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注 | 又到一年评教季,如何赢得学生的心?


 大学校园里,谁是好老师?什么样的课是好课?

对于这样的疑问,如今大学校园里的通行做法是学生评教——每学期末,由参与课程的学生在网上为课程讲授教师打分,而得分情况,则与该老师的课时津贴等挂钩。


但这一从欧美高校舶来的评教方式,却正在遭遇“水土不服”的指摘。


据报道,在青年教师们经常出入的论坛上,“评教是逼教师取悦学生”“学生评教等于误人子弟”“学生评课加剧了教师的‘丑角化’”等说法层出不穷。



 

学校

评教开始啦~~~

26分钟前

秦嬴博,庄丽

秦嬴博:毕业那年,教我们《新闻事业史》的老师也退休了。这位老师教学特别严谨,课讲得特别好,但对学生要求很高,尤其体现在考试上,有的学生就不乐意了,觉得老师没有认真复习的学生挂科。这样的好老师往往在评价上丢分,我感觉太可惜。不能光有打分的项目,而应该说明原因——老师哪方面值得你肯定,你对老师哪方面有意见。或许也是一种对认真教学老师的保护和尊重。

庄丽:有次打了“不满意”,辅导员便在班群上说我们不诚信,不知恩,言语中似有指责之意(他曾说在后台能查得到学生名字)。上课时,某些老师会暗示我们打“满意”,言外之意是打了“满意”,双方都好相处。在很多情况下,评教都是老师主导的。如果老师有问题,学生打了“不满意”,反而会找学生麻烦。当然,不排除有些学生是因个人过失而对老师不满意。

胡波:如今,自己当了老师,也要接受学生评分。不可否认,学生们的认知水平程度不一,部分学生容易受个人情绪影响,未必能够客观、公正地对待评分项目。如果是为了改善和促进教学,搜集有益的反馈意见,期末评分只算是很小的一部分,还有学生座谈会、班主任会,还有学习委员、课代表的反馈,以及教师讲课竞赛等渠道。不必将学生评教的作用放大,也不必不屑一顾。

邓有情:有些老师上课时会直接说:现在学生贵气得很,不能打也不能骂,老师还必须和蔼可亲,不然你们全体给我打了低分,我也不好受。其实,只要老师用心教了,学生都会看在眼里,评分也不会低。有时候,即便觉得某位老师严厉、不好交流,也只是在某些项目上打低一点儿,不会影响教师整体得分。


评教,真的一无是处吗?


此种评教到底能不能评出好老师?什么样的评教系统,才能真正发挥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作用?


1.

“谁都不重视”的评教


 上个学期,北京某高校教师杨帆只收到了27份来自学生的评价。


与他200多人的课容量相比,这个数字“少得可怜”。


“从去年12月底开始,教务处就开启了评教系统,还通过院系给全校本科生和教师都发了公开信,让大家积极参与评教。可一个多月过去,还是没几个人把评教当回事。”杨帆说,近年来为扭转学生对评教的消极态度,不少学校甚至采取了“不评教就不能查成绩”等强制措施,可依然收效甚微。

在记者随机采访的十余位大学生中,2/3的人觉得评教“没什么用”,自己只是为了应付差事,“随便选选”;还有两位学生坦承,因老师给自己的作业评分不高,自己也“报复性”地用低分“回击”了该老师。

“不仅是学生在应付了事,老师自己也觉得评教没那么重要。不管结果怎么样,该怎么上课还是怎么上。”在杨帆所在的高校,每学期举行的评教不仅包括学生评价,还有老师自评。


刚上班的一两年,他还会反思教学、认真自评,但他发现自己竟然是学院里极少数这样做的老师。

 在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创新创业中心主任李名梁看来,这样的评教可以说是高等教育中挥之不去的“雾霾”:“在当前的高校评教过程中,的确存在学生‘走过场’‘耍偏激’以及教师‘投其所好’等不良倾向。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予以规制,将会导致评教陷入学生被动参与、教师疲于应付、行政忙于统计的尴尬局面。”


2.

