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自由自在讲义(十一)

沧浪书院绝句四期第十一讲讲义

编撰主讲:自由自在 语音助讲:一苇易人

大家晚上好,我们今晚学习三个内容:绝句创作中的三个转化:抽象向具体的转化,静态向动态的转化,景物向人格化的转变;人物的意动描写与场面描写及情态动作的描写。

一、诗歌描写手法的三个转化:抽象化具体、静态化动态、景物化为人格。

具体说来,如何做好诗歌描写的三个转化呢?

1、把抽象的转化为具体可感的

有些描写内容非常抽象,例如写情感思绪的、品格之类的,如用具体的形象去转化它就可让人可感、可触、可目睹其形。又如听觉、味觉等感受到的东西,要把自己尝到的那种韵味转述给他人,形诸文字,不借助具体形象则无法准确传神地表现出来。

例如: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这首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初夏,当时白居易在江州(治今江西九江)司马任上。这是一首纪游诗,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全诗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记述和描写。虽然是一首平淡自然的小诗,但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是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盛开的桃花。我们从紧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处使人多么感到惊异和欣喜!

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它们字面上是记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他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这首诗之所以意境深邃而又富于情趣,是由于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

在这首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如此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它启示我们:如果诗人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这种情趣来的。

2、把静止的转化为动态的

事物的“动”与“静”是相对的。“动”“静”相伴而生。但感觉中,静止的东西总显得是少了那么一股灵气。静态固然有静态美,但相比之下,人们特别欣赏的还是动态美。因为蕴含生机,给人以活所以,传神的描写都注意借助一定的条件化静为动,主要分拟人式、带情式、飞动式、疑动式四种形式。

1)拟人式 :静物拟人化的修辞方法。

例如: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

万物都在厌弃诗人。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正面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后两句说,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谁也不会觉得满足,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正是因为敬亭山的神奇拟人化,所以“相看两不厌”一句就耐咀嚼。

2)带情式

例如:

王禹《村行》: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山峰本来就不能说话的,因带有人的感情,所以虽然是无语,却使人感到有活力,能说话。又如:

李德裕《登崖州城作》: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群山环绕郡城,这本来是自然形状,这里带有人的感情,环绕的状态成了挽留人的动作。

3)飞动式

飞动式的化静为动,是静物在诗人笔下具有由力引起的自然状态。以山来说,山本是不动的,在诗人笔下却可以得出动感来,能提起、能上冲,能奔驰、能下压。

例如:杜甫《咏怀古迹》: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作者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起句造势不平凡。

4)疑动式

因为心理错觉,对于静物,看起来好像能动。

如王安石《若耶溪归兴》:

若耶溪上踏莓苔,兴罢张帆载酒回。

汀草岸花浑不见,青山无数逐人来。

写行船所见的景象和感觉,随着帆船的行驶,两岸青山一座接一座逐人而来。第四句诗人写“错觉”也与常人不同,一般人是写青山飞速向后旋转,而此处却是说无数青山追逐人而来。这说明安石注目的是远山而不是近岭。若为近岭则是快速向后,远山则相反是跟着人追一诗人欣欣然享受着船行如箭所得之美感,而忘乎一切。整个诗篇在动态中进行,读者也在动感中获得审美享受。

3、把景物的转化为人格的

鉴赏那些成功的描写,我们会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在诗人的笔下描写景物大多人格化了。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具有人的情愫。正是这种人的感情与物景水乳交融,才使读者产生了共鸣,从而引起美的联想,或启迪某种哲理。

例如:

题菊花

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空,满城尽带黄金甲。

这首咏菊喻志诗,作者是鼎鼎大名的唐农民起义军的领袖。

在这首气势磅礴的宣言诗中,黄巢赋予菊花超越的高洁气质、坚强品格的战斗性格,将揭竿起义的农民英雄人格化了。首句“待到秋来九月八”,意思是重阳佳节未到,而诗人即赋诗遥庆之。“待到”二字迸发突兀,具有凌厉的气魄,可望在即的肯定意味。“九月八”在重阳节的前一天,从诗情奔腾的湍流来考察,诗人不写“九月九”,不只是为了押韵,而且透露出一种迫不及待,呼唤革命暴风雨早日来到的情绪。次句“我花开后百花杀”,一方面展示了一种不可抗御的自然规律,用金菊傲霜盛开与百花遇霜而凋所造成的强烈对比,显示出菊花生机盎然的顽强生命力;一方面暗示了农民风暴一旦来临,腐败的唐王朝立刻就会像“百花”遇霜一样,变成枯枝败叶。

