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饮片工法及术语(6)

清酒 : 炮制辅料。酒的一种,为浊酒相对应的名称。饮膳标题云:“酒之清者曰酿,浊者曰盎;厚者曰醇,薄者曰醨;重酿曰酎,一宿曰醴;美曰醑;未榨曰醅;红曰醍……”一说,清洁之酒,郁鬯之属也。今中山冬酿,接夏而成。

菊花筛 : 筛药工具。筛眼内径为15~20mm。

烘房 : 干燥工具,指药材、饮片的烘干室。目前大多数小型饮片加工厂仍旧使用的多是隧道式烘房,即在房间地下铺设耐热管道,与热源连接,依靠其散发出的热量将室内温度升高。切制好的饮片装在盛器内,放入铁架推入烘房之内,使之干燥。其特点是设计简单,投资小,但占地面积大,温度不均匀,劳动条件差,热效率低。

蚌粉 : 为炮制辅料。又称蚌壳粉。为蚌科动物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 Lea、褶纹冠蚌Cristaria plicata Lea或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 Lea等贝壳洗净,刮去黑皮研成的粉末或煅制后研成的粉末。蚌粉性味咸寒,具有化痰消积、清热燥湿的功能。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有乌头“蚌粉半斤同炒候裂,去蚌粉不用。”的记载。利用蚌粉拌炒药物,主要是起到中间传热体作用,使药物受热均匀,达到使药物酥脆的炮制目的,同时还能增强化痰消积的作用。

盐泥 : 炮制中的封口材料。为黄土加适量的食盐,用清水和成的稠糊状物。具有湿润不易开裂的性能,主要用于药物在煅炭时,在容器的接缝处进行封固。如明代《济阴纲目》有:地黄“姜汁浸焙,锉碎,入砂锅内纸筋盐泥固济,火煅过”。宋代《疮疡经验全书》:取碎蜂房放罐内加盖,用盐泥封口,煅透,隔夜取出。现今在用扣锅煅法煅炭时,有用盐泥封固者,也有用黄泥封固者,其目的均是为了造成隔绝空气的条件,防止空气进入,以免导致药料在高温下燃烧灰化。如煅荷叶炭、煅棕榈炭等。

吴茱萸汁 : 炮制辅料。又称吴萸汁。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的近成熟的果实,加适量水煎煮去渣而得的黄棕色混浊液体。主含挥发油,伪吴茱萸烯、罗勒烯、吴茱萸内酯等。另含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等多种生物碱。吴茱萸性味辛、苦、热,有小毒。具有温中下气,散寒止痛,降逆止呕,温中止泻的功效。与性味苦寒的药物共制,可缓和药性,如吴茱萸汁制黄连。《本草纲目》中说:黄连“为治火之主药,治本脏之火,则生用之……治气分湿热之火,则以茱萸汤浸炒……诸法不独为之引导,盖辛热能制其苦寒,咸寒能制其燥性,在用者详酌之”。张仲岩在《修事指南》中总结为:“吴萸汁制抑苦寒而扶胃气。” 

豆腐 : 炮制辅料。为大豆种子经粉碎后经特殊加工而成的乳白色固体。主要成分为蛋白质、维生素、淀粉等。性味甘、凉,具有益气和中,生津润燥,清热解毒的功能。豆腐有较强的沉淀和吸附作用,与药物共制能降低毒性,去除污垢。如豆腐煮藤黄、硫黄、珍珠等。

蘖米 : 是古代对麦芽、谷芽、粟芽等的统称。

辨证炮制 : 炮制理论术语。根据不同病证,对药材进行不同的加工处理成不同的饮片,以适合临床辨证施治的需要。中医治病的特点之一是辨证施治,根据不同病情、证状,选用不同规格的炮制品,随方炮制。  

萝卜汁 : 炮制辅料。系十字花科植物莱菔的新鲜根榨取的汁,或切片后加适量水煎煮、过滤得到的淡黄色澄明液体。萝卜性味辛、甘、凉。入肺、胃经。具有消积滞,化痰热,下气,宽中,解毒的功能。明《滇南本草》中出现用童便、酒、醋、盐、茴香、益智仁、萝卜汤等复制香附的记载。清代《握灵本草》认为雄黄“以米醋入萝卜汁煮干乃可入药,不尔有毒、水飞用”。《本草述》中朴硝在水化后,始增加萝卜共煮。现今朴硝仍沿用萝卜煮制提净的方法。其目的是提高药物的纯净度,并可借萝卜的功效协同增强芒硝润燥软坚,消导,下气通便之功。

黄酒 : 是炮制辅料之一。黄酒为非蒸馏酒,系用米、谷、黍、麦等用酒曲酿制而成。含乙醇10%~20%,尚含有麦芽糖、葡萄糖、乙酸、乳酸、琥珀酸、氨基酸、酯类、醛类及矿物质等。相对密度约0.98,一般为橙黄色至深褐色,清亮透明的液体,气味醇香特异。最著名的黄酒是浙江绍兴酒,如绍兴加饭,绍兴花雕等。黄酒的营养成分经过糖化发酵,易于消化,适量饮用不仅有益健康,还有辅疗作用。冷喝具有消食化积、镇静作用,对消化不良、厌食、心跳过速、烦躁等有疗效。烫热喝,能驱寒祛湿、活血化瘀,对腰背痛、手足麻木和震颤,风湿性关节炎及跌打损伤患者有益。一般黄酒用于炙药,如酒浸黄连、酒蒸地黄、酒炙大黄、火煅酒淬阳起石等。

桑柴火 : 传统炮制热源之一。桑树燃烧之火。时珍曰:“桑木能利关节,养津液。得火则拔引毒气,而祛逐风寒,所以能去腐生新。”制备补药,煎熬诸膏多用桑柴火,取其能助药力之功。如《证类本草》载:“人参桑柴火上烧令烟绝,用盏子合研为末。”《太平圣惠方》也有:鹿角“以桑柴火及炭火烧捣罗为末,又以浆水和作团再烧,如此九遍成霜。”

