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迎新】 为什么我们需要通识教育

 欢迎大家在这个金色的秋天来到复旦大学!日月光华中有你闪亮的眼睛,你计划中的秋天已经退去童话的色彩,一个真实的现在开垦出一万个美丽的未来。在这里,你将度过难忘而充满惊喜的四年,那么,现在就让我们从通识教育开始,认识复旦,融入复旦吧!


刚进入大学的你,你肯定会被复旦海量的课程震撼到:

复旦大学为本科生开设的课程类型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大类基础课程以及与同学们息息相关的专业课程。相对于大类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七大模块是同学们以前所不曾接触过的。


同学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

“考上复旦是为了将来能有更好的发展,为什么在大类课程和专业课程之外,还要进行通识教育的学习?”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什么关系?”

“为什么要在大学中研读经典?”

“核心课程七大模块课程与专业课程、大类基础课程在讲授内容与教学要求上有什么区别?”

“为什么七大模块课程中要参与那么多的小班讨论?”

…… 

别着急,我们的迎新系列推送会一点一点解决大家的疑惑~


什么是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英文为General Education。通识教育最早可追溯至西方古典时代的“自由七艺”(Artes Liberales)的培养,主要包括文法、逻辑、修辞学、算术、音乐、几何与天文等科目,与西方大学历史上的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汉语中有时又译为“博雅教育”)传统密切相关,以训练人的理智、完善人的理性以及人的道德素养为基本目标。




现代通识教育直接起源于19世纪初的美国大学,拥有近两百年的发展历史。在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大学等美国一流高校中,通识教育已经成为大学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现代大学教育以不断分化的专业教育为基本特征,虽有助于知识的增进和演化,但却易导致学生视野狭窄,人格发展片面。


有鉴于此,通识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单纯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而更关注学生作为一个“人”的最基本思想、情感、能力、修养的需要。通识教育培养的不是仅仅受过专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工具人”,而是拥有均衡知识结构、广阔视野、完整人格,并实现全面发展的“全人”。


一般认为,通识教育关注以下几方面素质的培养:能清晰而有效地进行表达和沟通,能对如何认识自身、社会和自然界的方法进行判断和鉴别,能了解别种文化和价值系统,能在某种程度上进行伦理和道德思考。

                                                  ——罗索夫斯基


除西方渊源外,通识教育亦植根于中国悠久的历史传统之中。在传统儒家思想中,教育的最高宗旨是培养君子。君子之本,不在于器物或技艺之学,而要“志于道”并能“弘道”。所谓君子,一要求“通”,能博览古今,成为“通士”;二要达“识”,具备“择善而从之”的见识。 “通”为求学问之通达,“识”则要辨别善恶价值。


中国古代即有以礼、乐、射、御、书、数为代表的“六艺”教育,可视为通识教育之雏形。


步入现代,蔡元培、梅贻琦、罗家伦、张伯苓等教育家均提倡某种程度的“通识”理念。古典的“通识”传统逐渐完成其现代性转化,并融合到现代中国大学的基本体制中。

 

为什么我们要接受通识教育? 

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通识教育都具有丰富的历史意蕴和教育价值。作为  21世纪的大学生,为什么要接受通识教育呢?


第一,清楚地认识社会使命,塑造坚毅而健全的人格。教育是社会“人”的再生产。中国古代把知识分子叫作“士”,孔子说:“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知识分子是未来社会的引领者、创造者,是“社会的良心”,应当具有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价值观,才能担当得起社会赋予的使命。通识教育正是为大学生人格的熔铸而准备的。

我们受高等教育的人,必须有明辨是非、静观得失、缜密思虑、不肯盲从的习惯;然后在学时方不致害己累人,出而立身处世,方能不负所学。

——竺可桢


第二,拓展知识视界与社会见识,不断修炼学习的智慧。在当代社会,知识呈爆炸式增长。一方面,知识的高度分化造成了学科的文化断裂,而知识创新又需要学科的高度综合。因而拓宽知识视野、融合学科文化、发展批判性思维等成为大学生专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决定着其未来成就的高度。另一方面,知识半衰期缩短,大学已经不可能把学生未来所需要的知识都教给他们,任何个人都不可能在大学完成今后生活需要的所有知识储备,学会认知、学会判别和选择、学会整合和应用知识变得比获得知识本身更重要。推行通识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形成符合当今时代发展的知识观,弥补应试教育造成的知识结构缺陷和能力缺陷,使我们学会学习,奠定长远发展的基础。


第三,涵养人文情怀,提升人生境界。应试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漠视,教育的过度功利化和工具化,以及大学高度专业化培养模式,都给当代大学生的成才带来了种种挑战。


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 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为了获得对别人和对集体的适当关系,他必须学习去了解人们的动机、他们的幻想和他们的疾苦。

——爱因斯坦


21世纪的新型人才要有大爱,不仅要有知识的理性,而且要有文化的自觉,不仅要有国际的视野,而且要包容文化多样性,善于与不同的人沟通。通识教育正是为这些素质的养成提供土壤。


通识教育会不会妨碍专业教育?

社会生活大于社会事业,事业不过为人生之一部分,其足以辅翼人生,推进人生,固为事实,然不能谓全部人生即寄寓于事业也。通识,一般生活之准备也,专识,特种事业之准备也,通识之用,不止润身而已,亦所以自通于人也。

——梅贻琦


通识教育不以实际的功用与技能为目标,然而其无用之为大用。通识教育可以为专业教育提供更为宽广的视角,提供价值与文化的引领,使之超越学科局限、超越技术偏狭、超越工具主义的束缚。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不是绝对的两分,专业教育中也要负载通识的意蕴。通识教育的理念应当贯穿本科教育的全过程,成为人才养成的灵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于通识教育 你需要知道的是……
通识教育理念的深层解读
大学如何传授“全部知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辩证关系
博雅教育
《走向核心素养》专题
人文素养提高的问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