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蛊吐下血

      【蛊毒门】

南粤蛊毒有数种,曰蛇毒,蜥蜴毒,虾蟆毒,蜣螂草毒,金蚕等毒。皆是变乱元气。人有过造作之者,即谓之蛊也。《张氏医通》

【中蛊证治】

蛊毒病,病名。因中蛊毒所致的多种病证。包括射工病、沙虱病水毒病蛇蛊、蜥蜴蛊、虾蟆蛊蜣螂蛊等。故蛊毒是指微生物寄生虫释放的有毒致病物质。出《肘后备急方》。(《医学百科

夫中蛊毒者,令人心腹绞痛,如有物啮,吐下血皆如烂肉。若不即治,食人五脏即死。

验之,令病患唾水,沉即是蛊。有人行蛊毒以病患,若欲知其姓名者,以败鼓皮烧作末,饮服方寸匕,须臾自呼蛊家姓名,可语令呼唤将去则愈。治之亦有方。(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中蛊下血】

唾水沉者,心腹绞痛下血如烂肉者,俱为蛊。

〔《千》〕治中蛊下血如鸡肝出,其余四脏俱坏,惟心未毁,或鼻破待死。取马蔺根末,水服方寸匕,随吐则出,极神。此苗似葛蔓绿紫,生子似橘子

〔梅〕治卒中蛊毒,下血如鸡肝,昼夜不绝,脏腑败坏待死。用白蘻荷叶,密安病患席下,勿令病患知觉,自呼蛊主姓名。(《普济方·食治门》:白蘻()荷,一种草。味辛微温涩无毒,主中蛊,及疟病。捣汁服三合,日二。生根主诸疮。又《急救便方》送蛊法里称:中蛊欲死,取蘘荷叶,密安病人卧席下(勿令病者知),病者呼蛊主姓名,令其收去即安。蘘(ráng)荷别名白蘘荷,《本草图经》亦称白蘘荷。陶弘景:今人乃呼赤者为蘘荷,白者为覆葅,叶同一种尔。于人食之,赤者为胜,药用白者。人家种白蘘荷亦云辟蛇。

〔《百一》〕治中蛊毒,或吐下血者若烂肝。取蚯蚓十四枚,以苦酒三升渍之,蚓死但服其汁,已死者皆可治。

〔《千金翼》〕治蛊毒下血。猬皮毛烧末,水服方寸匕,当吐蛊毒。

〔《肘》〕疗中蛊毒,吐血下血,皆如烂肝者。苦瓠一枚,水二升煮取一升,服之吐即愈。又方,用苦酒一升,煮瓠令消,服之神效。( 《医学纲目》

     【蛊下血候】

蛊是合聚虫蛇之类,以器皿盛之,任其自相食啖,余留一存者为蛊。能变化为毒,害人。有事之以毒害,多因饮食内行之。人中之者,心腹懊痛,烦毒不可忍,食人五脏,下血瘀黑如烂鸡肝《诸病源候论》

【中蛊脏腑败坏下血】

鸡肝,如烂肉,其证唾水沉(病人唾水沉者是蛊,不沉者(浮者)非蛊),心腹绞痛者是也。治之方,马蔺根末,水服方寸匕,随吐则出。白蘻荷叶,密安病患席下,勿令病患知觉,自呼蛊主姓名。蚯蚓十四枚,以苦酒三升渍之,服其汁。猬毛烧末,水服方寸匕。(吐毒) 苦瓠一枚,水二升,煮取一升服。吐或用苦酒一升,煮瓠令消,服之。《证治准绳》

     【蛊吐血候】

蛊是合聚虫蛇之类,以器皿盛之,任其相啖食,余一存者,名为蛊。能害人,食人腑脏。其状∶心切痛,如被物啮,或硬,面目青黄,病变无常,是先伤于膈上,则吐血也。不即治之,食脏腑尽则死。(《诸病源候论》