三、四句则是对菊花胜利远景的预见和憧憬。“冲天”写菊花香气浓郁、直冲云天的非凡气势;“香阵”说明金菊胜利时绝非一枝独放,而是全体皆荣,包含了朴素而深刻的天下太平观念;一个“透”字,显示了无所不至的进取精神。“满”和“尽”二字,则状摹出菊花夺魁天下时的奇观。在中国文学史上,只有黄巢将百花凋零与菊花盛开设置因果关系,使菊花具有威力无比、唯我独尊、主宰浮沉的至高地位。尽管黄巢起义最后失败了,但这位冲天大将军气吞万里的形象,仍然虎虎有生气。

二、人物意动描写的技巧和人物活动场面描写

1、意动写法(心理刻画)

同样一件事情,如果当事人处境不同,他的想法可能会大不相同,同一个事物如果当事人的心情不同,他的感情也有波动,-个心情愉悦的人,看任何事物都是美好的,积极向上的,反之就会熟视无睹或漠不认可。在创作中,人物心理矛盾的描写具有很重要的位置,而矛盾心理描写和刻画上,更显示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这就是“意动”写法的运用。意动描写主要是通过人物心理上的矛盾、变化状况,表现比较内蕴而复杂的感情。诗情的魅力就由此产生。

比如

例一: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首句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诗前省去了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道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想归而不能归的矛盾心理。

次句,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灯花。他们剪去灯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

诗人创造性地用空间上的往复对照和时间上的回环对比构思。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复杂心理,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时空变换,犹如一组组活的画面。“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心情复杂,荡气回肠。“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心切的矛盾状况。

例二:

闺情

李端

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

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朝来喜鹊声。

李端与卢纶、吉中浮、韩翊、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祎、夏侯审,称谓大历十才子。大历十才子中女性题材的作品比较少,独李端以写闺情见长。他作诗善于通过细致的观察,摄取人物一霎时的特有情态,加以刻画。

此诗语言朴实清新,表现委婉含蓄,真挚细腻,极为传神地描写了女主人盼夫的复杂心情。

“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句意是:屋外,月落星稀,天色欲曙;屋内,孤灯未灭,思妇辗转反侧,难以成眠。落月稀星、孤灯,诗人抓住这些富有典型意义的景物加以渲染,烘托出一派闺空夜长、寂寥冷落的特定环境氛围。

所取之景,天上地下,屋外屋内,远景近景,极具立体感。月、星、灯与人物“梦难 成”的情状相配合,把女主人幽居独处的苦情愁绪复杂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表面上是写月、星、灯等物象,暗地里却在写思妇。“月落、星稀”象征着思妇盼夫的希望变得十分渺茫,“孤灯未灭”则是说这种希望还没有完全消失。希望与失望的矛盾交织于心,可知思妇为何“梦难成”。这两句借物写人,通过环境的渲染烘托出一位多情善感、孤寂愁苦的思妇形象。

“披衣更向门前望”,长夜难眠,思夫心切,披衣起身,再到门前远望,她在等待什么?看什么呢?“不忿朝来喜鹊声”,原来是黎明时分那声声悦耳动听的喜鹊鸣叫,把她引到门前去的。“朝鹊噪,行人至。”六朝时期,诗人常将鹊噪与游人盼归的情绪联系在一起。这不明明预兆着日夜思念的“行人”出远门的丈夫马上要回来吗?所以她才忙不迭地跑到门前去的。

可是,门外除了空寂的天宇,稀落的星辰,哪里有丈夫的影儿!唉,虽然传来了喜鹊的报喜声,却未见丈夫的归来。她伤心透了:一是因为失望,一半是因为被欺骗。对喜鹊的“不忿”,表明女主人对“喜鹊报喜”的传说既信又疑的复杂矛盾心理。“不忿”二字,将思夫少妇由惊喜陡转忧伤的心情暴露无遗。

