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折叠 编辑本段 基本信息

汉字:邑(yì)

演变:甲骨文演变而来

引自:丁再献、丁蕾《东夷文化与山东·骨刻文释读》[1] 十九章第二节,中国文史出版社2012年2月版

注音:yì

部首:邑 部首笔画:7 总笔画:7

康熙字典笔画( 邑:7;)

五笔86:KCB 五笔98:KCB 仓颉:RAU

字形结构

【首尾分解查字囗巴(weiba) 【汉字部件构造】囗巴

笔顺编号:2515215 四角号码:60717 UniCode:U+9091

笔顺读写:竖横折横 横折 竖横竖弯钩[2]

民俗参考

汉字五行:土 吉凶寓意:吉 是否为常用字:是

姓名学:非姓氏,多用男性

折叠 编辑本段 谜语

谜语:嘴儿高高挂,尽是巴结话(打一字)[3] --邑

谜语解析:"嘴"即为"口","口"在"巴"字上面,即为"邑"yì。

折叠 编辑本段 音韵参考

[上古音]:缉部阙母,i?p

[广 韵]:於汲切,26缉,yi,深开三入侵B影

[平水韵]:入声十四缉

[粤 语]:jap1

[闽南语]:ip4[3]

折叠 编辑本段 基本解释

1.城市,都城:城邑。都邑。

李朝威《柳毅传》:"则洞庭之城邑,不足为邑也。"

2.旧指县:邑人(同乡的人)。邑庠(明清时称县学)。邑宰。

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

3.古代诸侯分给大夫的封地:采邑。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千金,邑万家。"

4.古同"悒",愁闷不安。

吴质《答东阿王书》:"凡此数者,乃质之所以愤积于肊,怀眷而悁邑者也。"

折叠 编辑本段 详细解释

邑(yì)(根据隶定字形解释)会意。字从囗(wéi),从巴。"巴"意为"附着"、"黏着"。"囗"指"国"、"城"。"巴"与"囗"联合起来表示"附属国"、"卫星城"。本义:(大国的)附属国、(首都的)卫星城。说明:商代甲骨文有"大邑商",那是指作为国都卫星城而言的是先商封地商河古城。辨析:都和邑。"都"字从者,从邑。"者"本指"非农户口家庭"、"城市居民家庭",特指"皇家"、"王室"。故"都"是特指居住有帝王家庭的城邑。"邑"是指一般意义上的城市、城邦。

①古代称侯国为邑〖state〗

邑,国也。--《说文》。段玉裁注:"《左传》凡称人曰大国,凡自称曰敝邑。古国邑通称。"朱骏声通训定声:"《书》'西邑夏'、'天邑商'、'大邑周',皆谓国。"

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左传·僖公四年》

又如:敝邑(对本国的谦称)

国都,京城〖capital〗

邑外谓之郊。--《尔雅》。郭璞注:邑,国都也

商邑翼翼。--《诗·商颂·殷武》(翼翼:整齐的样子)

是以论其迁邑易京,则同规乎殷盘。--汉·张衡《东京赋

又如:商邑(商都)。又指旧都

天子治居之城曰都,旧都曰邑也。--唐·慧琳《一切经音义》

又如:邑庙(城隍庙);邑野(都邑郊野)

③指古代无先君宗庙的都城〖city〗

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左传》。孔颖达疏:小邑有宗庙,则虽小曰都,无乃为邑,为尊宗庙,故小邑与大都同名

又如:邑郛(城郭);邑门(城门;都邑之门)

④泛指一般城镇。大曰都,小曰邑〖city〗

史记·五帝本纪》:"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宋·苏洵《六国论》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宋·王安石《伤仲永》

而幸免协济,免为他邑代庖。--明 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袁可立)家庙记》

邑小不足容。--清·张廷玉《明史》

摄篆旁邑。--清·邵长蘅《青门剩稿》

邑有成名。--《聊斋志异·促织》

俾入邑庠。--《聊斋志异·促织》

又如:邑人(乡邑中的人);邑子(同乡,同邑人);邑屋(村舍);邑落(村落);邑党(乡党);邑闾(里巷的门);邑邻(邻里)

⑤旧时县的别称〖county〗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唐·柳宗元《封建论

故今之邑民,最独畏旱而旱辄连年。--宋·王安石《上杜学士言开河书》

公(袁可立)至,即尽收讼牒委各邑理之。--明 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

又如:邑乘(县志;地方志);邑僚(县府中的同僚);邑尉(县尉);邑宰(县邑之长。即县令)

⑥通称诸侯的封地、大夫的采地〖fief;feud〗

邑万家。--《战国策·燕策》

然广不得爵邑。--《史记·李将军列传》

又如:邑入(贵族在封地上所收的租税);邑(邑,采邑;祭肉。借指封地的收入);邑钱(封邑的租税收入);邑赏(封地和赏赐);邑粟(采邑的赋粟);邑族(封地和宗族);邑国(古代大夫、诸侯的封地);邑租(封邑的租赋)