评教碰壁,根源在哪?

 “评教是高校教学质量评估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课程质量的高低、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决定一所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尽管对此等评教怨言颇多,但李名梁依然强调,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评教会变得更加必要和重要。


“受当前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影响,我们的课堂教学会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评教不仅变得更加必要和重要,而且在未来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会遭遇更多的考问。”李名梁指出。


 杨帆就正在感受这种考问的尴尬。“学生评教的本意就是为了收集信息,避免教师自评产生的偏见,对教学形成及时反馈。但目前的方式显然得不到有效的信息收集。”


仅有的27份评教结果中,杨帆没能发现任何有效的信息,无论什么问题,很多学生都笼统地回答“都挺好的”,而对于“你对该教师有何改进意见”的提问中,所有学生无一例外都写了“无”。

本意是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评教,为何在现实中却屡屡碰壁?

“学生评教只是实行现代治理的大学中的一方面措施,它是和自主授予学位制度、完全学分制、教师同行评价、学生自治等机制共同构成的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一部分。如果离开这些而单独推进,很容易令师生关系变得更功利。”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将其归结于“水土不服”,“学生上大学,追求的并不是一张文凭,而是获得货真价实的教育。这是学生评教的基本前提,即学生渴求好的教育、好的老师,而不是好看的成绩、分数,在我国,这一前提却不存在。为数不少的学生上大学,为的是‘混一张文凭’。这导致教育的异化。”


3.

 评教既要有“学生观”,也要有“教师观”


究竟什么样的评教系统才是好系统?在此基础上,要让其真正发挥效用,又需要哪些机制的支撑?

 “评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复杂性’可能还不在于评教系统本身的构建,而在于评教主体的选择、评教过程的控制以及评教目标的价值导向问题。”李名梁认为,这三个关键核心要素是导致问题产生的根源,也会直接关系到评教未来的走向。

“评教主体的选择就是‘由谁来评教’的问题,我认为不能仍局限于传统的由学生或学校管理者主导,而应该引入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即要引入与课程教学效果有利益相关的群体,特别是雇主单位。在考虑教学管理成本的前提下,可以考虑构建一个由学生、教师同行、专家学者、行政管理者、校友以及企业人士等多方主体构成的评教群体。”李名梁说。

“我们现在还在用行政化的方式评价教学,这无论从评价主体的选择、工具,还是从激励方法上考虑,都有问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李奇也同意评教不仅要有“学生观”,还要有“教师观”。


李奇指出:“对一个教师教学好坏的评价,应该是有一条‘证据链’相互印证的。其中既包括学生考核成绩、同行评议,还有学生评教。”

此外,李名梁还建议,评教还要基于整个教学过程,在保持一个相对较长的阶段性与持续性的同时,充分整合利用微信、微博和各种新媒体手段,将评教过程“化整为零”


李名梁表示:“评教要分解为多个环节和多个场景,而不是仅限于在期中或期末阶段。这样‘集中式、爆发式’地开展评教也会导致大量的失真与造假行为。”



争鸣_学生评教为何在我国行不通

熊丙奇:

学生评教曾被认为是促进高校教师重视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可是,为何这一措施在欧美大学能行得通,而在我国高校却“水土不服”发生变异呢?根源在于:在我国高校,学生评教缺乏与之配套的系列制度。

 

首先是学位授予制度的问题。

在美国,大学自主办学、自授学位,文凭(学位)质量由社会专业机构认证和用人单位认可,因此,整个社会更关注能力,而非学历文凭。学生上大学,追求的并不是一张文凭,而是获得货真价实的教育。这是学生评教的基本前提,即学生渴求好的教育、好的老师,而不是好看的成绩、分数,在我国,这一前提却不存在。

 