喜鹊是无辜的,少妇的恼恨也情有可原。“不忿朝来喜鹊声”这不仅是对一只鸟儿的恼恨,这里凝聚着的是对夫痴恋的深情、多年来独守空房的痛苦以及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无望的怨叹。

这首诗后两句写得特别出色。后两句写人物的动作,把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通过动作体现了出来,显得匠心独具,收到了很大艺术效果。

2、人物场面描写

对于在一定场合内,众多人物共同活动的情景的描述。

观猎

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更好的展现这种场面写法,我们在这里选了一首五律进行剖析,诗人在这首诗中特意地选取了打猎过程中富有代表性的场面,以轻快舒展的笔法生动地表现了将军的武勇和部队的训练有素。

首联描写:北风呼啸,角弓在风中发出更为响亮的声音,将军身着戎装,率领战士们在广阔的渭河平原上纵横驰猎。诗人开篇直陈打猎一事,一下子把读者带到弓角齐鸣的古代狩猎场景中去。

颔联将镜头聚焦于两个主要动作:放鹰抓捕和纵马追逐,一“疾”一“轻”细腻地刻画出了当时的情景,将顺利入围,手到擒来的围猎场面渲染得有声有色,如在目前。

颈联写打猎队伍行踪轻快飘忽,刚才看见他们路过新丰取美酒而去,转瞬之间又回到了驻地细柳营。此联进一步刻画出了围猎活动的高潮场面,同时表现了部队的训练有素,用笔酣畅,一气呵成。

尾联描绘,回到营地之时,将军得意地回望远方的围猎之处,已遥不可见,一切都被掩没在一片苍茫的暮色之中。结尾是苍凉的静态描写,与前文所描绘的那种紧张激烈的狩猎场景形成鲜明的对比。

诗人描写的不是一般的打猎场面,而是以打猎进行战备演武。将军率领部队驰猎渭水河畔,其实正是演习如何加强京师长安的防卫。从整首诗来看,打猎、回猎神速瞬变,气势雄健,只见弓马齐发,风驰电掣,捕捉目标如探囊取物,然后千里回还,像打了一场漂亮的大胜仗似的。当日暮凯旋,回眸战场时,依然气冲霄汉。全诗自始至终洋溢着英雄豪情。

综观全诗,半写出猎,半写猎归,场面描写有条有理。起得突兀,结得意远,中两联一气流走,承转自如,有格律束缚不住的气势,又能首尾回环映带,体合五律,这是章法之妙。诗中藏三地名而使人不觉,用典浑化无迹,写景俱能传情,这是句法之妙。“枯”“尽”“疾”“轻”“忽过”“还归”,遣词用字准确锤炼,咸能照应,这是字法之妙。

三、人物情态动作的描写:在形象的鲜明上下功夫

记得有一首通俗、优美的山歌,时间过去许久了却仍是让人记忆犹新。它通过表现情态的动作,深刻、形象地揭示着人物的心理:“隔山隔峰又隔岩,知心话儿歌传来,听见情郎把歌唱,姐儿出门忘穿鞋,幽子跑得竖起来。”这首山歌的特点在于以形传神。它正好以行动表现了急于会见情郎的少女的心情。“忘穿鞋”在于闻声而动,心慌乱,急切间顾不得穿鞋;“辫子跑得竖起来”是以辫子飞写人奇快无比,有形有神,以形传神。这首山歌,它展现我们眼前的虽然是一首甜美的情歌,也是一幅生动、优美的画。“忘穿鞋”“辫子跑得竖起来”都是典型的情态动作,它包蕴着多么丰富的感情的“潜台”,正是这些典型的情态动作,造就了易于理解的直观印象,通过美感经验沟通读者与作品心理上的联系,使人领略到了种种激情,这在诗歌创作中是最为难得的。“情态”描写主要指通过典型的情态动作,展现特定的心理,使作品的感情得到更明晰、更强烈地反映。

例如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首七绝,描写一个稚气未脱的小儿水边学垂钓的情景,语言清新活泼,颇具生活情趣。“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莓苔,泛指在阴湿地方生长的植物。这两句是说: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他侧着身子,坐在长满莓苔的河岸上,茂密的青草掩映着他的身影。