      【中蛊毒】

腹内坚痛面目青黄病变无常 真蜜一碗,猪骨髓五两(研),同煎熟,分作十服,日《奇效简便良方》

      【中蛊吐血】

小麦面二合,分作三服,冷水调下,半日服完,下蛊即瘥。(《奇效简便良方》

      【华佗救中蛊毒神方】

人有养畜蛊毒以病患者,受毒者心腹切痛。如有物啮,或吐下血,不即治疗,食入五脏尽即死。欲知是蛊与否,当令病患唾水,沉者是,浮者非也。治用∶

巴豆(去心皮熬)十枚 豉(熬)半升 釜底墨方寸匕

上捣筛为散,清旦以酒服如簪头大小,行蛊主当自至门,勿应之,去到家,立知其姓名。或以∶

雄黄 朱砂 藜芦(炙) 马目毒公(别名鬼臼) 皂荚(去皮子炙) 莽草(炙) 巴豆(去心皮熬)各二分

共捣筛,蜜丸如大豆许,服三丸。当转下,先利清水,次出蛇等。常烦闷者,根据常法可用鸭羹补之。( 《华佗神方》

      【中蛊毒方二十一首】

病源 凡蛊毒有数种,皆是变惑之气。人有故造作之,多取虫蛇之类,以器皿盛贮,任其自相啖食,唯有一物独在者,即谓之为蛊。便能变惑,随逐酒食,为人患祸。患祸于佗,则蛊主吉利,所以不羁之徒而蓄事之。又有飞蛊,去来无由,渐状如鬼气者,得之卒重。凡中蛊病,多趋于死。以其毒害势甚,故云蛊毒。

着蛊毒,面色青黄者,是蛇蛊,其脉洪壮。病发之时,腹内热闷,胃胁支满,舌本胀强,不喜言语,身体恒痛;又心腹似如虫行,颜色赤,唇口干燥。经年不治,肝鬲烂而死。

其面色赤黄者,是蜥蜴蛊,其脉浮滑而短。病发之时,腰背微满,手脚唇口,悉皆习习。而喉脉急,舌上生疮。二百日不治,啖人心肝尽烂,下脓血,羸瘦,颜色枯黑而死。

其面色青白,又云∶其脉沉濡。病发时咽喉塞,不欲闻人语,腹内鸣唤,或下或上,天阴雨转剧,皮内如虫行,手脚烦热,嗜醋食,咳唾脓血,颜色乍白乍青,腹内胀满,状如虾蟆。若成虫,吐出如科斗形,是虾蟆蛊。经年不治,啖人脾胃尽,唇口裂而死。

脉缓而散者,病发之时,身体乍冷乍热,手脚烦疼,无时节吐逆,小便赤黄,腹内闷,胸痛,颜色多青,毒或吐出,似蜣螂有足翅,是蜣螂蛊。经年不治,啖人血脉,枯尽而死。

欲知是蛊与非,当令病患唾水内,沉者是蛊,浮者非蛊。

又云∶旦起取井花水,未食前,当令病患唾水内,唾如柱脚,直下沉者,是蛊毒。沉散不至下者,草毒。

又云∶含大豆,若是蛊豆胀皮脱;若非蛊,豆不烂脱。

又云∶以鹄皮置病患卧下,勿令病患知,若病剧者,是蛊也。

又云∶取新生鸡子煮熟,去皮,留黄白,令完全,日晚口含,以齿微啮之,勿令破,作两炊时,夜吐二瓦上,着霜露内,旦看大青,是蛊毒也。

昔有人食新变鲤鱼中毒,病心腹痛,心下鞕(硬),发热烦冤,欲得水洗沃,身体摇动,如鱼得水状。有人诊云∶是蛊。其家云∶野间相承无此毒(从无此毒)。不作蛊治,遂死。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导引法》云∶两手着头相叉,长引气,即吐之。坐地,缓舒两脚,以两手从外抱膝中,疾低头入两膝间,两手交叉头上十二通,愈蛊毒及三尸毒,腰中大气。