由于我国实行国家授予文凭制度,整个社会有浓郁的“学历情结”,为数不少的学生上大学,为的是“混一张文凭”(即便文凭的教育含金量有限,反正国家会承认)。对于严格要求、给出较低分数的老师,不少学生给出的是“差评”;而对于那些不严格要求,“放水”给学生高分的老师,却给出极高的评分。这导致教育的异化,在学生评教之下,教师反而不敢严格要求学生、重视培养质量,而是给高分“讨好”学生,导致教育质量下降。

 

其次,是完全学分制。

学生评教,从逻辑上说,代表教育消费者对教育供给者的评价,那些评价很低的教师,就将逐渐被学生抛弃,而这需要完全学分制,即学生有充分的选课、选师的空间和权利。

 

如果大学的师资、课程有限,学生必须上这些老师的这些课,那就是有评教,也无法改变学校的教育教学局面——被评分很低的教师,最多被学校扣奖金,影响评优,但来年还是会继续给学生上课。我国高校有不少宣称实行完全学分制,可实际上还是学年学分制:必修课占到80%以上,一些二本、三本院校专任师资十分匮乏。考虑到这层关系,又有多少学生能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呢?

 

这就需要另外一个学校治理机制——学生自治。

在世界一流大学,学生自治是学校自主办学的重要组成内容,其有两方面重要价值:一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二是参与学校办学管理、监督和评价。尤其是后者,是保障学生的权利不被侵犯的重要机制。

 

 

更重要的一个机制,是教师同行评价机制。

这是促进教师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重要评价机制。对于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质量,学生的评价只是一方面,可以作为参考,最重要的评价应该是教师同行评价——教师同行委员会根据教育标准、原则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进行独立评价。这有利于学校坚持自身的培养标准,形成培养特色。

 

显然,离开了自主授予学位、完全学分制、教师同行评价和学生自治而单独推进的学生评教,很容易令功利的师生关系变得更为功利,这是我国高校学生评教制度失灵的根本原因。这不代表学生评教制度本身不好,而需要在推进学生评教的同时,深入推进我国教育管理体制和学校办学制度改革。现阶段,尤其需要推进的是教师同行评价,应以此充分落实教师的教育自主权,让教师管理、评价回归教育本位去管理和评价。

曹东勃:

其一、应当在时间安排上创造更加宽松、自由和非功利的评教氛围。笔者先后在两所高校任教,据我有限的了解,大部分高校的学生评教时间集中在期中考试至期末考试之间。这一时间安排的微妙性有二:

 

一是由于学生评教结束时考试尚未进行,因而学生可能会有一种隐秘的考虑,不敢对老师进行客观评价,避免老师以期末考试成绩为后续的制约手段。即便是在完全匿名、确保信息不泄露的情况下,学生与老师之间似乎也形成了这种基于“恐怖平衡”的“默契”。

 

二是评教与下学期选课同步启动,而很多学校将是否完成评教作为进入选课系统的门槛。这就带来一个问题,一些学生并非出于自愿和主动,仅是为了尽早选课(否则可能选不上)而不得不评教。可想而知,这种评价结果是仓促和不负责任的。回想起我自己这一届的不少同学十几年前在大学阶段的评教经历,就是按着键盘上的“Tab”键一路切换下来(自动延续上一个选项),目的只是为了快点完成评教,开始选课。因而,我以为,在评教时间的安排上,应当设计得更加合理,让学生少些顾忌,更加大胆直接地表达意见。

 

其二、应当建立尊重学科特点的,科学化、精细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学生在评教时,是将整个学期所上的课同时进行评价的。这就涉及不同课程之间能否以及如何进行横向比较的问题。关于这一点,我从不同的同事口中所了解到的意见并不完全一致。毫无疑问,应当建立一种包容性的评价指标体系,既避免“关公战秦琼”的笑话,也避免所属院系的亲疏远近对学生评价造成扰动。

 