: 是使用较早的一种炮制辅料。用酒炮制中药是在用酒治病和用酒作制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酒的传统名称有:酿、盎、醇、醨、酎、醴、醅、醑、醍、清酒、美酒、粳酒、有灰酒、无灰酒等。目前,用来制药的有黄酒、白酒两大类,一般浸泡药材多用白酒,炮制中药多用黄酒。酒的质量要求有:透明、无沉淀无杂质,具有酒特有的香气和味道,不应有发酵、酸败、异味,含醇量应符合标示浓度,甲醇量不得超过0.04 g/100 ml,二氧化硫或残留量≤0.5g/kg,黄曲霉素B1≤5μg/kg,细菌数黄酒≤50个/ml,大肠菌群≤3个/100 ml。
酒在药学史上,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汉书·王莽传》:“酒为百药之长。”《名医别录》曰:酒“行药势、杀百邪、恶毒气”。《本草拾遗》记载:酒“通血脉、厚肠胃、润皮肤、散湿气”。中医学认为酒甘、辛、大热,具有活血通络、祛风散寒、行药势,矫嗅矫味的功效。使用酒作为辅料的炮制方法有:酒炙、酒蒸、酒煮、酒浸、酒淬等。利用酒炮制药物的目的和作用是多方面的,如唐代《千金方》中用酒帮助粉碎(菟丝子),《千金翼方》中有帮助去腥(鹿靥),《雷公炮炙论》中用以去燥性(补骨脂),元代《汤液本草》中用以增加上行,助发,行经,去寒等作用(黄芩、黄柏、知母、当归等)。而《本草蒙筌》中则仅总结为“酒制升提”。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乙醇是良好的溶媒,生物碱及其盐类、苷类、鞣质、苦味质、有机酸、挥发油、树脂、糖类及部分色素(叶绿素、叶黄素)等多种成分皆易溶于酒中。因此,药物经酒炙后,有助于有效成分的溶出。其次,酒(低浓度的乙醇)穿透能力强,渗入到药材组织内部后,可改变其成分的存在状态,促使其成分脱吸附、浸润、溶解,使组织内部的成分外溢,提高溶出率。另外,酒还可以和植物体内的一些无机成分(MgCl2 、MgCl2等)形成结晶状的分子化合物,称结晶醇(MgCl2·6CH3OH; CaCl2·4C2H5OH),结晶醇易溶于水,故可提高无机成分的溶解度。因而药物酒制,有助于有效成分的溶出,从而增强疗效。动物的腥膻气味为三甲胺、氨基戊醛类等成分,能随酒挥发而除去,酒含有的酯类等醇香物质,亦可矫臭,故有腥臭气味的动物药酒制可矫臭矫味。

白酒 : 炮制辅料之一。白酒为米、麦、黍、山芋、高粱等和曲酿制经蒸馏而成,含乙醇50%~70%,尚含有酸类、酯类、醛类等成分。相对密度为0.82~0.92,一般为无色透明液体,气味醇香特异,而有较强的刺激性。白酒的营养价值不如黄酒,但溶解能力优于黄酒。药材的多种成分皆易溶解于白酒中,故某些用于治疗风寒湿痹,具有祛风活血、散瘀止痛的方剂常用白酒浸提成分而制成药酒(酒剂)使用。药酒多供内服,并可加糖或蜂蜜矫味和着色。但儿童、孕妇、心脏病及高血压病患者不宜服用。炮制某些特殊的药物宜选用白酒,如蟾酥加白酒浸渍制粉,便于粉碎,降低毒性,并能减少对操作者的刺激性;将白酒从鹿茸底部徐徐灌入,润透后便于切片;对动物、昆虫类药及炮制品,如白花蛇、九香虫等;含油脂类中药及炮制品,如柏子仁、杏仁等;含糖类中药及炮制品,如党参、黄芪等;贵重中药及炮制品,如人参、冬虫夏草;含挥发油类中药及炮制品,如当归、川芎等,均可采用50度左右的白酒密封贮存,以达到防蛀、防霉效果。

浆水 : 又称酸浆、米浆水。系将粟米煮熟,加工发酵而成,性味甘酸凉。①古代用作调中和胃,化滞止渴。②用作炮制辅料。如《雷公炮炙论》中的王不留行,蒸制后,用浆中浸一夜,焙干用;营实用浆水拌蒸用。

荷叶 : 系睡莲科植物莲Nelumbo nuciferaGaertn.的干燥叶。夏秋二季采收,晒至七八成干时,除去叶柄,折成半圆形或折扇形,干燥。①为中药材。荷叶性味苦,平。归肝、脾、胃经。具有清热解暑,升发清阳,凉血止血的功能。②为炮制辅料。《医宗金鉴》载:藤黄“以秋荷叶露泡之,隔汤煮十余次,去浮沉取中,将山羊血拌入,晒干”。《证治准绳》载:乳香“用荷叶于炭火上炙,令半熔,放地上碗盖另研”。现今用荷叶作为炮制辅料者较少见。有个别地方有下法制藤黄者:取荷叶加10倍量水煎1h,捞去荷叶,加入净藤黄煮至烊化,并继续浓缩至稠膏状取出,凉透,使其凝固,打碎。藤黄每100 kg,用荷叶50 kg(《江苏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

炮制辅料 : 辅料是除主药以外的一切附加物料的总称,它必须具有较高的化学稳定性,不与主药起反应,不影响主药的释放、吸收和含量测定。而炮制辅料的概念与上不同,是指具有辅助作用的附加物料,它和主药起到增强疗效或降低毒性,或影响主药理化性质等作用。常用的辅料种类较多,总的分液体辅料和固体辅料二大类。如酒、醋、蜂蜜、甘草汁、麦麸、豆腐等。