⑦居民聚居的地方〖village;town〗

邑犬群吠。--唐·柳宗元《柳河东集

农村公社,古称为邑。邑:说文解字,"邑,国也"即国家,作于春秋的论语,尚有"十室之邑"之称邑为"小国寡民"。左传桓公十二年"以四邑"也注邑为国。邑或国,即农村公社,殷虚书契卷三有"大邑商"。书经多士篇有"天邑商"。天也是大,即商为大国,其它都是小国,即小邑。说明殷代少数民族的小国,也都是农村公社形式的邑。殷王伐邑二十,取邑四十,数量相当多。邑又称为方,中国字是多义字,此方与有农器意义的方不同。诗经甫田章"以社以方",方与社对举,具有社之义。古称社稷为国家,方即社,即国家。足知殷之方国,和邑、洞等,都在农村公社的基础上,进入历史时代。殷代大小国家,都由农村公社建立起来。公社领袖占有土地,并把附属土地之上的农民固定住下,不准自由迁居,供其剥削,自然成为农奴。(摘自黄现璠著《中国历史没有奴隶社会》广西师范学院油印,1981年10月)

折叠 编辑本段 相关成语

·通都大邑 ·通都巨邑 ·通衢大邑 ·通邑大都 ·[4]

折叠 编辑本段 相关词语

邑人

邑人

邑庠

邑城

邑君

邑士

邑野

邑商

邑吏

夏邑

邑司

邑里

邑侯

邑豪

邑国

邑丞

邑庙

yìrén

〖townspeople〗同邑的人

率妻子邑人。--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邑人奇之。--宋·王安石《伤仲永》

谒于邑人,不使学。--宋·王安石《伤仲永》

邑人以为荣。--清·邵长蘅《青门剩稿》

折叠 编辑本段 字体字形

折叠 编辑本段 康熙字典

集韵】于汲切【集韵】【韵会】乙及切【正韵】一入切,音浥。【说文】国也。【正韵】都邑也。【释名】邑,人聚会之称也。【史记·五帝纪】舜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周礼·地官·小司徒】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又【载师】以公邑之田任甸地,以家邑之田任稍地。【注】公邑,谓六遂之馀地。家邑,谓大夫之采地。又王畿亦称邑。【书·汤誓】率割夏邑。【诗·商颂】商邑翼翼。又侯国亦称邑。【书·武成】用附我大邑周。【诗·大雅】作邑于丰。又于邑,气逆结不下也。【楚辞·九章】气于邑而不可止。【前汉·成帝赞】言之可为于邑。【注】于邑,短气也。又邑邑,与悒悒通。【史记·商君传】安能邑邑待数十百年。又复姓。【广韵】汉有邑由氏。又【集韵】【正韵】遏合切,音姶。阿邑,与阿匼同,谄谀迎合貌。【前汉·张汤传】以智阿邑人主,与俱上下。又叶弋灼切,音药。【后汉·杜笃·论都赋】成周之隆,乃卽中洛。遭时制都,不常厥邑。【说文】从口,音围,象四境。卪声。尊大小有等,故从卪会意。偏旁作阝,俗从口从巴。非。备考:【篇海类编】同邼。

折叠 编辑本段 说文解字

国也。从囗;先王之制,尊卑有大小,从卪。凡邑之属皆从邑。

折叠 编辑本段 英语翻译

area,district,city,state, county

折叠 编辑本段 方言集汇

◎ 粤语:jap1

◎客家话:[海陆丰腔] rip7 [客英字典] jip7 [沙头角腔] jip7 [宝安腔] jip7 [陆丰腔] jip7 [台湾四县腔] jip7 [梅州腔] jip7 [客语拼音字汇] yib5

折叠 编辑本段 小百科

先秦民众聚居地,包括城市或村镇及其附属田地。商代甲骨文即有"作邑"的记载,并称都城为"大邑商",还卜问其年成收歉;《尚书·盘庚》亦称所迁都城为"新邑"。说明邑可指最大的城市首都并包括其附近农田。同时,甲骨文又有"土方征于我东鄙,■二邑",以及"廿邑"、"卅邑"等语,则应是指边区的小居民点。这种情况在西周同样存在,文王"作邑于丰"。周公"作新大邑于东国洛",均指兴建都城;而康王封宜侯赐"邑卅又五",厉王赐鬲从田"十又三邑",则是指地方上的小居民点。沿袭到春秋时,便有"十室之邑"、"百室之邑"、"千室之邑"等说法,表明聚居地规模大小可以相差悬殊。所以,有的诸侯赏赐大臣一次能多到"二百又九十又九邑"。有的国,卿可以享有百邑,大夫享有九十邑;而另一些国,诸侯赏赐卿六邑;晋国的邑甚至拥有百乘兵力,其规模相当一位大臣的全部采地。进入战国,"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殖,城邑也迅速扩大增多。较大的都邑常有版筑城垣环绕,传说王都方九里,诸侯国都方五里或三里不等,国内其他城邑则相应缩减规模。所谓"邑无百雉之城",是说国都之外的城市最大的也不过城周三百丈而已,这当是春秋以前的情况。汉以后,皇后、公主所食之县曰邑,各级封爵的封国亦往往称之为"封邑"或"国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徐龙国:中国古代的城、邑、里
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附注释) 21-40
【国,國、或】的甲骨文金文篆文字形演变含义
考古新发现,实至名归的殷墟,为何无法取代商王朝而称为殷王朝?
“周公摄政”的史实真相与中国概念的确立、夏商周历史文化的传承
终于破解夏王朝、夏文化的历史源头,二里头还能称为夏文化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