又云∶行大道,常度日月星辰,清净,以鸡鸣,安身卧,嗽口三咽之。调五脏,杀蛊虫,治心腹痛,令人长生。

又云∶《无生经》曰∶治百病邪蛊,当正偃卧,闭目闭气,内视丹田,以鼻徐徐纳气,令腹极满,徐徐以口吐之,勿令有声,令入多出少,以微为之。故存视五脏,各如其形色;又存胃中,令鲜明洁白如素。为之倦极,汗出乃止,以粉粉身,摩捋形体。汗不出而倦者,亦可止。明日复为之。又当存作大雷电,隆晃(光)走入腹中,为之不止,病自除。(出第二十五卷中) 

千金论曰∶蛊毒千品,种种不同,或吐下鲜血,或好卧暗室,不欲见光明,或心性反常,乍嗔乍喜,或四肢沉重,百节酸疼,如此种种状貌,说不可尽,亦有得之三年乃死,急者一月或百日即死。其死时,皆从九孔中或于胁下肉中出去,所以出门常须带雄黄、麝香、神丹诸大辟恶药,则百蛊、猫鬼、狐狸、老物精魅永不敢着人。养生之家大须虑此。俗亦有灸法,初中蛊于心下作艾炷灸一百壮,并主猫鬼亦灸得差(愈)。又当足小趾尖上灸三壮,当有物出。酒上得者有酒出,饭上得者有饭出,肉菜上得者有肉菜出,即愈,神验,皆于灸疮上出。

又论曰∶世有拙医,见患蛊胀者,偏腹肿满,四肢如故,小便不甚涩,以水病疗之,近服水药,经五十余日,望渐痊愈,日复增加,奄致殂殒,如此者不一,学人当细寻方意消息,用之万不失一。医方千卷不尽其理,所以不可一一备述云尔。

广济疗蛊毒方 服此升麻散,三四日后,即服前光砂丸方。(光明砂丸:光明砂半两(细研,水飞过),古子花半两,雄黄半两(细研),槟榔3枚,桃仁1分(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金箔30片(细研),紫石英半两(细研,水飞过),远志1分(去心)。

升麻 桔梗 栝蒌(各五两)

上三味捣为散,以熟汤洗所患人阴中,再以浓汁服方寸匕,日二服,渐加至二匕,内消。忌粘食,猪肉。(出第四卷中)

肘后疗中蛊毒诸方 人有养畜蛊毒以病患,凡诊法,中蛊状,令人心腹切痛,如有物啮,或吐下血,不即疗之,食人五脏,尽即死矣,欲知是蛊与非,当令病患唾水,沉者是,浮者非。

又欲知蛊主姓名方 取鼓皮一片,烧灰末以饮服,病患须臾自当呼蛊主姓名,可语令知,便即去,病愈矣,亦有以蛇涎合作蛊毒,着饮食中,使人得瘕病,此一种积年乃死,疗之各自有药,江南山间人,不可不信之。

又方:以蘘荷密着病患卧席上,亦能令呼蛊主姓名也。(文仲备急千金并翼同出第三卷中)五寸如足拇指大细切本方云莨菪根

短剧疗蛊方 鼓皮(广五寸长一尺) 蔷薇根(五寸如足拇趾大细切 本方云莨菪根)

上二味,以水一升,清酒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当下蛊即愈。(千金古今录验同千金治蛊吐下血)

又方:土瓜根大如拇指,长三寸切,以酒半升渍一宿,一服当吐下。(古今录验同)

又方:皂荚三挺,长一尺者,炙去皮子,美酒一升渍一宿,去滓顿服。(古今录验范汪同肘后云以酒五升分三服)

又方:取荠苨根捣为末,以饮服方寸匕。(古今录验同)

千金犀角丸,疗蛊毒百病腹暴痛,飞尸,恶气肿方 犀角(末) 羚羊角(末) 鬼臼 桂心(各量四钱匕) 天雄(炮) 莽草(炙) 真珠(研) 雄黄(研各一两) 麝香(半两研) 贝齿(烧灰五枚) 赤足蜈蚣(五节炙) 射罔(如鸡子黄三枚) 巴豆(五十枚去皮心熬)