炼蜜 : 炮制辅料。系蜂蜜加热处理得到的制品。蜂蜜中含有较多的水分和死蜂、蜡质等杂质,故应用前需加热熬炼,其目的是除去杂质,破坏酶类,杀死微生物,降低水分含量,增加黏合力。由于炼制程度不同,炼蜜分成嫩蜜、中蜜和老蜜三种规格。一般炼蜜均指中蜜。其炼制方法为:将蜂蜜置锅内加入沸水使溶化或蜂蜜中加水后加热至徐徐沸腾后,改用文火,保持微沸,除去泡沫及上浮蜡质,通过三至四号筛网以滤除杂质,再倾入锅内加热,并不断去沫搅拌,至需要程度。中蜜(炼蜜)的加热温度达116~118℃,此时,蜂蜜颜色呈浅红棕色,满锅出现浅黄色有光泽的翻腾的均匀气泡,俗称“鱼眼泡”,用手捻之有黏性,当两手指分开时尚无白丝出现时,迅速出锅。中蜜(炼蜜)的含水量在10%~16%,密度在1.37左右。炼蜜(中蜜)适合于中药蜜制用炮制辅料及黏性中等的药材制备蜜丸。

急火 : 炮制热源之一。指来势猛,火势大,但持续时间不长,一阵子过去的大火。又称“猛火”。

胆汁 : 炮制辅料。系动物的新鲜胆汁,作为炮制辅料常用的有牛、猪、羊的胆汁。胆汁为绿褐色、微透明的液体,略有黏性,有特异的腥臭气。主要成分为去氧胆酸、胆酸、胆色素、黏蛋白、脂肪类、胆甾醇、卵磷脂、胆碱、尿素、氯化钠、磷化钙、磷酸铁等。胆汁性味苦,大寒。具有清肝明目,清热除烦,利胆通肠,解毒消肿,润燥的功效。与药物共制后,可降低药物的毒性、燥性,并增强疗效。李时珍曰:“方家用猪胆,取其寒能胜热,滑能润燥,苦能入心,又能去肝胆之火也”。在《本草纲目》中指出:黄连“为治火之主药,治本脏之火,则生用之;治肝胆之实火,则以猪胆汁浸炒……”清代《玉楸药解》中说:天南星“牛胆汁套者,治痰郁肺热甚佳。”《本草汇纂》中说:天南星“胆制治小儿急惊”。而《本草从新》认为天南星“得牛胆则燥性减,且胆有益肝胆之功。”张仲岩在《修事指南》中总结为:“猪胆汁制泻胆火而达木郁,牛胆汁制去燥烈而清润”。现主要用胆汁炮制天南星和黄连。

食盐水 : 炮制辅料。即含食盐的透明水溶液。系规定量的食盐加4~5倍水,经溶解,过滤而得到的澄明液体。药物盐炙多用食盐水。其目的是利用盐下行入肾,补肝肾、降阴火、利小便。如明代《本草蒙筌》中说:“入盐走肾仍仗软坚”;《医学入门》中说:“入肾用盐”;《本草通玄》中说:“盐制润下”。清代《得配本草》载:菟丝子“补肾气,淡盐水拌炒”,泽泻“滋阴利水盐水炒”,砂仁“阴虚者宜盐水浸透,炒黑用”,补骨脂“煖肾,盐水炒”;《药品辨义》中说黄柏“用盐水炒,使咸以入肾,主降阴火,以救肾水”。现补肾固精、疗疝、利尿和泻相火的药物常用盐水制,如杜仲、巴戟天、知母、黄柏、补骨脂、益智仁等。

食盐 : 炮制辅料。为海水或盐井、盐池、盐泉中的盐水经煎晒而成的白色结晶。食盐主含氯化钠,尚含少量的氯化镁、氯化钾、硫酸镁、硫酸钠、碘化钠等。食盐应符合食用卫生标准。即白色,味咸,无可见的外来杂物,无苦味、涩味,无异臭。氯化钠含量≥96%,硫酸盐(以SO42- 计)≤2%,镁≤2%,钡≤20 mg/kg,氟≤5 mg/kg,砷≤0.5 mg/kg,铅≤1mg/kg。食盐性味咸寒,能强筋骨,软坚散结,清热凉血,解毒防腐,并能矫味。宋代始有盐制法,此时多为盐炒法。一种是药与盐共同拌炒,如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有补骨脂用盐拌炒。《证治准绳》中茴香用盐炒。以上是利用盐作为加热介质,皆去盐不用。该法明代后已基本不用。另一种是将药材用盐水拌入后烘干或焙干,这是利用盐本身的治疗作用,如宋代《小儿卫生总微方论》中的吴茱萸盐水炙,《洪氏集验方》中的益智、黄芪等用盐炒。盐制的作用,多是利用盐下行入肾利小便等作用,如《汤液本草》中说益智治夜多小便,“入盐同煎服,有神效”。《本草蒙筌》中说知母“益肾补阴,盐炒便入”,并认为“入盐走肾乃仗软坚”。《本草通玄》则认为“盐制润下”。所以,药物盐制的作用主要是利用盐本身的治疗作用,引药入肾经,增强疗效。此外,利用盐的防腐、高渗、电解质等理化特性处理药物,使之利于贮存,便于应用,也是药物盐制的目的,如盐肉苁蓉。

