼 茁实 卓绝

卓识 濯濯

2、一平一仄的常用入声

八角 八字 拔步 拔脚 跋涉 白炽 白发 白骨

白鹤 白蜡 白热 白肉 白色 白铁 白雪 白药

白玉 白质 百尺 百十 百物 百叶 别业 伯乐

博洽 博物 薄弱 不白 不得 不乏 不服 不合

不及 不觉 不屈 不惜 不一 不足 尺牍 斥革

斥责 斥逐 赤足 出列 出猎 出纳 出色 出月

促膝 的确 敌特 喋血 督促 毒辣 毒药 独立

独力 独木 独特 读物 发迹 发落 发墨 发热

发物 伐木 佛法 伏法 服色 服药 割裂 割肉

格物 隔热 隔日 国策 国脚 国力 国立 国色

黑话 黑麦 黑色 黑帖 黑色 获得 激烈 激切

激越 吉日 极力 极目 即刻 即日 即若 急促

急迫 急切 急速 集录 脚镯 接触 接骨 接力

接木 接纳 接洽 节烈 节录 节略 节目 节日

劫狱 结束 截略 截获 竭力 克服 克复 刻薄

刻毒 腊八 蜡白 蜡烛 勒逼 力学 立决 立足

列席 掠夺 路局 拍摄 霹雳 撇脱 扑克 扑灭

扑朔 乞食 日食 日夕 肉搏 肉食 入狱 入阁

入托 杀戮 涉足 摄食 湿热 失落 失密 失窃

失物 失血 失业 十月 石笔 石墨 实绩 实录

实业 实质 食物 蚀刻 熟客 熟肉 熟铁 属国

说法 说客 贴切 脱发 脱落 吸力 吸墨 吸血

昔日 息肉 熄灭 习作 侠客 峡谷 歇脚 歇业

学力 学历 学业 压力 一切 一日 杂遝 执笔

直角 直立 直属 直译 值日 职业 植物 竹刻

竹叶 逐客 逐鹿 逐日 嘱托 拙笔 拙劣 卓砾

卓越 啄木 昨日

.............

对于北方人来说,记住入声字很不容易,除了以上规律以外,多读一些入声韵的诗词会有帮助,另外熟悉格律的话,对于有些位置上古仄今平的字自然就能分辨出来,比如:风急天高猿啸哀的急。快阁东西倚晚晴的阁。

五)、最直接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使用网络工具查询,比如用搜韵。

3、入声字在格律诗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为什么要学习入声字

汉语是声调型语言,天生就带有音乐性。我们用各种不同声调的汉字说话时,在有的外国人听来可能就像唱歌一样。(普通话里只保留了四声调,可能音乐性差些,更为接近中古音的粤语保留了包括入声在内的九个声调,音乐性会更强些)

在古代,古诗词从来不是用来朗诵的,诗、词、曲都是用来诵、吟、歌、唱的!我们都知道称赞一首诗词经常会讲到其意韵,“意韵”二字正是意境和声律,一首好的诗词一般不仅要具备深远的意义还要具备和谐的声律。而入声字的运用对于古诗词的声律谐和有着强大的助力。入声字的特点就是发音短促急收藏。一般认为古诗词中运用入声字犹如打击乐,铿锵有力,适宜怒喝呵斥,表激越之情。吟诵歌唱时中间有规律地急停,富有节奏感,激越豪迈。最典型的就是岳飞的《满江红》。婉约词比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全部压的入声韵!吟唱起来,每一句句尾都是急停,犹如声声哽咽,全篇听起来便像是女子在夜晚叹息呜咽,将感伤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现在古诗词界比较认同的观点是我们读古诗词,写古诗词就是为了与古人交流,用古代先辈们流传下来的方式表达我们的感情,那形式自然是要遵古的,作诗就要用平水韵,填词就要用词林正韵 (都有入声字的区分)。了解了哪些是入声字,就不会在读古人诗词时,对自己觉得不合平仄的字感到困惑。了解了入声字,更有助于我们在学习与写作中能更好的自如使用,把自己表达的个人情感色彩更充分。

二)入声字在格律诗中的作用

1、入声字的作用

入声字是短音,有顿挫凝滞之感。押入声韵的诗词,都是表达痛苦、坚韧、感慨、愤懑等情绪的。那么在绝句与律诗中的入声字有什么作用呢?

举个例子:

比如王维的《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首诗一共有三个入声字:落、月、出。“落”字的使用很形象,而尤其突出的是“月出”两字。两个入声字连在一起,顿挫之感非常强烈,好似敲击之声,有突然而来的感觉,所以后面用“惊”字。如果前面不是入声字,月亮就好像慢慢地出来的,那就不会“惊”到“山鸟”了。

“一”这个入声字经常被使用,“一叫一回肠一断”“千里江陵一日还”“山一程、水一程”,“一枝红杏出墙来”,您把“一”读成短音试试,是不是跟读长音感觉很不一样?