上十三味,各捣合筛之,以蜜和为丸如小豆大,服一丸,不知增一丸,猝得腹中痛,飞尸,服如大豆二丸,若恶气肿,以苦酒和以涂之甚良,以绛囊盛药,系男左女右臂辟恶,可以备疗万病也。忌如常法。飞尸,病名。一种突然发作的危重疾患,其状心腹刺痛,气息喘急,胀满上冲心胸。出《太平圣惠方》卷五十六。治以细辛散方,亦可用瓜蒂散、蜥蜴圆(圆鼻巨)等。

千金翼疗蛊毒方 槲木北阴白皮一大握,长五寸,以水三升,煎取一升,空腹服之,即吐蛊出也。并疗蛊下血。(出第十五卷中)

崔氏疗蛊方 栝蒌根干者二两捣,以绵裹,酒一升渍一日去滓,温服之,少时即吐利,蛊即出,后煮粥饮服一两盏,吐利即断,不断,即煮人参甘草生姜各一两服之,此根唯山南(面)者好。(出第三卷中)

备急疗蛊方 白鸽毛粪烧灰,以饮和服之良。

又疗蛊方,人家虽藏此方,而不知如此效验 捣生栝蒌根,取汁一升,酱汁少许和,温服之,须臾吐蛊出,试验。(并出第十六卷中)

必效疗蛊毒大神验方 大戟 桃白皮(东引者以火烘之) 斑蝥(去足翅熬 等分)

上三味捣筛为散,以冷水服半方寸匕,一服其毒即出,未出,更一服蛊并出。李饶州法云奇效,若以酒中得,则以酒服,若食中得,以饮服之。(崔氏千金同肘后云:斑蝥一分,桃皮大戟各二分,和枣核大米清饮服,吐出蛊十日不瘥,更一服千金崔氏云:服八捻。)

又方:胡荽根捣取汁半升,和酒服之立下。

又方:取未钻相思子二七枚,捣碎为末,暖水半盏和搅,顿服之,令尽,即当欲吐,抑之勿吐,若耐不得,即大张口吐之,其毒即出,出讫,服稀粥,勿食诸肉,轻者但服七枚瘥,无问年月深浅,非常神效,勿轻之。

又试蛊法 取银匙若箸或钗含之,经宿色黑即是,不黑者非。(出第三卷中)

古今录验疗蛊方 巴豆(十枚去心皮熬) 豉(半升熬) 釜底墨(方寸匕)

上三味捣筛为散,清旦以酒服如簪头大,小行,蛊主当自至门,勿应之,去到家,立自知其姓名。

雄黄丸,主蛊毒中药欲死方 雄黄(研) 朱砂(研) 藜芦(炙) 马目毒公 皂荚(炙去皮子二分) 莽草(二分炙) 巴豆(去心皮熬各二分)

上七味捣筛,以蜜丸如大豆许,服三丸,当转下,先利清水,次出蛇等,当烦闷者,依常法可用鸭羹补之。忌如常法。

又疗中蛊毒方 牡丹根捣末,服一钱匕,日三服至良。忌胡荽。(范汪同)

又疗中蛊胡洽方 猪胆导下部至良。(肘后集验范汪同并出第四十五卷中)(《外台秘要》

      【中蛊用药】

桔梗(《本经》微温) 鬼臼(《本经》温,《别录》微温) 马目毒公(《本经》温,《别录》微温)犀角《本经》寒,《别录》微寒) 斑蝥《本经》寒) 芫青《别录》微温) 射罔(《本经》温,《别录》大热)鬼督邮《别录》平) 葛上亭长《别录》微温) 白 荷(《别录》微温) 败鼓皮《别录》平) 蓝实(《本经》寒) 羊角(《本经》温,《别录》微寒)( 《普济方·针灸》