秋石 : 为人中白或食盐的加工品,前者称“淡秋石”,后者称“咸秋石”。人中白为人尿自然析出的固体物。淡秋石的制法为:取漂净晒干的人中白,研粉,加白及浆水拌和,用木模作成小方块,晒干。咸秋石的制法为:取食盐加水煎熬,过滤,将滤液加热蒸发,干燥成粉霜,再放入有盖的瓷碗内,置炉火上煅2h,冷却后凝成块状固体。①为中药材。《本草逢原》认为:火盛者宜生宜淡,阴虚者宜熟宜咸。秋石性味咸寒,入肺、肾经。具滋阴降火之功能。②为炮制辅料。清代《医学从众录》有秋石制的记载:“黄柏,秋石水浸炒,治赤白浊”。清代陈修园云:“湿热,久患不愈,宜求之肾”。秋石入肾,降火,用其作为辅料制,可引药入肾,协同增强药效。

炭火 : 即木炭燃烧之火。栎炭火,宜煅炼一切金石药。桴炭(浮炭者,谓投之水中而浮,今人谓之桴炭)火,宜蒸煎焙炙百药丸散。

砂仁 : 为姜科植物阳春砂Amomum villosumLour.或绿壳砂A. villosum Lour. var. xanthioidesT.L. Wu et Senjen或海南砂Amomum longiligu-lare T.L.Wu的干燥成熟果实。主要成分为挥发油,油中主含樟脑、龙脑、乙酰龙脑酯、芳樟醇、橙花叔醇等,另含皂苷等成分。①为中药材。砂仁性味辛温,具有化湿健胃、行气调中、温脾止泻、安胎、止呕的功能。②为炮制辅料。历代文献记载中地黄多用砂仁来炮制。如《本草纲目》中地黄:酒、砂仁九蒸九曝。《鲁府禁方》地黄:以砂仁用酒拌炒,蒸熟,用砂仁、茯苓、酒浸后慢火煮干,去砂、茯二味不用。《本草通玄》地黄:砂仁、沉香制。《医宗粹言》:以砂仁水湿同生地黄炒。《笔花医镜》地黄:砂仁拌。《本草述钩元》记载有:熟地黄“以好酒入砂仁末拌匀,置柳木甑于瓦锅内,蒸令气透,晒干,再以砂仁酒拌,蒸晒如前,九次乃止……其性滞泥,得砂仁之香窜,乃能和五脏冲气归宿丹田也。”《本草通玄》认为:“佐以砂(仁)沉(香)纳气归肾,疏地黄之滞。”《得配本草》提出:“纳气理气砂仁炒。”

 研钵 : 粉碎工具。主要用于少量药物临用前捣碎,或将药物研磨成极细粉。

药筛 : 用于筛选粉末(粗细)或匀化粉末的工具。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统一用于药剂生产的筛称为药筛或标准筛。《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规定的筛是以筛孔内径大小(μm)为依据。药筛共分9种筛号:一号筛筛孔最大,依次减小至九号筛。选用筛具时,应考虑与过筛药物不起化学反应,同时筛网要有足够的机械强度。根据制筛的方法不同可分模压筛和编织筛。按制备编织筛网的材料又可分铁丝筛、不锈钢丝筛、绢丝筛、马鬃筛、竹丝筛或尼龙筛等。

柳木火 : 系用柳枝作燃料的炮制热源。《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有桑螵蛸:“三四月采得,以热浆水浸之一伏时,焙干,于柳木灰中炮令黄色用之。”《本草纲目》中乌蛇“采得,去头及皮鳞、带子,锉断,苦酒浸一宿,漉出,柳木炭火炙干,再以酥炙。于屋下已地上掘坑埋一夜,再炙干用”。说明炮制所用柳木火既有柳木火,也有柳木炭火、柳木灰等。

枸杞汤 : 炮制辅料。为茄科植物枸杞Lyci-um chinense Mill.或宁夏枸杞Lycium barbarum L.的成熟果实经加水捣汁或煎煮去渣得到的红棕色液体。其性味甘,平,入肝、肾经。具有滋肾、润肺、补肝、明目的功效。《雷公炮炙论》中开始用枸杞汤炮制药物。如巴戟天:“凡使,须用枸杞子汤浸一宿,待稍软,漉出,却用酒浸一伏时,又漉出,用菊花同熬令焦黄,去菊花,用布拭令干用”。明代《仁术便览》:巴戟天“枸杞汤浸”。清代《得配本草》认为:“助阳,杞子汁浸蒸”。《修事指南》则总结为:“狗(枸)杞汤制抑阴而养阳”。现今已少用。

河砂 : 炮制辅料。又称砂子、砂。为质地坚硬、中等粗细的河砂。一般先拣去粗粒,筛去细沙,选取中等粗细的河砂,淘净泥土,除尽杂质,晒干备用。中药炮制用河砂作为中间传热体拌炒药物,由于其质地坚硬,传热较快,与药材接触面积较大,可使药物受热均匀。又因砂炒火力强,温度高,适用于炒制质地坚硬的药材。其目的是使质地坚硬的药物经砂炒后质地变酥脆,利于粉碎和煎出有效成分。如砂炒龟甲、鳖甲、骨碎补、狗脊等。马钱子砂炒还可降低毒性。

乳汁 : ①为中药材。人乳又称人乳汁、奶汁。为健康妇女之乳汁,白而稠者质量好。性味甘咸平,具有补血、润燥的功效。李时珍·《本草纲目》曰:“乳乃阴血所化,生于脾胃,摄于冲任,凡入药并取无病妇人之乳,白而稠者佳,若色黄赤,清而腥秽如涎者,并不可用。”牛乳系牛科动物黄牛或水牛的乳汁。牛乳为白色的液体,主要成分为蛋白质,包括酪蛋白、白蛋白及球蛋白;脂肪,包括棕榈酸、硬脂酸的甘油酯、少量丁酸、己酸、辛酸、卵磷脂、胆甾醇、乳糖、维生素A、胡萝卜素、核黄素、抗坏血酸、钙、磷、铁、镁、钾、钠等。性味甘平,具有补虚损、益肺胃、生津润肠的功效。②为炮制辅料。药物用乳汁制的目的,在于添加乳汁的作用和纠正药材的燥性等。明代《景岳全书》中说:白术“制以人乳,欲润其燥。”清代《本草乘雅半偈》中又说:“修制白术,人乳润之,制其性也。”历代还有丁香研末乳蒸三四次(《外科证治全生集》)、及槐实令破,乌牛乳浸一宿,蒸过用的记载。《医宗金鉴》中有山药“乳拌令透,晒后微炙”的方法,《医宗说约》认为:山药“人乳拌蒸尤妙”。《本草蒙筌》总结为:“乳制滋润回枯助生阴血。”