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中,列出了唐宋诗中跟“一枝红杏出墙来”类似的诗句,有十数句之多。为什么只有叶绍翁的这句成为千古名句呢?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文字好,更重要的,是此句的声韵优美,恰到好处。“一”这个入声字,以短音顿挫表示强调,只有一枝而已,就足矣。“出”也是入声字,唯其顿挫,才有动感。这个诗句,就是因为这两个入声字用得好,才脍炙人口的。

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前三句一个入声字也没有用,最后一句“不拘一格降人才”用了三个入声字:不、一、格,一下子就把迫切之意表达了出来。

杜牧的《江南春》的第三句:“南朝四百八十寺”,“百、八、十”都是入声字,连在一起,以顿挫表示强调,好像一个一个地数过去,加上前后“四”“寺”两个都是仄声字,五个字都是又短又快,把寺庙的数量之多、令人惊叹之意,凸显出来了。再结合下一句看看:“多少楼台烟雨中”——只在律字的位置上必须用仄声的时候,用了两个仄声字:少、雨,而且还是两个上声字,非常舒缓,另外五个字全是平声字,整句话都很舒缓悠然,与第三句的急促顿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示那么多的寺庙,依然没有烟雨大,转与合,就是这么表达的。

王冕的《墨梅》和于谦的《石灰吟》都是咏物言志、以物自比的,都是表达高洁的志向的,但是《墨梅》只用了三个入声字,比例很正常,《石灰吟》却用了七个入声字,为什么呢?因为王冕和于谦身份不同,王冕是隐士,于谦是烈士。《墨梅》的三个入声字,除了“墨”字之外,另两个都用在了第三句上。古诗起承转合,第三句是最重要的转折句,“不要人夸好颜色”,“不”、“色”两个入声字正好在一头一尾,跟“欲穷千里目”一样,都是用来表达决心的,隐士与世俗决绝之意,如闻其声。

同样是第三句,于谦的《石灰吟》是“粉骨碎身浑不怕”,也用了两个入声字“骨”、“不”,以顿挫表示决心,但是最后一个字是去声字“怕”,去声本就铿锵有力,“怕”又是开口音,一股勇往直前、大义凛然之气从声音里就表达了出来。这首诗前三句每句都有两个入声字,第四句也有一个入声字,于谦个性之烈,由此可见。

入声字的特征就是短音顿挫,首先有决绝之感,其次有痛苦之意,所以入声常用来发誓。但入声的短促,又可以表示快速,由此引申为活泼,这就是很有意思的事了。

2、入声字在格律诗中的使用

入声字在格律诗中的地位和作用很重要。不可没有,不可多有。这是因为,入声字发音短促,在格律诗中使用过多的话,诗读起来就不好听。所以,古人对入声字在诗中的使用有比较严格的限制。这些规定是:

A、在五绝中入声字一般不可多于2个,最多3个。

B、在七绝中入声字一般不可多于3个,最多4个。

C、在五律中入声字一般不可多于4个,最多5个;

D、在七律中入声字一般不可多于5个,最多6个;

E、古人的诗也有超过规定的,当然也只属于个别特例。

我们在学习中要求按以上规定控制。入声字在格律诗中的使用,不但数量有限制,使用位置也有要求。入声字要尽量避免在音节处使用。正因为入声字在古诗词中的使用有这么严格的限制和要求,所以,要学习写古体格律诗,就必须学习掌握好入声字。

今天的内容比较多,大家课后一定仔细阅读、领会、理解透,熟练掌握。下一讲我们讲解绝句的押韵及格律。

下面布置作业

沧浪书院绝句四期第二讲作业

1:什么是诗词的平仄?并分别回答平仄的古声韵划分及新声韵是如何划分的。

2:什么是入声字?入声字在诗词中的使用规定限制有哪些?

3:标出下面这首诗的今古平仄,并指出哪些是入声字?

出塞

唐代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4:写一首七言绝句(选作题)

后附几首入声字古绝诗

其一

失血白日玉璞落,沥沥赤色杀伐突。

啬饰竹席织幕黑,孤独直立急摘月。

其二

一幅竹月入四壁,百叠阔瀑出石阁。

白发摘得狭仄句,秃笔学舌复独酌。

其三

拾级月色滑宿烛,七夕木屋读帛幅。

撷菊画隙拔节柏,一角白石出绿竹。

其四

玉屑洁白落落达,竹屋月色逸骨发。

一曲瑟乐北阁末,数万墨客蜜若洽。

其五

矍铄麦霸不识乐,击节七拍竹落雪。

学习格律袭墨客,寂寞玉蝶画烛噎。

注:此七言入声诗来自网络,只作入声字方面记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怎样写古诗词(初级学习版)
骏言说诗:格律知识入门篇(8)汉语的四声与平仄
宋词入门
王步高教授《诗词格律与写作》第三讲
《诗词津梁》八 辨四声是学平仄的基础
诗词入门基础:欲知平仄,先辨四声(下) - 冷月无声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