【诸蛊毒证】

蛊风,病名。《圣济总录》卷十二:“蛊风,论曰蛊风之状,在皮肤间一身尽痛,若划若刺,淫淫跃跃,如中蛊毒,故名蛊风。皆由体虚受风,侵伤正气也。”治用白花蛇煎方。

蛊痢,病名。下痢脓血相杂,瘀黑成片者。即蛊注痢。《圣济总录》卷七十七:“凡下痢脓血间杂瘀黑有片,如鸡鸭肝,与血俱下者,蛊痢也。此由岁时寒暑不调,湿毒之气,袭人经脉,渐至藏府(脏腑),毒气挟热,与血相搏,客于肠间,如病蛊注之状,故名蛊痢也。”治用地榆汤桔梗散黄芩汤等方。参见蛊注痢条。

蛊疝,病名。指少腹急痛,小便时有白色粘液排出者。见《圣济总录》卷九十四。其病多因邪热灼伤肾阴所致。实证宜清利湿热,分清泌浊,用程氏萆薢分清饮加味。虚证治宜补肾固涩,用六味地黄丸加减。

蛊胀,病名。

①有流行性,因蛊毒引起腹部胀大,四肢浮肿,形体消瘦的病患。见《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四。《医林绳墨·膨胀》:“至若蛊胀之症,所受山岚瘴气,或虫蛇蛊毒之物,遂使大腹作胀,肚见青红之纹。皆由山岚蛊毒之气,因感入腹,聚而不散,结为腹满之症。”参见蛊注条。

②即鼓胀。《古今医鉴·胀满》:“经曰鼓胀”,“其病胶固难治。又名蛊者,若蛊侵蚀,有虫之义。”

③指单腹胀。《医钞类编·胀病门》:“单腹胀,四肢头面不肿胀,惟在腹,故名为单腹胀,其实脾胃病也。又以其血气结聚,不可解散,其毒如蛊,故亦名蛊胀。”

④指腹膨大而中实有物者。《类证治裁·肿胀》:“别有蛊胀,因气血郁痹,久则凝滞不行,腹形充大,中实有物,非虫即血,非如鼓胀之腹皮绷急,中空无物也。”

蛊注,病名。因蛊虫侵食腑脏致病,并能流注传染他人。出《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诸病源候论·蛊注候》:“注者住也,言其病连滞停住,死又注易旁人也。……人中之者,心闷腹痛,其食五藏尽则死。有缓有急,急者仓卒十数日之间便死,缓者延引岁月,游走腹内,常气力羸惫,骨节沉重,发则心腹烦懊而痛,令人所食之物,亦变化为蛊,渐侵食府藏(腑脏)尽而死,则病流注染着旁人,故谓之蛊注。”其治可用《千金》桃奴汤、大乙备急散等方。参见疰条。

蛊注痢,病名。

①下痢脓血相杂,瘀黑有片者。又称蛊疰痢、蛊注毒痢、虫疰痢、蛊痢。《诸病源候论·蛊注痢候》:“此由岁时寒暑不调,则有湿毒之气伤人。随经脉血气,渐至于脏腑。大肠虚者,毒气乘之,毒气挟热与血相搏,则成血痢也。毒气侵蚀于脏府,如病蛊注之家,痢血杂脓,瘀黑有片如杂肝,与血杂下是也。”《圣济总录·泄痢门》治用地榆汤桔梗散、猬皮丸等方。参见蛊痢条。

②服食金石药,而致毒发热盛为痢者。《医学入门》卷五:“蛊疰痢,黑如鸡肝,发渴,五内切痛。乃服五石汤丸,逼损真阴,其血自百脉经络而来。”治用茜根丸羚羊丸、乌梅丸理中汤等方。参见痢疾条。《中医词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生死脉法
《诸病源候论》_伤寒病诸候下(凡四十四论)_中医世家
医经原旨 卷六 疾病第十四-痈疽
医学入门1(49)_
五脏脉诊
伏梁中医治疗最佳秘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