: 用马尾、铜丝或绢丝织成的筛药工具。根据其罗目内径大小不同,可分为数种规格。一号罗,孔眼内径为1mm。二号罗,孔眼内径为0.5 mm。

明水 : 清明纯洁之水。气味甘寒,用作止渴或炮制药物。

旺火 : 炮制热源。系指燃烧正旺的武火。

武火 : 炮制热源,又称大火、强火。火力强,温度高,多用于炒炭法、烫法和煅法等。不同的药物,不同的方法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和调整火力强度以及加热时间,翻炒速度等,以免将药物炒制太过。 

青黛 : 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Isatis indigoticaFort.或爵床科植物马蓝Baphica canthus cusia Bre-mek.或蓼科植物蓼蓝Polygonum tinctorium Ait.的叶或茎叶经加工制取,干燥而成。主要成分为靛蓝、靛玉红等。①为炮制辅料。中药炮制用的青黛须研成细粉后备用。与药物共制后能发挥协同作用,增强疗效。如青黛拌灯心,能增强清热凉肝的作用。②为中药材。青黛性味咸寒,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定惊的功能。详该条。

迟火 : 即慢火。系指保持时间较长的文火。

灶心土 : 又称伏龙肝、灶中黄土。为久经柴草熏烧的灶底中心的土块。①炮制辅料。炮制时将烧结的土块取下,用刀削去焦黑部分及杂质,所余焦黄部分即为灶心土。《雷公炮炙论》曰:“凡使,勿误用灶下土。其伏龙肝,是十年已来,灶额内火气积自结,如赤色石,中黄,其形貌八棱,取得后细研,以滑石水飞过两遍,令干,用熟绢裹,却取子时安于旧额内一伏时,重研了用。”现今将灶心土粉碎,过筛后备用。成品灶心土为红褐色,质细软的粉末。山药、白芍、当归、白术等常用土炒。其目的有二:一是取其功效,协同增强药物的补脾止泻作用;一是利用灶心土的中间传热作用,使药物均匀受热。在历代中医药文献中,用土炒的药物还有马钱子、黄连、枳实等。②中药材。灶心土性味辛、微温,具有温中和胃、止血、止呕、涩肠止泻等功效。

刨刀 : 切制工具。又称药刨、雷公刨,适合刨制长、斜、直、圆各形薄片或厚片。刨刀结构类似木工刨刀。使用时将刨刀斜固定在木凳上,用平木板或特制药斗压住润好的药材,在刨面上来回推动,即可将药材刨成薄片,刨片片型美观,片张可大可小,可薄可厚,工作效率较高。

皂角 : 又称皂荚。为豆科植物皂荚Gleditsiasinensis Lam.的果实。呈长条形而扁,或稍弯曲,长15~25 cm,宽2~3.5cm,厚0.8~1.4 cm。表面不平,红褐色或紫红色,被灰白色粉霜,擦去后有光泽。两端略尖,基部有短果柄或果柄断痕,背缝线突起成棱脊状。质坚硬,摇之有响声。剖开后呈浅黄色,内含多数种子。种子扁椭圆形,外皮黄棕色而光滑,质坚。气味辛辣,嗅其粉末则打喷嚏。①中药材。皂角性味辛,温,微毒。具有祛风痰,除湿热,杀虫的功能。②炮制辅料。古代文献中有用皂角作为辅料炮制药物的记载。亦有作为洗涤剂,清洁药物的作用。如《奇效良方》:香附“皂角水浸一周时,晒干”。《证治准绳》:芦荟“或只以皂角水磨。”《医学入门》:血余“用皂角水洗净,入罐内烧存性”。《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血余“皂角水净洗,二斤,晒干,用清麻油二斤入锅内炒,频以手拈看,脆乱如糊苔即止,不可令炒过”。《世医得效方》:血余“皂角水洗净,焙”。《普济方》:僵蚕“皂角水浸一夕,微炒,治小儿急慢惊风”。皂角有去风痰作用,用皂角制僵蚕可增强药效。

牡蛎粉 : 炮制辅料。为牡蛎科动物近江牡蛎、长牡蛎或大连湾牡蛎等的贝壳洗净,研成的细粉末或煅制后研成的粉末。牡蛎性味咸涩,凉,入肝、肾经。具有敛阴,潜阳,止汗,涩精,化痰,软坚的功能。在宋代作为加热介质来使用。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川乌“牡蛎粉炒令裂,去皮脐,牡蛎不用”。其目的是使药物受热均匀,质地酥脆易碎。宋代亦有牡蛎煮的记载:珍珠,六两,以牡蛎六两,用水同煮一日,去牡蛎,只取珍珠用,治虚劳梦泄(《太平圣惠方》)。牡蛎涩精,可协同增强药效。

芭蕉水 : 炮制用辅料。为芭蕉科巴蕉的根茎经捣碎压榨取汁或加适量水共煎去渣而得到的绿色或黄绿色的液体。其性味甘、寒,入足太阴、厥阴经。具有清热,止渴,利尿、解毒的功效。曾有辛夷“去粗皮,拭上赤肉毛了,即以芭蕉水浸一宿,漉出,用浆水煮,从巳至未,出,焙干用”的记载(《雷公炮炙论》)。《修事指南》总结为:“芭蕉水制益阴而缩膀胱。”现今已基本不用该辅料来炮制药物。