其三、应当向师生双方及时反馈教学评价结果并加以解释。教学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学效果的提升和改进也永远在路上,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因而,教学管理部门不应只将其作为自身的常规性业务,借以应对各种检查评估,抑或只是将数据作为人事部门进行教师岗位聘任的一个必备条件;而要回归引入这一制度的初心,将之用好、用活,把评教结果和意见建议及时反馈给双方,并在一定范围内公开。这才可能形成一种制约机制,形成教、学、管之间的合力,实现大学治理的共治共赢。


专家评议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刘振天:

学生不是唯一的高校质量评价主体


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专门人才。各高校的章程也均规定,要为学生发展提供好的条件和高质量的服务,而学生有评议教职员工的工作态度、能力和水平的权利。


事实上,当代教育学特别强调和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理论,就是建立在学生主体性基础上的。而诸如选修制、学分制、生评教、学生参与、学生满意度调查等,也是体现学生主体性的制度安排。

在承认学生是教育过程的主体的同时,教育学又指出,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和客体。学生知识习得、能力获得、德性养成等,离不开教育、培养和引导,至于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以及需要用什么来培养这样的人,即教育的宗旨、目的、教育内容等,并不完全取决或主要不取决于学生的意愿,而取决于国家、政党和社会的需要。正如军队非常重要,但不能将其完全交给军人一样,大学也非常重要,但不能完全交给教授,更不能完全交给学生。


学生有对学校质量评价的权利,然而,学校办学质量及其方向,又不应完全以学生的评价为根本或唯一标准,否则,就等于放弃了教育、培养和引导的责任。

 

现实生活中,高校日益广泛进行学生评教、学生满意度调查等工作,将其作为重要的教育教学工作质量的依据,甚至作为教师职务晋升、奖励的重要依据,但重要依据不等于唯一依据,也不等于最合理有效的依据。


应该说,学生评价学校质量要比各种各样的大学排名具有更高的可信度,因为学生就设身处地地生活在高校这一真实的教育场景之中,他能够获得对教学、学习、管理和服务等工作最真实的信息及切身感受。


不过,让一个尚处于学习和成长阶段,知识基础、能力水平、专业与社会阅历都还十分欠缺的学生来评价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肯定是力所不逮和勉为其难的,这也是为什么高校教师一直反对将学生评教作为衡量教师教学业务水平并将其作为决定教师职务晋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教评,空有分数太苍白

大学需要学生对课程和教师进行评价,以此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可是大部分学校只是在期末让学生填几个问卷,选择几个已有的选项,然后通过简单的打分来得出结果,教学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


在苏州大学学心理学的路青希望教评不仅仅是学生在校园网站上给老师打分那么简单。“我觉得如果能够在网站上面设立老师的个人邮箱,同学们可以匿名留言的话,这样会更好,也更有针对性。如果有一个能把自己的想法或意见匿名说出来的地方,比如电子意见箱或者某种App,有相同想法的同学可以看到,甚至可以去点个赞,让老师明白自己的问题或者优势在哪里。这样的平台,一定会受到学生的喜欢,我们的积极性也会更高。”


平时打分,路青和其他同学一样基本都会给任课老师85分以上,“因为大家并不知道每个分数的区间有怎样的评判标准,就都本着中立的原则了。”在路青看来,分数只是客观的数字,学生对于教师教课的心声无法通过数字呈现,学生希望老师改变的地方也无法通过数字表达。


复旦大学教务处的刘寒冰老师则向本文作者介绍了该校教评的一般过程:学生评教一般在教务管理系统进行,学生通过登录评教系统,在学期中就教学情况发表意见和建议,教师可回复并与学生互动。


在期末考试前几周,学生会完成对教师的各评教指标评分。学生评教对教师匿名,而教师只有在提交期末考试成绩之后才可查看自己的评教得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把学生和老师视为数字和符号,高校将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专家观点 提升质量的核心:“师”与“生”
学生评教为何在我国行不通
《中国教育报》电子版
每个学生都是一道待解的题
回归教育本位,才能“严进严出”|时事话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