这二句写小儿形貌及其垂钓时的情境,不加点染,其蓬头侧坐的神态跃然纸上,天真可爱。小儿蓬头乱发,想来应是贪玩调皮的时候。他是“侧坐”而非“稳坐”,也符合他小孩子的行为好动的脾性,更与他学钓鱼的新奇劲的心境相吻合。学着大人的样子,坐在阴凉之下,选了个水草丰美,鱼儿容易上钩的地方。“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一位过路人向他问路,他远远地招手却不出声,生怕惊吓了水里的鱼儿。此二句写小儿“招”以答路人和“怕得鱼惊”的心理活动,可见其专心致志。写得惟妙惟肖,尤为传神。路人问路,小儿煞有介事,“招手”是他的典型情态动作,“怕得鱼惊”则是他的活动心理,而“怕”字又可知他是初“学垂纶”,活生生地描绘出了一位初学重钓的蓬头稚子形象。这首诗言辞晓畅,寥寥数语,绘出一幅童趣盎然的鲜明图画,小儿怡于垂钓,乐此不疲。小儿的稚趣聪颖,令人心旷神怡。而诗人能细致入微地刻画小儿神态,则更需要这种心情。在唐诗中,描写儿童题材的诗作很少。这首诗勾画小儿垂钓的神情动态活灵活现,富有生趣,堪称佳作。

例二

采莲子

皇甫松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这首诗写的是一位采莲女子向心上人示爱时怀疑被人发现而十分娇羞的情景,语言生动,描写细腻入微。

“船动湖光滟滟秋”,在景色宜人的初秋,采莲女子划着采莲船在湖面悠然移动,水面上涟漪阵阵,波光闪闪。短短一句话,便勾勒出一幅极富诗情画意的秋景图,用船移动时“湖光滟滟”来显现秋色,足见诗人构思之巧妙。在如此美丽的景色中发生的感情故事,也必定是浪漫而动人的,诗人以景衬景,收到了良好的表达效果。

“贪看年少信船流”,泛舟于湖面动人的景色中,采莲女子看到了一位英俊的少年,并油然而生爱慕之心,忘了采莲,也忘了划船、竟听凭小船随波漂流。诗人一个典型情态动作“贪看”一句“信船流”,把采莲女子对少年的痴情憨态刻画得极为生动细腻。采莲女子眼中的少年是如此的俊逸,竟让她看不释眼,忘记了正在做的一切。

“无端隔水抛莲子”,表明采莲女子与少年也许并不相识。采莲女子在看见英俊的少年,竟没有来由地向对方抛去莲子。采莲女本是有意抛莲,诗人偏写“无端”,把这女子满含羞色的神情与心态十分形象地刻画了出来。同时在对“莲子”一词的运作上,诗人融进了南朝民歌的语带双关的表现手法,“莲”与怜爱之“怜”谐音双关.“莲子”即“爱你”之意。采莲女子向心上人抛莲子实际上是大胆示爱。

“遥被人知日羞”,这句写采莲女子向心上人抛莲子的举动被远处的人看到了,采莲女娇羞不已的神情。诗人在此用一“遥”字,可见看到之人离她很远,并未对采莲女说什么,更没有笑她。甚至远处的人根本没看到,只是采莲女自己的猜测而已,而她却以为心事被窥破而娇羞满面,可见采莲女虽然为情所动大胆示爱,却终逃不过女儿家怕羞的心理。诗人的笔触也于此戛然而止,随后发生了什么事?这美丽秋景中的浪漫爱情故事是怎样继续演绎的?诗人都没有说,留给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会。

诗人在诗中情态动作的描写,成功地刻画了一位情窦初开的采莲女的形象,并留下了无尽的悬念,让人玩味。

今天的内容就这些,下一讲我们学习绝句写作中的点染与渲染、烘托、衬托及通感写法。

下面布置作业:

沧浪书院绝句四期第十一讲作业

一、详读讲义并能掌握讲义中的知识要点并能融汇使用。

二、写一首七言绝句,题目自拟,使用平水韵。可尝试使用三个转化的其中一种写作方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新世纪诗典》十周年纪念文集:蒋涛《巴山夜雨风满楼》
诗人何君咏七夕诗二首
寥寥诗句,描绘出一幅轻淡风雅图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却话巴山夜雨时:读李商隐《夜雨寄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