芦火 : 传统炮制热源之一。指芦苇燃烧之火。取其火力不强,不损药力。

赤石脂 : 又名红高岭、赤石土。为硅酸盐类矿物多水高岭土的一种红色块状土。挖出后,选择红色滑腻如脂的块状体,拣去杂石、泥土。赤石脂为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表面粉红色、红色至紫红色,或有红白相间的花纹,光滑如脂。质细腻,易砸碎,断面平滑,吸水性强,用舌舔之粘舌。有泥土气,味淡。其主要成分为含水硅酸铝,尚含相当多的氧化铁、氧化锰等物质。①作为炮制用辅料的赤石脂需粉碎后过筛备用。性味甘、涩、温,入脾、胃、大肠经。《中药炮制经验集成》中有取於术加赤石脂细粉炒至赤黄色的记载。有些地方土炒时用赤石脂代替。其目的一是起到中间传热体作用,使药物受热均匀,另一就是利用辅料的功效对药物产生影响,增强收涩作用。②作为中药材。具有涩肠,止血,收湿,生肌的功能。详该条。

麦麸 : 炮制辅料。为小麦的种皮,呈褐黄色。主要成分为淀粉、蛋白质、脂肪、矿物质。尚含少量的B族维生素、多种有机酸及糖类等。麦麸性味甘、淡,能和中益脾。与药物共同拌炒,能缓和药物的燥性,去除不良气味,增强疗效,并能借麦麸的烟气熏制药物,达到赋色的目的。如麸炒枳壳、僵蚕、苍术、白术、枳实。另外,麦麸还能吸附油质,可作为煨制的辅料,以去除油质,增强止泻作用。如麦麸煨葛根、诃子、肉豆蔻。

麦面 : 炮制辅料,又称面粉、白面。为禾本科植物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的种子经粉碎,研磨得到的面粉。本品为白色细软的粉末。含淀粉53%~70%,蛋白质约11%,糖类2%~7%,糊精2%~10%,脂肪约1.6%,粗纤维约2%。脂肪油主要为油酸、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的甘油酯。尚含少量谷甾醇、卵磷脂、尿囊素、精氨酸、淀粉酶、麦芽糖酶、蛋白酶及微量维生素等。麦面性味甘,凉。归心、脾、肾经。具有养心,益肾,除热,止渴的功能。多作为中药炮制中的辅料,如木香“面裹煨熟”(《苏沈良方》),川贝母“面炒黄”(《增广验方新编》),巴戟天“去心,面炒,治心腹冷痛,宿食不消(《局方》)。

阴阳水 : 炮制溶媒。又称“生熟汤”。以新汲水与煮沸的水等量和匀即得。

阳城罐 : 又称“嘟噜罐”,系煅药容器,是用耐火土烧制成的小型坩埚。煅药者一般均为罐型,故常称“阳城罐”。容量1.5~2.5 L,壁厚约0.5 cm,分大小两种,质重的药料用小型阳城罐,质轻的药料用大型阳城罐。

米糠 : 又名米皮糠。为禾本科植物稻OryzaSativa L.的种皮。①为中药材。性味甘、辛,平,归手、足阴明经。治噎膈,脚气。②可作为煨制药物的辅料,利用其吸附能力吸收油脂。③亦可作为煅制药物的热源,如煅制石决明、牡蛎等,将药料与米糠层层相间堆放,点火后,米糠慢慢燃烧,煅至药料酥脆。

米泔水 : 炮制辅料。又称“米二泔”。为淘米时第二次滤出之灰白色混浊液体。其中含淀粉及少量维生素。因其易酸败发酵,应临用时收集。米泔水性味甘、凉,无毒。具有益气,和中,除烦,止渴,解毒的功效。对油脂有吸附作用,常用来浸泡含油质较多的药物,以除去部分油质,降低药物辛燥之性,增强补脾和中的作用。中药用米泔水制,始于唐代《备急千金要方》,其方法早期是用米泔水浸泡后,滤去米泔水及其悬浮物,并需几次换水,而现代是用米泔水拌炒药材。米泔制的作用,历代记载的有软化药材,如鹿角(《新修本草》);去除“腥秽气”,如苦参“先需用糯米浓泔汁浸一宿,上有腥秽气并在水面上浮,并需重重淘过”(《雷公炮炙论》);泡去毒,如仙茅“以米泔浸去赤汁,去毒后无妨损”(《证类本草》);去除燥性,如苍术“凡使,先以米泔浸,春五,夏三,秋七,冬十,逐日换水,日足刮去皮,焙干,方入药用。如缓急不浸亦得,但稍燥尔”(《局方》)。《本草纲目》则指出:苍术“性燥,故以糯米泔浸,去其油,切片,焙干用。亦有用脂麻同炒,以制其燥”。《本草蒙筌》则概括为“米泔制去燥性而和中”。现今常以米泔水制的药物有白术、苍术等。因米泔水不易收集,大量生产时常以大米粉2kg加水100kg,充分搅拌后作米泔水使用。

米汤 : 炮制辅料。为大米或糯米加水煎煮后得到的乳白色液体。其性味甘、平,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除烦止渴,止泻痢的功能。可作为液体辅料拌蒸或煨制药物。如贵州黑豆蒸何首乌:取何首乌,加黑豆、米汤煮2 h,晒干,拌入一半蒸出液,润一日,至吸干后,蒸2h,晒干,露1夜,再与另一半蒸出液拌润,蒸1~2h,晒干,筛去黑豆即可。南京煨葛根:取葛根片用米汤拌浸,以吸润为度,连药和米汤一同入锅内炒干,至色转深黄褐色。米汤还可作黏合剂,与药料同煮后切片,饮片完整而不散裂。如樟树制延胡:取净延胡索,用醋拌匀,润过夜,再加米汤放入锅内(米汤约高出药料平面),煮至药料吸尽米汤为度,取出,晒至八成干,置缸内闷润4~5日后,切薄片,晾干。

羊脂油 : 炮制辅料。又称羊脂。为牛科动物山羊或绵羊的脂肪经炼制去渣得到的脂肪油。常温为白色的固体,加热则熔化为澄明的液体。主要成分为饱和脂肪酸,主要是棕榈酸、硬脂酸及少量的肉豆蔻酸;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是油酸,也含少量的亚油酸。羊脂油性味甘热,有温散寒邪,补肾助阳、补虚润燥的功效。以羊脂油制淫羊藿,可发挥协同作用,增强温肾助阳作用。动物骨骼用羊脂油涂烧,容易脆断。

灯心草 : 又称灯心、灯芯草。为灯心草科植物灯心草的茎髓或全草。干燥的茎髓,呈细长圆柱形,一般长50~60 cm。表面乳白色至淡黄白色,粗糙,有细纵沟纹。质轻软如海绵状,略有弹性,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白色。气微,味淡。主要成分为纤维、脂肪油、蛋白质等。①中药材。灯心草性味甘、淡,寒,入心、肺、小肠经。具有清心降火,利尿通淋的功能,详该条。②炮制辅料。明代《奇效良方》载:乳香“用灯心研末”。《仁术便览》载有:乳香“黏则难研,同灯草研或膈纸略焙研”。清代《本草逢原》明确指出:“同灯心研易碎”。此外,乳香还有用“灯心炒去油”(清代《傅青主女科》)、“五钱,用灯心一钱二分同炒枯,去灯心不用”(清代《增广验方新编》)的记载。综上所述,在中药炮制发展史中,灯心草作为辅料作用有二:一是与黏性较强的药物共研,促使药物粉碎,制成粉末。另一是与药物拌炒,利于除去油质。 

竹火 : 炮制热源之一。竹子燃烧之火。取其火力不强,不损药力。

朱砂 : ①为炮制辅料之一。为三方晶系硫化物类矿物辰砂Cinnabar矿石。呈大小不一的片状、块状或细小颗粒状。鲜红色或暗红色,有光泽。体重,无臭,无味。经水飞、研细后得到的朱砂细粉作为炮制辅料使用。其主要成分为硫化汞。用朱砂拌制药物可增强其镇惊安神的作用。常用朱砂拌制的药物有麦冬、茯苓、远志、茯神、酸枣仁等。②为中药材之一。性味甘,微寒。有镇惊、安神、解毒等功效。详见药物篇朱砂条。

有灰酒 : 炮制辅料。古代酿酒时加入石灰、灶灰之类,以防止酒发酸,并增强其气味,此类酒称“有灰酒”。该类酒多能聚痰,不宜作药用。制药用的酒应为无灰米酒。

芝麻油 : 炮制用辅料。又称麻油、香油。为胡麻科植物脂麻Sesamum indicum DC.的干燥成熟种子经冷压或热压榨取后得到的油脂。为淡黄色或淡橙黄色或棕红色澄明的液体。凡混入杂质或酸败者不可用。芝麻油的主要成分为油酸(占50%)、亚油酸(38%)、软脂酸(8%)、硬脂酸(5%)、肉豆蔻酸等脂肪酸的甘油脂,此外,还含有芝麻素、芝麻酚、芝麻林素、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等。麻油性味甘,微寒。具有润燥通便,清热解毒,生肌的功能。因沸点较高,常用于炮制质地坚硬或有毒的药物,使之质变酥脆,降低毒性。宋代《类编朱氏集验医方》出现麻油制莪术、麻油炒乌头。清代《良朋汇集》中有马钱子“用香油(炸),待浮起取出,乘热去皮为末”的记载。现今常用麻油制的药物有马钱子、地龙、豹骨等。 

老蜜 : 炮制辅料。指蜂蜜加热温度达到119~122℃时的炼蜜。此时,蜂蜜出现红棕色光泽及较大气泡,手捻之甚黏,当两手指分开出现长白丝,滴入水中成珠状。老蜜含水量在10%以下,密度在1.40左右,其黏合力很强,适合于黏性差的矿物质或纤维质药材制备蜜丸。

地浆水 : 炮制用溶媒。挖掘黄土地,深约1m,以新汲水倒入搅拌呈混浊状,稍候,待上层水清,取清水用,故名地浆水。古代用作解鱼果菜药物诸毒素;亦有用作制药。 

白矾 : 炮制辅料。又称明矾,为三方晶系明矾矿石经提炼而成的不规则块状结晶体,无色、透明或半透明,有玻璃样光泽,质硬脆易碎,味微酸而涩,易溶于水,主要成分为含水硫酸铝钾。其性味酸寒,能解毒、消痰、杀虫、收敛、燥湿、防腐。用白矾炮制中药的目的是降低毒性和防止腐烂或腐败并能增强消痰作用。如矾制草乌,矾制半夏等。由于用量不同,其作用亦有差异,如制天南星,浸泡过程中加矾(天南星每100 kg加白矾2kg)是为防腐;将生姜片、白矾置锅内加适量水煮沸后,倒入天南星共煮至无干心时(天南星每100 kg,加白矾12.5 kg)是为降低天南星的毒性,增强其燥湿消痰作用。

生姜汁 : 炮制辅料之一。为姜科植物鲜姜的根茎经捣碎取汁或加适量的水共煎去渣而得到的黄白色液体。生姜汁有香气,具辛辣味,其主要成分为挥发油、多种萜类及苯基链烷基化合物,包括姜油酮、姜酚、生姜醇、生姜酮、姜烯酮等,另外尚含有多种氨基酸,淀粉等。生姜性味辛、温。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开痰、解毒作用。现代医学认为姜能促进血液循环,刺激汗腺分泌,促进发汗,达到散寒解表的功效,其所含的辛辣成分能刺激胃液的分泌,促进消化功能。药物用辛温的生姜汁制后可抑制其苦寒之性,并发挥协同作用增强化痰止呕作用。如姜制黄连、竹茹等。亦可利用生姜汁的解毒作用来炮制有毒及有副作用的药物,以降低毒性,消除副作用。如姜制半夏、厚朴等。在炮制中,若无生姜汁,常用干姜煎汁来代替,但干姜的用量应为生姜用量的1/3。由于生姜、干姜药性不同,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首选生姜。

东流水 : 炮制用水,同长流水。古代制药常用东流水,如《本草纲目》密陀僧条:“凡使捣细,安瓷锅中,重纸袋盛柳蛀末焙之,次下东流水浸满……”《雷公炮炙论》:“雄黄三两,下东流水入坩埚中,煮三伏时……”详见长流水条。

打碎筛 : 筛药工具之一。有方孔与圆孔两种。方孔的筛眼内径为1 mm;圆孔的筛眼内径有10 mm、8 mm、7 mm等多种。

石灰 : 炮制用辅料。又称垩灰、石垩、白灰。系石灰岩Limestone经加热煅烧而成。石灰岩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 ),常夹杂有硅酸、铁、铝、镁等。加高热,则成为生石灰,主要成分是氧化钙(CaO),生石灰遇水,则成熟石灰,又名消石灰,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Ca(OH)2]。若石灰陈久,则不断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而成碳酸钙。石灰辛温,有毒。可燥湿、杀虫、止血、定痛,蚀恶肉。炮制用辅料一般选用生石灰研成粉使用。唐代《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中有牵牛、南星石灰炒的记载,取其燥湿止血之功。《类编朱氏集验医方》有“香附,石灰炒,治妇人真心痛”的记载。取石灰辛燥之性,以理气行瘀止痛。石灰炒大黄名日桃花散,具有较强的杀菌、抑菌作用。现有法半夏,即是半夏与石灰、甘草同制而成。

甘澜水 : 炮制用水。又称“劳水”。把流水盛于盆内,用杓高扬起来,又倒下去,如此反复多次,当水面上出现无数的滚来滚去的小水珠时,即可取用。

甘草汁 : 炮制辅料。为甘草饮片加适量水共煎去渣而得的黄棕色至深棕色的液体。其性味甘,平。能和中缓急、祛痰止咳、补脾、解毒。用甘草汁炮制中药是在认识到甘草有解毒作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名医别录》中有甘草“解百药毒”的记载。《本草图经》中引用孙思邈所说:“中乌头、巴豆毒、甘草入腹即定”。明《本草蒙筌》总结为:“乌豆汤、甘草汤渍曝,并解毒致令平和”。现今常以甘草汁制远志、半夏、吴茱萸等,其目的均为降低毒副作用,缓和药性。

: 水在自然界中以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聚集状态存在,液态水是中药炮制的重要溶剂。《本草纲目》将水分为雨水、潦水、露水、甘露、甘露蜜、明水、冬霜、腊雪、雹、夏冰、神水、半天河、屋漏水等天水13种;流水、井泉水、节气水、醴泉、玉井水、乳穴水、温汤、碧海水、盐胆水、阿井水、山岩泉水等地水30种。各种水的性味功能主治都有差异。如阿井水制阿胶最好,流水适宜于漂洗药物。现代制药对水质均有一定的要求,一般均应达到饮用水的标准。

: 物体燃烧时所发的光和热,系古代制药的热源。《本草纲目》将火分成燧火、桑柴火、炭火、阳火与阴火、芦火与竹火、艾火、神针火、火针、灯火、灯花、烛烬11种,各种火源功用亦有差异。如栎炭火宜煅炼一切金石药物;陈芦、枯竹之火,取其不强,不损药力;桑柴火能助药力。

六一泥 : 炮制辅料。即蚯蚓泥。性味甘、酸、寒,无毒。主治赤白久痢。亦用作制药的黏合剂。如《雷公炮炙论》中醋煅自然铜,用六一泥泥瓷盒子。

文武火 : 炮制热源。①系指介于文火与武火之间的火力,即中火。《雷公炮炙论》中载有乌头宜于文武火中炮令皴坼,即劈破用。《银海精微》载有:“蕤仁,新竹筒盛了,文武火煅去壳油,筒两头亦要纸封固,取出去白皮,方去油研用”。《医学纲目》:“半夏汤洗了,用生姜捣如泥,堆新瓦上,文武火焙黄”。②有时亦指文、武火交替使用于炮制过程中,如暗煅法先用文火加热至盐泥干燥后,再用武火加热至透,煅炭存性。蒸制药物时,先用武火,“圆”气后再用文火,习称“文武火”制。

文火 : 炮制热源,又称微火、小火。指小而缓的火,温度不高,火力不强。多用于炒黄法和炙法。

长流水 : 经常流动的水,又称东流水,大而江河,小而溪涧,皆为流动之水。古代制药,强调用长流水。如《雷公炮炙论》中的昆布用东流水(长流水)煮;甘遂用东流水淘洗。

中蜜 : 炮制辅料。指炼制程度中等的蜂蜜,即通常所指的炼蜜。详见“炼蜜”条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写在处方笺上的中药,炒的、炙的有什么区别?
第六讲   中药的炮制:方法
中药的炮制(中医学)
中药药剂知识
中药炮制增效减毒
【21执业药师中药一通关笔记】第4章中药炮制与饮片质量:炮制目的与药物成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